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时间:2022-05-10 11:03:43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1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对学生培养、发展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合唱团;音乐;能力培养

  “少女合唱团”作为校本课程之一在我校已经开展多年。近两年,我从老教师手中接过此重任,参加了一些区市的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今天通过板块7的学习,联想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及合唱排练,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一、提高自己的歌唱技能

  作为音乐教师,歌唱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之一,是最最重要的基本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水平是其成为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只有懂得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要素才能正确引导我们学生向着正确的艺术方向发展。尤其是合唱训练,对学生的声音要求较高。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示范能力,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而且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发声技巧。今天的视频学习中,两位老师带领我们练习了很多方法。如,“半打哈欠、啃苹果、闻花香、吹蜡烛”等。今后还要通过观看歌手大赛,参加专业合唱团的排练,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多唱、多练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技能。

  二、提高自己的钢琴伴奏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对我们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钢琴演奏的能力应该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尤其在合唱训练中钢琴伴奏必不可少,所以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自己的钢琴伴奏能力。

  1、具备一定程度的钢琴演奏技巧,是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

  钢琴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乐器,钢琴技巧掌握好是弹好钢琴即兴伴奏的前提。因此,要加强手指能力的训练,即平时钢琴练习中必须要做的包括手指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力度训练等,使手指具备伴奏中所需要的像一些琶音、音阶、和弦、八度等的技术能力,不至于“心有余力不足”而眼高手低。

  2、加强移调能力的培养

  在键盘上熟练地弹奏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以及和弦连接,并能快速移调,这是钢琴即兴伴奏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3、合理选配和声

  和声是钢琴即兴伴奏中的骨架,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整首歌曲演奏处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虽然大学时代和声基础课学得还不错,但是工作之后,因种种理由而无暇顾及,所以借此契机要好好温故一下。

  三、提高自己的合唱指挥水平

  在合唱艺术中,指挥被视为合唱队伍的灵魂,指挥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合唱队伍水平的高低。每当在银幕上看到著名的指挥家挥舞着潇洒的动作指挥全场演奏的时候心中充满了钦佩。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我也做了几点计划。

  1、多听多看高水平的合唱比赛,通过观看现场的比赛吸取经验,取长补短。

  2、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学习专家优美的手势和音乐的表现力。

  3、踏踏实实地练习指挥的基本动作,从小的歌曲入手,把每一种拍子的基本动作灵活掌握,挥洒自如。

  4、给自己定个目标,一年之内利用业余时间去上进修课,从根源上真正提高自己的指挥水平。

  总之,通过几天来的远程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学无止境,不进则退”的道理。特别是个人专业技能,闭关自守、吃老本是行不通的。必须得不断的练习、努力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具备“全能型”的音乐专业技能的综合型教师才能不被现代教育所淘汰,才能胜任音乐教师这份工作。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2

  加强生本管理,提升核心素养,老师必须强化核心概念,夯实基础。立足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设计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借鉴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将彻底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未来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工作,如果课堂实现了生本位管理,整个教育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生本位管理的内涵

  所谓生本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

  二、树立生本管理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1、生本位管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要全面激发各方面的因素;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个人成长是“以学生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培养核心素养还要从课程体系出发,从教育方法改进方面入手。

  2、“师本位管理”向“生本位管理”转变

  现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师本位教育”向“生本位教育”转变。生本位教育理念是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要把学生放在管理活动的主体地位,生本管理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3、“灌输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

  生本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改变以往管家式、保姆式、包办式的教育模式。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就要调动学生的原动力,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加强生本管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生本管理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高质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概念,教学质量涉及了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培训、科研工作等的质量和德育质量、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而实施生本教育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这些教学质量。

  2、生本管理通过改变教育机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生本位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入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有效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能力超强的学生,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学校往往改变不了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机制,生本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运行机制。

  3、生本位管理通过培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在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实施生本位管理,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核心素養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构建生本管理模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生本位管理模式;生本位管理模式的实施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不可生搬硬套,套用固定僵化的模式;生本教育每个学校都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生本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从事符合他们天性的劳动。

  参考文献:

  [1]李兆忠、做生本教育的明白人[J]、文学教育(下),2016(2):128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3

  摘要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要养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需求的媒介素养,强化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地完成对信息的收集与掌握。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包括编辑理念、对新闻的判断力、控制力及社会责任感等,新闻编辑应该努力提升媒介素养,以适应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代,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新媒体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信息传播通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广泛被应用。社会日益进步,互联网成为交流沟通、信息传导的主要媒介,这对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应运而生,这为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由传统的传播方式现已过渡到新媒体传播。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凭借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依托于信息网络平台获得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不断地追求高效简洁快速地获取精准的信息,那么报纸、杂志、期刊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信息的摄取需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手机的不断推新,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信息以更加丰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野,用以不断地适应人们的需求,推动人类快速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在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由原来的单一渠道获取转变为多种平台共存,同时,人们由原来的对信息等待转变为对信息的主动收集,由信息传输转变为信息互动,使得信息更加全面精准,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新闻编辑工作者面对更大的挑战,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新形势下培养适用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媒介素养。简单地说,媒介素养,即在大众传播的所有信息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剥离出正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运用相应的资源平台形成正向传播的能力。

  二、新媒体发展对新闻编辑事业的影响

  (一)新闻编辑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

  传统的编辑工作要遵循严格的范式要求以及文字用法,新闻报道往往是以时间、地点、任务、事件、过程、结果、影响为顺序,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结构,但由于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吸引读者对报道的阅读兴趣。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原有的新闻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事件以及信息的阅读需求,编辑人员需要转变原有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创新性。

  (二)对于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力要求更高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辑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搜集与整理信息,并对信息的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在海量信息中能够挖掘出新闻价值,在平淡事件中能够找到新闻点,对新闻保有较高的敏锐度和警觉性,形成对初级信息的整理加工,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新闻价值。

  (三)新闻编辑的信息控制力有所减弱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中,电视、广播等媒介俨然已成为信息传播模式的主流,新闻编辑作为稀缺资源的管理者,对新闻具有较大的控制权。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发展,信息共享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新闻编辑不再是信息发布的垄断者,对信息的占有不再是新闻专业者的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的控制力度。

  (四)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要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数量,也加快了对新闻信息的获取速度,但同时也使虚假信息随之膨胀,使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的界线变得模糊。这就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播信息,更要有效杜绝假新闻、不夸大新闻。当前,社会中也存在个别新闻编辑为追求商业利益,恣意编造虚假事实、夸大事实的现象,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者在传播信息时更加谨慎,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进而维护社会公德。

  三、新闻编辑应对新媒体发展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一)应树立较强的受众意识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新闻传播者早已不属于新闻编辑这一单一群体,新闻受众也成为“传播者之一”,他们会利用多种平台进行转发,产生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新闻编辑,如果想让新闻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就必须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编辑更有价值的新闻。在新闻编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不同地域观众的特性,寻找受众喜欢的热点话题,切实满足观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开始对阅读有着更高更好的需求,对信息的深度要求、价值要求更高,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编辑新闻信息,以不断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因此,新闻编辑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独有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应具备价值的判断能力

  新闻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好与坏,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新闻编辑与非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者有竞争关系。以专业角度进行区分,新闻编辑应该不同于新闻信息的普通传播者,应对现有的新闻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实现再加工,融入自身特色,以更专业的素养对新闻进行编辑创造。同时,必须保有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保持新闻真实、准确,不捏造、不夸张等宗旨。非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者大多是追求新闻信息的新鲜度,并没有关注到新闻的正向价值,这就导致新媒体环境下时常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但新闻编辑是应具有新闻专业素养的,应具备挖掘、编辑具有正能量的新闻,并且需要注重新闻的社会效益,而非盲目追求新闻热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应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

  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通过不同渠道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够有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融合各种新闻信息,要去思考怎么改善当前新闻传播的无序状态,怎样更好地突出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新闻编辑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既要了解其主要特征,还应对新闻事件深入研究,要能够对新闻走向进行研究,了解受众的关注点;既要实现对文字的把关,又要能够把握信息的整体水平,为受众提供良好的新闻内容。新闻编辑的数字化技能要随着媒介的进一步融合而不断提升,一方面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做好新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维护。

  (四)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舆论辐射力和感染力,它的出现拉近了新闻节目与读者、观众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交流互动。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信息的不断推新,人们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交流,从而对新闻有深度的探究,实现其更大的价值。这样,就需要具有职业素养的新闻工作者不仅有撰写新闻的能力,还要具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成为“新闻引导人”,承担起引导舆论方向、助力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职责,并在这之中让人们感受新闻魅力,体味新闻内在力量,实现新闻内在价值。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这就更需要新闻编辑在职业道路上,注重新闻品质内涵建设,传播正能量,用良心和责任心努力建造一流新闻,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做好传媒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更多的人真正感受到新闻的价值,这也是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具体体现。

  四、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

  新媒体时代,时常会发生低俗炒作、虚假新闻、有偿发布和删除新闻信息等新闻编辑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新闻出版职业与行业规范很难真正实现对新闻编辑的约束,新媒体伦理问题的界定更加困难,新媒体的失范成本比传统媒体更加低廉。基于此种情况,应建立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新闻编辑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树立正确的新闻道德观,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同时,还应积极加强行业自律和新媒体新闻编辑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加强网民和公众监督。

  (二)提升新闻编辑的媒介运用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画面的要求更高,所制作的新闻不仅要与节目内容的主题和栏目题材相吻合,还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提高画面剪接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新媒介有更强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编辑出更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要在画面剪接方面注重迎合人们的视觉特征,将画面与声音相互渗透,灵活运用精彩的画面细节。另外,还需适当运用叠画、屏幕分割等特技手段,镜头连接要充分考虑观众的视觉心理。因此,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也应多为编辑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三)提高新闻编辑的专业实践技能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当今的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专业的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极为繁杂的新闻信息。在具体的工作时,新闻编辑需反复确认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反复检查新闻内容的逻辑性是否合理,还需积极思考新闻内容与新闻栏目之间的融合度,对新闻信息的处理难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时代。鉴于此,广大新闻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强化新闻编辑的信息掌控能力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新闻编辑对信息具有绝对的掌控力,也能够对大量的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但当新媒体出现后,新闻信息增长量惊人,这极大地挑战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力。当然,新媒体的出现在给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工作形式和新的工作理念。对于新闻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新闻编辑对信息的掌控力,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够始终保持对新闻信息的敏锐性,排除干扰的信息,掌握和利用信息,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对新闻信息的传播。

  (五)增强新闻编辑的工作创新意识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新”,因此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媒体背景下,需要编辑人员不断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要积极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不仅要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把关,还要对各类新闻素材进行创新性融合运用,将自己的独特想法有效融入相关新闻中,最终使新闻内容更深刻,更符合新闻受众的需求。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4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国大部分的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往往忽略对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国内几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教材欠缺一些文学性的内容,所以无法满足学生文学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体系、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性;文学综合素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备受质疑,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考高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流行,造成很多学生语言能力的退化,很多学生口语表达浅薄、书面语言单一。很多学生不再热爱读古典名著,而去阅读网上那些网络小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提升自我,改变当下学生的这种现象,让学生重读过去的经典读物,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学作品一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进程,另外一方面它们自身又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必然就无法领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古文中的常用典故。《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论语季氏》里面孔鲤聆听父亲孔子的教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可能就无法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那么学生根本无法正常阅读文言文。中国文学艺术所取得的价值以及彰显的精神,是通过《诗经》、《论语》、《大学》、《中庸》、《楚辞》、《史记》等一篇篇鸿篇巨制堆积而成,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一批文学家。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的文学性,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领会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精神。

  二、建立初步的文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必须了解所有的文学体裁。以诗歌为例,不同的历史时期,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以汉朝为例,诗歌称作乐府,到了唐朝诗歌被称为唐诗,到了宋朝唐诗演化称为了宋词,到了宋词又变成了元曲。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代诗歌,都是诗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同时期的诗歌,它的特点也不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赏析能力。比如同样是描写爱情的诗句。诗经中《上邪》、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唐诗《长恨歌》宋词中《鹊桥仙》,从每一首诗歌中不仅能感受到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感人的誓言,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了解每一个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以及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体现。乐府诗歌大多是当时选自民间,所以多用口语,语言朴实亲切,感情真挚,押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唐诗讲究工整和对仗,所以多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宋词多长短句的形式,便于抒发作者感情,所以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适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了解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时代背景。

  三、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语文文学性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必须建立在基础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然后加强文学作品赏析和评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赏析和评论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么必须要实行读写结合,通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通过写作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一篇现代抒情散文,通过课堂阅读、赏析,能让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丽。而通过写作,则能让学生捕捉到当时作者写的心境和环境,从而让学生获得体验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体验和表达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而不是简单的摘章逐句。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背诵或者默写得出《滕王阁序》,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如果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这种名句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那么背诵再多的名篇都只是徒劳的,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四、结语

  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多少语文知识、掌握多少答题的技巧、背诵多少名篇佳作,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面对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能够去感受到它的美、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名篇,从而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和提升,这比学习任何知识都更有意义。

  作者:李佳璇 单位:邯郸一中

  参考文献:

  [1]玄永、增强高中语文文学性,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J]、教育界,2015,(4):131、

  [2]赵春香、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提升文学性初探[J]、课外语文(下),2015,(5):20、

  [3]傅燕、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J]、小作家选刊,2016,(20):233、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5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教师的教育应以多元博学的思想知识为基础,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王国维认为,教师要重视旨在探讨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人文教育,要培养人格独立的人文旨趣。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师是与时俱进、富含时代特色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石中英语)。相反,不具备起码哲学素养的教师就把握不了工作核心,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容易陷到“事务主义”里边去。而且自己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实际上,任何领域成功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与技术,他们会寻求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发展教师的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进行创造性思考,遵循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从‘历时态’的角度看,人类的理论思维起源于对幻化的神话思维方式的超越,并形成于对经验的常识思维方式的超越”。理论思维的成熟“是以能否解决其时代提出的任务和解决的程度来衡量的”。当今的信息社会无疑是一个在科学精神笼罩下的充满理性的社会。只依靠感性而存在的民族,是无异于与动物为伍;只依靠经验而存在的民族,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只有凭借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民族,才是一个生机勃勃、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为什么会犯错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理论思维。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是指导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精髓。教育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理论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思维是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运用和拓展。教育改革和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必须借助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思维水平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他在谈到如何提升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时曾说:“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总而言之,充实和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不仅具有培养教师自身的重要内在价值,而且透过教师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外在价值。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6

  医学家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应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有时候要从哲学思维出发才能获得好的解决办法。同时我国在古代也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思想,我国古代圣贤指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对于重症医学科医生来说肩负着很重的治疗负担,应该采用“天人合一”的崇高思想来知道患者的救治,运用哲学思维来指导临床决策。

  1、重症医学中一些新问题、现象的思考需要哲学思维指导

  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重症医学的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现象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释。

  (1)重症医学针对的是危重疾病患者,并不是全科医学,在这种情况下认为重症医学要做好自己专业的事物,对于其他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事物不要去过多的关注,否则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就会失去。

  (2)重症医学不能仅仅依靠设备上的先进,而要考虑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治疗结果要优于本学科自身的治疗结果。重症医学科不应该是只有冰冷的治疗与器械,而是要将人性这一特色补充到重症医学的治疗过成中,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人文关怀。

  (3)重症医学科的治疗往往还需要团队的协作,对医院存在的一些医源性损害问题以及抗生索使用,细菌感染问题要谨慎思考。不要讲治疗重点放在短期患者的生理指标上,而要将最终患者的治疗结果以及患者死亡率作为考虑的重点。

  (4)重症医学还要考虑的治疗过程中的经济学问题,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患者的救治负担。这些都需要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哲学思维指导下去关注,思考以及研究。

  因此,通过提高哲学索养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师的临床决策能力,扩大医师的医疗视角,从医疗的本质“人”出发来治疗疾病,最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满意率。

  2、重症患者的诊治需要复杂性非线性理论、系统论等哲学理论指导

  目前来讲,采用复杂性非线性理论和系统论等思想来进行临床决策指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例如:对于脓毒症患者来讲,如果通过线性思维还原论的指导思想去治疗的话,往往会希望通过一种药物来阻止体内分子的链式生化反应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但是这种研究思路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用了线性思维还原论。对于脓毒症患者来讲,其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发病也涉及到各个系统以及各个层次,并且会有各种错综复杂以及不同级别层次的病变,因此,从治疗思路上来讲是需要一种从多方面考虑以及多层次涉及的思路来指导疾病的治疗,而不能仅仅依靠一种简单的线性的思维以及单因索的去考虑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这样势必会延误病情叫。

  混沌科学研究认为,现实世界实际上存在着诸多的对立面。例如:有序和无序,确定和随机,简单与复杂等等的对立存在。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就要从复杂性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出发,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一思维带来的弊端。凌锋教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整体自洽治疗理念”,就是说通过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想,使患者从自身的体内调节出发,使患者达到一种体内自稳态的结果,最终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另外国医大师陆广苹也指出,生命是一个自组织的、实现自稳态和自适应的调节系统,医学所要研究的恰恰是生命在他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自我独立性也就是在治疗中运用系统论思想。从危重病学的治疗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危重患者的治疗前期我们首先注意他的肠内营养的调节,并且服用一些营养索,一些益生菌等维持肠道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力增高,恢复天然的屏障功能,实现“自稳态和自适应的调节系统”功能。

  线性思维并不是都是错误的,在应用到一定医疗范围内其也是正确的,例如:对于感染患者,需要针对特定的病菌采用相应的抗生索进行治疗,这是就需要线性思维来指导。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讲,最好就是讲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结合起来使用,并且使其在各个不同的治疗阶段发挥各自的作用,辩证的去看待患者的病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重症医学是涉及伦理、法律、经济、宗教、沟通等的交叉学科

  重症医学科医生经常要面对一些非正常的医疗问题,因为重症医学科室经常会面对一些临终患者以及放弃最后治疗的患者,以及长期需要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一些脑死亡的患者。面对这些患者时重症医学科医师往往要具备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与索养,例如哲学,伦理学,沟通学,法律以及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学科的知识以及经验,才能真正应对重症医学科出现的各种事件。在这些学科之中,哲学则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它决定了整个治疗过程的好坏适当与否,从哲学角度去考虑问题可以使医师更多的从患者本身出发而不仅仅从疾病本身出发,从而使临床治疗能够回到人性化的一面,这也是医生治疗的最高境界。另外,哲学还能综合的考虑其他的一些问题,使医师在治疗和诊断时开阔视野,不仅仅停留在致病救人的层面,还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亲情,经济学方面,使整个治疗过程更加的合理化,使患者能够更加配合治疗。

  对于很多临终患者和濒死患者,医生往往是束手无策的,即使是使用了最先进的救助仪器,反而会使患者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也会对患者的精神和最后的尊严造成摧残,导致患者最终死亡时失去了尊严或者死亡的品质打了折扣。其实,对于这类患者来讲,大部分需要的是一些心理方面的支持与陪伴,以及一些亲情的安慰,从抚慰的角度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保持患者的尊严。而对于大部分家属来讲,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是尽最大程度的去抢救,但是患者已经不具有根家属沟通的能力,这是就需要医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具备其他软学科的知识,通过哲学细想和传统的思想去安慰患者家属。希波克拉底的警言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有时候并不是去仅仅治愈患者的疾病,而是要从患者的精神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患者的最终尊严,真正达到医者人心的目的。

  4、高科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哲学思维指导应对

  高科室“技术”的不断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与惊喜,在医学上也是如此,但是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

  例如,各种监测手段如今是应用的非常广泛,甚至是到了泛滥的地步,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精准的检查结果,但是由于其毕竟是机器,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伪信息,并且也会导致医生临床诊断能力的下降以及增加了治疗费用,降低了医院的人性化气息。仪器对于我们的诊断来说是一种辅助,我们永远不能脱离了医生自身的诊断与检查,如果仅仅依靠仪器的数据结果,对于我们的治疗时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要重新回归到临床上来,回到运用基本功诊疗上来,最终使医院的治疗过程充满人文气息。

  真理向前一小步就可能是谬误,因此,对于任何技术手段也是如此,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适用的,可行的,而超出了这个范围则会变成副作用,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在应用各种仪器和技术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过度就不好了。例如:ALI/ ARDS机械通气治疗中PEEP正确设置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否则应用不当则会增加颅内压、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排血量,还可增加肺水肿形成和死腔、肺容量和肺牵张,造成进一步的肺损伤和气压伤;临床试验中确定何为最佳PEEP水平是ALI/ ARDS机械通气中仍未解决的难题,因此,对于这个最佳的治疗水平,应该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言的,而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值或水平。

  美国的爱德华·特纳在《技术的报复》一书中回顾降到,技术愈加的复杂,愈加的庞大,那么产生的副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造成不良事故的概率就越高。同样,在重症医学科这个聚集了大量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条件下,如果使用不当是很可能造成各种不良的问题发生,这些也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仅美国一个国家一年内,重症医学科的威胁生命的事件就接近15万起。同时在应用仪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生往往只关注仪器或者技术本身,而完全忘记了救治的对象人的存在,患者成为了一个单纯的对象,没有需求,没有情感,没有痛苦,医生们也早已把精神力量对于疾病的救助抛到了脑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由于我们生活的机械化的进度加快,我们生活的非人性化过程也大大加快,这是科学发展带来的很大一个弊端,而这种弊端迄今为止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对于重症医学科来讲,这样的提示也是对该学科狠狠的敲响了警钟,期望我们的发展不要忘了我们的人文关怀与思想。

  5、“天然合一”“医乃仁术”等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重症医学科中要注意研究和考虑病房的环境、光线、色调、语言、心理、家庭和社会、伦理等人性化因索对危重患者的影响以及患者自身精神力量的调动;还要关注疼痛、体位的不适、睡眠节律的紊乱、恐惧、隐私等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高档抗生索的应用,以及各种昂贵的、有创的技术手段,回归真正人性化的"临床”手段,从而减少多重耐药细菌、院内感染的恶性循环以及技术应用中的负面效应。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唯有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方能拯救人类的观点我认为对于重症医学医生的诊治思维不但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提高医德、回归人性化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7

  成语,顾名词义就是成型的语言、现成的语言现象。就是说,成语的语言结构和内涵意义是相对固定的,不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汉语发展到今天,成语的使用已经相当频繁,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越是文化内涵深与文化品位高的文章,成语的使用越多。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会极大地影响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成语的学习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成语,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是指汉语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成语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人文、思想、逻辑等内容。对成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综合的文化现象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一、成语的特点分析

  成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第一,成语的语言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固定,尤其是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场合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绝大多数的成语是四字式的,当然也有其他格式的存在,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文言文时代,现代汉语白话文时代也有少量的成语产生。但毕竟时间太短,相对于文言文时代来说,其产生成语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成语在语言的结构上,保留了很多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形式和语法现象。在理解和运用成语的时候不能机械地用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理论去解释和套用。

  第二,成语的内涵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固定。尤其是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场合的内涵意义是固定的,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成语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古典诗文,有的来源于特定场合的用语,但不管什么样的来源,它的意义在后来的使用中是凝固的。是特定的,也是唯一的,不会像现代汉语中的词语那样随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第三,成语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修辞手法。它隐含于成语之中,丰富了成语的内涵和表现力。在理解和运用成语的时候需要在理解和掌握这些表现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和思考其中的深刻含义。例如,“藕断丝连”就是一个比喻,将人的感情比喻为藕的形态;即使截断了还有丝连着。要理解这个成语关键是要明白成语中运用的比喻修辞。

  第四,成语是以前的语言在今天的保留和运用,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信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这是建立在汉字文字特点之上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是汉语的一个独有的优势,也是学习汉语学习难度最大的一点。

  二、对传统的成语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思考

  现代语言的学习存在着“学得论”和“习得论”的论争,“语言学得”是指通过课堂环境,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语言形式,理性地理解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通过与语言的大量接触,通过反复模仿、尝试、重复的自然吸收过程,是一个无正规讲授、无教学计划、无教学资料的语言学习过程。

  大量的实践证明。似乎“习得论”更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所以,更多的语言学家支持“习得论”。具体来说,所谓的“习得”,就是在语言的学习时强调语言的不断学习实践,主张少学习或者不学习语法。主张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追究或者少追究其中的道理,而只是熟悉语言的基本现象,从而在自己的运用中顺利运用。但是,我们认为,“习得论”更符合外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初期学习,即儿童口语学习阶段情况。在母语的高级学习阶段一即书面语的学习阶段,“习得论”是不合适的,“学得论”更适合母语的高级阶段的学习情况。成语的学习是母语的高级阶段的学习,应该用“学得论”的理论来指导成语的学习。

  在具体的汉语教学和语文教学中。如何学习成语一直争论很大。

  但争论的最后结果和实际的教学似乎都是“习得论”获得了全面的胜利,即主张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正规讲授、无教学计划、无教学资料,反复模仿、尝试、重复的自然吸收。具体表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语文教学没有系统的成语教学思想,更不要说有什么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对成语的学习也就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零散进行,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成语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笔者在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学生的成语掌握的水平有切身的感受。很多的学生对很平常的成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根本没有见过,更说不上在自己的作文与讲话中对成语的熟练运用和掌握了。 成语是现行中国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重点内容。近年来语文高考中,直接和间接考到的成语的分值150分的卷面占到10—15分,而根据近年来高考后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学生有关的成语试题的得分率极底,甚至是所有语文知识考察点的最底得分点。中国母语学生尚且如此,作为外语的外国人学习成语的问题更大。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结论: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中对成语的教学思想和具体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应该进行反思和改革。

  三、改革成语教学的思考和探讨

  1,针对于包罗万象整体语文教学的而言,成语的学习实在是一个单纯而简单的问题,关键在于认识的统一。

  要认识到成语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历史、人文、思想、逻辑等内容。对成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综合的文化现象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悟和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构建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语文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只要认识了成语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并不是一个难以操作的问题。

  2,我们主张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中单独开设成语学习的内容来加强成语的学习。

  当然,我们也不主张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只是主张在语文的有关学习内容中增加单独开设成语学习的内容。在具体的编排顺序、内容、方法等可以继续考虑和研究,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各个地区、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成语学习开设成为不同形式的必修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但我们的主导思想是要让成语成为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辅助以评价和检查,真正能够让成语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3,就学生的学习来说,我们认为成语的学习要贯穿整个语文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而且必须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内容来学习。配合成语学习课程内容的进行,学生要有成语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安排,要有对成语学习的物质配备,要有时间保证,要有学习的痕迹。

  具体来说,第一,成语的学习,必须要适合学生语文实际水平的成语学习内容。在目前来说,我们认为符合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本好的成语词典就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成语的主要内容。第二,成语的学习,必须有的科学的学习安排。作为一种综合的语言的现象,对成语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背诵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的理解和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的学习方式在成语的学习中要大量应用。没有时间的保证,很难保证成语的学习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成语的学习就单位的时间来说,不能量太大,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来确定成语学习的数量,原则是要给学生以消化的时间和过程。第三,成语的学习,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成语作为一种主要是古代语言现象的存在,作为一个综合的文化现象,对学生来说存在的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有老师的指导才可以解决其中的难点,节省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有一个督促和监督的作用在其中。第四。成语的学习,贯穿于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和语文的学习互为表里。可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矛盾的内容,就是说,要将成语的学习成为一个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成语的学习是为语文教育服务。在成语的学习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对成语中的综合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成语的语音、文字、语法、思想、典故、情感、艺术、用法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查缺补漏,从而全面地掌握成语的综合文化信息,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对生活的学习过程,语文的学习必须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也是一个定论。成语是实际的语言环境在今天的保留和再现,如同现代社会电器中的集成板块。重视对成语的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具有很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不能不引起当今语文教育界的重视。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8

  摘 要:

  对于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究,主要是在学习、学会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新一轮课程的探索中主要是进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不是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上,要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自我求知精神和探索过程,尤其主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体成员的作用,培养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讨论、校正、补充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理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合作能力 培养 数学素养 提升

  一、打破旧的学习模式,改革以往学生以个人为主的学习模式

  首先来回顾一下中国教育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前老师会留给学生大批的练习作业,上课时让学生学会书中例题的内容,学一题会一题,再加上相关类型题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在题海中度过。课堂上,学生调动不起半点热情,只会听从老师的命令;黑板上是长长的板书,老师唾沫横飞地向学生传授一套自己的思想,而学生除了一味地记笔记之外,也只是学会几个解题步骤罢了,并不能举一反三、真正地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这可谓是小学教育的一大缺憾。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小学的数学教育重在学生大脑的开发,对以后对物理、数理的认识十分重要,所以传统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使用在重视素质培养的今天,打破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小组学习,增加合作意识

  培养实践教学理念,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践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小组同学集体的合作。小学生处于一个天真活泼的年纪,任何有意思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数学教育,应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认为学习生活是枯燥的。而教育又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所以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运用到教学实践的探究上,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计算过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都是不重视公式的推导,直接给出公式,进行计算。而在新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老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自己做几个小正方体,然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小正方体的体积。学生在经过测量之后给出测试的结果: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都为1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再让学生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拼凑成一个6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学生就会运用乘法原则将单位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凑起来,然后让学生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这样让学生都摆几次体积不同的长方体,将数据写到一张纸上,先自己探索规律,结果学生发现: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便是“底×宽×高”。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努力探究的结果,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印象深刻,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问题上,这便是教学工作研究的成功。

  小组学习还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传统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会就行,至于其他都是在次要方面,过于追求学生在理论上的能力,而不去考虑其在举一反三上思维的开发运用。数学是一门理性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可能在一道题上能得心应手,然而,如果在相关题型上有所变动,这样的学生就会一片茫然。当然对知识点灵活掌握的学生自然不会面临这种窘状,他们能够流利地把知识点表达出来,说明这套知识体系已经在他们心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这对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结构有很大帮助。小组互相表达交流,有助于学习体系的形成。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学生树立这种观念。小组配合、小组研讨、小组结论正好为合作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思想有限,但是如果多个人的思想汇聚在一起,那么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工程当中,更是离不开小组的合作。这种群体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在合作中寻求自己的价值。数学是一种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小组交流可以互相促进这种能力。例如,在一道计算题的解答上,一个同学可能只想出一种做法,但是另一位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其他方法是正确的,两个人争论,纷纷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展示出来。两人看着对方的解题步骤,请小组同学做评判,结果大家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于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学会了两种方法。而这种以争论为开端的形式则会让在场的每个人印象深刻,以后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究模式中,我们要摒弃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良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发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把学生打造成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形成一套独立思想的优秀学习者,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08)。

  [2]魏亚琴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4,(09)。

  [3]黄娟小学教师教科书研究的策略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9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其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亦不可忽视。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由此,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从激发儿童情趣、改善教学方法、多元解读作品、鼓励课外阅读等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文学素养

  文学依托语言文字存在,将客观的现实艺术反映出来,一般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形式,儿童文学中以儿童诗、童话、寓言为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裁)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文学是语文的升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学素养、创造力及优良品行。由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应该将语文教学作为工具,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激发儿童情趣,激活文学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理念下,为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把握儿童情趣,凸显文学教学魅力,激活文学学习兴趣。儿童情趣即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行为与小学生思想、情感相契合的艺术内容。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情趣,提升文学教育质量。1.激发儿童审美情趣语言、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能体现出儿童情趣。《小木偶的故事》中,语言、动作描写都极具儿童化。《神笔马良》中,围绕马良手中的神笔展开故事描述,故事生动有趣,学生身临其境。

  想象、夸张、拟人化等方法,也能表现出儿童情趣。《女娲补天》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蟋蟀的住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了童趣。基于儿童视角,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多种表现方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活儿童的审美情趣。2.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围绕儿童情趣,科学预设教学方案,激发童真童趣,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如读《山城的雾》,把握撒、罩住、哒哒、翻卷等精妙词汇,在昂扬的激情朗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引导体会情趣。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也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抓住文学作品的特色,比如想象、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如《渔夫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身体动作和神态表演等,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人物形象。通过读、讲的方式,品味字词及文本内涵,以此感悟字里行间中的惟妙惟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文学教学质量

  教学应该是艺术性与方法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文学作品插图美轮美奂、情节变化多样、人物特色明显,为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

  1、情境教学法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产生共鸣。如《南辕北辙》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目的地在南边,而朝北边走的情况,引导分析故事的结果。或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妙、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七颗钻石》教学时,教师播放轻快而紧凑的音乐,配合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过程中水罐的变化情况。奇妙的图片变化吸引了学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朗读教学法文学作品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配合抒情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字词的优美和浓厚的情感。如《燕子》教学时,教师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朗读氛围,引导学生画出优美的词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斜着身子……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选取其中的字词,说说好在哪里。朗诵可以采取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和文本内涵。

  3.表演教学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表演,爱游戏,喜爱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故事表演出来,再增加些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以此在模拟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小木偶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表演法。

  三、多元解读作品,提升文学教育价值

  多元解读,即为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与成人化的思考方式,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解读文学作品内涵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的空白性与不确定性,为阅读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文本一般从故事情节本身出发,很难深刻领悟到内在的主旨。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避免单一的文学作品解读,通过科学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思考、质疑,创造性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的机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个性化分析与判断。

  有的学生认为小柳树带来了美丽、阴凉,值得称颂,有的学生认为小枣树为人们提供了香甜可口的食物,这才值得表扬,不应该华而不实。“谁更应该被表扬”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对文本主旨进行拓展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质疑、想象,如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有助于提升其文学教育价值。

  四、鼓励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沉淀

  有必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文学知识储备,在积累和沉淀中,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形成良好语感。教师要保障学生具备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应组织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过计划制定和及时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精选读物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如《爱心树》《吹牛大王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在不同阶段,需要为学生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每一学段的阅读量应该逐渐上升。基于阅读量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每周、每月阅读计划,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交流。对于文学课外阅读,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培养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并要求学生书写推荐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或鼓励学生书写并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将精美词句摘抄下来,表述阅读感受,之后分享阅读心得,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下心得体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了解,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会,对某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如《窗边的小豆豆》,在赏析中感悟内涵,体验快乐。总之,文学的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良好审美教育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依托课内外教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师生共同学习、品味、感悟文学作品,在践行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天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红.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中华少年,2016(29):56-57.

  [2]陈红.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新校园(中旬刊),2016(8):7.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10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职业素养的缺失将导致高职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变化,会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根据学院近三年毕业生的追踪调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具体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一定的团队意识,并在工作态度上缺乏踏实肯干的实干精神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学生自身、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等三方因素构成。

  1.1高职学生自身因素影响职业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高职生的主体群以90后为主,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高职院校中,这个群体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前途的茫然,对学习不积极主动;在为集体效力时不能吃苦、责任意识不强;在学习专业技能时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这一系列的因素让他们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对他们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1.2高职院校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第一,随着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职业能力轻职业素养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技能方面比较拔尖,但是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缺乏内在的职业素养。第二,高职院校混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概念,并且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深。笔者曾走访湖南省多所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政教育的开设课程方面,几乎所有院校都将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业指导、人际沟通与交流等课程设置为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没有单独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1.3用人企业忽略职业素养的引导

  第一,近年来由于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且以超高的薪酬吸收人才的引进,加大了人们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误解。这种误解,让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加大了对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造成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第二,用人单位对技能单一化的需求标准,使学生在学习技能时加入了功利性质的元素,错误的引导了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意识的偏差。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生为了将来优质的生活一心追求技能证书,而忽视了对自身内涵的培养,这种不正确的引导已经影响到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2.1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保障。辅导员、班主任是高职三年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他们通过经常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指导和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加强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效的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良好养成。

  2.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

  专业教师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教师要通过监督、引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育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品质。首先,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科教学更多的是趋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具体教学中,一般是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要重新定位学生的职业身份,告诉学生他们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生,要有职业意识,要灌输职业思想。通过在专业教学中导入职业环境,设计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服从意识、踏实肯干精神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要设置职业素养课程,并对高职三年学生生活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技能与素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大一新生,更多是积极引导对专业的认识,对目标的明确,为大二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对二年级的学生更多是要培养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大三毕业生,要注重培养职业创新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模拟的演练,最后得出考评结果。

  2.3学生会社团活动中践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生会社团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责任、诚信、感恩、团队等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要多组织具有培养职业素养意识的活动,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进入班级,加强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规范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调整就业心态,为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2.4校企合作单位中实践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历来是走的“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办学道路,因此,在校企合作单位中实践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之一。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在职业环境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为此,学校应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提前演练机会,让他们能实实在在的接触到实际生产,真实感受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员工要求等职业环境的熏陶。相信,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会和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11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种类不断增多,为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电视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当今广播电视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主持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找到理论基础。

  关键词:

  媒体融合;播音主持;职业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日益剧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必须迎合新媒体发展的需要,严格按照新媒体的形态进行改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自身的品味,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媒体技术的发展,才能不断的融入新媒体的环境,实现播音主持人质的升华。

  1、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人的现状

  由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因此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形象素质、语言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政治素质,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主持人必须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向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在融媒体发展的今天,播音主持人却出现了不协调的声音,现状相对比较尴尬。

  1.1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待提高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在一些聊天平台涌现了大批的主播,这些主播挑战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权威,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仍然以正统自居,缺乏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看不起网络平台的媒体传播,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的适应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媒体主播平台不断的规范传播的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可网络媒体主播平台,随着人们逐渐的认可,网络媒体的主播平台已经占据了广播电视的半壁江山,因此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严重缺少,所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升全局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

  1.2综合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播音主持工作要求播音主持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即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拥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层面,不断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系统及时的应对突发事件。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目前播音主持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有待增加,这为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因此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不被淘汰。

  2、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播音主持人是电视广播节目的核心,主持人自身水平和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关系到节目收视率是提高还是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必须紧抓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职业素养,使播音主持人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不断的发展,迎接未知的挑战,抓住眼前的机遇。

  2.1要求对播音主持人的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如果因循守旧,不能突破现状,提升专业技能,完成自身质的飞跃,那么必将会在融媒体的挑战中失去方向。播音主持人必须紧紧掌握自身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播音技巧,对播音技巧要多加练习,精益求精,保证自身的发声字正腔圆,特别是在运气吐气中做到应用自如,力度恰当,节奏匀速,从而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有魅力,更加充分的体现出语言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渲染力。播音主持人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播音主持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顺应融媒体发展的需求,不断迎接新媒体带来的冲击,抓住新媒体给予的挑战。

  2.2要求播音主持人跟随时代潮流,加强对全媒体知识的掌握

  融媒体的背景下,新媒体种类日益增长,呈百花齐放的状态,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一时期,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不断的掌握全媒体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紧紧把握融媒体带来的机遇,掌握新的媒体技术,并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平台中,提升广播电视平台的收视率、收听率。只有通过不断跟进时代的潮流,对全媒体知识不断的进行的学习和思考,并通过自身对媒体知识的了解,不断的把全媒体知识应用到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不断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不断应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紧紧把握新媒体技术所赋予的技能。

  2.3要求播音主持人员必须拥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也是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的灵魂,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在掌握全媒体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进行创新,将全媒体知识融入到播音主持行业中,培养自身的艺术风格,让节目更加的有魅力,不断的吸引收听(视)率,提升节目的影响价值,比如:《快乐大本营》,也就是一个正常的娱乐节目,但是通过主持人的不断创新,不仅在语言上,还有在形式上,给予观众美学上的冲击,使观众能够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收视率,提升了电视节目的影响价值。因此在播音主持行业,创新才能突破现有的瓶颈,不断的开发新的电视(广播)节目,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在媒体融合中不断的进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电视播音主持人的素质提升策略

  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播音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把播音主持人的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工作,加大力度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不断进行对播音主持人基本技能的培养,挖掘他们的潜力,不断创作出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听)率,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3.1注重播音主持人素质全面训练

  播音主持人是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前台执行人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广播电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播音主持人素质的全面训练尤为重要,首先,强化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播音主持中能够做到吐字清晰,使语言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到听众面前,增加语言的渲染力。其次就是注重专业形象的设计和心理素质的训练,通过对播音主持人形象的设计和心理素质的强化,才能使播音主持人以正确的姿态和形象面向观众,能够及时有效的满足不同观众欣赏价值的需求。最后是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能力,扩大播音主持人的知识面,使其全面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能够及时应对在播音主持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

  3.2播音主持人积极参与到基层组织活动之中

  基层组织活动是播音主持人能够接地气的重要手段,在广播电视行业,组织基层活动,让播音主持人走进城市基层生活,走进边远山区、走进农村,不断的感受基层群众的需求,通过基层群众的需求创作出更加接地气的作品,使播音主持人在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的播出更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作品,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增加节目的收视率,增加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收,实现广播电视平台的价值。总之,在广播电视领域内,播音主持人是整个行业的门面,只有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人的各项技能,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广播电视的节目更加容易让观众接受,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

  4、结论

  在融媒体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节目的价值,实现节目制作中质的飞跃,做到节目质的飞跃,必须从播音主持人着手,加强对播音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播音主持人对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播音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使播音主持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深入基层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在媒体融合的潮流中提升自己,迎接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抓住新媒体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宋付力.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8(1):112-113.

  [2]李超.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专业素质对播音主持创作的影响[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李海璐.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采写编,2017(3):123-124.

  [4]央吉巴毛.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人职业素养的新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29.

  [5]凌御佼.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职业素养提升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59,165.

  [6]王方.探索新时期播音主持的职业素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0):92-93.

  [7]喻洁.利用播音主持课教学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2011(86):199-200.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 篇12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体现,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提出了数学学科的六种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其中,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因素进行简化,抽象变成数学中的参数和变量,运用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验证,并确定最终是否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数学建模能力包括转化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

  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1.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建模

  在新授课前,教师设计前置性学习导学案,为学生扫除知识性和方向性的障碍。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关键,对模型的构建先有一个初步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提高模型教学的针对性。在前置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会逐步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强化建模意识和参与实践的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关于测量类模型时,设计的导学案应提醒学生对测量物体进行抽象化理解,并掌握基本常识。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分析并优化所得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索并归纳不同条件下的模型建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维能力。

  2.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数学模型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数学模型教学。例如,教师在新课教学时,应注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将新授课中的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实际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化为数学应用模型,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不同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教材上的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以问题背景为导向,开展新授课的学习。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环节,注重提炼和总结解题模型,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让学生多方位认识和运用数学模型。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数学问题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考查,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高中阶段考查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基本不变,设置的题目形式相对稳定。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合理启发,对答题思路进行分析,逐步系统地构建重点题型的解题模型。

  3.结合教学实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教师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实验。开展活动课和实践课,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适时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每周布置一个教学实验课例,让学生主动地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解决问题。在教学实验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并对各组的交流进行总结。教学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相关学科的联系

  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重选用数学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目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这些科目中选择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其他学科的难题。例如,有些学生以为学好生物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因为高中生物学科是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的。这些学生缺乏理科思维,尚未树立理科意识。例如,学生可以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和相乘原理来解决生物上的一些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问题,也可以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分析生物上的减数分裂过程和配子的基因组成问题。又如,在学习正弦函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函数,写出在物理学科中学到的交流图像的数学表达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模型。通过建模教学,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互转化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建模意识。教师通过强化数学建模意识,让学生掌握数学模型应用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兰,肖文平.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探索与时间[J].武汉船舶职業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王国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8).

  [3]李明振,齐建华.中学数学教师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论文范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提升哲学素养的思考09-19

提升哲学素养的思考论文08-23

经济哲学论文范文04-06

哲学小论文范文09-03

外国哲学论文范文09-02

政治哲学论文范文09-01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论文06-21

如何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论文06-29

浅议哲学的本性及其素养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