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规则对日语言语行为交际

时间:2023-02-20 05:55: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文化规则对日语言语行为交际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言语行为理论 日语应用能力 日语教学

谈文化规则对日语言语行为交际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规约在不同文化里的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甚低,很多学校日语教师将精力用在语言形式上,而忽略了文化规则对语言实际运用的影响。本文从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惯的差异着手,分析了如何正确运用日语和日本人进行交往以及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  L.  Aus-tin )提出,他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交际中的话语不仅仅是用于描述、陈述事物的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实际上还是类似“许诺”、“请求”等言语行为。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力量,即言语行为力量,简称语力。根据不同的语力,奥斯汀从言语行为理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1)说话行为,它的语力在于命题本身,说话者能够说出有意义的句子,其主要作用在于陈述。(2)施事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在表达语义的同时完成某一意图和目的。(3)取效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美国哲学家塞尔在奥斯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言语行为的话语就是间接施为句。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表达的言外之力。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有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同一言语行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也必然引发不同的取效行为。跨文化交际中,若只习惯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和解释其他文化人们的言语行为,必定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二、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惯的差异

    1.称呼。语言形式的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说话人对自己与社交场合中其他人的关系作出的分析。称谓的选择是社会语言学家公认的最重要的词语选择。在称呼方面,中日两国有较大的差异。在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予以重视,以免因误会而造成双方的不快。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在日语里有表示尊称的“先生”“”等接尾词。但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大师。而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一般只有达到一定造诣的女性才会被尊称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年龄以示尊敬,如老婆、老李、老伴、比师等词语丰富,关系熟识的人之间常常以老自居,自嘲说自己老了。

    2.寒暄语。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间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大和民族是农耕民族,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条件中,天气是主导、左右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暑”(“今天真冷啊!”)“”(“今天天气真好啊!”)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吃了吗?”“你上哪去?”等,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语言特点。交流一下彼此对季节天气的感想,能让人们之间产生连带感与一体感。日本人在书信的“前文”部分,也常常把有关季节的话语作为开场白。谈天气这种社交文化,由于双方共同感知阴晴冷暖,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也是“和”意识的具体表现之一。

    另外,“”不适合对尊长使用,很多学生下课后对老师说“”是不符合日语语言运用习惯的,这些学生只理解了其表面含义而没掌握运用场合。y苦劳”是在认为对方的劳动是理所当然的前提下的慰问,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

    3.敬语。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传统上一般把日语的敬语分为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语。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附和等秉性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谨慎,下面就日本人为表示敬意而采取的自谦、自责、替他人着想等思维方式作一介绍。

      (1)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作出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如果你用日语和日本人进行交流。不管你的日语程度如何,当得知你是中国人时,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赞扬 “您的日语说得真好哇!”)如果你听后非常高兴马上回答:“”(“谢谢”)。  日本人多半会认为你不知天高地厚,很不谦虚。如果对方的表扬只是出于礼节,则会贻笑大方。而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习惯用谦让语,得体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还远远不够呢”),则会给人留下谦虚好学的美好印象。

    (2)责怪自己。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责怪自己的言语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睦,其程度往往令中国人不可思议。在中国人看来,亲密的朋友,家人之间通常不用常把“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话挂在嘴边。而日本人则频繁使用。例如:别人为其开门、让道、让座,或者请其上车、进门等时候,都要说“”(“对不起”)。这里的“对不起”所隐含的意思是:本来不应该给您添麻烦的,而今却麻烦了您,我心里一直不能释怀。所以除了表示谢意外,更多的应该是“对不起”。为此,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太过礼貌,甚至认为这样很虚伪。另外,和日本人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没有明白意思要求再解释一遍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请求:“…”(“我头脑不好…”)用责怪自己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方式来换取人际交往的顺畅进行。

    (3)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日本人在言语行动上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接续助词如“”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的心情、感受的顾及,为将要展开的话题进行一定的铺垫。这一类用语在日语里被称作“缓冲语”,是为了避免话语太过唐突而必要的用语。而中国人的交际最多以“请允许我冒昧地…”,“对不起,请教一下…”之类的客套话。甚至省略这些话让日本人感觉太过单刀直人而不符合日语语言运用习惯,导致交际不愉快。
   4.随声附和。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谈话时往往频繁的点头并随声附和,伴以“”等声音。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不然。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世界的。所以说:“ (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中国人在交谈时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主张时,才点头并伴以“对”“是的”。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

    5.委婉表达。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和”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日本学者芳贺  绥指出:作为日本的民族特性,直截了当说出来使对方理解的这  种意识比较淡薄。日本人从尊敬对方的立场考虑,让听话者自己去领会去判断。他们认为:对于不直接说就不明白的人,即使说  了,他也不会明白。假如对方早已领会,自己还喋喋不休,会使对方难堪,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从而会影响人际关系。说话过分直截了当,不符合日本人的处事原则。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日语通常不使用断定的表达方式,在句尾基本上是用“不是…吗”、“…吧”之类的说法,与此相对,汉语里则经常使用“应该”、“要”、“一定”等表述。

    6.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例如:乌龟在汉文化中基本上是贬义词,而在日本文化中,乌龟则是长寿的象征,为大家所喜爱。在表示数字的词汇上也多有不同,如:中国人认为“九”代表长久。而在日本人看来,“九”的谐音是“苦”,都是不吉利的数字。日本人偏爱三、五、七等奇数,而中国人则信奉好事成双,喜爱二、四、六、八等偶数。

    三、在日语教学中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时“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够成功地与日本人交流。日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笔者认为日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日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大学日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尽可能介绍真实的、与学习者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生活、学习情况。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缺乏目的语国家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所以介绍真实的、与学习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生活、学习情况对学习者的跨文化理解意识有着直接的帮助。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日本文化。在大学里,日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可支配时间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日本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呈现某一种文化现象或看待文化的视角,引导学习者思考,最终使他们获得一种能够不断进行自我修正、打破定型观念的能力。

    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而就交际本身而言,熟悉对方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则是交际成败的关键,值得我们研究,并在日语教学中大力地加强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其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日语专业教师首先要深人细致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日语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时有较探刻的了解,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充些杂志、报纸、小说等读物。杂志和报刊的文章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文章的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能够理解和领会文章内容及文化规则现象。日语教师要把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溶人教学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互动,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谈文化规则对日语言语行为交际】相关文章:

谈追溯言语行为理论08-03

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08-02

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08-02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精选6篇)05-12

简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旅游英语翻译技巧08-05

语言哲学视阈谈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问题08-02

谈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08-19

论汉语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比意义04-27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