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地理的端午习俗

时间:2020-12-10 15:37:52 常识 我要投稿

与自然地理有关的端午习俗

  端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熏艾草,系长命缕,饮雄黄酒,吃喷香的粽子,还要敲锣打鼓地赛龙舟。曾经有一道高考题,答案真是一目了然。不过,如果稍稍深入探究一下,就会发现,端午的许多习俗,与古代中国南方的自然地理有着有趣的联系。所以,比起春节、元宵和中秋,端午可以说是“南方的佳节”。以下是YJBYS小编搜罗的与自然地理有关的端午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自然地理有关的端午习俗

  “鼍”、“鳄”这些汉字中的两个“口”,都是眼睛的象形。中国传统图腾中龙的头部形状基本与鳄鱼相似,眼睛大而有神。

  从鳄鱼到龙舟

  古今中外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但它却是华夏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图腾与象征。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吸收了其他氏族的鸟、兽、鱼、虫等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了龙。

  也有学者从更贴近自然的角度考证,提出“龙图腾”来自鳄鱼。远古时代,中国所在的陆地上河流湖泊众多,鳄鱼(古籍也作“鼍”,音“驼”,即扬子鳄)分布甚广。鳄鱼和蛇都有冬眠的习性,开春回暖后才开始活动。这时正逢东亚季风气候区的雨季,从事农耕的古人,就认为雨水是它们带来的。另一方面,居于河湖之畔的先民也曾无数次遭遇洪灾,羡慕蛇和鳄鱼能在水中自由活动。渐渐地,它们的形象就变成了一种与水有关的图腾。而这种图腾经过数千年演化,融入了其他动物的特征,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龙图腾”。

  传说中的龙也有分类,其中最爱兴风作浪的是“蛟龙”,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就以它为图腾。古越人擅长驾驶独木舟,常常要泛舟江河,为了避免蛟龙兴浪导致翻船溺水,他们就在船身涂画蛟龙形象,自己身上也画满龙纹,装扮成蛟龙和“龙子”。“龙舟”就这样产生了。

  龙舟竞渡,不止纪念屈原

  古越人每天捕鱼捉虾,常常会互相比赛划船的速度,产生了“竞渡”。商周时期,人们在夏至祭祀龙神,就用龙舟竞渡为仪式,祈求风平浪静、洪灾不发。春秋战国前,赛龙舟在荆楚吴越一带已经十分盛行。后来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加深,慢慢掌握了应对洪灾的方法,于是赛龙舟的'祭祀意义也就渐渐减弱,时间也从夏至改到了端午。

  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这一天赛龙舟,是为了表达赶去援救屈原的心意,而在水上击鼓鸣锣,则是为了驱赶想吞噬屈原遗体的蛟龙。然而在史籍中,《史记》只说屈原怀石投江,没提具体日期,五月五日的说法是南北朝时才出现的,却长期流传下来,使屈原成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实际上,在屈原之前的时代,江浙的人们就在节日竞渡,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宰相伍子胥;而在屈原之后,江南也曾以此纪念汉代孝女曹娥。在四川锦江,同样的活动也被用来纪念“浣花夫人”,她在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了成都。可见,端午赛龙舟作为纪念忠臣烈女的一种仪式,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都存在着,并非只因屈原而起。

  除秽、粽子与农时

  四大传统佳节中,端午是最具南方特色的。它的种种风俗,都与中国南方的地理物候密切相关。南方水泽广布,赛龙舟才能普及成俗。而农历五月五日正是酷暑将至、蛇虫鼠蚁大量孳生的时候,古代卫生条件有限,很容易疫病成灾,所以古人讲究在端午“除秽辟邪”,熏艾草、插菖蒲等习俗,在南方更为必要。南方出产的稻米、箬竹,更衍生出了粽子文化(本刊2012年6月号“博物餐桌”里有详细说明)。

  另外,选择端午来举行各种热闹的庆祝活动,也考虑到了南方水稻产区的农时。因为端午前后正是水稻插秧结束时,农活相对较少,人们利用这段时间狂欢,既不耽误农事,又恰好能缓解一季的辛苦疲劳。

【与自然地理有关的端午习俗】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与影视制作的关系09-24

与台湾春节习俗有关的手抄报资料08-06

七夕的来历与习俗11-23

圣诞节的习俗与文化10-23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推荐08-26

有关国庆节的习俗12-25

有关圣诞节的习俗10-23

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08-12

西方在过圣诞节的习俗与庆祝10-23

有关春节习俗的手抄报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