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效应

时间:2020-12-10 17:30:37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心理效应

  每个人,每一天都会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判断与决定。事实是,大多数正常人都会仅凭一些表象或感觉就做出判断。我们的感觉决定了最终判断。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生活中的心理效应,欢迎大家分享。

  互惠原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经常无条件帮助你的时候,你总感觉欠他点什么,就像你邀请朋友过来帮你搬家,完事之后你都会请朋友吃个饭吧?这就是互惠原理,它是指受人恩惠就要回报。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人们经常会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因为,当人们给予你好处后(特别是经常性的),你心中会不自觉的产生负债感,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同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还这份人情。

  在知名畅销书《影响力》中,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当服务员递给顾客账单时不给薄荷糖,顾客将主观地依据服务水平给小费。而如果服务员给了一颗薄荷糖,小费则增加3.3%;如果给了两颗,小费则破天荒地增加约20%。

  互惠原理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免费试用,赠送小礼品,第二杯半价,申请优惠,零风险承诺,包邮,买一送一,全额赔款,分期付款......等等,都可以说是利用“互惠心理”的一种形式。

  社会认同原则

  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社会认同原则就是指人们会采取他们喜欢、信任或者和他们类似的人的观点和行动,也就是从众效应。

  商家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的热销结果。制造热销的现场感,是常见的方法。

  比如你看到一个奶茶店门口都在排队,你会觉得它非常热销,所以选择也上去排队。

  事实是,排队,就是店家故意营造的一种销售氛围。

  还有很多广告上常用的“累积销量XXXX”、某饮料“环绕地球XX圈”、“连续N年销量第一”等等。

  这种“社会认同原则的影响,不仅仅只发生在排队现场和接触广告的那一刻,这种体验或印象被我们记忆存储后,以后在消费同类商品时,我们往往还可能再次选择使用那些产生过社会认同的品牌。

  当然了,不只是从众。名人站队、权威认证、专利证明、官方平台支持等等,这都是社会认同原则的范畴。

  诱饵效应

  人们对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在营销策划里常说的“诱饵效应”,它是利用人们对比心理的`一个典型方法。

  《怪诞行为学》里有这么个例子:拉普是一家餐馆的顾问,餐馆付他钱让他来策划这家店的餐单和定价,拉普随后了解到一个现象:餐单上主菜的高标价,即使没人点,也能给餐馆增加盈利。

  为什么?因为人们一般不会点餐单上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会点排第二位、第三位的。

  其中,拉普在餐单上增加那个高标价的菜就是一个“诱饵项”,而它促进点击的那个排第二位的菜就是通常称作的“目标项”。

  诱饵项的加入往往能够让消费者有更直观的对比,能够很快就找到那个自己觉得“很合理”的选项。

  比如有些商店总是会放一些基本卖不出去的高价货,质量也没多好,可就是贵。这就是刻意放的“诱饵项”,它会让其他商品显得更加“物美价廉”。

  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诱饵效应,凭相对因素做决策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

  所以,你要是想你的目标选项更加突出,不妨给它加一个诱饵项。

【生活中的心理效应】相关文章:

我们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10-04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效应09-07

职场中实用的心理学效应06-04

生活中的心理现象06-05

生活中女人的心理弱点06-14

生活中带来帮助的心理技巧12-19

生活中的25个微心理11-16

生活中的常见心理学10-26

十大销售心理效应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