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2-12-23 12:55:36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5篇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

  马踏斜日,象飞田角,一条楚河汉界给予后人多少遐想;摘一片龙井,饮一口西湖水,给予后人多少留恋;泼一幅水墨,诵一句《论语》,给予后人多少诗情。而今我举杯邀明月,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而俗语说“乱世出英雄”,而今我想再与孟德铸就,论一番天下之英豪。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墨子将义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如果做不到“义”,就不必谈后者。而这位英雄是忠义的化身,桃园之中,你义结金兰,随后为大哥奔走一生。因为最初的誓言,你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嫂。而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你大义放走了他,因为你深知以前他对你的厚待,这是你对他的回报。因为“义”你没有选择曹操的位高权重,八千里路云和风只为和刘备相聚;因为“义”你为蜀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此刻只剩赤兔在风中哀鸣。你为后人留下了“待人需重情义”。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许多人最纯真的一面已被物质冲击,但我们应该反思,虽然社会有黑暗之处,但是我们依旧应该以情义待人,给他人以温暖。

  再饮一杯,再论英雄。

  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为古人推崇。而蜀国后期之所以富国强兵是因为有这位英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家训中告诫后人的名言。诸葛亮一直严于律己,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这使他为“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基础。卧龙岗一出,认为天下三分,以连吴抗曹;三寸不烂之舌战败群儒,赤壁之火吓退曹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但只怪天妒英才,刘禅不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以一生未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给后人多少“财富”、多少“宁静‘’和‘’致远”,你使中华文化大放光彩。

  中华之精华太多,我受益匪浅;中华之英雄太多,我数不过来。你们给予后人的是遐想,是留恋,是诗情,是榜样。

  最后,此杯已罢。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既是一本历史小说,又是一本智谋大全。其谋略内容的丰富,运用谋略时手段的高明,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三国演义》的谋略中,将计就计是很重要的一项谋略。

  将计就计是根据对方的谋略而制定一套相应的计谋,以达到打败对方或消灭对方的目的。将计就计包括两个计谋:一是别人设的计谋,想陷害你;二是你识破了别人的计谋,再设一计来打垮对方。在《三国演义》中,将计就计的事例很多。

  在第十二回中,曹操中了陈宫之计,进了濮阳城被一把大火烧得大败。回寨后,他手下得大将拜伏问安,曹操仰面大笑说:“我中了匹夫之计,我必当破之。”于是曹操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令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我伏兵于马陵山中,候其兵半渡而击之,布可擒也。”于是令军士挂孝发丧,假说曹操已死。曹操去世了的消息一传出来,早有吕布的密探报告给了吕布,于是吕布大喜,自以为自己的计谋已成功,于是立即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刚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大败。亏得吕布勇敢,才免一死,吕布曾设“火烧曹操”一计,目的是想烧死曹操后再袭击曹营,可谁知曹操只烧伤并未烧死,曹操想报复吕布,于是将计就计,就吕布的计再设一计,放言自己已死,中了吕布的计谋。吕布自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于是出兵攻曹营,结果大败而归。

  将计就计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方用计,自以为很聪明,当得知敌人已中自己的计后,就对敌人失去了警惕,因而对敌人再生的一计失去思想准备。

  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犯吕布的错,一次考试成绩不错就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而第二次考试却成绩一落千丈,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避免因骄傲而成绩下跌,要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决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而失去其他的,这也是其他同学成绩不稳定的原因。

  以后我一定不会犯吕布的错,尽力克服骄傲的坏毛病,做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3

  这个暑假我终于成功的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时间看,现在终于可以利用长长的暑假好好阅读一遍了,这本书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的!

  《三国演义》是围绕着蜀国、吴国和魏国这三个国家的战争与政治描写的故事。这三个国家我最喜欢其中的蜀国,因为蜀国形成的开始是最弱的,拥有的士兵和土地也是最少的,但后来通过三顾茅庐请来了军师诸葛亮、利用智谋收复了四川、赤壁大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蜀国的实力,可以与吴魏二国相抗衡。虽然蜀国最后由于领袖及大将的相继离世而被司马家族所吞并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蜀国的辉煌永远被我铭记在心。

  蜀国拥有好多好多的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其中军师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的著名计谋有:草船借箭、智料华容道、空城记……。

  蜀国的武将中我最喜欢赵云、张飞、关羽,因为他们都非常忠诚而且英勇善战,一辈子都紧紧跟随在他们的主公刘备身边不离不弃、舍身忘我。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让我领略到了古人超凡智慧的小知识、同时还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史话和民间流传故事与自己的想象经过高度熔炬后创作而成的。故事从汉代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公元169年)开始至三国归晋(公元280年)而终。全面体现了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具有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在人民中广泛流传,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三国演义》七成真三成假,其中塑造了许多带一点虚幻色彩的英雄——有高风亮节的诸葛亮,英俊潇洒的周瑜,奸诈残酷的曹操,年少有为的孙权等等。

  而我最喜欢的是英勇善战的赵云,他战功数不胜数,一句“常山赵子龙”令无数勇将望而却步。

  历史上的赵云其实不如小说,并不受刘备信任,也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他很委屈——至高也就做到镇东将军,箕谷一败更让他降至镇军将军……然而小说中的他仍是无数人的偶像,他自从公孙瓒转到刘备帐下后,立下功劳,其中很多都是典故,其中他两救后主刘禅更广为流传。

  话说张飞吼断长板桥后,刘备抛下儿子、妻子狼狈逃走,魏兵进攻时,他独自一人在乱军中斩敌无数,救回被奄奄一息主母抱着的后主救回,并摆脱卫兵追杀。

  好一个赵子龙单骑救主,对刘备忠心耿耿,怪不得刘备要摔孩子来感谢赵云呢。赵云的胆量,武功也可见一斑,而且他也很讲道理,且看“赵云劫江夺阿斗”。

  诸葛亮三气周瑜后,东吴无可奈何,只好出损招,骗孙尚香吴国太病重,让她把儿子带来,让刘备用荆州换儿子。可赵云硬是单骑上船,以枪抵箭,跟主母讲道理,直至张飞抢回阿斗。

  赵云的英雄气概和侠骨柔肠是我最欣赏的,此外智取贵阳体现了他兵法上也有过人之处,另外他年近七十仍斩五将立新功的气魄也令人佩服……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英雄就是赵云,他令我崇敬。而你对三国英雄如何评价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喔!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刻划了近两百个人物,其中作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抢夺地盘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拿着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是吕布,张飞、关羽、刘备三个人两合起来也还是打不过吕布。还有三国里面还有庸主献帝的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人物。

  《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当时魏国和吴国打仗,吴国缺少箭,于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还让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若不能完成,就得以死谢罪。当天晚上,诸葛亮出来看天气,算出了三天以后会有一场大雾,决定在起雾时去向曹操“骗箭”。

  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十几艘船和许多的稻草人,把稻草人绑在船上,并蒙上布,让敌方看不见相貌,缓缓地行驶到离曹操军营二十米处的地方。这时,他让军士们敲鼓呐喊,增强士气,自己坐在船舱里喝酒谈天。曹操见此大雾,又以为诸葛亮带来了许多兵来进攻,不敢靠近,便命令士兵们向船射箭,射出去的箭都牢牢的扎在了稻草人上,等到快要天亮时,诸葛亮让士兵用铁锁将船都连在一起,以免有船落下,水流而下,往自家军营驶去,又让士兵们大喊:“曹操是笨蛋!”。此时曹操的船再追也追不上了。回到兵营后,周瑜看见诸葛亮带回来了十几万只箭,也没有办法说什么,只好称赞诸葛亮厉害。

  《三国演义》中的任务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后我大开眼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都很值得我学习。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了《三国演义》给我极大的震撼。

  这本书讲了春秋末年时汉朝分裂为三个国家,而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最后同归于尽,司马家族统一天下的故事。里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英雄,如:关羽、赵云、张飞、周瑜、诸葛亮等,现在他们就像一颗耀眼的、拖着尾巴的流星一样,一眨眼就不见了。

  在《三国演义》里,有勇猛的张飞、典韦、马超;有机智的诸葛亮;有狡诈的曹操;有帅气的关羽、吕布;有年迈的严颜、黄忠……我最喜欢的只有两人:关羽和诸葛亮。

  他们一位是刘备的丞相,一位是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就像刘备的左右臂膀一样。

  先说关羽,字云长,解良人士。书上说关羽“卧蚕眉,丹凤眼,五绺长髯,胸前飘洒。胯下赤兔马,倒提青龙偃月刀。”够帅了吧!

  再说关羽的义,关羽被曹操招降后,曹操对关羽“上马提巾,下马相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锦袍一件,美女十名。”甚至连赤兔马也送给了他,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挂印封金,去找哥哥与三弟去了。古城前关羽为了取得张飞的信任,刀劈蔡阳,兄弟相认。直至关羽败走麦城被活捉以后,孙权劝其投降,关羽大骂孙权,誓不投降,最终被杀,真是可惜了。

  再说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军事战略无一不通。又聪明过人,就像智慧的化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华容道,空城计,木牛流马,五丈原禳星,吓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等等,都是诸葛亮的“代表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三国时期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钦佩。

  《三国演义》写得很是精彩,你也来看看吧!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说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故事。书中通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事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变幻的历史风云,也刻画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路枭雄的鲜明形象。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后,率领大军顺长江东下,攻打刘备,并且写信给东吴的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使东吴决定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对峙开战。

  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惯行船。为此,曹操下令将战船全部连在一起,使军队可在船上平稳行走、操练。曹操还派手下的谋士蒋干前往东吴探听情况,并伺机策反孙权的主将周瑜。结果蒋干却被周瑜以群英会戏弄,还中了反间计,致使曹操自毁长城,杀了手下两名精通水战的'将领。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带领下,确定使用火攻的策略。周瑜和东吴老将黄盖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再由黄盖诈降骗过了曹操;而诸葛亮不但用草船借箭,还非常神奇地请到了东风。最终孙刘联军借助风势,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则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为什么胜利的却是孙刘联军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曹军不善于打水战,但却到江东地区,与善于水战的东吴军队开战,这本身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暴露自己的弱点。其次,曹操在长坂坡打败刘备之后,自信心爆棚,对孙刘联军过于轻敌,正是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注意戒骄戒躁,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成功。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8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给我们描写了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武力超群的吕布,粗中有细的张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性多疑的曹操……为我们展开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周公瑾火烧赤壁,关羽放水淹七军,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些小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了,下面,让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一回吧。

  一天,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一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三天就能造好,并立下军令状。

  周瑜以为孔明正中自己的圈套,非常高兴,他让工匠们故意延迟,不给他备全造箭的材料,并派鲁肃去诸葛亮那儿探听,为他报信儿。

  诸葛亮见鲁肃来了,向他借了二十条快船,让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住,两侧插满草把子。(心得体会 )并嘱咐他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第一、二天,都没有什么动静,到第三天晚上,孔明带着鲁肃进了船,二十条船一字排开,向曹营开去。当时大雾漫天,生性多疑的曹操,不敢出动,让一万多名弓手往江上射箭,箭如同下雨一般射向江中,不一会儿船上就插满了箭。

  天亮了,孔明让穿向回开去,曹军想追,可来不及了。船开回了南岸。这是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一共有十余万支。周瑜看了船上的箭,长叹一声,说:“我真不如诸葛亮。”

  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从这一回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孔明超群的智谋。像这种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非常精彩。每一回里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爱看三国演义!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蜀国、吴国,它们之间互相打仗。最后,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并建立了晋朝。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吧。

  “桃园三结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刘备在还没有当皇帝之时,以卖草鞋为生,但他一心只想报国,于是便结识了张飞和关羽二人。他们在张飞家的桃花园结为三兄弟。然后各自打造自己的武器,最后招兵买马,他们非常讲义气,不顾自己的生命,共同谋划恢复汉室,保卫国家。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张飞、关羽请在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出山,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没有在家。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时,他还没在家。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于是刘备、关羽、张飞一直在屋前等候。最后,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与他出山。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大业,屈尊求贤,不怕碰钉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草船借箭”讲的是诸葛亮三天借给东吴十万支箭的故事。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诸葛亮才和鲁肃去取箭,诸葛亮先在三十只船上铺满稻草并插上稻草人,然后去曹营,诸葛亮让士兵们敲鼓,曹操以为东吴来攻打,立刻下令放箭,于是船上的稻草人插满了箭,最后东吴获得了十万支箭。这个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做事情考虑周全、安排周密、精益求精,才能把事办好。

  这里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运筹帷幄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他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

  我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0

  在五年级的学习中,总是提到《三国演义》,使我对三国演义产生了好奇心,终于这个暑假我如愿以偿的读到了三国演义,了解了其中的一个个故事。

  书中的情节是以刘备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吗因为志向相同,所以在桃园三人结义,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在课本中,早就领略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读了《三国演义》就更为赞叹了,仿佛什么事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就是这本书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飘荡中原,到其建设蜀国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肯定为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材,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描写的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描写特征刻画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三国演义中,最熟悉的要算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在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的如何明显,相对的,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都只会出现在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书籍,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都是因为汉人无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的画家、书法家,改成了敢作敢当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以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权势欺压有多大的厌恶。

  《三国演义》这本还有发、更精彩的地方,等待你去细细的品读。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三国演义》记叙了三国时期古代的事情,我从一个名叫“火烧博望坡”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人要取胜,就要靠智慧,蛮力永远也斗不过智慧。

  在刘备刚刚找到诸葛亮的时候,其实诸葛亮是不受到人们尊敬的,因为他只顾着自己训练刚招募来的几千兵马,什么事也不干。

  张飞、关羽都觉得诸葛亮不会武功,没本事,是个没用的东西,不把他放在眼里。曹操知道了,也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野人,他立即派大将夏侯敦带20万兵马杀向刘备,去拿刘备的人头。

  刘备知道了,立即与诸葛亮商议,于是他便在博望坡仔细观察,在这里埋伏了一些兵马,等待夏侯敦军队的到来,夏侯敦一到,刘备便冲上前去迎战,但不一会儿就撤了,夏侯敦见了,连忙上前追赶,途中又遇见了赵云,赵云单枪匹马,也是打了一会儿就撤。

  慢慢地,夏侯敦的军队被引入了博望坡,诸葛亮下令放射火箭,于是,整个森林都被点燃了,夏侯敦的军队被困于火海之中,正在这时,刘备、赵云冲上前去将夏侯敦的军队打散,随后,关羽、张飞也冲了出来,把夏侯敦的军队一一消灭,夏侯敦也差点葬身火海。

  其实,现代的战争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实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一心想着逐步蚕食中国。小兵张嘎又一次见到一个日本病倒了村子,便独自上前去,手握着假的木枪,将日本兵的真强骗到了手中,这便充分的体现出了智慧战胜蛮力的道理。

  生活中的势力与火烧博望坡也有着近似之处。

  平时做英语同步探究,我总是习惯性地翻看最后面的答案,结果次次考的很棒,次次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一道大考,我的狐狸尾巴便逐步显露了出来,英语老师发现了之后,立刻撕掉了我的同步探究答案,意思是说,考试用的是日积月累的智慧,而不是蛮看配套的答案。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告诉了我:“强者会用自己日积月累的属于自己的智慧来取胜,而弱智,则会拼命地偷取属于别人的智慧,做一个无形的盗贼!”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书像一条河,有的已经随着波浪漂流走了;有的已经失去了昨日的光彩;但有一本书却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刻在我心里,那就是《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不知怎么了,本书使我胆大了起来。以前,我一看到有人在放擦炮,我就捂着耳朵,跑的远远地。看着鞭炮有没有放了。但自从看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不再害怕了。都不捂着耳朵在看了。有时还自己放了玩玩。

  我爱《三国演义》,它给了我信心,给了我优美的语言,给了我,这本书任我百看不厌,我十分喜欢它。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3

  谈起三国演义,诸葛亮乃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巧布八阵图,安居平五路,智去南郡,襄阳,荆州......诸葛亮无疑成了我心中最崇拜的三国偶像,但我觉得有一位英勇的大将死的很冤。

  此人乃义阳人魏延也。身长八尺,面如重枣,魏延死的可真冤,我认为他之所以反叛有几点

  1.襄阳东门保护刘玄德冲出重围,但和文聘大战一时,没找到刘备,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直到刘备靠诸葛孔明的帮助下慢慢地重起了刘备集团的势力,并派云长(关羽)去取长沙郡,韩玄平生性急,所有将都想杀他,自黄忠战关羽没射死他,就喝左右推出斩之,魏延起了杀心,提刀斩韩玄头颅献给关羽,可诸葛亮来了却将魏延推出斩之,孔明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我认为魏延本来就是刘备的将领,根本和韩玄没有关系,况且韩玄还屡次侮辱他,杀韩玄是可以理解的嘛!还好刘备叫诸葛亮放过了他。

  2.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4

  烈日炎炎的盛夏假期,我翻开我国历史的篇章——《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阅读完之后,令我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齐名为“四大名著”。从“桃园结义”到“司马懿统一三国”中的故事数不胜数,而且生动有趣,让我看了还想再看下一篇,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能说是主人公之一,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忠心耿耿为刘备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自撑起蜀国。尽管面对孙权,曹操那些“豺狼虎豹”也无所畏惧,胆大心细,在万人之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刘备那儿也立下赫赫战功,如: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诸葛亮有句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诸葛亮的计策中,除了空城计,其它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听到曹操这个名字,大家众所周知,他被人们认为是“超级大反派”。每当别人听到刘备打了败仗都心不甘情不愿,但听到曹操大了败仗都拍案叫绝。曹操是“反派”?我不这么认为:1。曹操成为奸雄那是被逼的,黄巾乱起,董卓进京,他怎能坐视不管。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了讨伐袁绍。3。曹操不阴险狡猾,曹操是因为出计而被视为狡猾,那诸葛亮岂不是更狡猾?4。曹操对百姓很好,大家都知道刘备打了败仗会带百姓逃亡,曹操其实也是如此呦!曹操本是大汉忠臣,但朝代出了问题,皇帝无能,所以终结了汉朝。但我们也要把曹操列入“英雄榜”。

  当然,三国还有其他有名的英雄豪杰:智勇双全的周瑜、大义凛然的关羽,力拔山兮的吕布……我也好想斗转星移回到过去,和刘关张“四英站吕布”,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和孔明公瑾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人物详细,而且故事精彩,让我的记忆里又多了一份知识,收获满满。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身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整书写了从桃园三结义到天下归晋的故事,这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其本身作为一部小说确是无愧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称誉。

  但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更应认清其局限性,而不能一味鼓吹。

  在此仅举第一回为例,说明其部分局限性。

  第一,三国演义具有浓烈的封建迷信色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雌鸡化雄”“黑气”等描写,都体现着这一点。当然,这种迷信色彩也并非一无是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以对鬼神之事适当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但绝不能因此便对此只字不提。同时,封建色彩也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严重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正是这种束缚也被罗贯中留在了《三国演义》里。

  第二,对于历史轨迹的认识不清。比如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对这一点最好的阐释。当然我们不能去要求罗贯中在元末明初之际,便能高度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普适真理,但也不能因时代背景所限就完全忽略其在历史观上的缺陷性。又如第一回中对黄巾军的定位。黄巾军,本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却在文中被指为“贼军”这就体现出其维护封建制度的本质,如果说这种显而易见的局限性还不能被承认的话,便有些强行“洗白”的嫌疑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并不能影响我们把《三国演义》作为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一。相反,可能正因为这些缺点才造就了它如今的盛名;正因为这些缺点他才有了如此之高的文学价值,但对于全盘的肯定,我们要给予拒绝。

  唯有“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真正使《三国演义》这一经典作品延续下去,一味鼓吹或贬低都会使其湮灭于时间维度之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 三国演义》读后感11-1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1-02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5

读后感《三国演义》09-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8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5

《三国演义》读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