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过渡到职业人

发布时间:2017-12-14 编辑:晓玲

  引导语:很多大学毕业生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事,不知道除了知识,似乎应该还学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资讯,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从学生过渡到职业人  

  一、学校和职场的差别

  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于大学校园,其特点如下:

  (1)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大学毕业生踏入了紧张的职场,结束了大学校园内寝室——教室——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的简单而安静的生活方式,单纯简单的校园文化气氛让位于匆忙紧张的工作和加班,没有了寒暑假和自由支配的诸多时间,有一部分人还要额外适应不同地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这种生活节奏的突然转变让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不适应而疲以应付。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家人在身边的同学,很容易陷入忙乱和困境,不能很好地适应离开校园后的生活。

  (2)工作压力显著增加。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都会感觉到或大或小的工作压力。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开始工作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或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培养模式和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毕业生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感到力不从心;也有的毕业生不能很快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会感到压力重重。工作压力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

  (3)人际关系复杂。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必须学会的“课题”。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与人交往比较单纯,相对于大学中的同学关系,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得多,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或多或少地会感觉到一些不适应。事实上,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和要求也不同。对于大学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比较,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丹尼尔·费德曼(Daniel Feldmarl)有一些详细的阐述,如下表所示。

  变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身处其中的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所调整和改变,完成从大学毕业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我们知道找工作难,找到工作后将工作做好更难。所以,大学生应当重视进入职场后的角色转变问题。

  二、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大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根本不同在于社会责任不同、社会权利不同、社会规范不同。

  1.角色不同

  (1)社会责任不同。社会角色的角色义务就是角色的社会责任。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接受教育、储备知识、锻炼能力。而职业角色责任则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去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两种责任履行所产生的后果也是有区别的。学生角色责任履行的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培养的程度;而职业责任履行的如何,则影响较大,职业角色要求职业人能在社会中承担某部分工作,充分履行其职业责任。

  (2)社会权利不同。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就是角色履行义务时依法应有的支配权利和应享受的权益的总称,或应取得的精神或物质报酬。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接受教育;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3)社会规范不同。角色规范,是对角色扮演者的行为规定。对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如学生规范多是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出发,促使其以后能顺利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学校制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社会对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要求,如怎样学习,怎样做人等。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规范、提供的行为模式,则因职业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些模式既具体又严格,若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法律责任。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以律己、克己奉公,渎职、玩忽职守、收受贿赂等就要受到纪律甚至法律的处罚。

  总之,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受教育,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掌握本领,逐步完善自己,为将来服务于社会做准备;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工作为社会付出,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以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

  2.要求不同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人角色,跨度非常大,对其角色要求也更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人不同于学习时期的学生角色,其社会责任大大增强。职业人角色责任履行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到本人的收入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还会对其所处的社会单位甚至整个社会中的某个领域产生影响。因此,相对于简单的学生角色,职业人角色的社会责任大大增强。

  (2)独立性增强。大学生的生活从经济上主要依赖于家庭的供给,从接受教育和管理方面有老师、家长的引导和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而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但经济上要走向独立,而且在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独立承担:从生活的安排、工作中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参与竞争、承担责任以及职业生涯的定位与抉择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原来独立生活能力强的同学,会相对迅速地适应新角色的要求,逐步锻炼,基本达到独立的要求。而对于那些习惯于依赖的同学,他们总试图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新的依赖,但其新担当的职业角色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能较快地适应新角色的要求,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

  (3)规范性增强。大学生虽然也应当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但学生的行为规范相对于社会中的职业规范要简单得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社会中,每种职业都会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员工遵守一定的劳动纪律和规则。告别了浪漫温馨、"无拘无束"生活的大学生们走上了工作岗位,应当尽快树立起规范意识,虚心学习,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做事,遵守原则,增强自律,为自身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入职场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由于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不同,因此,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必须按承担的职业责任和行为规范调整角色。角色转换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一年半载,有的一年至两年。适应期的长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有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自身因素

  1.心理因素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期望与实际的不平衡使毕业生产生了一系列走向社会的不适应心理现象:①依赖心理;②自我否定心理;③失望心理;④寻求理解表现的心理;⑤攀比与嫉妒的心理。毕业生在争取单位帮助的同时,应当注意调整、控制、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以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勤学苦练、踏实肯干的良好作风赢得大家的认可,顺利地融入社会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生理因素

  由于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以及紧张程度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理上难以适应,出现过度疲乏、头痛等症状。因此,健康的体魄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的同时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状态迎接工作的挑战。

  3.素质因素

  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的不适应表现为:一是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三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能做到学用一致,况且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把知识化为能力优势的问题。

  4.观念因素

  读书时主要是靠个人努力获取知识,工作后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有整体工作观念;学习书本知识是一种半封闭的思维,常在书本知识上跳跃,而走上工作岗位后,广泛接触实际,就要建立开放性思维的观念;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而在工作岗位上,主要是靠自己摸索,掌握工作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虚心向他人请教,培养独立工作的观念。

  5.性格因素

  各个工作岗位的特点不同,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性格开朗、外向、善于言辞,否则就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如销售人员,要喜欢交际,开朗大方,能用恰当的语言将产品的性能、特点向客户宣传。有的岗位则要求从业者性格要稳重、细心。如医生,必须耐心地倾听病人对病情的叙述,细心观察病情变化,面对突发事件,沉着冷静,不乱方寸。当然,任何一个工作岗位对性格的要求都不是绝对化的,关键是一个从业者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努力克服个人性格缺陷,培养良好的素质、性情,以恰当的心境去对待工作,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二)环境因素

  角色转换过程伴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进入新的角色,首先必须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部分毕业生就业前在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就业后在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面前,毕业生往往大失所望,无法适应艰苦紧张的生活,难以安心工作,对职业角色产生对抗性的潜在意识,不愿意进入新的角色。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定环境影响,有些毕业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行为懒散,举止较为随便,好迟到早退,花钱无计划无节制,没有了就伸手向父母耍,摆阔气,这些毛病都和工作环境相矛盾。生活习惯不适应,造成处处别扭。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已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终身的任务,是人生的一大主题。以为毕业就是学习任务的完成,不愿意再动脑筋,不愿继续学习,必然无法尽快熟悉工作和转变角色。

  从学生到员工应该如何转换角色

  很多大学毕业生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事,不知道除了知识,似乎应该还学些什么。“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刻光盘,一个星期都没刻好。经理去催问,他说一个小时就够了。可几个小时后,他却跑过来问,到底要刻什么?”

  北森测评网朱伦表示,这是很多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经常出现的毛病,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主动性。他说,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两者脱节比较严重。就业前,大学生需要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

  朱伦的话,得到了不少毕业生的认同。刚刚进入电视台工作的小李说:“工作后首先感到不适应的,就是心态没有调整过来。第一次拿工资,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学校里做事是没有报酬的。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如何社会化,是职前培训最重要的一点。”

  刚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小张说:“工作以后待人处事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在学校里同学们一起称兄道弟,现在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刚开始非常不习惯,心态调整很重要。”另一方面,小张说:“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工作,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对于压力的承受,也是很多人不能适应的地方。”

  现在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缺少的东西大多。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咨询专家徐小平表示,很多人没有明确的就业意识,比较盲目,学得多,但用不着。“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到底是选择读到博士还是读到大专或者退学,核心就在于你想干什么。”

  徐小平说,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具体准备,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业前要培养敬业精神。无论这个工作你是否喜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因为你拿到钱,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第二,就技能来说,除了大学设置的很多基础型课程外,还应加强在应用型学科方面的实践与学习,提高个人的应用能力。

  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说,目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很少会教他们如何去适应工作。因此,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不适应,用人单位和学校都有责任。学校不能发了毕业证就不管了,可以在实习或勤工助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大学生也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职前培训。任占忠建议说,走上工作岗位前,大学生应根据岗位的要求,在短时间内进行知识的补充和业务能力的锻炼,并且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另外,用人单位要在业务能力上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工作。他说,现在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岗位的实际需求或多或少都有些差距,除了医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上手之外,很多专业都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职前的培训十分必要。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