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教学的三个误区

时间:2020-09-05 12:30:14 少儿声乐 我要投稿

儿童声乐教学的三个误区

  本文就儿童的声乐教学规律以及适合他们的教学思路及方法,切不可全盘挪用成人声乐学习的理论及经验,否则就可能走入一些误区,影响儿童学习声乐的信心与进程。

儿童声乐教学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对初学的儿童灌输专业术语

  为了能尽快地将初学者引入声乐的学习轨道上来,教师很容易在此阶段对学生灌输诸如“位置”、“气息”、“打开”、“共鸣”等抽象的专业术语,往往搞得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要求是不可取的。

  那么,对于初学者就不讲方法、没有要求了吗?当然不是。声乐是唱的艺术,所以先让学生大胆、轻松地唱出自己的声音来,才是我们面对初学者首先应该做的。口腔部位是我们直接能够用眼睛看到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控制的部位。在要求学生下巴自然下垂、牙关打开、软腭抬起、声音包在口腔里等一系列要求时,可以借助“打哈欠”这个动作让学生自然地发出声音并掌握要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做到了。有了声音的基础,我们才能逐渐地对这种声音进行“加工”、“润色”。使它不断地美化,不断地丰满。

  误区二:对训练要求面面俱到

  歌唱的基础要求有很多,有些教师往往认为做到的要求越多越好,于是,一会强调呼吸、吐字,一会要求共鸣、情感,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因为顾及的`太多,结果哪一样也做不好。

  因此,在儿童的歌唱训练中,我们不要企图让儿童将歌唱的要求做得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找到一两个切入点,有侧重地进行训练。如果说拥有饱满、打开的声音是第一步,那么,对声音位置的强调与训练就应该是歌唱训练的第二个切入点。高位置的发声会使孩子们明白,它能为声音涂上明亮的色彩,所以声音行走的方向不只局限在上口盖。在训练中可以先通过音阶哼鸣来感觉高位置,然后通过哼唱歌曲旋律体会歌唱的位置,最后在哼唱的位置进行歌唱,以达到初步巩固运用歌唱位置这一歌唱技能,进而逐步形成能力。

  误区三:过早地强调气息

  气息是歌唱的源泉及动力所在,每位教师都会反复地强调,但若是过早地要求了气息,会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此,将一个本来很自然的呼与吸的问题变成了负担,反而影响了演唱。

  因此,在孩子有了饱满而明亮的声音的基础上,应将气息的训练与声音的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对气息由无意识的自然反应转化为有意识地控制,从而达到运用气息的目的。气息的良好控制会助声音一臂之力,给声音以持续、稳定的支持。这时对学生进行气息要求,才能达到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从以上三个误区中,我们理清了声乐训练“三步走”的教学思路,即“稳中间”(口腔部位)、“拉两头”(位置、气息)。在这三个阶段的训练中,应循序渐进,逐一地将歌唱的基本要求进行突破,进而使学生同时做到以上三个歌唱要求,形成自然、贯通的歌唱状态。

【儿童声乐教学的三个误区】相关文章:

声乐学习的误区09-21

初学声乐常见的误区08-18

初学声乐的常见误区08-15

儿童声乐教学知识09-30

初学声乐常见误区06-13

基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分析08-22

声乐学习中的常见误区10-12

教孩子学声乐的误区11-03

儿童声乐教学法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