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的致命伤

时间:2023-05-18 11:15:25 绩效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绩效管理的致命伤

  虽然还不至于绩效致死,但是现在的绩效管理真的存在着很大弊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绩效管理的致命伤,一起来看一下吧。

  1.反馈机制不健全,难以奏响共鸣曲

  绩效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考核,关键一环就在于它引入了双向沟通机制,注重考评结果的及时反馈,使员工由原来完全被动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主动参与的角色,引起了员工心灵上的共鸣。而在国内的一些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是暗箱操作的。

  在很多管理者看来,员工只需要知道自己的得分和名次就可以了,具体的算分过程是不能对他们泄漏的,甚至某些关键性的考核条目也是不对外公开的。也就是说,员工是无法确切地知晓自己是如何在“三六九等”中动态转换的,也无法切身体会绩效考核的价值究竟在哪里。长此以往,员工就会逐渐丧失参与绩效考核的热情与信心。

  在反馈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对于被评为优秀的员工来说,由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些长处获得了上司的青睐,所以很难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相反还可能会弄巧成拙,朝错误的方向发展下去。对于被鉴定为不合格的员工来说,他们也弄不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所以也很难修正自己的错误,获得技能的提升,最后要么在忿忿不平中离开企业,要么整日胡乱猜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要知道,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是绩效的终极目标,绩效就是为员工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所服务的。试问,没有考核者与被考核的双向沟通与互动,技能改进将从何谈起?

  2.相关领导不支持,HR部门孤掌难鸣

  在绩效中,人力资源部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绝不等于说绩效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其实,绩效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其执行不仅需要决策层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相关部门经理的通力合作。有些企业领导不仅不为人力资源部开展绩效工作开绿灯,相反却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甚至将自己的主观偏见强加给HR部门,使绩效过程演变成了“长官意志”的宣传过程。一些业务经理原本就看不起这帮舞文弄墨的消遥大仙,在绩效中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冷眼看HR部门唱独角戏。

  诚然,HR从业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需要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但要把每个岗位的关键核心因素都剥离出来,恐怕还必须借助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大力协助不可。而且站在业务经理的角度来说,绩效也不是像他们所说的“纯粹给我添麻烦”。试想,绩效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吗?员工的能力与岗位匹配了,受益最大的当然是部门领导。他们不仅会少花费很多心思用于指导员工开展工作,而且还会从公司的利润分配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因为大部分经理的奖金都是基于部门绩效的。

  3.相关措施不匹配,管理方案被迫流产

  绩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撑。概括地说,保障绩效系统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可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执行层面三部分。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完善的培训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与之相匹配。其中,考核人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考核者的素质比考核方法本身更能决定考核结果的效度与可信度。另外,完善的监控体系也是避免绩效流于形式的必备措施,因为某些事情单靠当事人的自觉自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相比绩效方案而言,中国企业的培训机制与监控机制更加薄弱,或者说执行能力不高是中国企业的通病。这主要是因为,方案的设计阶段投入的是设计者的脑细胞,老板当然不心疼;而方案的执行阶段注入的却是白花花的银子,企业老总就会担心资金打水瓢而不愿意慷慨解囊,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全员培训时领导更喜欢用“让我好好想想”来搪塞。最终,绩效方案被束之高阁,或者纯粹演变成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文字游戏。

  4.缺乏战略指引与文化支撑,考核过程一盘散沙

  绩效的重要性之所以名列人力资源各模块之首,其根源不在于它的程序之繁、任务之多,而在于它的地位之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战略执行的成效,而且为统一全员价值观提供了最好契机。也可以说,在绩效中,企业战略是引领其航向的明灯,企业文化是凝聚其运行的粘合剂,缺少这两个护身符,绩效的价值就要大大折扣,甚至蜕化变质。不幸的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根本谈不上对战略目标在各部门和个人之间如何进行合理分解的问题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也不过是散乱思想、群体观念的大杂烩,绩效过程缺乏必要的凝聚力、向心力,这让原本应该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成了一盘散沙。

  在摩托罗拉公司看来,做企业就是做人力资源管理,而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做绩效,足可见绩效的重要性。它需要企业一把手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切实将绩效与公司战略、企业文化融会贯通。而我国一些企业丝毫不考虑自身的治理结构与价值取向,生硬地复制成功企业的“圣经”。殊不知,不同企业的治理基础与文化背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盲目地照搬照抄很可能会导致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5.职位分析不到位,考核跟着感觉走

  一个好的绩效系统不仅能拉动企业整体绩效上升,而且能帮助员工改进个人的工作技能,其关键就在于绩效是与职位分析与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职位分析与员工胜任素质模型是绩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没有这两个基础作参照标准,企业的绩效考核就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这也正是国内一些企业的实际作法。很多企业老总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反却对这种“感觉考评”充满了自信。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下面的人做的怎么样我是有感觉的,大家也是有感觉的”。殊不知,这种“感觉”是存在偏差的,而且有时还会酿成严重错误。因为,不同职位的绩效外显程度差别很大,当然也就需要用不同的标准来测量。如果用评判市场开发人员的“感觉”来“嗅”研发人员的绩效,优秀的员工也极有可能被定为不合格。

  再者,“感觉”多数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人而不对事,这恰恰违背了绩效所倡导的以事实为依据,对事不对人的定位原则,使绩效蜕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事考评。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英雄论”指引下,员工多数会以眼前利益为重,投领导之所好,公司上下一团和气,“好好先生”迅速走俏,但最终领导会在飘飘然中见证企业土崩瓦解的惨烈一幕。

  6.盲目追求指标量化,时髦方法华而不实

  从定性的一维考核到定量的多维考核,中国企业的绩效考核越来越程序化、数量化,多数企业希望能在准确的“算分”中“算”出公平、公正。为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可谓是挖空心思来设计名目繁多的记分题目,在月末、年末更是不辞辛劳地为每位员工计算各考核项的得分。在某些考核者看来,考评结果越准确越好,考评方法越时髦越能体现绩效水平之高。其兢兢业业之心虽难能可贵,但遗憾的是,这种耗财费力的庞大考核工程为企业赢得的不是业绩的持续攀升,而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核心人才的外流。于是,迷失的国人发出了西洋化考核工具水土不服的慨叹。

  诚然,在国外,绩效非常注重量化指标的提取与跟踪,但这是以西方企业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的,而且是围绕着关键绩效指标来开展工作的,不是在普通指标上斤斤计较。很多国内企业不去花心思完善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探求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修正不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却一味地追求考核指标的面面俱到以及数量化与准确化。不难想象,这种打分方法除了主观臆断之外,还有多少科学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考评结果的科学性是靠整个绩效体系的科学性来支撑的,而不是靠算分运动“算”出来的。

  绩效管理的结果导向

  做绩效以来,听到很多人一直在谈论结果导向,而本人也一直在努力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让结果导向应用的更直接、有效,客观的评价组织、部门及个人的价值贡献。

  结果导向是什么?根据笔者查阅的资料给出的结论是,它是由目标管理工具派生出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或方式,基于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那么现在,笔者将对结果导向进行个人的解读。

  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是由不同维度的知识体系的结合,通过分享、整合、记录、存储、创新的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个人总结结果导向的绩效由以下知识构成。

  一、结果导向需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或是报表体系,一切结果评价与应用靠数字说话。

  在我们了解或谈论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大家都听过SMART原则就是目标管理原则,我们所做的绩效管理都是基于该原则来做的绩效管理。SMART原则中提到的明确的、可衡量的、有时限的都是对数字的一种概念提炼。说到这里,可以解释通为什么要求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或是报表体系。

  数据是绩效结果分析很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应用的客观依据。这里所说的数据体系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根据公司整体业务目标、产业特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等相关要素制作数据提取或管理体系。我们在每个考核周期内,不是简单的提取完成情况、并与目标进行对比,而是要进行各种问题短板的分析、行业水平对比分析、各项业务水平的同比及环比的分析等等,用此分析结果,给出方案并解决问题。

  二、合理的评价依据与结果应用方式。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都会讲到两个词,一个信度,一个效度。而合理的评价依据与结果应用方式能提高绩效信度与效度,同时也能尽量避免业务部门配合职能管理部门形成“认认真真”走形式的绩效考核模式。合理的评价依据与结果应用方式能让员工或业务部门认同并执行绩效管理。在结果应用上,如能应用的面更宽,形成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联动,盘活公司的整个人力资源,形成公司的绩效文化。

  下面我分享一个我在绩效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案。

  对于绩效评价,现在大部分公司都是用的百分制评价,涉及一些职能后勤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基本都是八九十分的样子,基本没有80分以下的,这就使的我们在评价员工绩效等级的时候,领导很为难,对于实行强制分布的公司,最差的那一档,基本就是轮流坐庄的方式,这也就形成了我们最怕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公司曾用过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绩效评价不按百分制评价,按5分制或7分制的方式评价,直接评价绩效等级,并对低等级指标必需进行情况说明。

  第二种,设立基本项和挑战项。基本项是员工日常工作内容指标的提取,满分系数为1;挑战项为为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绩效潜能而做的指标项。基本项的评价基本可以是评价结果较为一致,而挑战项指标则是员工能力或拉开评价结果的项目。最终结果为基本项指标系数加挑战项指标系数。

  三、全员对组织绩效结果负责,职能支持对一线负责。

  很多公司在做绩效管理过程中,只是落实了一线人员对组织绩效结果负责,而职能支持人员的绩效基本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并无兑现绩效激励与约束的管理机制。换句话说,无论组织绩效结果好坏,我该拿多少绩效就拿多少。这是一个管理的断档区域,同时也与绩效的效度理论不符,也就是同一公司的人,考核标准不统一。再有一点,就是容易形成社会浪费或人员懒惰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可以用模糊理论来解释,这里就不过多阐述。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将对组织绩效结果的负责制使用最大化。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大部分实体公司的业务流程是开发(拿单)、建设、交付、结款这个流程。每个流程节点都有一个团队在负责,公司前会对项目进行测算,完成一个项目的利润是多少、人员标准绩效是多少、项目奖金是多少、绩效激励幅度是多少、人工成本利润率是多少,然后分配到每个项目节点及确定相应的调节系数,然后在季度考核时,根据绩效目标,算出一线团队绩效系数[如这样:(标准绩效+奖金)/标准绩效],说明一下,这里的奖金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职能支持团队的绩效与一线的N个团队的系数挂钩。这里关于职能技能这块的结果评价,给大家一个公式吧,不做过多的阐述。

  公式如下:职能中心绩效系数=所支持业务中心绩效系数×权重%+(中心关键绩效指标×权重%)+中心贡献度系数+否决指标。

  PS:关于这里各项系数的确定与测算过程,后面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私下沟通。

  四、非量化指标进行联动管理。

  这里所讲的非量化指标的联动管理, 主要指职能支持部门的非量化的关键指标。在做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会说,对于指标管理,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做到细化。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指标即使细化,其评价结果也不能做到客观化的评价。在这里,对于这类指标的评价,建议从指标的服务属性、监督与反馈机制进行考量,即为进行联动考核。

  联动考核,就是被支持与服务的一线部门对这类指标进行打分与反馈,并给予评价意见,而非让职能支持部门的管理者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使绩效管理过程中,第一能让各部门形成一个相关互联的组织,而不是你考你的,我做我的散沙式组织,第二是无形中建立了监督与反馈机制,一定程度上能提升部门间的服务态度、责任承接关系、工作落实效率等等,第三能使非量化指标的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减少个人偏见误差。

  五、兑现公平。

  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最终输出还是绩效结果的兑现。其实考核后需要在奖惩上跟上,没有实惠的东西员工是不会主动自觉去做的,否则我们所做的绩效就会变成了大家认认真真走形式。

  绩效兑现有利于下一期员工绩效的完成。虽然当期激励已经完成,但为了促进下一期绩效目的的实现,管理者兑现激励,以促使员工在下一期的绩效实现过程中,继续努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绩效激励虽然处于绩效管理循环的最末环节,但其工作实际在绩效计划之前便已开始,并形成契约。契约的公平兑现,能为结果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对于员工的管理、组织绩效推动、执行力打造、企业文化(榜样的力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与促进作用。换句话说,我为组织创造的效益越多,我得到的也越多,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将更加明显且客观。或许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社会懒惰现象的发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对整个组织目标的达成形成巨大的、自发的助推力。

  什么叫做绩效管理

  绩效是工作的有效成果。员工绩效就是员工工作的有效成果,企业绩效就是企业组织有效业绩的总和。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对绩效目标设立、达成、评价、运用、提升的循环管理过程。

  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绩效管理。采用什么方法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因企业而异。

  目前太多企业只有绩效考核,没有绩效管理;只有结果打分,不管过程改善。甚至很多企业只知绩效考核、不知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的企业员工报怨的多、满意的少。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存在的原因如下:

  第一,出发点错了。最典型的就是老板为了减少工资奖金的支出,通过考核扣回一部分。其次是为了炒人,或者说为了末位淘汰。再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让其他部门员工重视或巴结自己。出发点不正确或者不光明,很难有好的结果。

  第二,方法搬错了。西方舶来的管理技术就数绩效考核运用最广泛,故此其失败率也最高。任何管理技术的产生都是同其社会发展阶段、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背景下诞生的绩效考核技术要求管理者必须比下属技高一筹,要求其公平公正客观,否则,他就会被下属弹劾。西方社会重规则,中国社会重人情。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绩效考核方法,在人情社会很难保证客观公正。不规避人情对考核的影响,再好的考核表格在中国企业都行不通!西方的考核技术搬到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第二次创新。

  第三,违背了多数员工意愿。这与出发点错了紧密相关。设计的考核点或标准让多数员工达不到合格或及格水准,也就是说员工再怎么努力都会被扣绩效考核分数或奖金。

  第四,脱离企业实际。考核方式也与企业人员规模、员工素质特别是干部水平密切相关。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考核方法。同样的表格即使在别人的企业好用,在自己企业不一定好用。即使是同样的指标,在不同的企业其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第五,超越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考核重点与考核标准都是不同的。同样,曾经好用的考核方法,随着企业发展也有可能变得不适用。

  第六,管理者断章取义。企业的考核设计方案不错,但在实施中走样。最典型的就是管理者看人下菜、任意取舍。还有不同部门的主管对同样的标准解读有异,也会让员工产生不满。

  第七,员工不配合。员工的工作本身已经很饱满了,让他花费不少时间参加填表打分,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又和工资奖金关联不大,员工认为无意义。员工不配合,再好的考核方案都等于零。

  第八,执行出偏差。执行时看老板或主管心情行事,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方案也执行不到位。

  当然,绩效考核的高失败率,并不等同企业不需要绩效管理。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改变不合适宜的管理观念、取消或放弃弊多利少、得不偿失的考核方法,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考核方法。

  事实上,部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管理方法已经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可参见本章后面所附的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就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成效,降低工作成本,改善组织运行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组织的整体效益。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就是好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致命伤】相关文章: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11-28

绩效管理的流程03-30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联系、区别03-15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与联系03-02

绩效管理中的沟通04-13

员工绩效管理的基础02-03

怎么管理你的绩效12-05

做好绩效管理的方法08-18

如何提升绩效管理质量08-22

绩效管理的关键因素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