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是什么以及各种常见心理病

时间:2020-09-01 15:32:02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关于心理问题是什么以及各种常见心理病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3.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期所造成的心理被动遗留下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当时只顾埋头备考而压抑下来的,到了大学后,没有师长的严格管束,压力骤然减轻,心理上却感到极度的不适,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如有的学生青春初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还未彻底解决,到了大学,看到别人俊美潇洒,总感到自惭形秽,长时间调适不好则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向往与介入朦胧的校园爱情,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经验,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学生因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处找别人的弱点,说别人的怪话,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赶上别人,而是企图用这种办法击垮对方;另外,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顺利,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4.个人素质因素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5.心理冲突因素

  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期。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中,再加上情绪控制力的局限,因此常出现思想上摇摆不定,行动中忽冷忽热。这种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长时间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引发人的厌世、颓废和绝望。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大家看了本文都有一定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应该学会及时调整自己,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和恐怖的爸妈怎么相处

  案例:

  从小父亲不在身边,母亲象专制暴君一样,从早到晚,都是歇斯底里,极为微小的事也能让她火冒三丈,非常恐怖。不发火时,她就很冷漠,或者冷嘲热讽。我从没感受过什么叫慈母的温暖、慈爱、微笑、怀抱。。。。我象一棵要发芽的种子,被压在大石块下,别人长成参天大树了,我只能长成黄黄的弯典的细苗。

  后来终于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又成了另一种苦难的开始。我有一个几乎没有优点的父亲,尽管他有正常成年人的外表,其实他的常识连一个3岁小儿都不如。跟谁都合不来,什么工作都不能胜任,调到哪个单位都时间不长。无能还爱出风头,单位里捅纰漏,私人间爱传闲话,都要我和我母亲来当他的挡箭牌,常常最后都是把我当成他俩一致的出气筒而结束。

  好容易出去上学了,我又成了他炫耀的工具,耍威风的靠山,诉苦依赖控诉的对象。距离再远又能怎样,他到处跟人说我不打电话回家,我的同学都说我忘本。

  妈妈太过强势

  心理咨询师回复:

  宽恕、接纳别人的过错,并不表示我们同意他们的行为

  你不能放下对父母的怨怼,对于你和父母来说,尤其是对你自己,没有一点好处。你有没有过承诺或是接了自己能力不及的事情,而做得很糟糕呢?你觉得你会做一个比你父母更好的父母吗(在当时他们的生活状况、知识能力之下)?你生命当中不会犯和他们同样的错误吗?宽恕、接纳别人的过错,并不表示我们同意他们的行为。但是需要情绪上起很大的反应去责怪他们吗?不需要。

  内在的平安喜悦是你自己要负责的

  你内在的平安喜悦是你自己要负责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内心平静理解的状况下,知道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对我们是不好的。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你与他们互动,是比你现在心里还是有些怨怼地去尽义务来得好多了。区分是非不需要和负面情绪参杂在一起。然而人生的秘密是,你愈能够与你的源头和睦相处,愈能够爱他们,你的人生就会愈顺遂。做不到没关系,但是要看见自己没做到。不要把借口、责任放到别人的做为上。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

  此生的剧本都是自己写好的,父母也是我们挑选的

  有的时候,有些人把责怪父母当成一个挡箭牌或是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因为,我可以说都是父母没教好我、对我不好,我今天婚姻才失败,事业才不顺利。我的第三本书《活出全新的自己》就有提到为生命负责的八个层次,层次愈高,就表示你对生命负更多的责任,你的快乐度就愈高。当一个受害者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灵性层次够高,我们会看见,原来我们此生的剧本都是自己写好的,父母也是我们挑选的,他们的角色也是我们安排的,为的就是要给我们此生应该要学习到的功课。如果能接受这个观点,负起全部的责任,你的人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品质出现。

  梦境中的心理问题

  1.为什么总是做同一个梦?

  反复做同一个梦,说明梦者在心理上有一个没有获得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的名词叫“情结”,也就是通俗说的“心结”。这个情结是什么,跟同一个梦的主题和情绪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反复做“考试梦”,那么可能对“通过认可”或“焦虑”的心理因素有关。

  2.为什么在我的梦里,都是黑白色调?

  一般我们不会关注到梦境的颜色,除非梦境中的色彩引起了你的注意。如果是“黑白色调”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两种可能:一是你的心灵生活缺乏色彩,二可能具有强迫性的心理倾向。

  3.为什么我在梦里也会思考白天不解的问题?

  梦境的发生会与白天所做的事情有关系。它说明梦者白天对某问题的思考是极其投入的,调动了潜意识的能量。那么在晚上意识休息了,则潜意识会继续工作。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有时就是科学家在梦境中发现或者得到启示的。

  4.做连续剧的梦意味什么?

  这种梦代表了一个心理情结的发展变化或心理成长的历程。比如说,梦到荒芜的建筑地基,过了一阵子又梦到工地开始继续施工了,又过了一阵子梦到楼房的主体即将完工了。这代表梦者构建自我的一个心理成长过程。

  5.为什么我的梦里有梦?

  梦里的梦既可以看作是第二个梦的开始,又可以看作是进入了更深层的潜意识。打个比方说,前者是引子,后者就是正文了。

  失眠了怎么办?试一试森田疗法

  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普遍问题。而导致失眠的原因有两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由于躯体不适、疾病或创伤的疼痛而导致的失眠;而心理因素则是指那些由心理困惑导致的失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由心理因素而导致失眠的人越来越多,已成为失眠患者的主力军。

  由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人,最初阶段主要是为一些困惑自己的事情烦恼、担心、焦虑而产生的失眠。就这一阶段而言,还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们的事情,为之失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种情况的失眠一般会在一周之内就会好转。但如果这时由于人们对睡眠知识的不了解或采取了一些错误的心理应对方法,那么失眠将进一步升级,这时造成人失眠的主要原因将不再是先前那些烦恼他的事情,而变成了另一问题:要是自己再睡不着怎么办?也就是说失眠原因变成了因为担心失眠本身而造成了失眠。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往往会继发对夜晚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有时甚至看到床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为此向大家介绍如何运用日本的森田疗法对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进行治疗的方法。

  1、首先要对失眠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就象前面说过的,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一些困惑的事情,为之失眠是正常的现象。所以当失眠出现时,我们不应该强迫自己尽快克服失眠,因为你越是努力克服,你的精神就越集中,你就越兴奋,而一兴奋你又怎么会睡得着呢?所以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失眠,接受失眠,甚至是享受失眠。不去想它、不去管它,不把失眠当回事,那么失眠将不会成为困绕你的问题。

  2、要知道睡眠的规律:睡眠是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律来让我们每个人进入梦乡,所以当你烦恼而睡不着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用去担心睡不着的问题,只要你静静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行了,睡眠会自然而然地引领你睡着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前一条的最后说不去想它、不去管它的意思。当然进入梦乡的时间长短是因人而异的,但不管长或短,你只要记住不去管它,不去想它就对了。

  3、要知道睡眠时间的长短到底会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担心自己睡不着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没睡好会对明天的工作、学习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实就睡眠时间而言,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需要晚上睡上10小时,白天才有精神,但有些人只需要4个小时就够了,甚至更有甚者2小时就够了。不过经过科学的研究,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5小时睡眠时间就够了,所以即便是你晚上没有睡足5个小时,也没关系,因为第二天中午你还可以午休。至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世界上还从没有哪人是因为失眠而死掉的。

  4、最后就是睡眠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不要今天晚上12点睡,明天晚上2点睡,而后天晚上又在9点就睡了。还有就是早上也要定时起床。平时没事的时候,特别是失眠期间,不要白天有事没事就躺在床上。而应该该工作就工作,该学习就学习,到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在上床睡觉。

  以上四点,如果能理解和坚持运用,那么对缓解失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八大诱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五、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六、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七、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八、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你有“明明病”吗?

  比如,明知道该减肥,却总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诱惑;明知道天冷要多穿点,可还是选择风度放弃了秋裤;明知道该努力工作,可还是得过且过。有时候,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该做,可还是手欠、脑缺、忍不住,这是集拖延症、强迫症、叛逆等于一体的“疾病”。虽然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却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被网友评选为2014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症”之一。

  这个定义被疯狂地转发,不少网友对号入座,大喊中招,甚至声称自己已“病入膏肓”,不如早点放弃治疗。其中,患“病”人群有爱美女士、屏奴、韩剧控、爱情受伤者等等。

  在某女装公司市场推广部上班的小刘就是明明病的严重患者之一。“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会加速衰老,可是天天都有晚睡强迫症。不到凌晨就是睡不着,不是抱着电脑看剧就是刷手机。每天都要把微博、朋友圈、豆瓣、新闻全部刷完一圈才能安心睡觉。”小刘不好意思地放低声音说,“这就直接导致第二天早上起不来,明明知道闹钟一响就该起床,可总是不自觉地磨磨蹭蹭了半天,经常等错过了班车,才知道又要上班迟到的节奏。”

  “明明就不……却还是……”类似的情况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及学生中大有人在。有时候总是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可是懒得去变,懒得去争取。听说,这个世界有一种病叫“明明病”!明明知道自己要努力,可不会付出行动;明明口口声声地说要减肥,但是看见美食就奔跑;明明知道他没那么爱你,可还是一如既往。

  明明知道减肥不该吃,可还是经不住美食的诱惑;明明知道早睡对身体好,可还是随着性子来,就是不想睡;明明知道该努力工作,可还是得过且过……有时候,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该做,可还是手欠、忍不住啊!我严重怀疑自己已经患有2014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症”—“明明病”。有木有?

  其实,“明明病”和之前热炒的“假日综合征”、“强迫症”等“病症”一样,充其量是一个热门的网络词汇,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其实,所谓的“明明病”只是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下,人们日常的惯性和惰性冠以了一个名称而已,只要相对注意改正自己的惰性就好。

  “明明病”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一般由4种“病因”引起,而且各有“解药”。

  1.侥幸心有人想减肥,但看到美食就劝自己“多吃一餐不会胖”,可总这样体重肯定会增加。有的女性明知道天气冷该多穿点,却为了美而侥幸认为“自己还年轻,冻一下应该没事”,结果让关节病乘虚而入。

  解药:要认识到,侥幸心只是自我催眠,同时用“有可能”来警示、约束自己,比如“吃了就有可能胖”,“冻了就有可能伤关节”。

  2.行动力不足说白了就是“懒”,那些在学习、工作中得过且过者多属此类。

  解药:用“我选择”的主动观念代替“不得不”的被动观念。比如我选择成为好员工,所以要认真对待工作,而不是被迫完成。

  3.完美主义: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但可能导致拖延,结果明知道要做,却迟迟不愿开展行动。

  解药:完美主义者往往“想比做多”。建议不论如何都要先动手,一开始可稍微粗糙些,但留出时间调整。还要暗示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4.逆反心:多见于青少年,明知道不该做某些事情,却因父母阻拦而执意要做。

  解药:要知道,跟父母对着干不是成熟,而是幼稚。想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先要让自己理智起来。家长也要先把孩子的话听完再发表意见,给建议时要以讨论的姿态、平和的语气。

  5、自制力差:这类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或者说是其他方面的行动受到了限制,但是因为自己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还是会干着“违法不犯罪”的事情——违背了自己或者是他人设立的规矩。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制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就拿一些要求来管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自己有心坚持,是不需要一堆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的。

  解药: 如果真是因为自制力差的问题,才导致一堆的明明病,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源头开始改变。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控制好时间(或其他需要控制的),并且不要急于求成,才能如愿以偿。

  浙江大学心理系博士后陈树林也表示,疾病需要对生理或心理有明确损害,“明明病”肯定不是疾病,充其量是一种障碍。它实际上就是每个人如何控制、管理自己的问题,在形成已有习惯、固有思维太过强烈等因素作用下,说服自己改变就会很难。

  对于如何改正“明明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沛建议,应该让积极心理代替消极心理。当你有侥幸心理时,可以用“肯定”来警示自己,比如“吃了肯定会变胖”;有惰性时,这可以用“做了会更好”来应对,比如“我提前写完作业,会得到更多奖励”。当然,也不要过分渲染“明明病”,现代都市人生活压力大,偶尔的放松也是一种调节。

【关于心理问题是什么以及各种常见心理病】相关文章:

孩子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家教策略12-18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09-15

常见的心理问题12-23

常见求职心理问题04-17

关于疫情期间常见心理问题11-14

关于小升初常见的心理问题12-27

中考前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对策10-10

高校的学生各种心理问题12-18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