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23 06:13:38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声乐技巧在合唱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

  1.1表达歌曲的艺术情感

  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对于合唱而言,演唱者不仅需要和歌曲的创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还需要和听众形成一定的默契。只有每一位演唱者充分的将声乐技巧融入合唱歌曲之中,才能更好的将歌曲的内在情感抒发出来,进而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展现合唱艺术的魅力。缺乏好的声乐技巧会使得合唱歌曲在情感的传输上受到限制。

  1.2描绘歌曲的艺术形象

  在合唱的过程中,每一个演唱者可以根据自身音色的特点进行歌曲艺术形象的描绘,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效果。同时演唱者之间声乐技巧的运用和合理搭配往往能够更好的勾勒出歌曲的形象。

  二、高等院校合唱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唱和声乐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各大高等院校的合唱声乐教学现状来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显著。

  2.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有关音乐课程,并进行了合唱有关知识的教育。但是很多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开设比较的零散,甚至很多普通高等院校课程的开设方式参照的是专业院校的模式,简单的效仿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这样的方式会造成所教授的内容过于专业化,教学目标模糊,不切合实际。还有部分院校将声乐课程和合唱课程作为选修课,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时采取敷衍的态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

  很多高等院校由于对音乐课程的不够重视,特别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学往往采用大班模式进行。在合唱和声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人数过多时常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由于个体差异,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才能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发音方式和技巧进行明确悉心的指导。但是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采取集体授课的模式进行,集体授课的方式使得声乐训练和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无法解决个人声乐问题。虽然教师们在这样单调的教学模式下时常采取乐器的方式来进行平衡,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声乐和合唱基础缺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3学生的合唱基础差异化

  合唱的核心即进行声部和情感的结合,但是当前大多数的学生缺乏有关的声乐知识,在发音和咬字等方面掌握的不好。同时由于生源的不同,学生在声乐和合唱上的差异十分的明显,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会严重阻碍教师的授课进度。若以基础的合唱知识为主,时常会满足不了音乐基础较优的学生的需求,但是若以高难度的合唱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对合唱的了解并不是十分的全面,部分同学甚至认为简单的齐唱便是合唱。合唱认识上的误区会导致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够真正的领悟其中的要点以及合唱的魅力,这样也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合唱效果。

  2.4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素质教育已经渐渐地深入人心,在近几年的时间内,各大高等院校逐渐强调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上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尽管院校的音乐教育水平发展很快,但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然不够完善。很多高等院校缺少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和声乐教师,而是由其他的乐器教师进行兼职,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影响其顺利的进行。

  三、高等院校合唱和声乐教学的改革

  3.1制定明了的声乐训练计划

  声乐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考虑每位学生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提前规划训练计划。整个过程必须严格的进行的要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音色、咬字、音域、吐字、音准等方面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采取分层教育的方式分阶段有目的的进行。一是,声音的搭配上要协调与统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进行统一的声部规划,并且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二是开设声乐的理论课,让学生了解发声的方式以及合唱中语言处理的途径,并在咬字、音色、情感的把握等方面加强训练。

  3.2由整体训练向个性化转变

  学校由于对合唱和声乐课程采取大班教学的模式,使得整体教学中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将整体课程和个体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在训练的过程中着重的观察学生的专长,从视唱训练、融合训练、气息训练等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达到合唱演奏的最佳整合。

  3.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聘请有关声乐和合唱课程的教师时应该严格的要求和把关,避免聘请音质较差、声乐基础不扎实、音准不够高的教师,并且不能随便的让其他音乐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同时,声乐和合唱的教师应该适当的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定期或不定期的观看音乐会进行学习。当然,合唱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合唱作为一个团队的集体演出,对于演唱者的团结合作要求较高,而教师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协调作用。

  3.4开展声乐合唱实践活动

  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存在舞台恐惧,导致在正式场合时合唱效果不佳。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声乐和合唱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演出的机会,如小型的演唱会、排练歌剧等,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摆脱实际演出的胆怯心理。在体会舞台表现的情况下,逐渐培养驾驭自己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控力,为合唱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高等院校的合唱和声乐教学应该为适应素质教育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力求创造出音域和谐的合唱效果。

  第二篇

  一、“人文精神”培养对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生表演技巧和方法的合理应用是影响声乐表演的重要因素之一,帮助学生掌握声乐表演的技巧也是高等院校中声乐教学的目标所在。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性的技能包括演唱(奏)技巧和舞台演出技巧两类。现阶段,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个性的问题,授课时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声乐学习和教学中个性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训练方式等,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每个学生在声乐表演上的独特性,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掌握,最终实现学生声乐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有利于声乐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声乐艺术也不例外。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存在能使得声乐作品更好地发挥艺术性。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和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上。传统的教师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的方式以教师的“教唱”和“学唱”为主,学生也是单纯地学习接受。“人文精神”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声乐教学的内容扩展到对原有声乐作品的改编或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以自己的经历和对情感的把握进行声乐作品的创作。“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人综合音乐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育高质量的声乐人才。

  二、在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方法

  (一)加强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研究

  提高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研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断挖掘作品的文化意涵,研究作品产生的背景及作品想要反映的寓意和其内涵。作品产生的背景可能包含时代的许多社会知识,这就是人文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形势和作者个人的生活情境等。教师在授课时要将这些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要消化这些人文知识,然后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这将会使得声乐作品的演奏不单单是词曲的表现,更像是一幅幅画面。中国的古典乐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声乐作品本身就是音乐与文化的一种完美结合,在教学中纳入人文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艺术思维,对学生进行再创作或展开新的作品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要在现有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融入“人文精神”,就需要将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交流融合,需要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扩展原有的以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学范围,如加强与音乐学科间的融合,将声乐与曲式课程结合,从节奏、旋律、风格等方面领会声乐作品的魅力。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观察声乐表演者的声音的表达方式和语势;从和声部分观察其和声的层次、强弱等。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声乐作品与戏剧、舞蹈、曲艺及影视等艺术形式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中,也要在这些相近的艺术形式中发现表演者渲染情感的技巧和艺术性。同时,从欣赏的角度上也能理解听众想要从声乐作品中得到哪些感悟,有利于在声乐表演时抓住重点。声乐艺术是一种极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艺术,如果缺乏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很难对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也很难将自己的情感和顿悟融入到声乐作品的表演中去。为了更好地培养声乐人才,需要我们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声乐教学融入新的血液,更好地推动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第三篇

  一、高等院校审美教育

  对于音乐的审美包含了对音乐审美的美学范畴,也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与敏感度,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民歌的创作主题一般是描写大自然与人类的爱情、以及劳动人民生活劳动场景,演唱者在演唱当中会很快的和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的“联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习者往往会很直接的体验到音乐的“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力。

  二、品格修养方面

  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德育”是放在首位的,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而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行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性,因为有了民族性学生才具有爱国情操,由于民族歌曲本身具备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在学习的`同时就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现结合我国高等音乐学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存在的若干问题。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音乐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主修声乐专业的学生,另外一种是辅修声乐的学生,上课的过程一般是“一对一”,上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演唱中的一些发声的基本技术问题以及学习演唱一些经典的美声教学曲目;除此之外,学校设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公共课,上课的内容一般是我国各地方的一些民族民间歌曲,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觉得学习声乐应该是声乐专业的学生的事情,辅修声乐只是走个过场,考试要个成绩,这完全违背了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的思想。

  2、声乐教材资源的缺乏,无论是音乐学声乐专业的教学,还是辅修声乐的教学,所选教材应区别于声乐表演,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也没有可选性。

  3、对民族歌曲的演唱曲目选择过于单一,学校即使设置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公共课,但是老师一般所教授的都是我国各个地方民歌,没有把学习范围放到全世界,更没有将世界的各民族歌曲拿过来转化为本民族的音乐资源加以利用。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世界各民族的民歌学习给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如果高等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还是走传统道路的话,就势必将这扇窗户关闭,这样的后果不仅仅影响到学生,更加严重影响到我国音乐基础教育。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08-07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的设置探析论文04-21

高校声乐教学的开展构思论文08-05

探讨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论文08-07

关于谈高校声乐表演教学论文05-05

微课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4-20

幼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04-30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探究论文05-12

普通高等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