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招聘选拔 > 员工的性格和能力,哪个才更重要

员工的性格和能力,哪个才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7-03-09编辑:weian

  约半月前参与“经理人擂台”,今天发现已经从“擂主”位置掉下来了。也切身理解“擂主”的“性格的塑造,往往需要比基础技能培训花费更多的费用和更久的时间,这是企业不能承受的。”的观点。但是,依旧想随笔个文章,呼吁“老板”重视可以潜移默化塑造员工性格的企业文化!——个人以为,实业是人才成活的最后一道关口。

  经常会有人说“但能有点儿本事,谁上班啊”等等,也是有道理的。虽然也有“投身实业报国”等高大上的提法,但“养家糊口”的现实所需才真真正正是——刚性需求。

  回想起十年前,十几位临时工大哥大姐硬生生的把公司的“产量、质量”提上去了——提上去的还有我的“人人可用”的信心。

  总结起来,当时还为成型的企业文化中有浓厚的“持续改进”风气,甚至已经到了“内行人”无从下手的程度。然而,在这些“外行的、高龄的”临时工们的眼里,可下手的“改善点”多尔又多,是他们打开了持续改进的新局面!同时为了让“外行的、高龄的”临时工们能够胜任“尖端自动化加工、检验”的工作,也推动了“标准化文件”的“接地气儿”完善方向。十多年后,大哥大姐们有些已经是“企业的中流砥柱”、有些已经“另谋职业”,共同的走向是——告别了曾经的“底层人群”。

  互利双赢,是做生意的准则之一。对人才的应用上,互利双赢下来,获利多的是企业的持续生存力!企业有勃勃生机,社会呢?

  本人一向反对下属对“员工”的挑肥拣瘦。多年来,我要求的笔试题目中唯一不变的是“123456789、ABC”,而且还是要求“照着上面的样子‘写’”。试问,你能做得到吗?——会有多少“合格”的员工;请教,你敢用这样的员工吗?——我只叹息,这样合格的好员工来源越来月少了。

  实业,是个大话题。我一直认为“实业”是小于人生事业的。一个人的经历中,想来也无外乎“家庭、学校、社会、企事业”这些过程、或是可选项。实业所具备的“被约束、必须手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长度”等特征,对人的成长来说实在是——太好了。站在人才成活的最低目标上来审视“实业”的社会责任,一系列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作业方法、思维方式……都是“人才”在人生事业中“多多少少有点儿用”的。戒除网瘾、改坏毛病……——浪子回头金不换,“人才”的创造力都在“蕴藏”着。

  倡议经理人朋友们,善待人才!有讨论“什么人才可用”的功夫,想一想怎么用好“您用与不用,就在这里”的人才!实业,或许不是人才成活的最后一道关口,但一定是人才成活的“互利双赢”的通道之一!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