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路》

时间:2020-11-22 15:54:53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心理学之路》

最喜欢是这句话

一个人能否采取和实现自己的决定,是依他的世界观、他的兴趣和需要为转移的,是依他的思考正确到什么程度、他的知识广博和深刻到什么程度为转移的,而且也是依他是否善于完成必要的行动而不成为偶然性的奴隶为转移的。如果一个人能扩展自己的知识,发展思维,使自己养成按照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行动的习惯,那他就愈来愈自由。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自由不外乎是认识了自然性而已。 P439

我在这段话下面划了线,又加了重点号,可见当时之欣赏。现在看来,它的确是对我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自己养成按照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行动的习惯,那他就愈来愈自由”在我当时看来,就是自由的秘诀。当然,这句话没有强调主观能动性。它的重点不在这里。我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探索,希望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但是,只是到最近十多年,我才算真正找到了感觉,有了那么一点相对自由的感觉。这一突破至少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有了自己关于“上帝”的体验。——我这里所说的“上帝”,类似爱因斯坦所说的“广义的上帝”,它与任何有组织的宗教没有绝对的联系。由于这个问题非几句话能够说清楚,就此打住。

2、对于人有了这样的体悟: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即使已经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未必能够去做,养成习惯更是谈何容易!或者说,人的自由不仅取决于智商,更取决于情商。或者用我的.人格三要素理论,取决于智慧力、道德力、意志力。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学会了处理情绪问题,包括自己和他人。人之所以会认识到又不能够去做,是由于心中不空,或者说是由于有情绪干扰,处理好情结,变得比较空,就能够减少“三岁小孩都知道,七十老头做不到”的分裂和悲哀。

3、我形成了自己关于“通心”的理念和训练方法。——这方面,我已经谈得够多,此处不再重复。

再回到上面那段话,可以说它现在也没有完全过时。它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说,凡是你不自由,都是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过这段话也有一个问题,有一点唯理性或者说片面强调人的智慧力。它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它不充分。

关于这本《心理学》,我对下面这些也非常感兴趣,都划了线,表示欣赏和重视。

什么是灵感?

P362:

“灵感本身就是人的全部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灵感的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部精神力量去解决提出的任务。“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向着它。”(陀思妥耶夫斯基)“您相信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也不能摆脱开我自己的机器。有时我们梦见做画和计算。”(拉沃契金)普希金写道:“我忘记了世界。”柴可夫斯基创作时写道:“我忘记了一切。”

灵感的产生需要艰苦的劳动

P371

他(——指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所利用的材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图书馆”。

P372

高尔基说:“主人公的性格是由他所属的社会集团、社会地位中的不同人身上取来许多特点构成的。为了要近似正确的描写一个工人、一个神父、一个小老板的肖像,必须很好地观察上百个神父、小老板、工人。”莱蒙托夫说:彼乔林的形象“不是一个人的肖像;这是由我们这一代人的充分发展的缺点组成的肖像”。

P374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给莫非特的信中这样地说明了他准备“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的工作:“把当前这部巨大的作品中未来的全部人物可能遇到的全部事情都想了又想,思考了上百万种可能的结合,以便从其中选取百万分之一。难得很呀。可我也就这么做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工作的全部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确定了工作计划,搜集了大量材料以后,通常是写得很快的,不考虑细节。写好的东西送去?清。再迅速对以?清的作品进行加工。手稿的行间很快地为修改和增补所弄乱,在边上写,在下面写,移到另一页上写。整个句子被另外的句子所代替,这些句子有时是阐明从新的方面引入的形象。第二次?清的作品也受到同样的遭遇。第三次又是这样。某些章节被改写了十次以上。托尔斯泰喜欢说:“多节?多洗才能得到黄金。研究一下他的手稿,特别是像“安娜·卡列尼娜”的手稿就完全可以肯定这一点。

马雅可夫斯基也写过类似的话:“诗歌就是镭的发掘,采一克就得一年的劳动”。

以上这些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发现,如果说我什么时候有灵感,都是与自己的积累分不开的。

作家的丰富想象力

P373

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对他的一个朋友说:“你看看,塔奇雅娜跟我玩弄了一个什么把戏!她出嫁了。我决没有期望他这样。”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惨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深刻的体验到这个结局。冈察洛夫这样说明了他头脑中进行的活动:“人物是我不能安静,他们死跟着我,出台装腔作势,我听到谈话的片段,我常常认为这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一切都是凭空来到我身边的,我只应当观看和思考。”

 福楼拜说,当他描写包法利自杀时,他生动地感觉到她口中有砒霜的味道。贝多芬把音乐的声音想象的那么鲜明,以致耳聋以后还创造了不朽的第九交响乐。莫扎特能在“头脑中”写成任何一个音乐作品,他能“一眼看出它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个美人”。阿·托尔斯泰把自己的“错觉能力”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有时混淆了过去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列维冬天画出了夏景,只是利用夏天所作的个别的速写。

记得当年读到以上这些话的时候,感受特别深。我对作家、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十分钦佩。

我从小比较爱思考人的动力问题。后来对马斯洛感兴趣也有这个原因。后来我第一次接触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时,兴奋不已。这本书关于需要理论的部分对我有启蒙作用。

人的需要

P386

有机体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于满足对延续和发展他的生命所必需的东西的需求。例如,对于食物的需求就是这样。

有机体在生活所必需的一定条件中的任何需求,都表现在它对于这些条件的要求上,或者换句话说,表现在有机体的需要上。

需要为一切活动的机体所固有,因而,也为人所固有。人的活动也同样指向于满足某种需要。

有机体的需要表现为对于这些或那些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需要的最初级的形式是对于直接的无条件性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本身就能够使有机体的状态向所需要的方面改变的影响有敏锐的感应性。

我现在搞心理治疗,非常注意人的情绪。下面是我第一次看到关于情绪的论述:

积极的情绪

P404

凡能提高人的生活活动,增强人的体力、精力、驱使人去活动的情绪体验,叫作积极的或增力的情绪体验。

在成长的路上,我走过一些弯路,这也许与我以前片面关注“积极的情绪”有关系。我对消极情绪的关注晚了一些。

我喜欢琢磨、分析人,但当时关于人格理论的书很少,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又过了两年才知道的。

当时所谓气质理论给我的感觉是很不过瘾。有点像鸡肋,食之肉少,弃之可惜。不过,“鸡肋”也有它的作用,它可以吊你的胃口,刺激你的食欲……

气质

P511

在任何一种气质的条件下,都有发展个性的不良特性的危险。在某些条件下,多血质能产生“精力分散”的倾向;粘液质能引起某种程度的颓唐,对周围事物冷淡;胆汁质能使人无?,暴躁:具有抑郁质的特征时,可能形成完全沉沦于个人体验的倾向和过度的沉默。理解气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以及形成支配他们的技能,这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P513

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杰出人物当中,都可以找到不同气质的代表人物。例如,在最伟大的各国作家当中,我们可以指出普希金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有明显的多血质的特征,果戈有明显的抑郁质的特征,克雷洛夫有明显的粘液质的特性。

作者:许金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学所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心理学之路》】相关文章:

如何走好职场之路03-25

小资本创业之路08-20

我的求职之路03-06

银行求职磨炼之路02-16

老兵创业养鸡之路09-25

赵本山的创业之路05-06

屈臣氏创业之路解密11-01

如何开启创业之路12-06

淘宝创业开店之路06-15

心理学与伪心理学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