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3-20 08:47:47 春莲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9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9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2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3

  当拿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我拿到教室先向小伙伴们炫耀了一番,然后洗手拆封。并没有急于阅读,我想好好认真看看,毕竟第一次参加这种读书活动,第一次领到这种书。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特别注重这种母校情节。这次活动也是华电烙印的一部分,我怀念母校,珍惜现在,这本书我倍感珍惜。

  序

  打开书,大致翻阅了一下。先读的是译序。译序中有这么一段"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前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到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我有点诧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一个出版人这样对自己感到惭愧,我很期待。接着在序言中作者道出一个事实——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这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一针见血,一语见真知。

  我想起自己在高中时期,每当考察一篇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时,大多时候很吃力,很烧脑,也有很多时候不能写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老师曾经对诗歌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给出了一个万能公式,大概是"手法+景象+效果+感情",运用的次数多了,大致能得到七八成的分数。现在想起来真是自惭形秽。读书不得要领真的很无奈,想要进步却不能。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年龄阶段的困惑,这便是成长吧。

  阅

  在阅读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综合式思维,西方人偏向分析式思维,这本书尤其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一个概念反复解释,解释到小学生水平也能明白,这是一本不用查字典的书,作者已为读者能读懂而做到无障碍阅读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谢作者。不过,我还是习惯于精读,作者提到的有的略读有的速读可能暂且做不到。我想要么课外多多阅读来增加阅读的技巧历练,或者需对此书再次阅读,以便吸取其精华,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思

  对于作者讲解的阅读技巧暂未作出总结。我想等读完之后做一个比较细致的阅读技巧总结。因为真正要是作出那种树状图式的总结可能这些技巧就成了花架子,不总结的话可能会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就像以前的错题本,写了之后便利用不起来了。

  享

  在阅读中,看到了作者提出几个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鸣的说法,分享在如下:

  把文章的写作与阅读比作棒球运动中的双方。"听众或读者的‘接收’。应该像是棒球中的捕手才对。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动作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投手或者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捕手或者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

  例如我在看《道德经》时,有的篇章只是欣赏句子写的美,当然还是自己理解的那种美,并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一种美,而在网上看如白岩松、曾仕强、李中华等一些前辈的讲解却是别样般的有滋有味。又如,对于同一本书,当再回头读第二遍时,对于作者讲的同一件事或者同一段话又有了新的见解或者之前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人家在说什么了。这也许就是平时说的温故而知新。

  我的上述困惑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解答。那就是"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我当时并没有完成与作者真正的沟通。而"阅读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内,虽然不能说完全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仍需很多努力,不管是在阅读方面的成长还是在人生阅历上的历练。我一直相信书读百遍—其艺自现这句话。

  阅读艺术的概念。"阅读艺术:这是一个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定义很简单,但对我来说很深刻。

  粗略的书籍分类。"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这也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吧。

  提出值得现在教育者与伪读者深思的说法"口语主义"。"‘口语主义’即一种使用文字,没有体会其中的思想传达,或没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经验的坏习惯,那只是在玩弄文字。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现代教育家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违反了教育的艺术,他们只想要背诵文字,最后却适得其反。"现在标题党遍地都是,好多人早已与深阅读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这是阅读的不幸与最大的悲哀。

  感谢作者在第二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名作做的概要分析,有很大的启发性。

  最后感谢图书馆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倾心举办此次活动,感谢你们精心挑选这本书,学生很受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4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最低的层次上。

  诠释阅读是稍微高一层次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利用阅读书名、目录和序言等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叙述的?你对此有何评价?这本书对读者本人有什么用?

  分析阅读是第三层次的阅读,也是非常耗费心力的阅读方式通过更深入的阅读,进一步回答上一层次阅读中的四个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阅读方法。我认为分析阅读,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关键字词,进而找出作者的观点和主旨,针对作者的观点,读者要认真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评判,同意或不同意,为什么?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书。需要说明的是,值得分析阅读的书,世界上不超过一千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书籍不超过100本,对此,我表示相信。

  最后一个层次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与分析阅读最大的区别在关注点不同,分析阅读的关注点在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主题阅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各种不同书的作者来参与自己主题的讨论,然后自己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的方法也是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变成我们能够运用自如的技能。

  阅读点亮生活,阅读让自己的心智获得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5

  阅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信息,一种是增进理解力。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与我们自身知识储备对等时,读这本书时,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已了解的事情,读懂了我们读得懂的东西,从中只是简单地获得了一些讯息。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超出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时,读这本书我们会对作者想说的话不是很了解。这时我们仔细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从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了解,至到摸到头脑里的某个开关,突然茅塞顿开,清楚地理解了。

  这个过程如同破茧,我们从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范围。因为理解力增进了,我们比未阅读此书时高上一截了,同时自我也提升到了可以与作者自由对话的地方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快速找到好书的方法。一本书拿到手里只看书名,然后闭目想着这几个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如果我来写会有什么?知识点要如何构架?如何谋篇布局?

  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后才翻开书本。如果这本书与自己想的一样就不会去读。如果书里有一些自己开始想不到的独到、新的东西,就会仔细阅读。

  华罗庚只读作者超出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积极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大多数人读书只是被动地接收书里的讯息,只知是什么,不问为什么。

  而读一本我们需要仰视的书,最大的好处是增进了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它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读懂它要花费很多的脑力活动,这种主动的阅读方法,便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要讲的一种阅读技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6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7

  《如何阅读一本书》最早出版于1940年,在7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本不能错过的经典读本。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层次和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三部分出发,帮助你重新认识什么为什么阅读,怎样阅读。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的目的: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

  真正的阅读: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是读的懂的东西;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是必须要读的东西,读某样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

  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你学到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是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蒙田: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8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这些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中,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

  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阅读时间如此稀少宝贵,无论阅读各种作品,都应该不虚此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9

  终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一起所著。内容艰涩难懂,耗尽我的所有精力。现针对这本书所学写下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阅读分成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检视阅读,看目录,看重要片段,学习了粗浅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学习了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学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部分的阅读我兴趣盎然,读得懂也读得感兴趣,自我感觉进步也较快,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分析阅读。

  这是最难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阅读了。读得痛苦莫名。读完这一章节后的一个总结,我倒是看懂了,现记录下来: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事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这一个小结,我恍恍惚惚对分析阅读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说这么做的理由令人读着很困难。另外其实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么多的书,优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读一本书吗?后来,作者又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小说,强调的是快;读诗,大声读出来;读数学,像读一种语言。心里因这些关照而放下一颗心,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用分析阅读,接着往下读的时候作者又告诉我,一本能提升你的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四、主题阅读。

  它有五个步骤:

  1、找到相关的章节。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这一本书真正提升了我,不仅让我了解的读书的若干方法,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采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读完整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确实进步了,读其他的教学类书籍和杂志,就跟看小说一般的轻松,而且确实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却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个外国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阅读。这种头脑的风暴在下一次空闲又有承受力的时候让我再来一次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0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区别于那本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读书笔记法”,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如何用笔记来读书。刚拿到和读了前小半部分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特别有共鸣,但是越往后,进行了快速地翻阅,因为有些方法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暂时不会采用。这也是此书所提倡的,带着思考去读书。

  书的架构是比较清晰的,从笔记管理读书生活谈起,作者使用的读书笔记本是随身携带的,包括随想笔记、购书清单、报道的简报、读书笔记等都在里面。他的笔记本是一元化的: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粘贴书报剪贴。作者使用读书笔记有5个步骤:

  1、选书-列出购书清单;

  2、购书-指明购买;

  3、读书-做记号;

  4、记录-写笔记;

  5、活用-用检索标签。

  关于制作购书清单,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渠道: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我的理解是主动声呐是自己根据需求主动列清单,比如看了某部电影对某一个主题感兴趣了,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列了演讲或沟通等清单;被动声呐是指一些传媒所推荐的,自己又比较感兴趣,就可以收纳在自己的清单里,还有比如我们读书群里小伙伴读的书,也可以成为你的被动声呐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比较有意思:“枢纽书”,我的理解是通过一本书所展开的一系列书单,比如这本书的后面有一系列的推荐书籍,但这本书就是“枢纽书”。读书清单可以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我现在经常是,无论哪里看到一本书名(书中、微信、新闻、杂志、聊天提及等等),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现在豆瓣查一下看简介,然后加入京东购物车,哪天凑够几本就一起买,或者等下次再看看是不是有必要买,防止当时脑子发热买了不看。

  接着,本书的重中之重,就是读书笔记部分。一开局,就提到了读书笔记要坚持记,这样才能看到效果和有所收获。同时提到,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在读书的时候,就想着以输出为思想前提,就会有意识去思考。再者,读书笔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哪怕就是一句摘抄一句感悟也是有效果的。

  作者分享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步骤:

  1、通读,把有价值的一页折角;

  2、重读,把折角的重读,如果再觉得好就把那一角再起来;

  3、标记,把重读部分有价值的,再重读,有价值的做标记。标记也有三种方法:普通直线,波浪线,圆圈。

  作者最推荐的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葱鲔火锅式”(将摘抄和评论并存):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部分进行摘抄(促进记忆、加深理解、找到真正让自己心动的部分,不仅仅摘抄而是融入和纪录自身感受和理解的东西),写自己的感悟和评论(记下当下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原创思考的源泉,书写有利于整理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种是剪报式读书笔记,可以粘贴书腰、信息卡片、书签和其他比如书广告等。还可以复印粘贴书的内容放在笔记里。(小学、初中试过,个人不喜欢)

  接下来的一部分是比较特别的“重读笔记”部分,可以通过固定场景(比如在家)和固定频次(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来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重读笔记可以简单回忆,也可以回忆更多,再去翻更多书中重点段落。在主题阅读的读书笔记方面,可以分别写下三本书的要点和感想,和三本书中对于主题的思考。最后,在重读笔记方面,自己将要做和收益最大的一个点是制作检索标签来快速找到目标,自己知识原材料的整理和分类,按照自己的逻辑建立管理体系(不复述作者的方法),这样有利于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最后一部分,作者描述了读书体验充实的19个技巧。摘取了部分:不依赖网络(我觉得网络也没什么毛病啊),多用参考书;多读百科全书;通过订阅让阅读成为意想不到;淘旧书;由浅入深读懂难懂的书(比如从名著的漫画读起);把要读的书中书桌旁堆成山(已经在做了,把每月要读的书就放在桌上);名著放枕边;同时读三本书,进行切换(当然曾国藩说:读书不二。认为只有专一到底的人,才真正能达到博学之境。我现在也是坚持读书不二,不然感觉没有一本书能真正好好看完,并深入思考);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把书的外封去掉读;杂志边读边撕(这个慎重,个人觉得多几页书带着没毛病啊);名言要贴在显眼处;读手感从摘抄开始;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能有一面墙当书架那真是极好的)。

  总之,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样,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但读任何书,任何形式的读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这样才能真正让读书有所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1

  大约是一年前,我突然有了读书的冲动,但因为对自己的目标和兴趣都不清晰,不知道该读哪类的书,于是就去知乎上扒书单,看了若干书单后锁定了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特别痛快的就在kindle上买了电子版。

  然而本人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的特质导致读书的热情在买了书之后基本就没剩多少了,加上这本书初读的时候感觉十分枯燥,所以这本书的进度条在20%的位置停留了很久。

  直到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其他书却始终觉得没什么收获,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方法,然后这本书重新进入了我的视野。

  重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很陌生的,刚开始的时候依然觉得枯燥,好在及时看到了书中对于读这类书的建议——遇到一本难读的书,要从头到尾读完一遍,不要停下来,不然很容易就放弃了。

  根据第一次读的经验,这次我坚持了下来,然后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阅读进度,强迫自己完成阅读进度,并依照书中介绍的方式边读边做标记,慢慢的读完了整本书,确实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按照书中的介绍的方式给本书整理的读书笔记,以便自己能通过经常翻阅笔记强化记忆,每个规则的阐述未做整理,需要大家自己边读边理解。

  个人感悟

  之所以聊这么多我与这本书的渊源,是因为对书里的一个观点感触特别深。

  就是我们的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书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娱乐消遣,也可以提供资讯和知识,它能发挥什么作用主要是看我们想要用它来做什么。

  当我第一次仅是在冲动的.驱使下读这本书时,我没办法从它这里获得我想要的满足感,因此很容易就放弃了;

  而第二次我是带着问题去读的,我想要解决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迫使我要认真的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对比然后执行,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时,当目标明确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自己该读哪种类型的书,如何选出其中值得认真读的好书。

  所以,明确自己读书的目标,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再按照这本书里介绍的阅读规则更快更好的阅读,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2

  阅读是一种学习。阅读不只是凭记忆简单的吸收资讯,而是要增加理解,从中受到启发。“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因未学而无知有情可原,而学后依然无知就是愚蠢。读得多未必读得懂。无论是指导型学习还是自我发现型学习,都离不开思考。阅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是要花费一番力气的。

  倾听是跟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但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理解与自我成长。所有人终归要告别老师,最终的发展要依赖书籍,所以学会阅读一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本书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的层次》这一章中讲到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每一个高级的层次当中也包含着低级阅读的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也就是基础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句子什么意思?”而且只是浅层的意思。我们小学的阅读就是基础阅读。

  第二层次的`阅读是检视阅读。就是在短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讲什么?”而我们却通常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常常在只需粗略了解的时候却拿出了精读一本书的时间去加重阅读的困难。

  第三种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完整的、优质的阅读一本书。它需要在无限的时间里,做最细致完整的阅读,一直要我读到这本书是他自己为止,也就是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完全内化。

  第四种是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到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主题阅读是最花力气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才知道自己的阅读只停留在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两个层面,做不到分析阅读,更没有尝试主题阅读。甚至经常在阅读中犯很多常识性错误,在该分析阅读时逃避烧脑的解读,在该检视阅读时又浪费了大量时间,所以自己的阅读水平始终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层次,这是对书籍的浪费,也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3

  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一、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整本书四个篇章,其中三章写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另一章专门写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顺便提一句,上文中小编说的读目录,然后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目录,可以不是书的目录,能理解能吸收最重要。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级别逐次提高,难度逐次升级,从方法和程序上,后者包括前者。

  简单说,基础阅读就是扫清障碍,做好阅读的准备,主要是语言上的。比如你英语不咋地,如果想要读全英版《资本论》,就要先把语言关过了。

  检视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是粗浅的阅读。略读适用于你到了书店浏览书,花上10—15分钟时间,利用前面第一条写的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完成了前几步,掌握了书的骨架,然后在正文中,从某章你感兴趣的看1—2页,或是随便挑上几段读一下,这就够了。这样,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是怎么说的,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是否值得买。粗浅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大部头或者比较深奥难读的书,仔细啃很慢而且会逐渐丧失兴趣,所以第一遍应该粗浅的阅读,最紧要的,就是要忽略掉一切细节,比如这一段晦涩难懂,就可以跳过,跨节、跨章都无所谓,不要在乎一个概念、几页文字,读下去!读完!这是最重要的!哪怕只获取30%—50%,也是值得的。等你过段时间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就可以更深一步了。

  分析阅读,这种阅读,一是要能提炼出书的大纲。二是能读书联系自身,思考出这本书跟自己的关系,也就是我能从这本书中获取到什么,知识还是启发还是什么?三是能写出书评,对这本书作出你的评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读书一定要联系自身,要读书为自己所用,若非如此,读再多的书也无益。这一点也是我从读这本书学到的最有用的一条!读书、读报、读人、读事,概括说就是但凡输入,都要联想一下自身,时刻想着问自己,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读书笔记,就可以这么做,哪句话自己特别有感触,就可以顺势把感触启发记录在侧。评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尊重不是指不能批评,而是要客观,一定要怀着空的心态跟着作者的逻辑去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思,然后再客观地予以评价。读书切记带着偏见或带着观点读,甚至是带着挑毛病的心理。不要为反对而反对,成了情绪化的好辩者。要知道读书难道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认知,而是要打压作者一番显得自己更牛么?

  主题阅读,这是阅读的最高阶,也是最难的,包括了前面三个步骤。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阅读,可能需要读好几本书,读不同作者的书,读同一作者不同的书,就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理清一个脉络,这样写出来的书评旁征博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比较牛的。

  至于书中写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小编采用了检视阅读的方式,没有太多启发,这里就不罗列了。

  再补充一点小编的心得。

  第一,不是读书就一定好,书一定要筛选,读书读经典读好书,歪门邪道快餐垃圾不如不读。比如,影响自己的50本书,你读出来了吗?

  第二,不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才叫读书,读书可以有各种层次,不同的书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本书不同的遍数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读法,即使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也不是同一速度逐字逐句读下来,不太重要的细节可以略读快读,重要的概念理论、说明重要问题的地方要细细阅读,还要反复对比品读等,要以效率质量为目的,搞灵活。

  第三,要养成边读边给自己提问题的习惯,如,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阐述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

  总之,通过这些记录,希望大家可以对如何读一本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始自己以后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4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发现之前的读书方法有些问题,所以就决定”从头再来“。之前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主题阅读的这个概念,准备先读一部分关于阅读主题方面的书。

  今天就读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几天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也读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发现很多内容都出自于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书,多多少少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本书出的够早,不过里面介绍的阅读方法,到现在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书中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拆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在这个层次,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在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检视阅读。这个相当通读或者略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对书主旨的了解,挑选几个跟主旨息息相关的章节来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读一下,就这样快速的提取书中的精华部分。

  当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书快递的阅读,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在慢下来阅读。现在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经据典,一个章节精华部分也就是开头的引题,和最后的总结,中间全部都是举例说明。按照这个方法阅读,一般200页左右的书,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很多朋友都会疑问:像上面这么快速的读一本书能记住吗?分析阅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这个章节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以上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重新回头去翻书,这就相当于又通读了一遍。当然,这些读书笔记也要拿出来经常看看,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把作者的论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层次就是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我开头的时候提过,这里详细说一下。可能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同一主题类型的书来解决问题。

  主题阅读首先就是先确定书单,大家可以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一本书进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最后确定一个书单。

  在读书单里面的这些书的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书有哪些论点是类似的?有哪些论点是相悖的?为什么会相悖,哪个更有道理?

  主题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思考起来,在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内化的过程。

  当然,主题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能够把这套理论写出来,或者是教给其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吃透这些书,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5

  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6

  陆游曾在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只是获得纸上的信息就够了,要发挥阅读的效用,就要付诸实践。学而用、学而思、学而传,就是在对不同的书籍带来不同效用的实践。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印象最深刻。

  这两句诗是对"阅读"的最好的诠释。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读了那么多书,后来还是忘了,那读书的目的在哪里?”,我也看到了土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原来读书会忘记是个不好的.现象。

  读过的书怎么会忘记呢?如果会忘记,那就说明,你不会读书,你不是真正读书。只有水过鸭背才会忘记。

  我以前也是跟知乎提问者一样,认为书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直到这段时间我加入了这个写作课,看到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自己多么不会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7

  这是一本读起来颇费力的书。虽然闻名已久,但若不是某人搬来的书籍里有这么一本现成的摆在这,我自己是断然不会买回来的。如果说阅读一本本书是品尝一条条鲜美的鱼的话,这是一本教织渔网的书。如果遇到一个不爱吃鱼的人,亦或者还没尝过鱼味道的孩子,先看了它恐怕要对阅读本身起反效果。它适合那些爱吃鱼,但吃鱼的品种比较单一,希望换品种捕来吃吃的人;或者那些希望一鱼多做的人。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决定多读书,也就不妨先看看如何教读书的书。

  书里开宗明义的回答了读什么样书以及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书不止是为了取悦你,而是为了提升你。”这个理念与时下流行的走出舒适区的理念是类似的。想想自己近些年读的书也多是让自己颇舒服的没长进的书。可问题在于,生活已然不易,取悦自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是个比例的问题,不能全然舒服,也不该全然艰苦。

  书中提出一套体系化有成效的阅读要围绕如下四个问题进行: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有道理吗?全部有,部分有?

  4、这本书跟我的关系是什么?

  读完了能回答出上述问题才算没白读。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

  书后的附录上列了一份推荐书单,在我看来属于“真·终身书单”。适合致力于系统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阅读。如果能读完,恐怕会比很多西方人还要了解他们自己。浏览完目录后,我就知道自己是看不完了,但也有些收获,比如没有这个书单,我估计不会看柏拉图的《对话录》,估计就不会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智慧风趣的矮胖子了。这是后话,另作他表。

  还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来源于它考察书籍好坏的方法其实还蛮适合处理工作问题以及人生困惑的。

  比如它谈到理论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的维度,如果覆盖全面了,会构成一篇清晰的工作汇报。其中,理论性问题包括: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和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的事,或不同的事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而实用性问题则包括: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采取什么样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以什么顺序行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一些?

  再比如它指出如何看待那些反对你、不认同你的人:“如果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

  在“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一章,作者其实也给出了人生建议: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希望能用这个新生命带来的假期,读完计划读的书,更多的了解有形的世界、无形的思想、实用的技巧,以及更好的了解我自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8

  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如报纸杂志,容易读懂,能增加资讯量,但不能增进理解力。因为在那之前水平已经相当了。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一开始水平就比读者高一截,能给予更高层次的启发,增进读者的理解力。相对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读者追求的不同目标「为了消遣or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进你理解力的书,也能达到消遣的效果,但倒过来很难成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阅读。能认字,摆脱文盲状态的层次,小学时期就能做到。

  第二,检视阅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表面观察一本书,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它并不是指简单随意浏览。因为资讯泛滥,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所以检视阅读很有价值的,因为有些书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从头读到尾。

  第三,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咀嚼消化一本书。

  第四,主题阅读。阅读很多相关类的书籍,而不是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19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当属归纳推理,它是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结结论,即由“个别”推“一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单独的例子来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如,A证明了某观点,B也证明了某观点,因此,某观点是成立的。

  这个章节讲的是读与写的关系。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仅要会读,爱要会写。因此,读和写的同等重要的。不仅是在学生阶段的.学习重要,而且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终生受益。

  读书时为了理解书中的知识,把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学以致用。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难念会员疲惫乏累的时候,此时就需要通过写来促读了。

  写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在书上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写读后感,可以是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批注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前面的章节中,有强调过读书“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让自己的身体器官处在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1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4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4

四个层次的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1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华【15篇】11-3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10-24

《如何有效阅读》读书笔记11-2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09-23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心得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