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招聘选拔 > HR选拔人才的五大误区

HR选拔人才的五大误区

发布时间:2017-02-15编辑:bin

  究竟什么是人才?哪些人才最适合自己单位的性质?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小编就当前人才选拔和使用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几种认识误区作一分析。

  高学历就是高素质

  学历是人才构成的一基本要素,被作为知识与能力的象征。在人们的观念中,常常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素质。学历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代表着知识,更不代表着素质。知识的多少,特别是知识结构的优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完全由受教育的程度来决定。个人的品质、个人的努力程度、个人的学习方法以及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对环境的态度都是决定知识数量与知识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班级毕业的大学生中,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十分显著;我们也经常看到低学历的人知识与能力却超过了高学历的人;我们还知道科学家、文学家中不乏低学历人员,杰出的领导人中也不都是硕士与博士,而硕士与博士中也有终身无建树者。这些事实说明,学历与能力、素质不能划等号。高学历的人并不都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也并不都是高学历的人。因此,我们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虽然要重视学历,但切不可唯学历,要全面、客观、实际地考察一个人的才能,而不能简单地将学历高低与人才级别等同起来。

  高职称代表高水平

  为了区分一个人的技术等级,常用的方法是评定技术职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职称。根据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职称只能大致地反映一个人在某一技术岗位上的任职时间与任职表现,而且由于职称实行的是单位评审和结构比例制度,特别是现行的职称体制使职称只能上不能下,于是职称中知识与技术含量因人、因单位而有很大差别。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中的教授与专科院校甚至一般本科院校中的教授不可同日而语;重点学科中的教授与一般学科中的教授也不能相提并论;同一个学科中,相同职称的人也存在着明显的水平与能力差异。而且,职称受技术岗位的限制十分严格,让数学教授去教体育恐怕连助教也不如,让物理教授去研究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其次,低职称的人水平与能力均超过高职称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在人才选拔与使用上,不能只看教授、研究员这种闪光的头衔,应当认真考察其实际能力与实际水平,更要辨明其职称系列,避免张冠李戴,错用人才。

  土文凭没有洋文凭硬

  随着留学回国人员的增加,留学人员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应该说重视留学人员是必要的,但总认为洋文凭比土文凭硬的观点却是片面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为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派出了大量的公费和自费留学生出国深造,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不少人学成回国成了祖国建设中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更多的有志青年在国内大学奋发学习,成了祖国建设各条战线的生力军。这两支大军当中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优秀分子,都有在发展祖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济、国防及其它各项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这两个群体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强弱差异,但却各有特点。国外留学生,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求学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多地接触到了国际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习方法、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和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和企业家较为一致,当他们回国以后,在工作中就比较容易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更便于推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而在国内培养的人才,他们对我国的国情更加了解,对祖国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更能理解,切入更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加上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在国内大学学习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到较为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感受到国际先进的学术气氛。因此国内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而且思想与情感更容易与工人、农民结合,在工作中能更快地取得成功。事实证明,国内大学培养的学生中不乏优秀分子,杰出人才中国内培养的比例也不在少数。所以"洋文凭"过硬还是"土文凭"过硬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用人过程中洋文凭比土文凭硬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女人才不如男人才强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用人中却重男轻女。企事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在选拔领导干部时,对妇女干部总是吹毛求疵,一般不大愿意让妇女同志担任正职领导职务。他们认为软弱、短见是妇女的通病。事实并非如此,纵览古今中外,不乏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如今,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量的女模范,女英雄和女强人;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中妇女的名字比比皆是;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和突出的工作业绩都有妇女同志做出的。而且由于女性的特点,许多工作妇女做得比男人好,有些岗位女性比男性优越。事实表明,从整体上说,不存在女人才不如男人才的现象。作为用人单位关键是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决不可以性取人。

  煮熟的鸭子飞不走,进笼的鸟儿可不喂

  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单位内部的人才即使本领再大,也难得到重视,而对外单位的人才却百般欣赏。反之,当本单位的人才一旦提出调离时,才觉得该人才有用,于是卡住不放,而当外单位的人才调入本单位以后,似乎他们的光彩已经消失,同样得不到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单位的领导人认为"煮熟的鸭子飞不走,进笼的鸟儿可不喂".这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其核心是合理地使用人才。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决不能搞里外之分,你我之别。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