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13 08:57:30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例1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例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感受经典魅力,体会百味人生。瞧,同学们,这就是我最喜欢,并要向大家推荐的一本好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书中,作者罗贯中以开阔的笔触,全景式的展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文中的许多精彩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青梅煮酒论英雄”等至今仍广为传颂,脍炙人口。

  在讲述了无数精彩故事的同时,作者还在文中为我们阐释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乱世枭雄曹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赢得了“天时”之利,终成一代霸业;西蜀帝王刘备忠义仁爱,德行天下,靠“人和”赢得麾下五虎上将以及“卧龙”、“凤雏”等众多人才的`忠心辅佐,亦成就一代伟业;而东吴霸主孙权据长江之险,继父兄基业,纵横捭闾,知人善任,终以“地利”之险而三分天下。相较而言,四世三公的袁绍因繁礼多疑,勇冠三军的吕布因见利忘义,虽曾一度走上前台,但最终没也能成为历史的主角。一部《三国》告诉我们,作人要忠义贤德,做事要扬长避短才会取得成功。

  此外,《三国演义》的魅力还在于它为我们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如仁德贤良的刘备,狡诈奸雄的曹操,神机妙算的孔明,忠肝义胆的关羽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然,谈到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首推还是被誉为“一身都是胆”的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这是一个在罗贯中笔下几乎没有缺点的完美人物。论忠,他在当阳长坂,单骑救主,在浩淼长江,只身截阿斗,舍生忘死,尽忠职守;论勇,他汝南单骑挑高览,长坂坡杀的七进七出,即便年过七旬,依然在凤鸣山连挑曹魏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人,可谓勇冠三军;论智,无论是在箕谷的置疑兵退敌,还是在刘备破坏孙刘联盟时的进尽忠言,都体现了其高超的军事素养与开阔的政治胸怀;论仁,在平定益州,刘备准备分封行赏时,又是赵云提出了勿损民财,毋伤民心的建议,为蜀汉的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总之,常山赵子龙的形象已成为我心目中完美偶像的化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一部《三国》,却写尽春秋。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明代杨慎的一首《临江仙》去体味《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历史画卷和人生哲理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合上厚厚的三国演义后,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这些诗句,给我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不由得闭上双眼,三国之中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脑中不住的回放,让我的心情从卷首到三国鼎立的时期不由得激动起来,却又在三国落幕,英雄老去的结尾中归复平静。

  《三国演义》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用浅显的语句将近百年的故事收入怀中,将那错综复杂的事件和故事组织的有条不絮,阅读起来流畅无比,仿佛亲身经历那激昂的时代,跟随着历史时间的潮流一起看着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

  在这本三国中,他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实在是令读者感动。桃源之中,刘关张三兄弟结义,立誓要在这汉末的混乱时代闯出一片天地,救万民于水火,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也许当时他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为了这一梦想而努力,面对着前途未卜的前路,割据的`军阀,天下四起的贼人……他们,义无反顾。

  但是,梦想的道路并不顺利,他们终究是势单力薄。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得不在一个个势力之间奔波,没有一个落脚点,在他人屋檐之下不得不低头。但他们并不觉得难以忍受,因为有梦想支撑着他们。跟结束这一乱世,让百姓安居乐业比起来,这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这期间还是惊险不断,期中最为惊险、最为意义深刻的一件自然是那‘青梅煮酒论英雄’了。

  在那个梅园里,谈笑之下暗藏致命的危机。曹孟德不经意间的一句“天下英雄,不过你我二人。”令天地为之色变,掩盖了刘玄德惊骇莫名的表现。而在曹操的追问下,巧妙地借用天象来掩盖自己的行为,技巧应变脱离险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刘备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韬光养晦,四处借力来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成长,为此不顾自身脸面,在众人因为鄙夷的印象而不屑关注他的时候飞快的发展,为后期三国鼎立的形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在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却又靠着积极应变的能力渡过难关,让自己一步步扎实的向梦想迈进。这一系列的行为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

  为大义,舍小利。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天下大义面前,个人的小小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机警的应变能力更是让人拍案称奇的同时不禁认真学习。

  而这却仅仅是这部巨作中的一些片段而已,全书中蕴含着的道理哲言不是看一遍就能够理解和收获。他需要继续细细的品读,深入的思考,以其中的故事来映照自己的经历,才会让我们在深度理解的同时走得更远。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最先知道《三国演义》是去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成都玩,看变脸演了桃园三结义,很是喜欢。回来就去图书馆借了绘本的《三国演义》看,当时我还没上小学,认的字也不多,都是爸爸妈妈读给我听。今年我已经是一年级结业的小学生了,前两天去图书馆又借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这次不用爸爸妈妈帮忙,我也可以自己看了,看不懂的地方再问大人。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的人,到最后都死了,而且本来他们都很历害,是统领千军的将领,但最后死的都让我觉得很不值得。妈妈说“历史就是个大舞台,他们顺应需要上来演完了自己精彩的戏就要退场,可惜确实退得不太漂亮,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我记住了几个人怎么死的就写下来。

  诸葛亮:三国里最神机妙算的人,关于他的精彩部分太多了,可是他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病死在六出祁山的军中。他就是太操劳了,什么都要管,才54岁就死了,好可惜!

  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都是他的.精彩。可是他却因为大意丢掉了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还因为太自负中了埋伏被捉去砍了头。妈妈说他太骄傲了!三国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和诸葛亮了,他要是小心一点,最后还可以多打几场胜仗。

  张飞:因为关羽的死,张飞很悲伤,日夜大哭,血都哭了出来。天天喝酒说要给关羽报仇,脾气本来就暴躁,后来还老是鞭打士兵甚至打死。最后他打了两个将领,还让他们三天内做出足够的白旗白甲,说是要给关羽挂孝出征,结果这两个将领怕完成不了任务被杀,就趁他酒醉睡着,把张飞杀了,带着他的人头去投奔东吴了。

  刘备:我觉得刘备没什么本事,不过妈妈说他有用人的大本事。他本来因为关羽的死就伤心,听说张飞的死,就带着七十多万水军去攻打东吴。开始取得了胜利也报了仇,但是他不肯罢休,想完全消灭东吴,还骄傲轻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虽然被赵云救出退到白帝城,但因为心情不好又得了风寒就病死了。

  最可悲的是曹操,得了脑瘤,不听华佗的建议进行医治,还怀疑华佗并杀了华佗。结果最后自己也病死了。

  其它还有好多人,我都不知道了,因为我的书上也没讲,妈妈说等我大一点看全版的《三国演义》就都知道了。以后我还要看三国,特别是赵云和吕布我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盛,天下了花落谁家,谁能一统三国?看《三国演义》就能知道。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三雄”。所谓的“三雄”即“智雄”诸葛亮。“义雄”关羽,“奸雄”曹操。

  “卢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也能从这句诗中可看出诸葛亮的才能。而更有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智慧,在《三国》中诸葛亮是“智者”与“忠臣”的化身。诸葛亮被请出山后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就是诸葛亮的智,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智慧是很多人都无法比的,所以在周瑜死时怒吼:“既生瑜,何生亮”而说起诸葛亮的“忠”,在我看来是“愚忠”,因为他在刘备死后把蜀国所有大事小事全部都自己过问,唯恐辜负了刘备的托付,最后导致他劳累猝死在五丈原中。他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如果说诸葛亮没有把权力过于集中在他自己身上想必他就不会那么早死去,二就是因为他的“智”与“忠”才会扰了他在新野的宁静。有时候,“智”与“忠”也是一种不幸,平平淡淡才是真。可处在乱世之中的诸葛亮他没得选择。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就是描写关羽的句子,从中就可看出关羽的“勇”,更是为他后面的“三英战吕布,刮骨料,斩颜良,文丑”而埋下了伏笔。而说关羽的“义”,就从操场为挽留他在曹营而费尽心思,又是美酒美人、万两黄金。而关羽都不为之而动开始,为送二嫂与少主而过五关斩六将,潜力走单骑。而在华容道中又再一次展现了他的“义”,为报曹操在军营的恩情而放走曹操。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更有着铁骨铮铮的真汉子的“义”。大无畏的英雄的精神与忠肝义胆的一起成就了关羽的'一生英明。

  “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奸”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从中便可看出曹操的野心与奸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尽管他多“奸”,野心多大,但还是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在华容道中曹操更是被诸葛亮智算。曹操虽说他“奸”,但他在用人方面却是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才会被计算,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人对于仁人志士更是以礼相待。“奸雄的表面内心也有着对仁人志士的尊敬与豁达大度,可野心太大的他最终还是死于此。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看《三国演义》,品世事纷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文学著作。而我最钟爱的一本文学作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而编写的七十三需的三国故事。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振奋人心。起初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关羽关云长,相信大家对此人并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将之首,义绝关羽。书中有关他的故事情节描绘的也是有声有色,就拿温酒斩华雄来说。十八路诸侯无一人敢战华雄,这时关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战,曹操为其壮酒送行,关于说:“回来再喝也不迟!”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头进了帐。一摸酒壶还是温热的,曹操大赞关羽的武艺高强。

  还有一件家喻户晓的事件,那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兄长还在人世,义无反顾地带着嫂夫人离曹。一路上遇到曹军将领的百般阻挠,然而关羽越 战越勇杀将了过去。最后曹操下令让关羽与其兄相聚,这才免了伤亡与其兄弟相会。从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关羽义绝冲天。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关羽变得自傲自大以至于失了荆州,身首异处,一代武圣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位传奇人物的出场让我逐渐的喜爱上了他,他就是诸葛亮。刘备三兄弟三次恭请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其诚意所打动,从此为刘氏江山奔走效劳。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实在太多了,咱们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说起,那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相关情节。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从此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建立功不可没。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后又出师北伐,对内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汉出现了兴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诸葛亮的离世使蜀国元气大伤,蜀主无能,使蜀国走上了下坡路。

  《三国演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当时军阀混战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也是我钟爱《三国演义》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中,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就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值得敬佩,我最敬佩的人莫过于蜀国大将军赵云。

  本书中有一篇故事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在这个故事中,赵云单枪匹马冲杀进曹操50万大军中,历经七进七出,杀死曹操56名战将,救出了糜竺、简雍、甘夫人等人。最后一次冲进敌阵,赵云可谓是精疲力尽、九死一生,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少主阿斗,并成功的将他送到了主公刘备的身边。在这一章节中,我感受到了赵云英勇独特、勇者无惧的铮铮血性,每当读到此处,我的眼前就好像有一位沙场大将挥舞长枪迎面冲杀而来,让我心中激动不已。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一次又一次被赵云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久久不能平静。像他这种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和生命,在战场上用全部身心去冲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保护蜀国少主的'行为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想,赵云是不怕死吗?应该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为什么赵云能够在战场上奋不顾身的七进七出呢?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勇者无惧。只要是心中有理想,有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真正的英雄一定会勇往直前,不惧生死。

  在以前的阅读过程中,我也明白像赵云这样勇者无惧的英雄,也有很多很多,比如南宋大元帅岳飞,就是一位。岳元帅的勇敢可以说家喻户晓了,他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心,让母亲在背后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他还说:“小小绣花针有何怕,如果连这绣花针之痛都忍受不了,如何到前线保家卫国?”长大后,他果然不负母望,成为了历史上的大英雄。为了抗击金国的侵略,为了自己国家的统一事业,岳元帅勇者无惧,一往无前,他带领岳家军一次次打败后金军,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看历史上的英雄,再想一想自己,我不禁为自己以前的胆小怯懦汗颜了。我已经是一个五年级的少先队员了,在春节前回奶奶家的路上,一只小黄狗冲我汪汪叫,我都吓的一下子扑倒在了妈妈的怀里,直到过去了好久还没有缓过神来。还有一次,跟小朋友们进行一次障碍跳远的时候,一段不到一米宽的小河沟都让我望而却步了,这不正是缺少“勇者无惧”的精神吗?

  正如茨威格所说“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是啊,古今英雄好汉哪一个不勇敢,任何一位爱国者都是勇者无惧的典范。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够当英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像赵云一样,做一个勇者无惧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三国演义》中,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那心胸狭窄的周瑜,那英勇无畏的张飞,让我难以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反抗腐朽的东汉,后来被汉军镇压以后,东汉衰弱,皇帝无能,被奸臣把握住国家的大权,后来曹丕(曹操的儿子)逼迫汉末皇帝禅让其位,魏国成立;孙权入江东,独霸江东,消灭了江东所有的敌人,独霸一方,成立东吴;刘备是汉朝皇帝的后代,但是实力不足,后来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强大,成立蜀汉。东汉结束,三国鼎立。最后,魏国末代皇帝也被迫让位给司马炎,成立西晋,一统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我看见了武艺高强的关羽,看见了狡诈的曹操,看到了仁义的刘备……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神机妙算的鬼才——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曾经大摆空城计,草船借10万支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草船借箭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心存嫉妒,想要害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出话题,本来想让诸葛亮十天以内造出10万只箭,然后故意不给材料,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害死诸葛亮。

  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计谋了,不过,诸葛亮为抗曹大局着想,为了水战能够成功,故意要说三天可以造10万支箭。他算好了有大雾天气,算好了以曹操狡诈的性格,绝对不会在大雾期间出兵,也算好了鲁肃的忠厚老实,利用草船,曹操“借”了10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真是一个全才呀!能算天气,能算人性,还想出用草船借箭这个好办法。诸葛亮让我们知道,我们要有更多的知识,做事才能胸有成竹,做成一件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非常敬佩诸葛亮,也敬佩仁义的'刘备。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在三国中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他非常的仁义,他的仁义让他获得了很多的人才,机智的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刘备请诸葛亮,也让我非常的敬佩,他是非常的有诚意去请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三次去往隆中茅庐,只是为了能有一个贤才。

  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等的都不耐烦了,关羽觉得诸葛亮是徒有虚名,张飞更是要冲进去把诸葛亮绑起来。但是刘备,阻止了张飞,还是在那里等。最终,刘备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为刘备忠心耿耿,打下蜀汉江山。刘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一个贤才的指教,你一定要带着十分的诚意。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在三国中逐鹿中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本事。是他们无法让我忘记精彩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寒假重温《三国演义》,书籍、电视剧令我回味无穷,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令我感慨万分,遂翻《三国志》。可一看却发现:原来演艺与正史差距那么多,又感慨一番,于是提笔作文:

  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的真实,演义是小说。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虚构,是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的虚构,而不是随便拿段史实就可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神化与丑化

  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就会发现,《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而这其中就有被神化和被丑化。被神化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则是“忠”和“义”。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和“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云长三十余字的谥号了。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令人印象深刻,而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无中生有却又深入人心。因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完厚厚的两本《三国演义》,我不禁感慨万千。书中写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故事。各类人物轮番登场,刘关张桃三兄弟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草船借箭、华容道捉放曹、诸葛亮六出岐山……这一桩桩精彩的历史演义,让我在感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刘备的仁义、吕布的英勇善战,曹操的足智多谋和关羽的义薄云天之余,我不禁陷入思考,究竟怎么样才算是英雄呢?

  起初吕布“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极其符合我心目中英雄形象,即使勇猛如关羽和张飞,在三英战吕布中,三人合力才与吕布打成平手。但吕布不是英雄,因为吕布为了金银钱财就可以杀义父丁原投降董卓,为了貂蝉又可以背判董卓,做这种不忠不孝的事情,不论他再能打,他也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毋庸置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观大局,预测未来。对刘备忠心耿耿,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为光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要不是英雄,谁还能称英雄呢?关羽勇武善战,义薄云天,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温酒斩华雄的英姿,有他面对荣华富贵不动容和降汉不降曹的气节,以及过五关斩六将保刘备家人的义气,虽然最后败走麦城,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民为民。英雄就是有一定的才能,而且才能不是用在自私自利上,而是用在为民,或是为身边的人。哪怕能力不那么强,但是敢于有所担当。荆柯明知刺杀秦王十死无生,仍然当仁不让,虽然失败了,仍然让我们感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慨。真正的英雄,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担当有格局。英雄是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引领世人的人,在某些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足以让日月失色,让天地动容,而这种人性的光辉,也许来自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敢,也许来自于力挽狂澜的坚毅,也许来自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也许来自于不计前嫌的包容忍证,也许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尽管我不知道英雄到底能做什么,但我知道什么样的人不是英雄。英雄是为他人付出,心里只有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英雄。人生的路千万条,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路口做出选择而已。

  也许我们在太平盛世,我们年纪还小,成不了这样的英雄豪杰,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英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能成为自己和身边人的英雄,让我爱和爱我们的人为之骄傲,这就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利用三个多月,42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终于把《三国演义》看完了。94年唐国强版本的《三国演义》贯穿了我从小学看热闹阶段,到如今看门道阶段的10多年时间,电视剧上上下下看了不下10遍。《三国演义》是在四大名著里最能看进去,最愿意看进去的一本书。与《红楼梦》的柔情似水、儿女情长,《水浒传》的打家劫舍、盗亦有道、“混江湖”,《西游记》的`降妖伏魔、拜佛求经(看电视剧很多),我更喜欢《三国演义》。喜欢看三国时期,各家如何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天,如何使用战略谋取一席之地。

  三国演义中,每个有胸豪杰都有各自的优势、特长,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不足。让人明白,即使是称王称霸的人也要不足,也不过是一个凡人。也会出错,也会嫉妒,也会勾心斗角,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国时期,各家都想各自为战,已成霸业。曹操独揽大权,孙坚腻着传国玉玺,刘备揣着匡扶汉室梦想,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不就是称王称霸吗?汉朝早已气数已尽,各路英雄豪杰辈出,占山为王。想必有朝一日,光宗耀祖。

  三国中三位霸主,曹操心狠霸道、孙权优柔寡断、刘备太过仁义,各自带有鲜明的人物性格,都不是人们心中完美的形象。曹操,多次险些做成刀下鬼,最惊险的两次是吕布和马超,都被侥幸逃脱,真是福大命大。孙权,传说中9岁去找荆州刘表那讨还其父亲尸首,不过三国演义里并没有写,历史真假难辨。在三国演义里,孙权也并不出彩,比不上其父亲孙坚、其兄孙策。经常咨询谋士,该如何如何,然后说上一句“此言甚善,正合孤意”。孙权一辈子,都在“称王”、“求和”和“归降”之间徘徊犹豫。刘备,都说刘备是哭出来的天下,其实也真差不多。第一哭,哭出来两个义气的弟弟等等吧,刘表三让荆州时,诸葛亮曾多次让刘备接下,刘备总说怎么能这样呢,好吧。我不太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在当时英雄豪杰中,选择了刘备,就因为刘备仁义吗?

  历史总是那么的神似,曹操当年逼迫汉献帝,独揽大权。多年以后,历史再次相似的重演,司马懿也是如此这般的对待他的后代。后人有诗曰“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历史长河中,谁都无法预料未来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做好现在的我们,来避免未来难于预料的是非过错。善待现在的别人,保护未来的后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斗。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矛盾冲突。它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导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又重新混战。不久以后,董卓当了丞相,杀了许多大臣,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除了董卓。之后,诸侯混战,渐渐地形成了三股鼎足的势力,三国鼎立后,又经过了一次次的'战争,最后,魏国灭了蜀国,西晋代魏灭了吴国,统一了天下。

  在三国那么的人物里,大多数人都喜欢孔明,认为孔明是英雄。孔明算得英雄,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遇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孙权则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所以,三国英雄,曹操莫属,而我最欣赏的也是曹操。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才能使晋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不可避免的写到了战争,在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作者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等战争,描写得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使读者惊心动魄。

  这部史诗巨作,无论是在艺术构思,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里程碑,是中华文库里不可多得的瑰宝。

  读《三国演义》还教会我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为人要心胸宽广……也许这就是名著吧,能给予人精神上的食粮,也能经得起反复的推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短短的一首诗就梗概了《三国演义》中物是人非,变化莫测的局势,但在这短暂的辉煌消匿之后,留下的则是他们永恒的情。

  还记得当年桃园酒后,三兄弟结拜吗?也许后人早已忘却,可他们三却刻骨铭心,好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言壮志!

  他们共同征讨四方,血战沙场,面对强敌毫无畏惧,传唱了“三英战吕布”的`佳话,面对诱惑毫不妥协,谱写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

  可最后的结局却不尽人意,关羽因大意而失掉荆州,张飞愤愤不平,在准备替二哥复仇的一天夜里惨遭迫害,刘备聚集的百万大军也被陆逊火烧七百里。

  “情到深处,红笺为无色”他们的故事只有不尽的悔泪才能诉说的罢。

  寒门出生的徐庶可谓王佐之才,与三国中那些泛泛之辈不可同日而语,早年辅佐玄德(刘备),为其出谋划策,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可,在这战事纷纷的年代,实在是无法忠孝两全,无奈之下,走马荐诸葛,为刘备光复汉室的事业做出了最后一笔巨大的贡献,随后奔赴曹营,原本想好好尽孝,可是母亲不堪耻辱,自缢而亡,最终落得“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结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军阀割据的东汉末年,收到一封家书是何等不易!徐庶即使明知可能一去不返,但却义无反顾地去了曹营,落幕虽不华丽,但一片诚挚的孝心不知感动了后世多少孝子,让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潸然泪下!

  在这百年的混战间,天下无安定之所,就连军营里都危机重重——当时曹操在立嗣上犹豫不决,时间一长,其下属就分为两派,一派拥曹丕,一派拥曹植,他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弄得军营乌烟瘴气。

  终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曹丕成功登基,不过,在继位后竟步步相逼曹植,残害手足,以除后患!被曹植悲愤欲绝的七步诗堵得哑口无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许在多年后的某天,曹丕会为自己当年的残忍而忏悔吧,毕竟血浓于水,这惺惺相惜的手足之情,又怎抵不过所谓的江山社稷呢?

  一代英雄终成幻梦,一代情谊铸造永恒。罗贯中笔下纷纷扰扰的情使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演义了一场流传千古的三国传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群动荡时代的崛起英雄。 时代是大环境的必然趋势。 善,恶,智,愚,信,疑,明,暗。 但是,真正英雄的境界不是为自己创造舞台,而是为人民创造时代。 其中,我喜欢最好的“桃园”这个好故事。 上面写着:刘蓓,张飞和关羽,偶然在一家茶馆见面,三个人在各个方面都相处融洽,在桃园成了兄弟,一起参军。

  故事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早已是家喻户晓;那些闪烁着艺术光辉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和狡诈多疑的曹操等也是人尽皆知。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关羽这个人物,他重情重义,忠肝义胆,英勇无比,在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还依旧和手下将领喝酒吃肉,谈笑自如,由此可见,关羽的气度是多么豪迈!可无奈“骄兵必败”,在关羽攻打樊城时,陆逊只不过用了一个计谋、一封信,就把一代名将骗得晕头转向,最后步步紧逼、咄咄逼人,关羽的性命竟落在孙权的手上!我为关羽而感到惋惜,惋惜他一生锐不可当,却败在自己的虚荣心下。同时,我也从关羽的失败上悟出了一个道理:谦受益,满招损。我要把这句话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有人问:你觉得哪一部分让你感触深刻?我会回答:当然是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一气周瑜讲的是诸葛亮如何夺荆州和南郡。他先让周瑜去打,周瑜使计让敌人出城,准备改天再把两座城攻下。可诸葛亮却趁没人时,攻下了两座城,把周瑜气得箭伤冒血。

  随后诸葛亮又帮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这件事差点没把周瑜气死!

  最后一气是诸葛亮不光破了周瑜的计谋,还寄去了一张连劝告带挖苦的信。这封信气得周瑜头昏目眩,又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所以长叹不已。最终周瑜哀叹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合上了眼睛,一命呜呼了。

  读到这里,我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睿智以及他宽广的胸怀。她不仅把周瑜耍得团团转,还能趁机拿下两座城……他的智慧让我十分敬佩。同时他在周瑜死后给周瑜吊丧,还为周瑜题诗,陈述了对周瑜至死的伤心之情。这让我觉得诸葛亮的心胸宽广,毕竟他们还是一对敌人啊!

  除了诸葛亮,我觉得周瑜死的活该。如果一个人的心胸太狭隘,一定会像周瑜一样被活活气死;如果一个人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广,这样的人才算聪明。

  请大家做个聪明的人,心胸宽广的人吧!这样世间会充满和谐,没有嫉妒。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既有精致细腻的细节描写,也有简练概括的轮廓勾勒。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以至于我是常常看的废寝忘食。这样一本《三国演义》,会是我终身受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作文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作文,读后感04-14

读后感《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个人读书笔记12-1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17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4

《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