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保审计的重点

时间:2023-09-01 15:25:55 蔼媚 评估审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气环保审计的重点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环保审计的重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气环保审计的重点

  一、行政许可情况审计。

  常见问题类型有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政府等部门在制定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规划时,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关注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拆分或超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管理权限审批建设项目;未落实排污许可制度。无证排污或突破排污许可证核定的种类、数量排污。

  审计重点与方法:

  1.收集环境污染事件举报台账、环境监察记录、重大疑难环境问题的处理处置记录,环保局办公会议记录,梳理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即开工建设、生产,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和群众上访的事项;

  2.现场查看,走访周边群众,与环保局相关人员座谈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3.收集政府的收发文登记簿、交办单、批准单、会议记录、环保局的会议记录,查看有关政府保护地方利税大户,导致环评未实施或整改不到位,环境信访事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事项。

  二、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常见问题有环境空气质量变差,包括空气质量达标率下降、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下降;重点关注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细颗粒物(PM10)和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浓度变化情况;地方政府未严格履行监测职责。

  审计重点和方法:

  1.查阅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排查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监测点位;

  2.查看区域内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废气排放监测数据,排查是否有企业超标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3.查看在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异常数据;

  4.对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和手工监测数据的差异;

  5.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进行现场采样监测分析;

  6.比较不同时期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

  三、污染防治项目、节能改造项目的建设、运营情况。

  常见问题有滞留项目资金,未及时足额拨付项目单位、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未按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质量要求实施项目建设,未按规定实施招投标等;未按设计标准运营项目;未实现项目建设预期的减排目标。

  审计重点和方法:

  1.收集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管理台账、会计核算等资料,调阅相关会议纪要、文件等;

  2.项目资金审计:审计财政部门资金拨付情况、企业资金收支情况,核实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3.项目建设审计:依据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中项目内容,查阅项目建设工程材料购销合同、材料出库入库记录、支付工程款和材料款的财务凭证、项目建设财务专项审计报告等资料,核实项目按规定投资建设情况;

  4.对普遍性问题,收集、审阅现行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整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制订和修订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掌握有关管理制度执行的关键环节和控制点,检查和评价是否存在管理制度缺失、缺陷与漏洞,梳理分析政府办公会等会议记录和纪要,政府的批办单、收发文件记录等,结合领导干部的分工、职责,分析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四、突发环境事件、环境信访处置情况。

  常见问题有环境风险隐患的应急处置不及时、到位;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辖区污染排放;重大环境信访问题处置不力,造成较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审计重点和方法:

  1.收集相关政府收发文登记记录、交办单、政府会议记录、环保局环境信访记录、会议记录;

  2.了解本地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总体情况,处理处置情况,评价是否属重大环境问题的高发地区,处理处置是否及时到位。

  综上,环保、国土、统计等部门涉及资源环境的各类信息,审计部门在进行资源环境责任审计时,应将这些部门的数据信息全部纳入审计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资源环境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前移审计监督关口,使资源环境责任审计从被动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在掌握资源环保部门已有的监测技术方法以及其他监督检查手段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编程,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项目整体规划和处理数据技术方面存在的影响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开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合理性和效率性,对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核查,取得有效可靠的资源环境指标数据。在审计理念上,树立宏观意识。关注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益情况,着力从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角度进行研究,加大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的力度,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深化环境保护审计的方法

  (一)将审查环保资金使用与治污成效相结合

  重点关注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或环境治理标准,是否造成损失浪费;对项目投产后的实际产量、成本、质量进行核实,并与项目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实际生产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审查是否存在对项目后期管理不严格,影响效益发挥的问题;审查有无因立项不准、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造成项目投资失败,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及监测情况

  重点审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电力、氧化铝等高污染企业的脱硫设施等项目,要特别注意审计环保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试图通过建立远程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方法对企业排污情况实施监控,但效果并不理想。审计人员可从环保资金效益的角度,对如何使有限的环保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通过审计,督促企业自觉履行节能减排主体责任;摸清企业在节能减排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呼吁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

  (三)地方政府和部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

  地方政府作为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应重点审计其环境保护工作问责制度的建立、考核和监督情况;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情况;责任主体是否明确,未完成目标和责任问责情况。

  对发改、环保部门履行责任情况也要加强审计,促进工作机制健全,节能执法和监管职责履行到位。

  (四)合理界定领导干部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在直接责任方面,一是加强经济指标审计,重点分析政绩成本,监督和制约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行为,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二是突出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和效果审计,对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职责履行情况予以监督和评价。

  在主管责任方面,关注国家环保政策和节能降耗指标的贯彻执行情况,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及重点环境公共支出的效益性进行审计。

  (五)关注并初步建立环保指标评价体系

  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环保资金投入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投入指标是否达到法定增长比例以及投入效果如何;对环保资金等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分析增加数、增长率指标,关注地方主要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初步建立环保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进一步推动审计工作发展。

  (六)环保资金发挥整体效益情况

  沿着资金主线,重点审计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是否规范;关注环保建设项目资金是否存在被闲置、截留、挪用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和账面数据取证的基础上,应顺着资金流向,延伸到资金末端,关注资金是否真正发挥整体效益。

  1.利用多种工作方式开展审计调查,充分收集信息。从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入手,结合事权部门、财政部门各自的管理职能,采取查、看、问、听等方式实施审计调查,获取全面、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即审阅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监管等有关文件资料,实地观察工作现场或项目现场进行取证,询问项目的建设、运营以及产生的环境效益等有关情况,听取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等对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审计过程中,重点对事权部门履行环保专项资金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审查,包括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可行性论证、初步评审与预算草案的编制等;对财政部门履行环保专项资金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审查,包括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评审、预算批复、资金拨付、绩效评价等。对收取的排污费、环保专项资金结余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项目单位使用环保专项资金及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抽查,综合各方面情况,对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问题和不足。

  2.灵活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运用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分析性证据,用以衡量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目标,得出绩效审计所需的结论。在审查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情况时,运用因素分析法,从政策(制度)产生的效果着手,逆向思维、反查原因,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制定、执行等各环节因素,分清主次,并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找出当前政策(制度)存在的不合理内容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环节,提出关于制度本身和执行机制的改进建议,提高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延伸调查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情况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将项目申报时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预期目标作为参照评价标准,对比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和运营实现的效果,发现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偏差程度,从而得出项目是否达到目标及发挥应有效益的结论,以此评价项目的效果性、环境性。

  3.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绩效。

  主要选取三个环节进行重点分析:

  一是从现行政策规定入手进行审查分析,揭示环保专项资金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审查政策执行效果,反映政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对属于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是政策执行的问题做出审计判断;找出现行政策中不完善、不合理、不衔接的内容,据此提出改进政策与制度的审计建议。

  二是贯彻“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原则,围绕专项资金分配、拨付环节,审查专项资金预算批复、执行效率、资金结余情况及形成原因,揭示影响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防止出现资金沉淀和不必要的闲置浪费。

  三是以项目目标实现情况为导向,对项目的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分析,突出项目的效果性、环境性,审查污染防治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是否实现建设和运营目标、是否发挥环境效益,揭示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环境效益发挥不够等问题,从促进专项资金发挥作用、项目发挥环境效益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服务,确保专项资金合规、高效使用。

【大气环保审计的重点】相关文章:

银行审计的重点08-19

市属公立医院审计重点08-22

「审计技巧」大额票据审计方法04-01

什么是审计?04-02

工程结算审计常见问题及审计方法11-15

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04-01

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03-31

审计查账技巧07-18

审计英语词09-27

内部审计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