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招聘选拔 > 招聘选拔——校园招聘冰火两重天

招聘选拔——校园招聘冰火两重天

发布时间:2017-01-16编辑:李杰龙

招聘选拔——校园招聘冰火两重天

    每年的10月、11月是众所周知的校园招聘高峰期。一些企业的HR们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奔赴各个高校,发传单、做宣讲,忙得昏天暗地,好像一场硝烟弥漫的抢才大战。可是,还有一些企业,岿然不动,稳坐钓鱼台,对校园招聘大战的号角充耳不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呢?

    一直都对校园招聘怀有特殊感情的宋涛是一家企业的HR经理。他所在企业每年校园招聘会都是必去,从未缺席。而宋涛也对此一直抱有很大热情,他说,自己当初就是由公司校园招聘吸收进来,由公司一点一点培养和提升起来的。与社会招聘的员工相比,宋涛认为自己对公司的感情更深,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也更高。每次去参加校园招聘会,看到那些稚气又踌躇满志的毕业生,他仿佛看到多年前的自己。当从他们中间发现适合公司的人才,宋涛都会跟他们讲自己进公司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像自己一样,踏踏实实在企业扎根下来,成为企业的坚实力量。虽然总免不了有人中途离开,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坏事,而是一个毕业生与企业相互选择的必经过程。每期只要留下一个人,宋涛都觉得工夫没有白费,这样一个自己培养的人才,几年之后一定可以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而事实上,这几年他从校园招聘来的新员工,留下来的,的确都有不俗的表现。

    同是HR经理,郭源对校园招聘就有些冷淡。其实他曾经跟HR一样,对校园招聘充满向往,也希望能够培养一批忠诚度高的年轻人才梯队。可是他却被校园招聘的大学生们伤了心。招聘时谈得很好,到企业后却处处不满意,还不到半年,应届生们就所剩无几了。而剩下来的,也被用人部门抱怨眼高手低,能力太差。尤其是生产部门,曾经有一位老生产组长激烈反对带应届大学生实习,称若再招应届生来,他就辞职。郭源两面不讨好,从此跟校园招聘一刀两断。如今公司都通过社会招聘,寻找成熟的员工,虽然同样面临流失率的问题,但郭源觉得比起校园招聘已经省心省力很多。

    归根究底,对于校园招聘的热或冷,其本质是对应届毕业生这个群体的态度。应届毕业生,可能代表着经验的欠缺、技能的不足和处事的青涩,但他们也同样代表着新生的力量、饥渴的求知欲和充满一切可能的的塑造性。对于这样一个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群体,企业到底是该趋还是避?

    企业要不要招聘应届大学生?

    正方:必须要招

    反方:坚决不招

    陈词

    正方一辩:

    应届大学生是企业最新鲜的血液,也是企业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身上带着新一代员工的新特征,代表他们的职业心态和诉求,企业只有接纳他们、了解他们,培养他们,才能与他们和谐共处,才不会被他们所远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掌握先机。

    反方一辩:

    由于大学教育的普及,如今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际技能,都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第一次择业时应届大学生也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一份工作往往不会长久,而企业最终不过是替他人做嫁衣裳。考虑到人力成本,企业最好不要招应届大学生。
 攻辩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提出:应届大学生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职业技能都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种说法很武断。首先这要看企业是否做到了人岗匹配。若企业不想承担任何培训,就要他们能够承担高难度的工作,这对员工不公平,也不符合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届大学生的高离职率也有企业的责任。在招聘时是否对学生夸大了其未来的职业前景?对学生的职业方向是否有做到准确把握和判断?这都是企业HR的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学生。

    反方二辩:

    任何一个企业都要考虑人力成本,应届大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技能的提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企业也将付出巨额成本。企业虽然承担培训员工的责任,但培训的起点有差异,对一名成熟员工的培训无疑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另外,企业要做的是要将应届生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而非改变企业文化去适应他们。毕业生年轻气盛,对于外界的改变很抗拒,一般都会造成他们的离职。但若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就会明白职场的规则,更容易接受企业的改变。

    自由辩论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