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1 12:23:29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1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11.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12.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3.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4.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15.责任分散效应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6.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18.“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2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后续人际交往的影响。第一印象不见得都是正确的,却是留给彼此的记忆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影响到双方的深度交往。如果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非常好,人们就会愿意和他接近,与之交往,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反之,如果是第一印象让人反感,人们就不愿意开展后续的交往。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照片上的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效应对大众造成的固定的心理定势,影响到他们在后续的判断做出倾向于自我认知的解释。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首因效应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到往后的众人对其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研究发现,人际中运用SOLER模式展现自我,可以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SOLER”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起来的专用术语:S(SIT) 代表"坐或站的时候要面对别人";O(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LEAN) 意思"身体微微前倾";E(EYES) 代表"目光接触";R(RELAX) 表示“放松”。首因效应的运用启示:第一、 社交场合要刻意塑造独特而美好的第一印象,展现最吸引人的优点与品质;第二、 第一次见面要注意言谈举止,端庄大方,举止优雅,谈吐有度;第三、 深度学习提升认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对方的第一印象所迷惑。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比如在社交宴会上,主持人介绍一个重要的嘉宾,在宴会开始前讲他的创业故事,到宴会结束时主持人又讲到他的兴趣爱好,众人会根据此嘉宾的爱好对他做出评价并形成印象,这个情况就属于近因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处于比较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到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非常了解阶段,近因效应的影响就比较大。因为随着人际的交往深入,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最后的印象就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对众人的认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认知结构简单的人,近因效应起作用大;认知结构复杂的人,首因效应起作用大。在熟人的交往中,近因效应起作用大;在陌生人的交往中,首因效应起作用大。

  心理个性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比如:忘不掉初恋的爱人,这个就是首因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次告别的情景,这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的运用启示:

  第一、 善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结尾,否则会损害“第一印象”。

  第二、 不要因一时之气而发生人际冲突,忘记对方之前的好,要先缓缓气氛,调整心情。

  第三、 人际中出错了,要记得安慰和道歉,知错马上改,亡羊要补牢。

  第四、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全面客观,不要看一时一事,避免因近因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就会掩盖我们对他的其他特征与品质的正确评价。同时,我们对他人的某些固化的成见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他的正确的判断。很多年轻的追星族,因为疯狂的迷恋心中的偶像,就会对偶像的哪怕是不佳言行也会支持与同情。

  晕轮效应有正向与负向的心理认知:正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负晕轮效应——厌恶和尚,恨及袈裟。

  晕轮效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遮掩性:因为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影响,经常会由个别推及全部、由部分推及整体,而错误的判别对方的其他特征。有点像恋爱中的人“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

  二是表面性:晕轮效应多是产生在交往的初期,对对方的印象存在于感性阶段,往往是凭借表面的、局部的感知,产生以外表评价本质的情况。像看电影里的角色,正派人物都是相貌堂堂,而反派都是阴险脸面。

  三是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影响到我们对跟这个人有关的事物或群体的评价。例如我们对深圳人特别拼搏的印象,就会对整体的深圳人们有好的评价。

  晕轮效应的运用启示:第一、 不要以偏概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从多维度来综合分析。第二、 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要多搜集对方的信息做理性的分析与判断。第三、 运用理性进行分析与判断,在人际中不仅要听从心(感性认知)的声音,也要听从大脑(理性判别)的声音。第四、 适当运用晕轮效应,可以放大优点,建立人际信任度,但不能恶意与造作。

  4、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也称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因为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对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学历、地域、收入、社会阶层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在基础的范围与标准内是有一定的判断准确性,但是由于忽略个体的差异性,会造成偏见,影响正确判断。

  我们因为受到社会环境与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比较固化的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看法,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精明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北方人爱喝酒、南方人爱喝茶等看法与现象。像《三国演义》中描写才华横溢的凤雏庞统在周瑜手下任职的时候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所以庞统在东吴不得重用;庞统经由诸葛亮推荐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只是给他一个县令做,还因此创造出一个歇后语: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如果不是张飞去审查庞统的工作,发现庞统的才华,刘备就损失一个杰出人才。由此观之,在孙权与刘备的人才观里肯定认为才华出众者必是相貌堂堂,而庞统面貌丑陋,必非经世之才,他们以貌取人的思想就是刻板效应的认知体现。

  刻板效应的运用启示:第一、不要从交往对象的出身、性格、地位、背景等出发交往;第二、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穿着“印象外套”开展人际交往;第三、不能以偏概全,对个体与群体的判断要进行差异化的分析;第四、适当的运用大众的刻板效应,可以快速与顺当的融入不同的群体。

  5、出丑效应

  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是指优秀人士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觉得他更真实,反而成为其优点,增加他的人际魅力。仰巴脚就是不小心跌了一跤,还跌个脊背着地而四脚朝天,并会引起众人的大笑。

  心理学家阿诺森等人做过“犯错误效应”实验证实这一结论。实验中,他们给被试者们呈现下列的四种人,让大家评价哪一种人最有吸引力:A. 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B. 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C. 才能平庸而未犯错误的人D. 才能平庸而犯了错误的人结果表明:才能出众但有错误的人被评价为最有吸引力的人;才能出众但没有错误的完美者吸引为第二位;平庸但没有错误的人吸引力居第三位;平庸而犯同样错误的人被认为是最缺乏吸引力。

  出丑效应的运用启示:第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看见对方表现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优秀人士,反而会觉得他不够真实,感觉很装;此外也觉得他太优秀,不敢亲近,更不敢敞开心扉。传统文化思想给到我们的心理暗示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二、普通人因为觉得自己比不上优秀人士,在一起会增加自卑感,这种失衡的人际关系是难以持久的,因此,优秀人士偶尔出丑,大众会觉得他也有不足之处,可以调整心理失衡,还会让大众找回自信,所以说,优秀人士偶尔的出丑不仅不会降低人际魅力,反而增加他的人际吸引力。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出丑效应并非故意出丑来哗众取宠,而是不提倡我们过分追求完美,就算是在人际交往中不慎犯错,我们也要用平常心来接纳自己,不要耿耿于怀、自我伤害。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与评价他人之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例如,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就以为其他人也是爱学习的;一个热衷交际的人就觉得大家都是爱交朋友的;一个特别善良的人会认为不会有骗子的等等。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投射效应的实验,他找了一群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让大家背着一个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做广告,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认为大家都是愿意这么做的;但是拒绝的大学生认为大家都是不喜欢背着牌子做广告的。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实质是在人际交往中“强加于人”的心理选择,有三种表现:第一、 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判断,文化水平高的人对普通的知识点很容易理解,就以为其他人也是会理解的。第二、 情感投射:以自我的爱憎指引交往,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第三、 愿望投射: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于人,犹如喜欢自我陶醉的人,在社交中经常会把人家的客气话当成真心的赞美。

  投射效应的运用启示:第一、 将心比心,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第二、 换位思考,转换从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第三、 用辩证法来看人看己,“已所不欲”时“勿施于人”,“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7、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说的就是人际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两只刺猬需要相依取暖来渡过寒冬,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随后,它们分得很开而彼此都无法取暖,最后它们不断的调整姿势,彼此之间达到最适当距离,双方都实现取暖。

  根据刺猬效应,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与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呢?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将人际交往划分四种距离:一是亲密距离,就是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是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远范围是15~44厘米之间,也是面对面感知对方的表情和眼神,可以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的亲密关系。

  二是个人距离,就是有一定距离并少有身体接触的人际距离,近范围距离是46~76厘米之间,可以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远范围是76~122厘米,是陌生人经过交往转变为熟人的距离。

  三是社交距离,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的距离;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四是公众距离,这个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在讲台上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

【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及其人际关系中的应用(二)11-16

生活中的3中常见心理学效应08-3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1-14

爱情中的心理效应10-10

生活中的心理效应12-1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05-05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08-02

心理学与生活:生活中十个常见心理效应04-11

心理书籍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