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教学中的个性保护

时间:2023-01-21 16:34:32 民间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间舞教学中的个性保护

  个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而民间舞教学非常注重个性的培养,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民间舞教学中的个性保护,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民间舞教学中的个性保护

  在舞蹈艺术中,个性是人的性格特点,也就是艺术个性。它是一个舞蹈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它包含了主体意识,理解能力,创作能力,自觉主动能力等。而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显示出的个性是舞蹈演员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舞蹈作品风格消化以后的再创造,是演员个性与艺术作品特性的融合,不同的演员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我们所学的民间舞,它源于民间,在其中有很强的共性特点,但地域不同的民间舞在风格节奏和习惯动作上,有极大差异。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其独特风格,但风格与个性是不同的,同一个舞蹈由不同的人来表演,这其中的差异就很大了,这个差异就体现出了个人的个性特点。

  从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中来看,许多教师十分注重培养、爱护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全国有很多优秀的,颇有个性的舞蹈演员,像杨丽萍、沈培艺、于小雪、王亚彬等。但十分遗憾的是也有的教学在个性培养上不尽人意,在正规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普遍教学,即共性教学,忽略了个性教学,尤其在民间舞教学中,这个问题则更突出些,一些学生独特的个性被压抑了,人才培养受到了不该有的禁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保护是非常迫切地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理解与实行学生的个性保护,需理清一下几种问题:

  一、个性寓于共性中

  在民间舞教学中,共性必须具有,这是教学的基础,是保障,我们不能丢弃。在共性的基础上保护个性,就是把个性寓于共性中,其实就是要求解决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重视个性并不是想怎么跳就怎么跳,随心所欲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系统教学,民间舞教学也必须规范,没有规范就没有教学标准,就无法衡量教学成果。

  然而,民间舞教学非常注重个性的培养,因为最终个性代表着创造、代表着表演艺术的成就,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是说优秀表演人才有胆量按自己的理解去表演,他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并善于把理性与感情结合起来。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沈培艺曾说过,在舞蹈学院学习的八年中,她系统的学习了中国民间舞和古典舞。大约在中专三年级她就跟别的学生有点不一样,尤其在学习上始终想努力超过别人,而且她还体会到在老师所教授的舞蹈动作中,常有些微妙的东西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正是这种微妙的东西常常是整个动作的提神点睛之处,对这种微妙之处的掌握必须通过体会消化,单去模仿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学习阶段起就养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恰在这时被老师感觉到了,就对自己这一刹那的想法给予了帮助与支持,帮她分析解决问题,不仅开拓了思路,而且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并告诉她,对所有要接受的内容除了形式技巧上熟练掌握以外,还要静下来在脑海里反复回忆,就这样通过老师的启发和自己的揣摩,发展到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理解形式和对作品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实施共性手段时,不要埋没学生的自信,没有自信就没有个性,也不会有什么创作。在民间舞教学中,学生掌握了一定民间舞语汇和组合素材的基础,怎样才能在不脱离民族、民间风格基础上对个性审美有所展现,从而使个性上升到一种自然,把个性寓于共性中,这是很高的表演境界,于晓雪的成功就说明这个问题,附中六年到大学四年,他认真地把全部教学内容接受了下来。在接受的同时,许淑英、潘志涛老师就告诉他:“在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是要永远继承下去的,而在这个前提下,发展也是永恒的,如果不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舞蹈的发展规律和审美的逻辑就会越来越失去民族的特色,失去个性。个性不存在,就像具体的人不存在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土壤,就失去了艺术生命”。因此,他把共性的东西接受下来却并未就此停步,又投入了自己的思考。作品《残春》对生命的留恋,《大鼓子》对民间舞的创新,《一个扭秧歌的人》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老艺人,充满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可以说,他的成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表现方式,是一种艺术升华。

  应当看出,使学生在把握情感,塑造角度上达到情舞交融,独树一帜,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表演艺术的最终目的,而民间舞教学的目的是塑造人才,培养有生命力的演员,如果在教的环节上,在对组合编排,对元素的运用上注入时代感,民间舞就拥有了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才会看到舞台上的“小溪、江河、大海”。

  二、个性是一种创造力的显示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身上所独具的创造个性,在每个人身上都不是雷同的,创作个性的直接源泉就是艺术家的阅历、文化背景和努力程度等复杂的因素所形成的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种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达到一定高度,便产生具有美学价值的创新,为创作个性作了铺垫,这与‘千人一面’的表演有本质区别。”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贾作光先生每一次的表演都处处闪烁着舞的韵律,充满了个性美。他的《雁舞》,如果没有他对生活独特的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模拟没有给予自己的主观青丝,如果没有他火一样的热情和别人所不具备的表现欲,就不会给观众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他创作的《牧马舞》、《鄂尔多斯舞》,以及充满超前意识的《海浪》,都是贾作光老师用自己所独特的灵性,使其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才使他成为舞蹈界的佼佼者。

  舞蹈演员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写诗、作画、吟诗,每个人的不同个性,本应创造出不同效果,不同特点的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告诉我们:“舞蹈演员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中,既是创作工具,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表演舞蹈的人,从而使人获得美感。”《一个扭秧歌的人》,是于晓雪首演的,这个作品从艺术构思到舞蹈动作的设计都是编导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编导的这些构思和设计又是通过于晓雪的人体运动和表演,再加上他个人去民间采风、体验、创造最终站出来的,不管是编导原来的或是演员创造的,最后均有演员按照美的规律予以融合加工之后表现出来。因此,对这个新的舞蹈形象来说,演员又是创造者,最后,这个由编导先构思,加上演员的二度创作融合在一起的形象,演员实际上又是艺术创造成果。因此,舞蹈演员是集创造工具、创造者和创造成果于一身,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果说这一类编与演分离的状况还不足以说明个性发挥的意义的话,那么,贾作光将编与演集于一身而别人简直无法模仿得事例则应是最为典型的了。

  当前有一种现象令人忧虑,就是舞校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能动作用缺乏认识,在艺术创造中缺乏主动精神,过去的表演专业有舞就跳,没舞就不跳,有的学生还说:“我就是动胳膊动腿的,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还不行?保证不走样就得了呗。”如果仅仅把自己看作是工具,个性的消失是迟早的问题,那谈得上创造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艺术个性应当从教学抓起,而丰富的知识,宽厚的文化修养 ,扎实的基本功,又是创造力的基础,是艺术个性形成的催化剂,这一点已经引起舞蹈教学的注意。前苏联彼得堡芭蕾学校为什么培养大批世界级舞蹈人才,推动全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相比之下,他们的文化课程设置优于我国,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因素。

  三、个性需要保护

  个性,人皆有之,在必不可少的共性教学中,能否同时发现、发觉、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舞蹈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为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个性保护。

  民间舞“本是一种既有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的舞蹈形式,也是一种自娱性个性极强的艺术。”为什么民间舞的原生态具备个性?因为民间舞从性质上讲是自娱性的,这种自语中有着个性的闪烁,是“人前疯”,人越多越抑制不住自己。东北秧歌,如果到民间去看,虽讲究踩在点上,扭到脚跟上,但每个人都扭得不一样,就具有了不同的闪光点,火爆热烈的气氛中不同个性的人物感染着观看的人,散发出的独特的魅力。民间舞教学就应是教学生为何跳舞,教学生即兴跳舞,我认为民间舞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受芭蕾程式影响的太深了,以至于困死了手脚。民间舞语言应该有自己的结构,规范是一种手段,不应该成为目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规范统一的部分外,能否抓住它本来的特性给予合理的发挥,使个性与共性共存。

  我们继承了老一辈遗产,可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这个烙印也包含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个性。如果在继承时把个性的因素疏忽了,集成则显得毫无价值,同样的《鬼扯腿》,附中,大学都在跳,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节奏、规格相同,但学生在个性表现上应有很大差别,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关系,值得我们考虑。

  有许多小舞星,在没有考到舞蹈学院学习之前,身上确实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你如让他(她)表演一段,就会尽情的表现自己,惟恐你发现不了他身上的舞蹈天赋,那份天真与单纯,非常让人感动。可当他(她)进入梦想中的圣殿后,他们学到了新东西,受到了规范,但随着时间推移,你再让他(她)单独来一段时,会发现他们似乎不会跳舞了,人们不仅找不到当初那种天真无邪的影子,现在的形象和以前的小舞星简直判若两人。这其中既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也有令人担忧的部分,他们所学的教材都是老师预备好的现成的。像沈培艺、于晓雪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如果在规范教学中又能同时找出保持其表演天性的方法岂不更好。

  诚然,大学阶段似乎好些,经过专业院校四年系统规范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中国民间语汇和必备的舞蹈理论知识,同时学到许多舞蹈文化以外的、与舞蹈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对中外各类舞蹈精品和其他艺术精品的观摩是学生开阔眼界,审美情趣,艺术标准也有了显著提高,对艺术品内涵的认识也有了一定感悟,这对艺术个性的形成不无好处,虽是这样,也有的教学恰恰在教的手段上埋没了自我创造精神,把手段当成的目的,教条阻碍了创造,捆住了手脚,挡住了发展的视线,是我们的民间舞教学缺少新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保护被搁置一边了。而直接受益者学生是显得单薄无力,这样就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发展,不利于出人才。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保护个性是至关重要的,怎样保护呢?我认为从单一教的方面来讲:

  1.要求学生在掌握风格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照自己的认识创造具体情境中的动态形象,这样的动态形象无疑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身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在展示一种个技巧,建议可以通过“即兴表演”来训练。

  2.加强学生对某种民间舞蹈的情感体验。锻铸相应的情感品质,建议可以通过“观摩”、“采风”的实践活动培养这一部分素质,不断在新的、高的、真的艺术层面上反思自身的薄弱环节,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认识和理解中获得“个性把握”的飞越。

  教学是相长的,“教”中的个性保护最终目的是由教师对学生个性鼓励、保护来支撑的,再好的外因也必须也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在民间舞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对学生的敏锐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应做到:

  1.在对学生肢体条件有准备而充分的认识基础上,扬长避短,锻炼适合自身的“肢体”语言,比如精悍者在发挥自己灵活性上下工夫,彪悍者时刻不忘训练举手投足的厚实与稳健。

  2.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个性最终是由一个人的独立品格造就的,这种独立品格包蕴者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感受的丰富,理解的深刻,无疑是个性的华章。像这种理解和感受,我认为,是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来圆润的。而舞者应该是学者型的,不应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工具。以上内容是我在教学中贯彻的原则,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个性保护的概念将会更深入、更饱满起来。

  我感觉,在民间舞教学中对个性未加保护的倾向,将不利于培养教育、表演人才,不利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因此,如何发现、保护、鼓励个性应摆在民间舞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而民间舞教学中对个性保护不仅要在大学教学中贯彻,也要在中专教学中找到一定位置。

【民间舞教学中的个性保护】相关文章:

民间舞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与发展06-22

“风格性”在民间舞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通用10篇)12-12

民间舞表演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08-31

民族民间舞蹈个性化的创作08-27

柬埔寨民间舞12-26

广东汉族民间舞蹈中国狮舞中的南狮03-12

民间舞的风格特点09-22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09-19

中国民间舞的有效教学方法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