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使自己在上班时打起精神

时间:2020-09-01 16:47:26 职场心理 我要投稿

如何才能使自己在上班时打起精神

  上班的你是不是一个特困户呢?其实你知道应该如何才能使自己在上班时打起精神吗?

  1. 休息一下

  这听起来违反常理,但是却真的有效。研究表明,想要提高工作效率,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爆发式的工作方式,以及将休息时间编入日程。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个神奇的公式: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将你的任务按优先顺序排列好,然后依次为其制定计划。

  2. 吃柑橘类水果

  研究表明,柠檬、橘子这类水果散发出的刺激性味道能够提高警觉性。把他们当零食来吃还能够满足你每日的维C需求量,对健康也是好处多多。

  3. 站起来

  黏在椅子上八个小时无疑会削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更不用说,这一点也不健康)。刻意时不时地找些机会站起来,这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试着做些拉伸,或者学一些简单的办公室瑜伽动作。

  4. 看萌宠视频

  假如你真的需要一个为看萌宠视频找一个借口,那么就当这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吧。2012年的一个研究发现,观看可爱事物的视频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你可以把看萌宠视频当作是情绪推注器。

  5. 20-20-20法

  人的大脑总会轻易地陷入过度紧张或过度刺激的状态,所以整顿心理状态是很有必要的。用20-20-20法,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大概每20分钟,紧盯这距离20英尺(6米)左右的物体至少20秒。这个练习还能有效缓解盯电脑屏幕太久所导致的眼疲劳。

  6. 将会议时间定在下午3点

  谁都不想以紧张的早会筹备开始新的一天。那么什么时间才是最理想的开会时间呢?根据一项研究的结果来看,答案是周二下午三点。在一天的工作中,这个时间足够你完成手头的工作,同时也还有精力应付会议的内容,而又不会吃掉你的私人时间。

  7. 如果可能的话,将“散步会议”列入日程

  运动,新鲜空气,远离电脑...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好的?新兴研究表明,“散步会议”可以增强创造力与员工敬业度。许多大公司的领导们——从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到Twitter的杰克·多尔西——都是这一方式的推崇者。但是如果这些例子依旧说服不了你,也许这个可以:研究表明,走路能够大幅提升你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态。

  8. 做几个深呼吸

  吸气,呼气,重复。深呼吸就像是你身体内置的减压装置。即使只是几个沉重的叹息,也能够使人产生平静的感觉。放松的大脑=高效的大脑。

  9. 关掉你的消息推送

  推送消息绝对是注意力的大杀手。当下的文化趋势使一心多用成了无比简单的事,同时也使高效完成工作成了无比困难的事。当“截止日期危机”即将到来时,准备好待办事项清单的同时,做一些小小的改变—— 比如说关掉消息推送,或者直接关掉手机——将提升你的动力与效率。如果一开始就没意识到微博微信正在被各种消息刷刷刷,你就不会有想看的欲望。

  10. 改进你的待办事项清单(To-do list)

  你的清单上似乎总有那么一项任务,你念,或者不念它,它都在那里一动不动,从上个月待到这个月。如果你对这种任务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那么在应付任务时,尝试些不同的方法吧。就像《他们忽视不了这么好的你》(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的作者Cal Newport说的,为你的工作制定计划比草草记下有效太多了。

  “制定计划让你不得不面对现实——你到底有多少可用的时间,完成这件事要多久之类的。定完计划之后,我们再以宏观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自己在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变得高效了许多。”

  11. 奖励自己小睡一会儿

  谁说工作时间睡觉是低效率的方法?研究表明,一个10-20分钟的小盹儿能够改善你的情绪,提高创造力,并且提升思维敏捷度。许多办公室已经开始鼓励员工在工作期间小睡。一些公司像Uber、 Google, Ben 、Jerry’s,还有HuffPost,都提供休息室让员工们用来补充睡眠。

  12. 下班后不要想工作

  智能手机的出现模糊了办公室和家的界限,这很有可能悄无声息地毁了你的工作日效率。时时想着检查收件箱,或者是在长时间工作后还要应付一个任务,这些会耗尽你的所有精力。

  当你离开办公室时,尽量别带着工作一起走。家是个安置心灵的地方——不是安置邮件的地方。你的工作效率将会感谢你这么做。

【如何才能使自己在上班时打起精神】相关文章:

在面试时如何回答才最得体11-01

在面试时开头如何介绍自己12-23

在面试时如何自我介绍自己12-03

能使自己心晴的妙招06-15

在考研时如何选择专业07-16

面试时该如何介绍自己06-02

面试时如何正确推荐自己11-07

面试时该如何表达自己09-28

谈判时:如何介绍自己的公司11-06

谈判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