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活中的心理学:从众现象
小编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这让人不禁哑然失笑的事情,小编相信各位读者也遇到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心理学:从众现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述现象,被称为“从众现象”。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那么,从众原因是什么呢?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大学中的从众行为,最为明显和普遍。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这样的话语;又如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他们有的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的干脆“跟着‘二老'走,永远不回头”,盲目从众。然而,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说明着部分大学生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在此,小编建议大学生们,甩掉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去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荣耀时代,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孩子有了从众心理怎么办
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个性和自信。那么,怎样转变孩子的从众心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呢?
要想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怎样转变孩子的从众心理,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至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怎样转变孩子的从众心理?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又有能力明辨是非。那么,孩子做事自然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生活中的心理学:从众现象】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心理现象09-06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学现象04-21
生活中的常见心理现象11-15
生活中的常见心理学11-16
心理学用于生活中的学习06-28
生活心理学:7大生活中常见的神奇心理现象10-30
工作生活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08-10
生活中的5条心理学研究09-28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分析(通用8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