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1-06-13 08:49:36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合八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该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对于这两部分教材的处理很简单,课标要求为:根据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而考试对于特点这方面也较重视,在本章的内容中这节算次重点,是基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基础上讲诉的,进而结合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能够根据有关资料说出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够分析一地人口迁移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的展示总结归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对移民产生歧视,人人平等的情感。

  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

  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

  二、说教法

  读图分析、活动探究、案例分析

  多媒体

  课本图1.8,人口分布的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1、利用图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提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结合社会潮流引入课题,吸引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同学们最近几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东南部城市迁移,同时许许多多的外国公民在我国定居,又有许多我国公民定居外国,人口迁移现象从古至今一直不曾间断,为什么会不断的有人口迁移呢?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口的迁移一节,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八页。

  ◆设计意图: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进行学习。

  2、练习设计

  (分析)思考: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迁移分别属于哪一类?

  A.15世纪扳卖非洲黑人奴隶

  B.王工程师因工作需要从前黄调往马杭

  C.三峡工程大移民

  ◆设计意图:利用习题,知识迁移巩固活学活用,深入理解知识。

  3、总结设计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分析总结我国人口迁移现象。

人口迁移的阶段


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迁移的原因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由北向南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


规模小,频率低



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有计划有组织进行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


流动人口增加


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五、说板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前面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是健康的产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前面的知识是本课研究的铺垫。本课的研究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和运用。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什么,知道怎样鉴别绿色食品。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懂得“绿色食品”在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究、探讨。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在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许多食品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环保食品,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二、活动过程:

  1、认识、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知识。

  ⑴搞清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 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思考:

  正是这绿色食品的规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绿色食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能提高经济发展,更能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只有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标准,才能使人们吃上放心的食品,从而提高全人类健康状况。

  ⑵识别、辨认食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⑶说说“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

  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⑷“绿色食品”标志的等级

  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A级绿色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2、检查反馈:了解学生掌握 “绿色食品”知识情况。

  ⑴判断是否是绿色食品

  出示第一组图片:

  ⑵说出绿色食品的等级

  出示第二组图片:

  3、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带来的食品,首先观察是否是绿色食品,然后判断是A级绿色食品还是AA级绿色食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4、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⑴要想了解更多的绿色食品,了解绿色食品的销售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⑵要想了解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态度,食用绿色食品的意义,是否懂得辨认绿色食品,以及什么样的人群对此知识最缺乏等,我们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做个“绿色食品”广告设计师。

  为你喜欢的绿色食品设计广告语,每组推荐一个。

  6、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认证程序。

  7、绿色食品打“假”队员在行动。

  8、向学生介绍生态绿色食品基地。

  三、活动总结:

  通过研究、探讨,了解学生对绿色食品的态度。

  提问: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让你到超市买牛奶、方便面等,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食品?为什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做到绿色消费,也希望你们向自己的家人、向周围的

  了解学生对“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的认识。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 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 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 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1.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2.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1.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2.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3.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对这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其制成富有动感的色彩鲜艳的画面。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地图设计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线索,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倡导 "教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堂上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地理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如下: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及图表。培养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产生活。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包括图表、投影、视频等电化教学。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中所设计的教学法指导及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法呢?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个环节。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及建构主义中提到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些知识积累或生活认知"的理论,因此,我设计课前复习环节。提问的方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课堂教学程序的随机调整。

  二。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地理图片。创造学习氛围,设置悬念,引入新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这样导入,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讲授新课。

  环节一:1、问题导学。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把重点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学生先自己完成问题。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对重点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逐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2、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刚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渐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在每节课上课的前25分钟的时间,注意力最稳定。因此就在这段时间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的自学及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逐渐到位。

  环节二:1、教师出示问题。该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难点。

  2、 学生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并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每节课的后20分钟,学生注意力逐渐不稳定。可以设置讨论活动,在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不会的学生逐渐学会,已经学会的学生在向其余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提升了分析归纳、对比综合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四。巩固复习

  在对重难点都学习完之后,教师提供两个比较简单的巩固习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主动探索学习,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并让学生品尝到学会的滋味。

  五。课堂小结

  学生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六。作业布置

  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体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延伸巩固。选做题选择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书就是现在展示的这些。其余详细知识点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还有展示。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进行了说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问题导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地理图表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课程设计符合新课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特点,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课内容。我将按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学改革这六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程设置

  1、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学科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其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学期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2、 说课程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虽然通过几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3、 说课时安排:140课时

  二,课程内容

  高中《地理》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教材,分三册,课程开设二学年,计14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130课时,实训10课时。

  1, 内容取舍

  本课程按照国家统编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统一执行。

  2,课程内容

  本教材主要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其知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以及城乡聚落、农业和工业生产地域、地域联系、旅游活动、人类与环境、地理区域研究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难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三、说课程实施

  1、说课程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2、 说课程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

  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

  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期末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策划与实践大赛,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

  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四,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

  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

  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20%(针对本门课程举试讲大赛),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60%(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学生网上评价;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领导听课评价;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五 课程资源

  (1)课程教学团队:本课程主讲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研教学,互勉共进。

  (2)教学资源: 有多媒体教室,可提供网络教学和影音教学,图书馆可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料及其他教学资源。

  六,教学改革

  1, 相对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学中有两大不足,学生各方面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实践实习平台,学生体会不到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锻炼的积极性。

  3, 今后的改革中应加大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5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 说教材

  (一)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 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 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八课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 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 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 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 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像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 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如下图:略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 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二)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内容)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

  五、练习与活动(略)

  六、作业

  七、课堂小节。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根据课标要求,讲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设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1】: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它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而且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板书】: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圈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图片】:

  多媒体展示课本上图2—3—2“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总结: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

  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

  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骤:

  ①明确目标: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意义和宇宙环境问题。

  ②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

  ③收集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

  (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讲述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是工业区位论部分内容的延伸,又是新旧工业区部分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过于繁琐的理论和记忆性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德育目标: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问题要顾及利弊两方面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即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教学难点:即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二、说教法

  讲述法

  多媒体电脑

  三、说学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的工业现象。因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机械拼凑,无论是在工序上存在工业联系还是仅仅在空间上存在工业联系,它们都一同构成了具有协作关系的工业地域。所有工业集聚的原因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的现象,它往往发生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是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发达以后产生的工业现象,目的是为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节约开支。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工业集聚不一定就要优于工业分散,而工业分散也不见得就比工业集聚来得高级,它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说过程

  课文引入前有必要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作为本章基础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在本节中提到,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接着针对本节课所讲述的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提出现实生活中所对应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例如,电子产品的原件标示了许多生产国的名字;工厂总是集聚在工业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个地块上。两个例子分别是对工业分散和工业聚居两种现象提出来的,很具有代表性。我们往往很忌讳在正式的课堂上掺杂有考试的内容,这就如同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一样,其实不妨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问题的转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内容,让常见的考试内容化作案例融汇在课堂中,将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接下来需要讲授的是工业集聚的内容。首先要对工业集聚的两种模式进行讲解。对于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语道破它的关键所在: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生产原料即可。而对于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学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现纰漏,将这种联系看作是布袋里的沙子,彼此间并没有什么关联,都是人为撮合在一起的。其实地域上的工业联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需要彼此间的合作。而一定的工业区域内也并非任何企业都是可以进驻的,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类似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工业区内,它们共同打造着一个文化品牌。因此对于本段内容的教学我将尝试着将工业园区的先进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一工业集聚的现象。

  下面要针对工业地域内部的工业联系进行讲解,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我会将钢铁、石化、机械加工等工业部门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工业上的联系方式与构造,进而对于工业的发育程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对简单了。

  紧接着需要讲述的是工业分散的内容。工业分散是建立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与手段上的。它主要针对的是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目的是根据原件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生产地域,利用其各异的优势条件以节省开支。由于案例都是针对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提出的,因此在这段教材的教学中我会注意避免将工业分散这一现象描述得更为高级。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它们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最后将进行课堂小结,由于本节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可以在最后适当添加部分练习题,重点考察一二两节的相关知识点。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合8篇06-13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06-18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7篇07-05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06-22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07-06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集锦9篇07-07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10篇07-06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7篇06-21

关于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八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