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时间:2020-07-17 12:49:25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一、嫉妒心理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_政治试题。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于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忿恨,甚至加以损害。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工作,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

  2.爱情。爱情是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

  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炉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的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3.才貌。才貌是指天生的智慧及外貌。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才貌较差者则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了。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1)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

  (2)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

  (3)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嫉妒这种“平衡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少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1.正确看待人生价值。2.发挥自我优势。3.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4.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其表现在:

  1.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

  2.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

  3.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4.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青少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招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

  而积极的补偿方法有:1.正确对待失败。2.增强自信。3.“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三、孤独心理 又称闭锁心理,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1.独立意识的增长。2.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

  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

  2.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

  3.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5.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

  6.辩证看待孤独。

  四、逆反心理

  它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五、挫折心理

  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政治试题《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_政治试题》。

  挫折感在个体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对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大略可划分为两类:

  1.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2.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3.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4.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六、青春期焦虑症

  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上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症性的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这个时期个体的发育加快,身心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的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子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出现性冲动、遗精、后的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长期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而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七、癔症 精神医学把容易导致癔症反应的人格称做癔症型人格。具有癔症型人格的人,在某种精神刺激下,容易发生癔症。有关研究指出歇斯底里人格的特点有:人格发展幼稚,不成熟;情绪不稳,容易感情用事;有过份的幻想,容易把幻想当成现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照顾,以过份做作或夸张行为引人注意,等等。癔症多由于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而引起感觉与运动机能障碍,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与精神异常。青少年由于学习或工作压力,家庭或社会生活的不良因素影响,加上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患癔症。

  癔症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有:

  1.高度的情绪强度与易变性。

  2.高度的受暗示性。

  3.高度的自我显示感。癔症发病急剧,但根据情况进行恰当的心理调适和治疗,可以迅速恢复。

  八、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长期过度紧张而造成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失调。负性情绪,如恐惧、悲伤、抑郁等,是本症常见的原因。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与就业时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发病率远比其他人群高。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失眠、乏力、抑郁寡欢。有时发现知觉错乱现象。对极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极度敏感,即使轻微的声音也会使其惊恐得心跳、冒汗。这类患者往往忧虑过多,总爱陈述自己的病痛之苦。患者极易疲劳,因此感到一天到晚精力疲乏,学习与工作效率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容易激怒,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强烈情绪反应。

  对神经衰弱症的心理调适与治疗,要以预防为主,改变不良习惯,加强锻炼,生活宁静而有规律。对于睡眠习惯不好的,要协助父母或老师给予纠正或指导,进行自我纠正

  九、社交恐怖症

  这种症状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的心理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十、吸烟饮酒心理 青少年烟酒瘾君子不是天生的,其主要成因还在于生活环境。青少年产生吸烟饮酒的心理原因一般表现为:1.从众模仿。2.出于好奇。3.社交需要。4.他人影响。5.逆反心理。6.侥幸心理。7.寻求解脱。8.作为社交“工具”。因此说青少年吸烟、饮酒习惯,是一种习得的不适应的行为模式。以后为了满足其心理或生理的依赖。这种陋习就被维持下来。家庭和社会中年长者的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吸烟饮酒日久则上瘾,而且过度沉溺其中,还会引起中毒症状,以致形成长期依赖。这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十一、自杀心理

  自杀,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年青人(18-30岁)的主要死因。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的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其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至“虚无感”至“对现实的普遍返化曲解,对人、事件报复心理”至“绝望”至“自杀强迫意念”至“产生自杀行为”。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如个性、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

  1.挫折和失败。这类自杀者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实,一旦遇挫,便感觉失却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关系不睦。

  3.失恋和失身。

  4.精神疾患。因精神疾患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中,抑郁症表现得最为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者,自杀率约为10%至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

  十二、犯罪心理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通常有犯罪行为,但此处所谓犯罪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它是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而言的。青少年犯罪者严重偏离了文化和社会的准则,所以应把青少年(未成年)犯罪看作是对社会安定的严重挑战。青少年13至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15至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的发展过程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他们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突出。表现有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狂妄自大,虚荣心膨胀。

  2.心理倾向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地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等。

  3.行为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大小错误不断发生,屡教不改。具有上述个性的心理品质、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并不等于都是犯罪的心理先兆,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因此,发现了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防止犯罪心理先兆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特点。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及调适】相关文章:

关于劳教人员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08-22

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08-12

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08-12

读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的体会08-09

教师遇到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自我调适08-19

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调适与对策10-22

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及自我调适方法07-29

如何调适闭锁心理09-07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的论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