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时间:2023-03-24 14:13:57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摘要】2006年2月15日,注册师协会发布了48项审计准测,标志着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形成。而新审计准则体系与旧的审计准则体系相比,其审计模式基础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本文从风险审计模式的三种类型进手,结合对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分析,以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而新审计准则是建立在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审计模式是审计目标、范围和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它回答了审计应从哪里下手、怎样着手进行审计以及进行审计的时间等。随着的,审计模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根据审计切进点的不同,审计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账项导向模式、制度导向模式与风险导向模式。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适应不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与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谋略,编制与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能在源头上把握被审计单位发生舞弊及错误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又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风险导向模式、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以及改良风险导向模式。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所谓传统风险导向模式实质上是发展了的制度导向模式,它只是在制度导向模式中引进了风险测试,提出了从风险点切进的审计谋略,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测试,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制度导向模式下自下而上的从交易项目报表测试综合成审计结论的审计方向,而且其固定风险的量化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是相对客观的量化方式。
(二)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
风险基础战略系统模式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从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出发,自上而下地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并且从战略风险评估,业绩计量等方面来评价审计风险。该审计模式从上讲,比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更为,但它更多的职能体现在逻辑思维上。在实际操纵中,这种审计模式给注册会计师将就治理层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偏向于做出有利于治理层的判定,甚至会为某些独立性较差的注册会计师有意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堂而皇之的借口。
(三)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摈弃了无利害关系假说,它建立在公道的职业怀疑态度假设的基础上,要求注册会计师牢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为包括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社会公众服务的具有专业性及公共性的服务机构,应秉承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宗旨,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不做任何预先判定,只有在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才做出公道恰当的审计结论。同时,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重新考虑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在实际操纵中的便利性,重新构建了审计风险模型,将原来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出发点定位在围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计划审计程序,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密切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先导。

二、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分析
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何种审计模式上的?有人以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上的,也有专家以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风险导向模式上的。笔者以为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首先,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使用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内部控制的构成采用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分法,并沿用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两种测试方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由此,有些学者以为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至少是建立在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本身就是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而来的,当然会具有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们不能由于旧的审计准则体系具有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某些特征而认定它就是建立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
其次,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固然对审计风险及其三要素做了概念性的解释,并给出了风险模型,对其评估也做了指导性的描述,但是基本上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对如何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如何予以量化,如何将量化的检查风险于审计实务中等,都没有提出可操纵性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都符合我们前面所述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特点。
最后,我国旧审计准则体系下的具体审计准则在不同程度上引进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程序,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部分思想。比如《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公道运用专业判定,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独立审计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公道运用专业判定,确定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方式及程度,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总之,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无论从其整体的审计思想还是从其具体审计准则而言都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特点。因此,笔者以为将我国旧的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回结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恰当而又中肯。

三、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48项新制定或修订的独立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下面用一个扼要的图表来概括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框架。
我国新建立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基于何种审计模式下的呢?由上面的框架中可知“注册师审计准则”下将“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单列一组,这充分表明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基于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计划审计工作》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制定的总体审计谋略中应该考虑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包括初步识别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等。第十条特别夸大在总体审计谋略中要说明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成员及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并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风险评估程序的完成情况对上述内容予以调整。第十九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员工作的指导、监视与复核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等因素。
从中可以发现,新准则体系中对风险的夸大开始集中于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摈弃了原来的固定风险概念,这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第一,从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来看。准则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从准则规定的具体审计程序上看。准则在第六条列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审计程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第七条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扩大询问对象,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第十一条提醒注册会计师要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成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识别潜伏错报的类型,考虑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后,该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时必须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误相联系,并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发生的可能性。准则特别夸大了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要求注册会计师及时将其留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适当级别的治理层或治理层。
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准则中,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要素作了明确规定,指明了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公道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治理层和其他职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也由原来的三要素论扩展为五要素论。这基本上是采用了美国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类。
纵观整个准则,与旧的审计准则相比较,该准则的可操纵性更强、对风险评估程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的指导性也更强。这也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可操纵性特点。
(三)《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风险应实施的程序》准则中体现的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准则中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总体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准则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评估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已经充分有效,并提醒注册会计师在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应当考虑在期末或接近期末时实施执行程序,或采用不同之方式,或者在治理层不能预见的时间实施审计程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可操纵性特点。
综上所述,我国新建立的准则体系中夸大重大错报风险概念,不再采用旧准则体系中的固有风险概念,这充分体现了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同时,新准则体系中对如何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也作了相应规定,克服了旧准则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实际操纵的缺点,加强了可操纵性,而这也正符合改良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特征。由此,笔者以为,我国新的审计准则体系是建立在改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而这也将拉近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标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间隔,标志着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中国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基础分析】相关文章:

审计有风险准则来导航-中国注协对审计风险准则的解读06-02

审计效率及有效性与新审计准则06-01

论文:论新审计准则中的审计理念革新05-15

论审计方法体系05-17

浅析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06-07

浅谈中外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05-03

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报告》之变化08-28

解读新审计准则中的初步业务活动04-11

内部审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06-06

论现代审计学的风险概念体系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