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走向:析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

时间:2022-12-12 06:53:4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困境与走向:析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


  [论文摘要]本文在揭示国际工程科学变革的基础上,对我国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错位、工程伦理维度缺位、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深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恢复工程教育本质,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丰富工程教育内涵,开展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教育、促进职业生涯良性发展三项建议与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教育 工程科学 工程人才 工程伦理 工程职业化 


  一、国际工程科学的变革

  (一)国际工程观变——由“征服”走向“和谐”
  工程活动是在一定工程观指导下进行的。传统的工程观片面强调工程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忽视工程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把工程作为一项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生产活动的“大工程观”概念逐渐被国际工程界所接受。“大工程观”要求把工程实践看作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运作体系.而工程活动是以一种既包括科学技术要素又包括非技术要素的系统集成为基础的物质性实践活动0。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工程活动不仅涉及科学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还必须兼顾考虑工程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为此,国际工程观由单向度的关注人与自然,发展成为全面考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逐渐由“征服”走向“和谐”。
  (二)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观流变——由“符合”走向“适用”
  传统的工程教育质量观是以符合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其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维度、技术维度的考察,体现的是“符合性”特征。随着社会对工程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演化,传统教育质量观逐渐被以“适用性”为特征的新教育质量观所替代。新教育质量观主要表现为对能力维度的考察和对社会需求度的满足。国际工程教育质量观由“符合”走向“适用”,对国际工程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各国工程教育界逐步将以知识为经纬构建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变革为以能力、素质为经纬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地由知识考察、技能达成转向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教育现存的问题

  (一)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错位
  科学、技术和工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李伯聪先生认为:“可以简单地把科学活动解释为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技术活动解释为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工程活动解释为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其中工程技术架起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长期以来,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技术”不过是“科学”的应用,“工程”不过是单纯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对“工程”概念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简单套用“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错位现象。在知识与能力培养问题上,套用“科学人才”培养模式,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在能力培养问题上,套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侧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忽视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工程教育不再以“工程”而是以“技术知识”为对象开展教育教学,丧失了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工程人才”是与“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并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虽然三者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和成才规律,但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科学人才”以探索、发现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科学知识掌握,思维方式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性”,其肩负的使命是在理论指导下“发现已经存在的世界”;“技术人才”以发明、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而“工程人才”则以实践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思维方式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的“构建性”,其肩负的使命是在实践理性指导下“创造一个过去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世界”。工程活动是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环境要素等诸要素的集成、优化的特殊活动。工程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工程人才”特有的成才规律决定了工程教育必须坚持以“工程”为对象,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培养“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技术知识教育。
  (二)工程伦理维度缺位
  工程职业属于专门职业。由于工程师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复杂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工程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契约:一方面工程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享有高度的自律;另一方面,社会也要求工程师应当具有更高的行为标准0。随着工程实践对社会影响的不断加深,工程人才必须自觉转变自身角色,肩负更大社会使命;不仅要成为工程技术的统治者、工程知识的守望者,更要努力成为社会福祉的创造者;不仅要关注工程中的技术应用的先进与落后,更要突破技术眼光局限,关注工程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不仅要肩负起对雇主的忠诚、职业的忠诚,更要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肩负起对社会的忠诚;不仅要努力实现“把工程建好”,更要着力“建好的工程”。
  随着工程人才自身角色、肩负责任的不断演进,工程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工程伦理学逐渐成为一门以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工程主体的行为规范为对象的新学科。20世纪80年代,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便明确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含伦理教育内容;1996年推出的美国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的修订本也包含了工程伦理的内容。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于1999年发表声明强调:唯有新一代的工程师接受足够的处理伦理问题的训练,方足以在变迁中的世界承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科技代理人的工程师的角色,也唯有如此,工程师才能够在21世纪的专业工作中具有竞争力。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各类工程专业组织也都制定了本专业的伦理规范。工程伦理学的发展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工程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必须包括培养工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与国际工程伦理教育相对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学科建设、专业研究机构设置、专业研究队伍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尚需完善,与国际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缺位现象,导致我国工程人才缺乏自觉的工程伦理意识,与我国工程实践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符,迫切需要加快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转变工程伦理教育缺位现象。

困境与走向:析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


  (三)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
  伴随着我国工程实践的迅猛发展,我国工程职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注册工程师制度建立、工程职业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制定、工程职业社团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严重脱节,特别是对于工程职业化必备的工程经验获取、工程规范习得以及工程职业身份认同在现有工程教育中呈现弱化,工程人才从完成学校专业学习到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良性路径尚未形成。
  个体直接经验被贬抑将会直接导致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丧失。作为工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动力源泉的工程经验习得,在现有的工程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而学生无法获取工程经验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职业规范不仅包含显性规范,更包括道德规范等隐性规范。职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职业角色的理解。工程人才职业身份认同与工程人才的责任与肩负的使命密切相关,工程人才肩负着保护和促进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的崇高使命。职业规范习得和职业身份认同教育不仅包含着显性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隐性教育,要科学地内化于工程教育之中,通过工程人才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建构达成。现有工程教育轻视职业规范习得和职业身份认同,存在着将职业规范习得、职业身份认同简单地等同于讲授工程技术手册、行业行为规范守则的简单化倾向。
  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将学校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割裂开来,健康良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被人为分割成从“学校一工作”再从“工作一职业生涯”的过程。“两端论”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工程教育的关注焦点局限于“工作”而不是“职业生涯”,工程教育片面以满足学生就业而展开,忽视学生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诉求。

  三、工程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深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恢复工程教育本质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囿于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中,以“技术知识”为对象,而不是以“工程”为对象开展教育教学,工程教育丧失了“工程”话语权,唯“技术知识”现象严重。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广大工程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理论研究,恢复工程教育本质。
  工程活动中内在地存在着许多重要的、深刻的哲学问题。哲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思考或展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工程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建构和实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工程中蕴藏着哲学,工程需要哲学,工程教育更需要哲学。正如美国哲学家米切姆(Carl Mitcham)曾经怀着热烈的感情并模仿马克思的语调说:“全世界的工程师,用哲学武装起来!除了你们的沉默不语,你们什么也不会失去!”以工程哲学为理论基础开展工程教育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工程教育内涵的认识与把握,特别是对于加深对“科学”、“技术”与“工程”分界问题的工程哲学本体论认识,有助于突破传统工程教育的藩篱,将极大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因此,要针对工程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对话、碰撞、反思,特别是从工程哲学、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及教育学等方面对工程教育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
  (二)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丰富工程教育内涵
  为顺应国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对工程伦理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过:“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工程师。新一代工程师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新的工程理念和新的工程观。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师时,必须重视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而不能只注重技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工程师不仅要改造社会的物质面貌,而且必须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福祉服务。”0工程伦理是贯穿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维度,科学、合理设置工程伦理课程是推进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反对将工程伦理学视为可有可无的工程教育附属品的庸俗化、简单化处理。工程伦理学可以采用独立设置课程的方式,也可以将工程伦理学融入其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单独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全面认识和把握工程职业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融入式课程有助于学生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背景及工程史实,深化理解工程伦理与工程科学的密切关系。
  (三)开展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教育,促进职业生涯良性发展
  2001年1月,原国家人事部、建设部出台《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人发[2001]5号文),标志着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全面启动。注册工程师制度是我国工程职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切实做好工程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相衔接教育有助于破解工程教育与工程职业化脱节的现实困境。工程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相衔接,其关注的焦点是从“工作”转向“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选择和自我实现;其关注的视角从局部转向了全局,不是局限于学生完成学校专业教育实现就业,即“学校——工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即“学校——职业生涯”。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获取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的工程经验,进一步习得工程职业规范,建构工程职业身份。它俯视学生个体发展,站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视学校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有机地将“两段论”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统整起来,为学生日后获取注册执业资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页  [1] [2] 

【困境与走向:析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法律硕士教育现存问题的探讨08-27

我国艺术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09-19

我国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论文05-08

我国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08-15

企业成本核算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的论文04-22

高校的教学管理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分论文04-26

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文05-08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05-06

个人所得税制现存问题与对策探讨论文04-28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问题及对策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