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整长期单身造成的心理病

时间:2020-10-27 13:38:01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怎样调整长期单身造成的心理病

  长期单身后的4大心理症状

怎样调整长期单身造成的心理病

  一个人单身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不一定会造成问题,但有可能会产生焦虑、担忧、甚至抑郁等心理状态。总之,长期单身生活可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后遗症”。

  症状一:越来越不自信

  杨先生,34岁,博士,外企高级职员,考上博士后,就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伴侣,也见了不少,对身高和女方的工作要求较高。但是常常是他看上了别人,别人没看上他。女孩觉得他可以考虑,他又觉得对方不合乎自己的要求。

  杨先生将婚姻看成自己成功的一部分,所以现在婚恋这个问题也成为他特别大的包袱,朋友和家人对这个问题也越来变得越敏感,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问他会烦,不问他会觉得不被关心。为排解压力,杨先生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失眠,最近他还觉得自己有点脱发,工作精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婚恋心理咨询师荀焱说,有的被动单身者如果长期单身,可能会在自我认知层面上出现不自信和否定自我的情况。有的人可能连日常的梳妆打扮都懒于进行了。

  婚姻与子女教育专家尹红婷认为,有的单身者因为家庭方面的施压会把注意力专注在工作和学习上,将婚姻的需要埋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被埋起来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家庭的承受力也受到严峻的考验。

  症状二:交际能力下降

  今年30岁的陶女士,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一直都没有时间谈恋爱,父母着急给她介绍过几个人选,都因为自己太忙最后无疾而终。陶女士的终身问题成为家人关注的中心,被家人指责,这种压力造成身体方面的诸多反应,特别是节假日期间,特别容易生病。今年圣诞节,自己的同学们、朋友们都相约去玩,而陶女士一个人呆在家里,突然就发烧了,而且感觉挺憋闷的,当别人建议她去做心理咨询时,她说自己能扛,没问题。现在陶女士的母亲已经得了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陶女士现在连家都不想回了,“我妈妈发疯的时候,真的是太可怕了,我觉得这个家都没法呆了。”

  荀焱说,长期的单身生活,可能会使被动单身者因为自卑而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但是这样就会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尹红婷说,长期单身的人会对亲密关系有不安全感,导致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时界限的过度敏感、防范心理过重,家庭内外亲密的关系遭到损伤。由于亲人朋友会关注单身者的婚姻状况,有可能会被单身者列为减少交往频率的人,导致支持系统受损。使其交往能力进一步下降,找到合适伴侣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

  症状三:心理失衡

  湘先生已经38岁了,但是自理能力很差,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照顾非常无微不至,控制得也非常多。湘先生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但自己的个性又不成熟,思想相对简单,人际交往能力差。长期单身生活,让他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倾向,他曾找心理咨询,服用抗郁药物,当内心有压力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大声地对镜子斥责别人等。

  尹红婷说,自己的同学和同事都开始成家立业,有儿有女,而自己却还一个人漂泊,没有一个自己的小家,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承受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因为是来自外界,他们无法控制,而这些外界的压力导致他们无法真正专注自己的需要,自己没有结婚不再是自己个人的事,有时成为了家庭的耻辱,成了对父母的不孝,成了亲朋好友的负担,这样的压力无从排解,工作的成功,事业的成功都无法达到让父母或自己最亲近的人减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因此失眠、焦虑、抑郁等。

  症状四:缺乏责任感

  林先生今年33岁了,是一家IT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大学期间谈了一个女朋友,两人相恋四年,正当林先生准备向女朋友求婚时,谁知女朋友告诉他自己已爱上了别人。林先生因此遭受很大打击,甚至曾经想到过死。

  从此,林先生对爱情、婚姻都失去了信心,于是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与不同女孩交往,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爱情、婚姻对于现在的他都没有任何意义。

  荀焱说,当被动单身者的内心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会走向另一个发泄极端,经常呼朋引伴带着宣泄性质地疯,但是内心并不快乐,有的甚至会性伴多且紊乱。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单身族因为早已脱离父母为主体的家庭,又长时间未能进入与伴侣组成的新家庭,因此很容易出现缺少责任感、不愿意承担相对社会责任的情况。有的人以一个高尚的名义选择单身,很可能就是内心对承担责任怀有恐惧。不需要负责任的另一个极端就是缺少约束。

  专家建议

  自我接纳是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的最好方式

  荀焱建议存在心理焦虑的单身者尽可能地让自己处在一种舒适氛围的环境中。比如房间的布置,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柔软的感觉,利用一些柔和的色彩或者触感柔软的物品。因为柔和的色彩会让人容易平静,而触感柔软的东西会让人有安全感。同时平时可以跟一些自己喜欢的朋友在一块聊聊天。慢慢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并且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形象。比如去换个发型,有时候就可以很容易改变一个人的心情;下班回家换条线路,可能就会发现周围有很多有意思的事物;节假日可以去旅游,在旅途上和不一样的人进行交流。“关键是从自己身边能做的事情做起”。

  尹红婷建议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的标准,都应当慢慢降低。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单身人士,应当适度地参加一些放松活动,多参加体育活动,培养自信。对别人要求过高者,要能够接受生活和他人的缺陷,不要刻意追求完美和极致。

  从女性打扮看透她的心理

  衣服对于女性来说已经不再是生活所需要的衣物而已,衣服已经成为女性身体的一部分,作用等同于皮肤一样地重要,“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肤”,对衣服的选择和最深邃的心理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认为,从一个人对服装颜色和服饰的偏好上,往往可以推测其心理,而这一点在女士身上更为明显。同时,日本目白大学人类社会学系心理学教授涩谷昌三也提出,一个女性对于服装的选择,其中隐藏了很多个性化的心理特点。最近,对5220名女性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从中也反映出了当代女性的某些心理特征。

  在我们的印象中,裙子是女性的标志性服装。可该调查的数据却颠覆了以往的观念。在“裤装居多,还是裙装居多”这个问题上,70.88%的女性选择了裤装。这不但反映了女性对服装要求的变化,也折射出了她们微妙的心理变化。一般来说,裙装更柔美,更女性化,而裤装则更中性化。

  现代社会有个趋势,女性开始追求中性化的气质,这从“超女”的选拔就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女性多在职场打拼,她们希望像男性一样工作,以实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愿意借助女人的性别特点来撒娇示弱。于是,她们就想尽量掩饰自己女性化的`气质,所以,代表干练、沉稳的裤装自然更受青睐。

  调查中,有22.15%的女性从来不买同一款衣服,61.24%的女性偶尔会买同一款。这当然和现在衣服款式繁多密切相关,同时,超过八成的女性都追求服装样式的变化,折射出她们在做人做事方面,既保持个性,又追求变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女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新款手机、数码相机上市,她们往往会成为第一批顾客。另外,她们还不安于现状,一旦激情不再,她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求新的刺激。

  国外的心理学家称,通过衣服色彩的亮度也能了解女人。此次调查中,喜欢暖色系和冷色系的人数差别不大,分别是27.18%和32.9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恰恰喜欢暖色系的女性内心更为不安,对生活怀着不确定感。涩谷昌三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平时爱穿高亮度衣服的女性,都是不自觉地用亮丽的色彩来弥补心中的不安。

  当然,女性着装与心理并不存在绝对对等关系,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折射而已,选择什么样的衣服,还与一时一地的心情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看到别人穿什么衣服就对其妄自揣测。

  法国将“心理暴力”定为犯罪 夫妻言语侮辱可判刑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法国颁布了一项新法律,将“心理暴力(psychologicalviolence)”定义为刑事犯罪,这也意味着夫妻双方将会为自己对“进行有关外表、错误地指控等方面进行的言语侮辱行为”负刑事责任。这项法律规定,夫妻双方中的一方一旦对另一方进行了言语威胁、侮辱或身体暴力侵犯等行为,将会面临三年牢狱之灾,并处7.5万欧元(约合62万人民币)的罚款。

  这项法案在法国国会议员中获得了全票通过,并将“心理暴力”定义为“可以降低人们生活质量,导致人们心理或精神状况发生不良改变的不断重复的行为和语言”,包括不断重复的侮辱性手机短信。

  有法国地方法官认为这项新法律“不适用实际情况”,因为很难定义侮辱言语的程度,有些言辞过于含糊,难以证明其是否具有侮辱性。此前,法国家庭事务部长纳丁?莫雷诺(NadineMorano)向国民议会表示,“法国主要的求助热线每年都会接到9万名妇女电话求助,其中有84%的事件都是和家庭心理暴力有关。这项新法律适用于夫妻双方和同居伴侣,因此男士们也有权状告其妻子对其进行的言语侮辱行为。”

  莫雷诺还表示,在处理这类法律事件时,可以采用证人或医生开具的有关当事人精神压力疾病诊断证明等作为证据,“法官也可以参考夫妻双方的来往信件、短信等,因为这也是夫妻对对方实施心理暴力的方式。”该法律规定,将会对心理暴力犯罪嫌疑人戴上电子脚铐,以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据法国政府统计,在过去两年里,法国共有67.5万名妇女遭受到了心理创伤,2007年166名妇女被谋杀,2008年也有156名妇女因此丧命。

  美丽的画面可减轻病痛

  意大利巴里大学日前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舒适愉悦的环境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痛苦。这一发现有力驳斥了认为医院不应该把钱浪费在艺术品装饰上的说法。

  该研究由巴里大学“病理生理学病痛研究中心”的马莲娜?德?托马索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研究人员让一组研究对象从达?芬奇和桑德罗?波提切利等著名画家的300幅画作中选出20幅他们认为最美丽或最难看的作品。

  之后,研究人员让他们注视着这些最美丽或最难看的画作,或者一个空白的画板,而此时研究人员则用短激光脉冲照射他们的手,让他们有种刺痛感。

  结果发现,与注视着难看的画作或空白画板的人相比,看着美丽画作的人疼痛感减少了三分之一。

  此外,脑电波检测结果也表明,看着美丽画作的人对疼痛的反应会减慢。

  众所周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比如音乐,而托马索教授称,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美丽的画面也具有同样功效。

  此外,这项在《新科学家》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优美的外界环境有助于缓解病痛。

  这位神经学专家称:“医院的设计主要以功能性为主,但我们认为也要考虑美观这一因素。”

  “很显然,美丽的画作能够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而难看的作品则不具备这一功效,不过现在还没有研究表明丑陋的外界环境会加重病人的痛苦。

  “这些发现表明我们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来探究美丽的环境是如何减轻病痛的。”

  受访者最喜爱的画作包括:文森特?凡高的《星夜》和波特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而他们认为难看的画作则出自保罗?毕加索、20世纪意大利画家阿诺尼奥?布尔诺和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布特罗之手。

  托马索教授说:“这些人不是艺术家,所以一些他们认为难看的作品其实都是世界名作。”

  太过完美的人会降低自身亲和力

  社会心理学家阿龙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而且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演讲过程中,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饮料。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对四个人中的哪个更有好感呢?

  实验结果表明:四人中,才能出众但犯一点点小差错的人最受欢迎;而才能平庸又犯小错误的人,最无法让人忍受。为什么实验中那位既才能出众又没有出错的演讲选手,没有得到最高评价呢?因为大家会觉得太过完美的人,会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而有才能的人的小小错误,不但不会使魅力降低,反而更增加他的一分亲和感。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犯错误效应”,也叫“阿龙森效应”。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过分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堪称完美的人,绝不会是一个随和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哥们儿”。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人过于“完美”,追求完美,苛刻自己的同时,也就会给与他相处的人造成无形的压力。“越明亮的月亮,越难以看清四周的星星。”就是这个道理。

  偶尔犯点错误,比如偶尔放纵地喝醉后,胡言乱语;偶尔也会有一些丢三落四的小毛病……并不需要过多责怪自己,也许就是这些小错误,不会降低你的威信,相反会给你带来与朋友们更多的融洽。偶尔犯点错误,也许更可爱。

【怎样调整长期单身造成的心理病】相关文章:

长期单身的女性容易有的心理问题07-30

关于长期单身的女性会有心理问题08-31

长期单身的女性有12种心理问题07-26

女性长期单身易有的心理问题有哪些07-27

长期单身的女性容易有的三种心理问题08-03

伪单身的心理困扰07-15

长期焦虑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10-19

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怎样调整心理状态10-04

关于单身老人的心理问题08-17

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