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企业怎么样去建设企业文化呢?建设卓越企业文化,会存在哪些误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九大误区,与大家分享。
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一一探讨:
领导以身作则
哈佛大学知名教授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一书中对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行为方式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指出,“在对有着成功改革经验的公司案例的研究中,我们总发现这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有着一两个能力非凡的领袖人物”;其次,“他们总是首先在公司内部创造一种危机感或改革的必要性”;再次,“这些领袖人物为了启动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改革,会广泛宣传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策略,以便获得尽量多的公司员工对这些思想、经营方式的理解和参与。他们还会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反复宣讲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并极力使这种思想交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建立企业的管理体制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促使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正制约和影响企业文化差异性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员工做什么、怎么做,在企业的制度中都有规定。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健全、规范、落实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用好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内控机制,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树立员工榜样
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中,最受人敬重的是那些集中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他们的言行,是公司文化的具体体现。没有典型人物的企业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点,是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都开展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石油有选树榜样、典型引导的传统。60年代,选树了王铁人等特定时期的典型人物,形成了“三老四严”的企业管理理念,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艰苦奋斗、“宁愿少活二十年、我国石油工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选树典型的目的是要学习典型。在选树过程中,要把典型的选树工作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结合起来,通过典型的宣传,使企业文化人格化、典型化。通过典型的培养、选树、宣传和示范,让职工看到企业倡导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形成学习先进、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培训员工接受企业文化
培训是促使文化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文化变革的实施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让全体员工接受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
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海尔在激励方面有一句名言:“员工最需要什么就激励什么,员工最怕失去什么就惩罚什么”。从研究和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海尔文化的一大特色。当前国内企业的员工既不是所谓的用金钱可以收买和刺激的“经济人”,同时又不是仅仅需要交往和尊重的“社会人”,而是“社会人”和“经济人”的复合体。海尔集团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构造出系统化的员工激励机制来满足员工各种不同的需求,借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员工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实现企业的目标,达到人和事业同步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目前企业各阶管理层最重要的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它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系统工程。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个和谐的劳资关系,和谐的劳资关系,必须有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中,管理者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是下属发展的培养者,是新观念的开拓者,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同时,我们要注意避免走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误区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推广。
部分企业把企业形象(CIS)推广活动看成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活动,导致企业只热衷于通过搞各种社会活动、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外在的物质活动,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企业形象的推广活动,只是企业文化“外显”部分,企业文化的“庐山正面目”绝非如此。只把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误区二:企业文化就是思想工作。
“企业文化就是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活跃和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把建设企业文化看成是对企业员工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关心,嘘寒问暖,这样的做法的确能团结员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这种行为只能算作企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误区三: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
部分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领导决策层自己的事,忽视员工的参与作用。员工是企业文化的真正载体,若企业文化不能在员工中得到广泛的承认,企业文化建设就不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导航作用。于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误区四:企业文化纯西方文化论。
部分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管理文化现象来看待,否认,本国优秀企业文化活动的存在。其实,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底蕴,才是当今中国企业乃至海外华人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回顾历史,东方文化远远早于西方文化,并极大地优越于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和世界企业文化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至肯定。
误区五:企业文化传统文化论。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彻底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来管理现代企业,如用老子学说、孔子学说等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思想代表,在把握当代企业员工的心理,调整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激励方式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但不懂得用“扬弃”的观点,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只是一味地被动地全部接受传统文化,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长期下去,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如要求企业成员要象父子、兄弟一样相处,结果导致了在管理中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和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
误区六:企业文化趋同文化论。
部分企业成为成功企业文化建设者的“模仿秀”,过于强调雷同,背离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长期形成的独具本企业发展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由于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所处的企业生命发展周期不同;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业管理特点不同,所以各企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形成同一特点的企业文化,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由于企业对适应市场环境工作执行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故所产生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完全雷同。因此,企业文化的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姿多彩。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误区七:企业文化知识产权论。
“企业文化是一些大企业发明的文化知识产权,在一般企业里是用不着的,一般企业也没有能力发展”,有这种想法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这是正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的普遍存在的观点。“没有文化企业难做长远”,许多正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对企业文化的执着追求,企业内也没有形成一个核心价值观,是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后期很难作大作强的根本原因。而另一些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集团。
误区八: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
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即塑造企业圣经,企业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观点过于夸大企业精神的作用,是很片面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误区九: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论。
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制度层的基础原因。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员工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企业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但不少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是用“铁腕”约束员工努力工作的一套规章制度。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属于企业文化建设中间层次的工作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