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

时间:2020-10-19 09:33:10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以下是小编带来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

  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1】

  摘 要:中学由于种种理由,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只有充分地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做好师生心理协调,铸就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探究式教学;心理协调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中学由于种种理由,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只有首先了解并协调好师生课堂心理,才能很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教师课堂心理特点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没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没有探讨适合中学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教参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的极化现象,表现为机械记忆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上的绝对缺陷,以致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平衡。有些语文教师因为年龄偏大,从教时间长,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驾轻就熟,难以挥之而去,对探究式学习抱有成见,牢骚满腹;对于从教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热情很高,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出现预期效果,便心灰意冷,毫无 ;还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进行探究活动,埋怨条件不成熟。

  2.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它特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和城镇同龄的学生相比,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发展迟滞迹象。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习气,以及缺少独立深思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因平时语文老师的误解、冷漠、粗暴而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对老师的探究式学习抱有偏见,嘲讽,不合作,甚至还从中捣乱。

  二、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协调

  中学要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与学的配合需要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中学生的心理缺陷要得到正视。从而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推动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协调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呢?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

  1.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深思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课堂结构,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发现理由、提出理由-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心理沟通最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心理指导。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中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的畏惧心理弱点,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理由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策略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心理协调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1.抛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

  这一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授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深思,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作用上的“自主”。高估自己可怕,但低估自己更可怕,克服“我不能、我无法、我办不到”畏难心理,相信自己能行。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兴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中学生还要转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之后,学生也应相应地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很多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缺乏兴趣是其主要理由,因此要努力培养语文兴趣。

  3.学会合作、交流、倾听,养成良好品格

  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们合作,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否则就只能产生盲从、人云亦云,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因此,具有合作交流倾听的心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让学生克服依赖、自卑的心理,在参与过程中获智,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地了解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做好师生心理协调,铸就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新课程里,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获得探究理由、解决理由、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提升过程中,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爱护,师生在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心理基础上完成教学。这种学习心理的转变,定会为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展现广阔的碧海蓝天。

  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2】

  【摘 要】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家庭、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多数经济困难毕业生表现出积极的心态,少数毕业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与理由。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帮扶工作,帮助其克服心理压力,成功就业。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策略

  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15%~25%,特困生占5%左右。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要低一个档次。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好与坏,不仅事关高等教育的成败与公平,还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理由。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

  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爱岗敬业、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就业的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耐挫力强。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自身相对弱势的地位时,出现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抑郁悲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感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处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逐渐对自己和社会都失去了信心,强烈的无助感涌上心头,由此引发抑郁悲观情绪,害怕竞争,对未来失去信心。

  2.焦虑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父母乡亲的殷切期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内心较为敏感,因此焦虑和恐慌情绪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为鲜明。

  3.逃避现实。随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过分夸大自身弱势处境,不敢正视现实,害怕竞争,为逃避就业挫折而采取回避态度,自我防御心理严重。

  4.嫉妒攀比。少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因为心理不平衡、盲目攀比、强烈不满而生嫉妒。

  二、高校促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健康就业心理的教育策略

  第一,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心理理由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

  第二,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一”服务。教育部要求,“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高校从学生进校就应该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起个人就业档案,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和预防性。对有就业心理理由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团体辅导员和“一对一”帮扶工作。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时期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分年级、分内容、分步实施并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工作,通过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人辅导为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制定和完善求职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和创业奠定基础。

  重视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引导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了解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做好相应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准备,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相关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准备。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等人才紧缺地区就业。教育部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继续精心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以及本地基层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卫生院所、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鼓励其投身到西部建设、家乡建设中去。

  第五,开展个性化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些弱势,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应的课程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技能。

  第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校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中的就业典型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人物来引导和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

  关注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定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千方百计,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及策略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彭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云梦学刊,2010(4).

  [3]翟纯纯.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5).

  [4]郭薇,简福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策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0).

  [5]欧阳碧媛.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J].河南教育(高教),2011(10).

  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3】

  [摘 要]关注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理由是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是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基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困生的同时也存在共性特征——学困生心理健康,要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理由本质,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以待了解其心理特征,从认知需求、人格特征、策略引导等方面小结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困生 心理特征 转化策略

  []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30104

  高中阶段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 ,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学困生学业的提升,关注学困生注意力的集中,关注学困生自律力提高等等。殊不知,此类学生比其他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理由更为突出。因此,如何增强学困生的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应该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迫切需要关注的理由。本文围绕一例个案,探讨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在转化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材料

  费某是高二新学年开学我班的一名借读生,对于他的基本情况我并不熟悉,第一次单独作业,该生的成绩相比“孙山”差近30分,我的心理开始打鼓了……我可以想象他的“底子薄”,但是我难以接受他的功底是如此的差。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初步发现该生与其他学存活在的差异。

  (1)性格差异。该生性格内向,做事慢,在遵章守纪方面无需教师操心,但他不善言语,与其交谈“有点吃力”。他内心想法比较多,有一定的思想负担,以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思维差异。以数学学科为例,当他自我感觉题目偏难后“脑子”就会 “空白”,就不再想听了;课后他想认真补补差但是不能持之以恒,总是想“下一个转站”还有机会;总想只要在父母提供的“舞台”上“露个脸”就行了;总是把失败归结于“基础薄弱”等等,对失败归因并没有做到客观全面。

  二、学困生心理特征

  1.自尊心敏感

  表面上学困生缺乏上进心,但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换而言之,学困生的自尊心更加敏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学困生交谈时他们存有戒心,他们细心留意你对他的态度,生怕会招来不是。学困生的心灵深处也想变好,常常暗下决心但又找不到策略,就像该案例的学生一样“看到题目偏难思维就空白了,就不再想听也听不进去了”。

  2.逆反心强

  表现在:①从反面深思正面的宣传。②否定先进和榜样的力量。③以消极的态度应付对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④将教师的话当成耳旁风,即使能听进去也是“三分钟热度”。

  3.学习动机偏低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动机的增加会提升学习效果。事实表明,学困生的动机水平明显低于非学困生,例如费某遇到学业困难时的想法是“退一万步而言,我在父母营造的环境下,反正都会有学校上的”。

  4.具有较强的虚荣心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为赞美、肯定等激励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非常重要,殊不知众多的赞美无形中增长了学困生的虚荣心,他们只听得进表扬。一方面较强的虚荣心可能使其积极上进,更多的情况使其表现出盲目自信。

  三、解决理由的策略

  1.把握学困生的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五层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转化工作中,我们应根据学困生的行为特征,把握每一位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多种激励手段,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活动的达成而满足需要。

  2.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困生的失败归因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基础不好。②精力投入不够。③学习策略不对。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能避开他们产生自卑感、自弃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寻找解决理由的策略上。

  3.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策略

  学生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理想化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表现出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改善学法,确立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他们发现不足,就能激发其迎难而上、求实争先。

  4.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出自真心,要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礼、严而有别、严而有法”。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采纳学生的合理诉求,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高中学困生的理由一般不是智力理由,因为他们都经历了中考的选拔。研究表明,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即压抑其潜能而且更易导致心理理由的产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动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重点。

【有价值的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硕士心理学论文

2.心理学论文答辩

3.格式塔心理学论文

4.心理学毕业论文提纲

5.幼儿心理学硕士论文

6.最新关于心理学的论文提纲

7.心理学的毕业论文格式

8.管理心理学的论文格式

9.医学心理学教学思路的转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