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混元功

时间:2023-04-28 17:51:58 羡仪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太极混元功

  《太极混元功》是太极拳属内家拳术,练的是动静两功,内外双求,性命双修,以心意行气为法则,以内外双求为宗旨。入门功法是“太极混元功”功法的节选,对初学者来说,不仅是筑基功,也是养生法,更是通往上乘武术内功的必经之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混元功,供大家参考。

  一、降气洗脏功

  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

  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

  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

  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

  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

  2、引气上行:眼神心 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

  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

  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

  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

  动作:

  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

  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

  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

  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

  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2、加强吐故纳新,增多血液中的氧气,提高蓄氧能力,调动肺泡,增强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脏腑功能。

  3、兼有炼神之功,通任脉之功。

  4、培养太极十三势的采劲、按劲、中定劲和混元桩。

  中丹采气功

  动作:

  1、两手前采:两手自体侧分开缓缓向前采收;

  2、合手回收:上动不停,两手缓向前收回;稍停放松。如此反复采放9次。

  意念:

  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

  2、拢气归丹:由肚脐直接归入中丹田内。

  作用:

  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2、丹田的收放带动了腹部鼓荡运动,使隔肌的升卫幅度增大,使腹肌的伸缩强度增大,增加对肠胃按摩,加强消化器官的活动,促进肠蠕动,增加了胆、胰、胃与肠的分泌液,增加了消化能力和吸收营养能力,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排泄,排浊能力。

  3、培养太极十三势的采劲、中定劲和混元桩。

  下丹采气功

  动作:

  1、俯伸下采:两手向前下方俯伸下采;

  2、提收转前:再缓缓向后上提收至命门,然后自后引向中丹田,稍停放松。

  如此反复收采9次。

  意念:

  1、松气松身

  2、采气提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气上提至会阴下丹田;

  3、转气归丹:再由会阴提过尾闾,转气到。命门,向前贯至中丹田。

  作用:

  1、能够多生精,炼精化气,还精补脑,营养骨髓,增加骨密质强度。

  2、添命门之火温养能中精水,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性命双修。

  3、接通任督二脉,有助周天循环。

  4、兼练混元桩。

  三、带脉磨盘功

  磨盘带脉功是修炼气通带脉转丹田的功法。

  磨盘速写喧脉功分小磨盘和大磨盘两种练法。

  动作:

  1、提手平腰:接上式马步桩,两手屈臂上提,高与腰平;

  2、磨盘左转:以腰为轴,以臀为重心,两手自右向左磨左转9次后换方向;

  3、磨盘右转:再自左向右磨盘转9次后,再换换方向进行大磨转圈,同亲左转9次,右转9次,练毕收功。

  意念:

  1、意守中丹:用三性归一法意守中丹田片刻。

  2、左转带脉:以中丹田为中心,以带脉为内圈,以两手为外圈,眼神心意引气领手催腰左转磨盘9次。

  3、右转带脉:再反过来,眼神心意引气领手催腰右转磨盘9次。

  作用:

  1、气通带脉转丹田,形成磨盘气圈。

  2、培养两腰的虚实转换能力,增强腰脊的旋转力度和中气上下贯通的能力。

  3、强壮肾气,精气转化。

  4、培养太极十三势的捋劲、中定劲和混元桩功。

  四、日月旋转功

  日月旋转功是修炼胸腹开合折叠转摩心、肺两脏的功法。

  所谓日月,是借天之日月比喻人的心、肺两脏。

  动作:

  1、抖手摩掌抚两胸:接上式,两手先抚两胸片刻,再同时抖动两手,并快带摩擦两掌心然后贴抚两胸,如此反复操作三次;

  2、先逆后面两手旋:两手抚胸后,先沿上、外、下、里的圆形路线缓缓地同时旋转9次;再反方向:沿下、外、上、里的圆形路此缓缓地旋转9次。

  转毕,两手自一而上而下地顺胸腹摩擦三次。然后抱守丹田静想片刻收功。

  意念:

  1、抖气摩热熨心肺:两手抖动产生气场,再摩擦产生热量,然后将两手的气场热量熨敷渗透至胸腔内的心、肺两脏;

  2、内外合一旋日月:眼神心意引两手气场与胸腔内的太和元气混融相合,内外合一地同时旋绕转气,荡摩心肺两脏。

  作用:

  1、改善和增强心肺两脏的生理功能,提高心肌和血管的弹性,加速血液循环,加强吐故纳新,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载氧能力。

  2、具有太和元气冲开八脉的功能,使任脉更为平顺,冲脉更为通顺,督脉更为健顺。

  3、使上体更虚灵,下体更沉实。

  五、环形伸缩功

  环形伸缩功是修炼周天混元圈的功法。

  按立圈的顺逆路线分左、右弓马步两种练法。教材以左弓马步为例。

  动作:

  1、虚步站立:左脚前迈一步成左虚步,两手臂自然下垂;

  2、顺圈伸缩:两手领臂沿顺立圈路线环形上棚下捋,身体随之前拥后缩,重心随之前弓后坐。如此顺圈环形伸缩9次后换方向。

  3、逆圈伸缩:然后再沿逆立圈路线环形前棚后捋,身体随之前拥后缩,重心随之前弓后坐。如此逆圈环形伸缩9次后,换步再行环形伸缩。收功。

  意念:

  1、顺转循环:眼神心意引气领手沿任督两脉后上前下顺转循环9圈后换方向;

  2、逆转循环:眼神心意再引气领手沿任督两脉前上后下逆转循环9圈。

  作用:

  1、有助于任督循,周天运行,培养混元气圈,强壮先天混元气。

  2、有助于炼精化气。

  3、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棚劲、捋劲、采劲、靠劲和进退劲、中定劲。

  六、双手开合功

  双手开合功是动中求静,修炼三焦,舒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功法。双手开合功分上开合、中开合、下开合而依次修炼,分别与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相联系。

  上开合、中开合、下开合的外形动作均相同,区别只是双手开合的高低位置不同。因此,不分列说明。

  动作:

  1、两手相合:自无极始,上开合两手合于脸前,中开合两手合于脸前,下开合两手合于档前。手心均相对;

  2、先开后合:两手先徐徐向两侧拉开,再缓缓向内合拢。

  如此上、中、下各反复开合9次后收功。

  意念:

  1、意守劳宫:上、中、下开合之前,均要意守劳宫片刻;

  2、意开手开:眼神心意领两手徐徐相开,对应的丹田也随之相开;

  3、意合手合: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相合,对应的丹田也随之相合。

  作用:

  1、意气开合练意,容易增长内劲。由丹田开至两手,由两手合至丹田,反复传运,反复开合,越练内气越足,越练内劲越大。

  2、开合调和阴阳,舒通手三阴、三阳经,调解三焦,平和六腑,康壮五脏。

  3、开合沟通任督,一开气循督脉上行,一合气顺任脉下降。开合往来,百病皆愈。

  4、开合荡摩刚柔。开则气运肌肤,合则敛气入骨;开时紧(意气相对紧),合时松(意气松),一松一紧,一充一敛,刚柔相摩。

  5、开合动中求静,心意贯注于开合之中,心不散乱,神不外驰,杂念不起,容易入静。

  6、开合即为拳经,动静相兼,体用兼备,太极虚灵棚劲自然而生,随意所至。

  七、转气还原功

  转气还原功是修炼周天转气的功法,又称转气收功法。

  动作:

  1、两手相叠,无级站立。右手心贴于肚脐,左手心叠于右手背;

  2、逆转36以肘脐为中心,沿左上右下的逆时针路线,由小到大地缓缓旋转36圈;

  3、顺转24然后换和相叠,沿右上左下的顺时针路线,由大到小地缓缓旋转24圈。

  意念:

  1、静守丹田:三性归一静守中丹田片刻,同时意想两手劳宫之气,与丹田混元气相连通;

  2、逆转散气:以中丹田为中心,眼神心意内外合一地围绕中丹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逆时针螺旋式转气,这叫逆转散气。

  3、顺转收气:然后换方向,眼神心意引气由外而内,由大到小,顺时针螺旋式转气,周身之气逐渐向中丹田聚集收归窍内,这叫顺转收气。

  作用:将练功时所获得的集中于丹窍内的先天混元气先行散开,以免瘀积不适。然后再把丹窍散开的先天混元气与在练功中散发全身的五脏精华之气,一起收归到丹窍内,储存起来,混融合一。

  八、发展简史

  《太极混元功》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所创。并且河南省温县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为太极拳发源地得到批准。但也有人称太极拳发源于武当武术,赵堡太极拳为武当太极拳的一支;最早传习太极拳的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由第十四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流传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九、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十、无极桩

  功诀:两目平视注远方,凝神片刻返神光,意领气从祖窍降,一下涌泉四梢畅。

  动作:自然站立,两脚分开同肩宽,脚尖朝前,两膝微屈,两胯微坐,两脚踏地踩实,脚趾自然抓地。头正项竖,下颏内收,舌贴上腭,两目平视。脊柱竖直,松腰下塌,尾闾微向下、向前收敛,会阴内收,裆开圆,后腰命门处松,虚心实腹,胸空微含,身体中正安舒。两臂放松垂于体侧,沉肩坠肘,松腕垂指,手心朝里,周身内外上下松弛舒展。

  意念:

  (1)两目平视远方,注目一处(或物或树木等).凝视片刻。此为摒除杂念,收心求静。

  (2)目光缓缓收回到眉间祖窍处视为一线,然后两目轻闭,同时以意封闭双耳,也就是听而不闻。此为收视返听。

  (3)以意引气从祖窍逐渐下降,经中丹田至下丹田,再分向两腿下降到达脚心涌泉穴同时全身骨节自上而下地循经窍节节放松并松开,周身筋肉皮肤毛孔也自上而下地放松松开,犹如一团气水自上而下、经体内体表潺潺流淌到四梢。

  (4)然后,开始入静,进入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空空洞洞的无极之境。

  时间:整套功法练习时约10分钟左右,单练此桩时应在30分钟以上,单练后收功。收功法见后。

【太极混元功】相关文章:

陈式太极拳混元桩口诀08-03

太极养生03-17

瑜伽与太极的区别08-22

太极拳的分类09-13

太极拳的口诀09-22

太极蹬脚动作讲解10-17

夏日练太极的好处04-10

女性练太极的好处03-14

太极拳知识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