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型》读书札记

时间:2020-10-26 20:38:06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心理类型》读书札记

  《心理类型》探讨了荣格心理学的观点的看法。《心理类型》读书札记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类型》读书札记

  “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便是我对你的期待。只要你受得了我的书,我们就一定合得来。”这是尼采给自己的作品打的一个极具挑逗性的广告,and it works on me! 当初就是因为在《快乐的科学》封面上看到这句话,才毅然地买下了这本有可能使我“失去食欲”的书。捧回寝室花了一段时间读完之后,果然三观尽毁。好在后续读了一些尼采小传和心理学知识及时重建,才没有酿成大祸。

  尼采这个名字大家一定已经很熟悉了,如果要讨论他的所有思想,或者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比较,已经远超出笔者的能力了。既然本文的主旨是介绍荣格的思想,那么我也就可以放心跟随荣格的文本来呈现他对尼采的理解。好在这里只提及了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

  荣格应该属于他那个时代最懂尼采的一批人当中的一员,他不但从青年时代起就是尼采的忠实读者,而且能够理解从尼采的无意识里生发出来的那些意象。他对尼采的“疯”与“不疯”洞若观火,能够区分尼采思想中理性的洞见和非理性的感触。

  这一章荣格写的语言非常简练,结构也很紧凑,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整理,大多数地方直接引用省时省力。对于介绍这本书中的有益的文献材料这个目的来说,多用原文效果更好。

  第一节 尼采略传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1844年10月15日生于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1861年17岁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礼。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1869年2月,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去世,享年55岁。

  我认为他是现代第一个在哲学层面上尝试治愈人类心灵痛苦的人。比如他在1882年写的《快乐的知识》以格言的方式颂扬了生命的快乐,少见的将生命的美学纳入了哲学的思考。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上帝死了”,这是尼采后期超人哲学的萌芽。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其中让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合作研究安娜·O案例的那个精神科医生)和尼采对话的剧情设定简直是绝赞,很生动地体现出了尼采哲学独特的心理学意义。

  第二节 太阳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跟席勒接近的地方就是它的美学主义和希腊主义倾向。他们两个也都反对道德审美主义而持一种自然主义的观点。然而与席勒截然相反的是,尼采并没有迷信于希腊人的“完整性”,而是从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看到了希腊人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丑恶、恐惧和虚伪——这一洞见被后来的潜意识理论所证明。

  他把希腊人的基本对立称为太阳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让我们来看看一段著名的文字:

  “从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这两位艺术之神,我们认识了存在于希腊世界中的巨大对立,认识了阿波罗式造型艺术与非造型的狄奥尼索斯式音乐艺术两者之间在起源与目的上的巨大对立。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冲动并行发展,大体说来它们明显地对峙着,一方不断促使另一方获得新生和强有力的`诞生,以便使它们的对抗能永恒地持续;它们似乎只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艺术’——才可作为沟通的桥梁;直到最后,凭借希腊人的‘意志’这个形而上学的奇迹,它们才得以彼此匹配,兼具太阳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创造性结合最终导致了雅典悲剧的诞生。”

  认为希腊悲剧是“酒神精神和太阳神精神的创造性结合”,这个观点有些牵强值得商榷。不过两种精神的对立冲突却是现实存在的,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能感受到。

  尼采继续描述了两种精神所产生的冲动的形式:太阳神精神的冲动产生出梦幻的状态,酒神精神的冲动产生出醉狂的状态。荣格评述道:“太阳神精神意味着尺度、数量、界限和对一切野蛮与野性之物的驯服。”(p114)而“在狄奥尼索斯(酒神)状态中,希腊人可以是任何东西,唯独不是一件‘艺术品’;相反,他们被自己的野蛮性所控制,其个性被剥夺,完全融入他的集体成分中,使他与集体无意识合而为一。”(p116) 显然这两者是直接对立冲突的。站在驯顺于文明的阿波罗精神的角度来看,酒神精神的醉狂状态是本能的释放,完全是可鄙的;而从酒神精神的角度来看,阿波罗精神的梦幻是一种虚伪的神圣、对生命的损害。

  自文明开始以来,人类更多地把酒神精神压抑在文明理性之下,所以一旦释放出这种被阻滞的本能欲望,两种精神就会出现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剧烈程度是跟之前压抑的程度成正比的。荣格在第二章就提到了其最严重的形式——战争和政治杀戮。

  让我们回到书中材料:前面说道,尼采认为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荣格对此提出了他的批判。他认为对希腊人来说,太阳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冲突实质上是一个宗教的问题,而不是审美的问题,因此“现代戏剧在起源上完全是宗教的”。我们知道,在审美状态中,观赏者是站在一个超然的角度来凝视或倾听(当然也有靠闻和尝的艺术),他自己的状态是抽离的。这种状态恰恰逃避了对“我”的思考、体验和理解。宗教体验则不同,它强调“我”的整个身心的真正的参与,因而更像是一个能够作为“我”的最终归宿的容器。

  结合荣格对席勒和尼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审美主义仍然没有逃脱某种规定性。人们还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限制了无意识的卷入,使审美显得只是在问题周围绕圈子(当然它有助于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不能触及内在冲突的解决。当然现代艺术已经开始考虑用各种设置唤起人的无意识内容,使观赏者的参与和二次创作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所以现代艺术具有心理治疗或者扰乱的作用,或者看过某件现代艺术品真迹而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云云,也就不奇怪了。

  席勒和早期的尼采之所以选择从审美这个角度深入思考内在冲突的结局,就是因为它非常安全,能够避免深入接触人生的阴暗面。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关于“悲剧的诞生”的意义,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文明的希腊人内心诸对立物的和解的象征”,而荣格认为这只是一种“美的幻象”,是在以一种使冲突更可控的方式(虚构的戏剧冲突)来伪装人们在真实生活中不时流露出的野蛮面相。导致尼采早期持有这种观点的原因与上一章提到的席勒是一样的——即把自己生命中所未发展的部分视为通往神性的道路。

  随着尼采的不断游历和思想的渐渐发展成熟,他较之席勒在和解人类内在冲突中向前走了一大步。这在《悲剧的象征》中只是埋下了一颗种子——也就是他所说的“‘意志’这个形而上学的奇迹”。荣格认为这个描述具有“无意识的”这一心理涵义,这一奇迹的发生“正如自然造物的生长现象一样,而不是来自任何人类智慧的精心谋划;它是期盼、信念与希望的果实。”这颗种子后来慢慢发芽,以至于我们看到后期的尼采完全成为了酒神的门徒——疯了。

  第三节 《悲剧的诞生》涉及的类型问题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提及的对立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的对立是相似的。狄奥尼索斯的醉狂对应着席勒所说的感性本能,也就是“情感-感觉”。太阳神精神对应着席勒所说的形式本能,也就是直觉,它是一种“对美的内在意象的知觉,是对自制和均衡的情感的知觉”。

  前面已经说到内倾思维和外倾情感这两个理性功能的维度,那么在荣格看来内倾直觉和外倾感觉与理性的维度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涉及一个功能分化的问题。毫无疑问的是,感觉和直觉功能作为感知功能一定是早于思维和情感功能出现的,随着接受的信息增加,同质的信息倾向于形成特定范畴,再由各种范畴组合成观念。当然,既存在逻辑观念,也存在情感观念。荣格论述道:

  “内倾的状况若成为习惯,它便会与观念世界保持一种分化的关系,而习惯化的外倾也会与客观世界保持着同样的关系。在尼采的酒神精神与太阳神精神的概念中,根本看不到这种分化。酒神的情感具有感触性感觉的全然古代的特征。因此,它不是从本能中抽象和分化出来、而成为易变(mobile)因素的那种纯粹的情感,这种纯粹的情感在外倾型中服从于理性的控制,把自己借与了理性,充当理性意志的工具。同样地,尼采的内倾概念也没有涉及同观念纯粹的和分化的关系,这种关系脱离了对内在意象的知觉——无论感官决定上的还是创造性生产上的意象——成了一种对纯粹的和抽象的形式的沉思。”(p119)

  内倾思维是从内倾直觉分化出来的,外倾情感是从外倾感觉分化出来的,正是因为这种分化才产生出人类理性的适应性。

  荣格认为尼采和席勒的思想吧我们引向了另外两种心理类型的原则,他们属于“审美的”类型——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准无意识的功能类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群还存在以分化的直觉和感觉本身为主导功能的一类人,他们常常是天生的音乐家、画家和舞者。荣格对这两种功能类型的描述非常的简洁明了:

  “直觉者将无意识知觉提升到一种已分化功能的层面,使他能借直觉来实现他与外部世界的适应。他的适应借助于无意识的指引。这种指引是他通过精细非凡而且敏锐的知觉以及对微弱的意识刺激的诠释所获得的。”“这种态度主要通过内在世界的中介来知觉外在世界,有时甚至不惜以牺牲现实为代价。”

  “感觉者在所有方面都与直觉型相反。他几乎完全依赖于他的感官印象。他的全部心力皆被本能与感觉所定向。因此它完全依赖于外部刺激。”(p120)

  最后,我们来说说尼采的性格类型。我们谈到过早期的尼采与席勒的相似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尼采在他生命早期的性格类型至少是接近席勒的。而在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的尼采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他的直觉-艺术天才,“他理性的适度与简洁的缺乏,一般来说正是直觉型的证明(p120)”。 在这种情况下,尼采的功能类型叫做INTJ,这是在人口中占的比例最少的类型。由于直觉功能的高度分化以及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他的感觉和情感功能便处在了一种原始状态,两者相结合结形成了狄奥尼索斯式的深层精神。这种精神被它天才的直觉所揭示,造就了他短暂一生的孤独和伟大。

  有些时候,天赋的才能是一柄双刃剑,尼采最终深陷于他所洞悉的无意识的酒神精神之中。由于健康的原因,他引以为傲的强大意志在无意识爆发的狂风暴雨中崩溃了,荣格认为尼采离成功只差了一步。如果尼采发疯之后在都灵所写的手稿没有被烧毁,这对人类来说会是意味着获得更多的希望,还是更深的绝望呢?

【《心理类型》读书札记】相关文章:

心理问题的类型08-29

心理测试 适合男人类型07-19

不同的心理类型有哪些08-21

儿童的心理焦虑有哪些类型07-18

不同类型顾客就餐心理分析08-18

读书笔记的类型12-20

护理札记的初中读书笔记(精选12篇)12-29

心理测试—你会爱上什么类型的男生11-25

心理测试:你的爱情是哪种类型07-06

孩子讨厌的妈妈类型儿童心理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