如何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

时间:2022-08-08 09:41:17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如何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

  戏曲演唱无论是生行、旦行还是净行,由于唱腔板式和旋律的复杂性,它的音域很广,唱腔因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经常会有高音出现。小编整理了关于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欢迎欣赏与借鉴。

如何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

  如何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

  一、这段是拉旦角腔和技巧的“开蒙段”

  传统的旦角西皮原板腔,实际只有两句腔,分别用在第一句唱词和第二句唱词上,这段就是如此,还有如《打渔杀家》和《风还巢》等。第三句起就是“连句腔”,无过门。

  本段是京胡或演员的开蒙段,京胡的旦角西皮原板拉法差不多都在里头,当然也包括拉旦角的西皮技巧。请务必练好,打好基础。

  二、也是拉老生西皮三眼的受益段

  因为,拉老生西皮三眼所要求的左手回滑音、抹音和下滑音技巧及中短分弓的结实运弓和它是一样的。这些要求你在本唱段中达不到,那你的老生三眼也不可能拉好听了。二者稍不同的是:老生的稍快些,唱腔音符主要在内弦,61235,音准就容易多了,而旦在外弦,3561,还常常高低音大跳出现,音准就难了。

  无论是旦原板还是老生三眼,主要是拉出平稳节奏(右手基本功)和左手技巧的味道,不然就是“流水帳”。

  三、托唱拉情

  这是对专业琴师的要求,既便拉这段很一般的唱段也要这样。下面是几处与“大众拉法”不同的地方:

  1 “将本”的两个3不是都用抹音,第一个3我用打音,使技巧清新,不雷同,有轻重之分。

  2 “皇恩”的7用回滑音技巧的抖弓,之前36拍用内外推连弓,一般的拉法是36 /7 76。这一小变化后产生的“味道”和情感语气是不一样的。

  3 “一门”的5音用推弓回滑,不用外在的两个5推拉。

  4 “祸”的1不拉破坏旋律完整性的内弦1,而是拉含蓄连贯,讲究 音准与音色的高音1,加上2音“小掛音”(不要拉成滑音)。

  总之,这段要拉出“君臣父子”的论理道德背景依据,它和《凤还巢》中唱的“我本当”西皮原板的情形不同,和《捡柴》的原板更是不同了。

  四、 对旦角西皮唱中高音1的处理

  对旦角西皮唱中的高音1,京胡是拉内1还是拉外弦1,虽说不很严格,但还是有效果好与坏之分,正如我在上帖中所举“祸”的延长1我拉外弦1,若拉内1效果就不同了,就显得拉法粗糙了。

  新代琴师比较讲究,慎重考虑,而老代琴师常用内1,例子很多,仅举《凤还巢》“本应当”原板:随(母亲)、胡乱(走)、(见姐)夫、朱千(岁)。(摘自某名家演出唱本72、73页,慢板中也很多,不举了)。我认为拉高音1更贴唱,更好听,当然对三指的音准会带耒些困难。

  五、 西皮高音1反复弓时的三指回滑是“业余味”

  评论四说的是高低选择,这里讲错误技巧使用。在末句“祸”上的高音1不要用“业余味”的三指回滑,在此处,包括西皮导板或很多地方的高音1,专业拉得是“平音”,或“泛按音”(在这里不符合演唱情绪),而很多业余朋友常常用“三指回滑”动作。你是否也这样?

  六、 拉不好旦角西皮原板的主要毛病

  “唱得好才能拉得好”,这是对专业琴师的要求,对业余也是如此。这段虽说简单,几乎都是八分音符的中弓,但比老生的皮黄原板要难,原因是业余朋友对旦角西皮原板流畅而稳的演唱特征把握不好,往往快,或忽快忽慢。再加上中弓不规范而引起的音虚,音杂,不实,推拉不连贯等,那一定是“叫人坐不住”,不舒服的效果。因此,我在讲课中这样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段拉得是否悦耳”。

  七、传统唱段在节奏和速度的处理上很讲究“圆”字

  “圆”就是快与慢的变化都要有预感,要自然,不能忽快忽慢。请听如下我的“圆”处理:

  第一句“修上”腔,“修”之前的 3.4 35

  第二句“吾皇”腔,“奏”两拍

  末句“禍”腔,“禍”之前的 6.1 35

  这三句渐慢的腔都是从这些音符上有预感,有准备的。

  因此,当今舞台的现状要防止什么都是“快、快、快”。

  八、要学会“轻顿弓”

  它的符号是空三角,第一句腔中就有三处,几个学生的汇报都没拉出来,要么硬,要么为顿而顿,很不自然。“轻顿弓”在伴奏旦唱段时很重要,尤其拉程时没有它,那你不是在拉程派。

  掌握“轻顿弓”是需要运弓动作的规范,不然你纵然心里有,也会力不从心。很可能拉了一辈子的花脸唱(要短强弓、顿弓)和旦角唱(要轻顿弓)听起耒都一样,“平淡”。也可能发生在专业琴师中。

  九、拉旦角西皮尤其要注意音准

  拉好本段的关键三奌之三是音准,因为,旦角的有些腔调中京胡音符需要用内外弦不断交叉,左手型不好是不容易拉准的。不准时几样乐器在一起就更不悦耳了。再举如下例:

  《凤还巢》中原板第一句,慢板“神清骨俊”大腔,南梆子的“程雪娥生耒薄命”大腔。

  张派《龙凤呈祥》慢板“配孟光”光大腔,又“兄長”大腔。

  《望江亭》中南梆子“穿红举案”迂回腔。

  会拉这几段的老琴票请检查自己。专业琴师同样要注意。

  十、悟性

  我常对学生说“作为好的专业琴师不但双手要好,脑子也要好才行”。双手好就是双手的基本功和技巧要好,脑子好就对前人的东西要有继承又有发展,俗话说“要有独特处理,不是关中活儿”。如李慕良和何顺信二位先生等就是这类大师。

  扩展资料:

  西皮概况

  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西皮的曲调活泼、欢快,唱腔刚劲有力、节奏紧凑,非常适合表现欢乐跳跃、坚定、愤懑的情绪。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导板、散板、滚板、摇板、二六、回龙、快三眼、娃娃调、反西皮等等。

  西皮特征

  关于西皮二六板式名称的来源一种说法是:西皮二六板式由过门而命名,因为这个板式的过门旋律是十二板的长度,十二是由两个六组成,故称为“二六”。另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板式的节奏不快不慢,属二流节奏,叫白了成了二六。

  先介绍带十二板过门的旦角二六唱段。《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这段二六就是带大过门的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它没有高腔,音域较低,从演唱角度讲,这种板式的演唱比较轻松省力。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上、下句的落音,在保持原板上句落“6”,下句落“5”的前提下,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别姬》一剧中的西皮二六,第一句“劝君王”这个上句的落音不是原板常见的落音“6”,而是落在了高音“1”上,从句头的“劝”字、和“听”字的中低音区,旋律是向上行进,变化成落高音“1”的,旦角二六的这种唱腔很多见。其他的几个上句都保留了和西皮原板相同的、上句落“6”的特点。旦角二六的下句落音,和原板一样是“5”和“1”。

  西皮二六板式的起唱形式有三种:上面介绍过十二板的起唱形式,用得最多的是“碰板”的起唱形式,既只用一拍时值的“小垫头”就起唱腔。第三种起唱形式是从其它板式转接而来。

  西皮慢板是在西皮原板的基础上,用延伸、加花 、扩展手法而形成的`板式。与其相反,西皮二六则是用浓缩、简化、加速的手法,演变出的一个板式。西皮二六这个板式的特点是:和原板一样也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形式。从总体上看,二六的节奏虽属中速节奏,但比西皮原板紧凑,字多腔少,要快于原板。

  西皮二六改变了原板唱腔“眼起板落”的格式规律。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规律是:第一句不是从眼上起唱,而是“板上起唱”,下面其余的各句才是从眼上起唱,西皮二六板式紧缩了唱腔,演化成了西皮二六板式“唱腔落眼“的基本形态。

  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旋律比原板简化,有“字多腔少”的特色。保持了西皮原板的上、下句基本落音,在剧中常用于叙述、说理、景物描写和抒发比较快慰、得意的感情。

  《斩黄袍》“孤王酒醉在桃花宫”是一段节奏较慢的老生西皮二六,一板一眼,中速的节奏,上下句落音与原板上句落“2”,下句落“1” 完全相同。第一句“孤王酒醉”是从板上起唱的,面后的各句都是从眼上起唱。每句唱腔的尾音都落在眼上。句与句子之间没有大过门,只用小垫头连接下一句唱腔。如果说一段十句唱词的西皮原板唱段,约用五分钟时间演唱,而同样长的唱段若用西皮二六板式演唱,约三分钟即可完成,因为西皮二六板式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大过门,没有大拖腔,唱腔简化,节奏紧凑。

  老生行当的西皮二六板式,有“二六” 与“快二六”之分,只有老生的“快二六”才保持了西皮原板“眼上起唱”的规律,因为快二六是1/4拍子的,它把“眼上起唱”紧缩为“过板起唱”。《定军山》“在黄罗宝账领将令”、《文昭关》“伍员在头上换儒巾”都是西皮快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 《文昭关》 “伍员在头上换儒巾”这段唱腔是老生西皮快二六。快二六的速度已近似于西皮流水板,故快二六不用2/4节拍,而用1/4节拍记谱,快二六唱腔更为简化、通畅,成了有板无眼的唱腔。在“夺头”末锣后即开唱、属于过板起唱的形式,连一拍时值的小垫头都省略掉,是中快速的节奏。

  老生快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与前面欣赏过的,《斩黄袍》一剧中的二六唱段相比较,节奏明显不同,快二六比二六几乎是快了一倍。尽管速度加快,但是从唱腔的结构,小过门,开唱锣经等诸方面,十分明显的看出仍是二六的板式特点。

  西皮技巧

  西皮在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倒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倒板”。西皮倒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倒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车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分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逍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帘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一但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如果您还想知道类似的名称,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首先,西皮与二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在此无法说明,只能告诉您: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开唱,打板收音,二黄则是[板起板落],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知道了板和眼,就可以向您解释其他的名称了。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可以分为“西皮导板”,就是前面提到的板式,在此不重复。

  然后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为一个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这三眼按次序分为“头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空城计》,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青衣《坐宫》,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等。)

  然后是“西皮原板”,是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开唱仍要找中眼,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例:老生《失街亭》,本应该随母亲镐京僻难等。)

  然后是“西皮流水”,因为节奏加快,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眼”,只留下“板”。但这并不是没有眼,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例:老生《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等。)还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铡美案》中净行的“驸马爷进前看端祥”。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有一种板式叫“西皮二六”,节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几乎一样),但也是有板无眼。常见的有《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老生戏,还有《武家坡》中的“指着西凉高声骂”的青衣戏。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还有过渡用的“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里个龙”,但唱腔有所不同,如《坐宫》中杨延辉的“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几句就是摇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声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

  另外,西皮中还有“反西皮”,不过使用较少,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这个女人不寻常”就是反西皮摇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阅门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这些,但少见的如“西皮小导板”“西皮回龙”,就在《见母》一折中杨延辉的“老娘亲请上受儿拜”中全用到了。导板结束后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龙接了下句,方便后面的演唱。因为京剧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则,如果没有则要用锣鼓经中的“扫头”垫底。但如果打了扫头就表示结束,所以还有唱段就会用到“回龙”。“回龙”、“散板”容易和“导板”相混淆,所以初学者应该要注意。因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类唱腔就先介绍到这里。

  二黄唱腔与西皮类似,也分“导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摇板”、“散板”和“回龙”等,用法也几乎相同。但因为二黄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没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黄会把“回龙”作为起板,叫“二黄碰板”,还有“二黄跺板”。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有时会有一大段,叫做“回龙腔”,不同于“回龙板”只唱最后一个字。二黄也有“回龙板”,要注意区分。

  还有,像“南梆子”(西皮类),“四平调”(二黄类),“反二黄”(反二黄类,板式几乎与正二黄一样齐全),“汉调二黄”(二黄类),“高拨子”(反二黄类,主要由“导板”、“跺板”、“原板”、“摇板”和“散板”构成)都是京剧的板式。

  西皮与二黄区别

  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而使初学者感觉过于复杂,难得要领,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既简便又清楚地区分出“西皮”与“二黄”呢?简而言之,不妨从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尔后逐渐深入,再从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样,你就会感到辨别它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la~mi)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la”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mi”音;“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sol~re)弦,即里弦为简谱带一个低音点的“sol”音,外弦为不带高、低音点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于两种声腔的来源属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时,这种不同也形成了两种声腔各自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无论它源于宜黄腔还是徽调总之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

  了解了它们不同的风格属性和京胡定弦后,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你就不难抓住容易区分二者的另一个特点--过门儿。以〔原板〕的起首过门儿(也就是演员准备开唱前的前奏)为例,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法开起,在过门儿结束处,“西皮”过门儿总是归到“1、6”这两个音上,而且用一个起于“dol”音又止于“la”音的箭头连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下滑的落音,然后演员起唱;而“二黄”过门儿的结束又总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归到“565 561”这几个音上,三、四两个“sol”音用一条连线连接起来,随之进入唱腔。

【如何拉好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相关文章:

京剧旦角的分类09-09

京剧唱腔特点及作用09-06

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11-05

京剧旦角脚步的走法09-04

裘派京剧唱腔特点09-07

京剧中旦角化妆的步骤09-07

京剧须生杨派唱腔特点09-06

如何区分“西皮”与“二黄”09-11

乒乓球如何拉好下旋球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