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孩子一直当听众

时间:2020-08-26 16:12:14 简单学习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孩子一直当听众

  冯老师说:以前教高年级时,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一般是以4-6人为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小组名称,也暗含着小组的理念。比如这个小组的同学喜欢科学类,一般会给自己的小组名称命名为‘雏鹰起飞’之类,在平时的学习中或者活动中,渗透一些合作意识。因为他们要完成一项任务必须要团结合作,分工明确。现在教低年级,只是把他们分成学习小组,让孩子们有小组的意识,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一步步地进行。五年级的宋老师则强调他们班主要是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首先细化分工,由组长组织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确立汇报人等等。而张老师则谈了自己在实施小组合作时的困惑:学生的能力不可能一样,在小组中如果不有意识地照顾到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课堂势必成为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的舞台,其他的孩子只能一直是听众,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去发表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孩子一直当听众

  怎样让能力弱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如何去保证他们获得一些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赵老师则谈了自己在平时给学习小组成员编号,设有专门的记录员,在小组层面请组员按顺序发言,记录员负责记录。之后小组成员在轮流叙述(借助记录),然后老师在全班汇报时,不仅仅是学生推荐,老师会有意识地选择,以保证每一个孩子有机会发言。为什么老师也参与选择发言的对象呢?是要兼顾到每一个孩子,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任务感,不至于置身事外。久而久之,不善表达的孩子也敢于当众说话和表达见解。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是平时常常使用的。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才发现这里“合作学习” 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简单梳理自己学习后的粗浅认识: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的'学生间的“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几”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课堂中,富有生命独特色彩的学生,在学力上是必然存在差异的。如果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课堂、在于学校、在于教育,它还有这样一种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可以说,具有着在全球化社会里标榜民主主义社会之实现的革新意义。

  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那样美好的课堂风景,心向往之;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的课堂,跃跃欲试之;我重新认识“合作学习”,愿实践之。也希望我们的老师也能静心去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一系列书籍,感受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而去有意识做一些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孩子一直当听众】相关文章: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舞蹈10-01

怎样指导孩子学习舞蹈?10-08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7

浅谈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07

登山怎样避免迷路10-05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复习课中的运用论文08-27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育论文08-2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分析08-20

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11-13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