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时间:2020-08-23 18:09:4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积极心理学

  一、当代心理学:积极转向

  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1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2((P5-14)。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的生活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显然,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一针见血地指出消极心理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和困境,首先,消极心理学模式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导致消极心理学模式的霸权。在过去的近1个世纪中,消极心理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为“消极(病理或变态)心理学”的代名词。据有关的OVID搜索发现,错误(error)和偏差(bias)(18,913)远多于优点(strength)与价值(virtue)(7,423),晚近的Myers和Diener(1995)文献回顾发现(3( (p. 325-337):心理学文献过分集中在个人生活的消极层面,心理科学中关于消极心理研究的论文远远超过研究积极心理状态的论文,这个比率高达17比 1;其次,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心理学家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消极心理学家的研究焦点和兴趣过分地集中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过分局限的消极心理学取向的模式,忽视与漠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马斯洛很早就指出(4((P14):“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过去,大多数研究者受到的是消极心理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对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研究者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最后,消极心理学模式泛滥扩张,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5((P2) 。Kennon M.Sheldon和Laura King在其《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论文中指出(6((P216-217):“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也意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些内容必须纳入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正是出于对消极心理学模式种种弊端的不满和反抗,作为回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有关的论著、个案研究以及实验研究都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主题涉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幸福(sense of well-being)、满意(satisfaction)、士气(morale)、正性情感(positive affect)、负性情感(negative affect)、情绪平衡(affect balance)、兴高采烈(elation)、幸福觉察(perceived well-being)、主观福利(subjective welfare)、主观不幸福(subjective/psychological ill-being)、可感性生活质量(perceived life quality)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积极心理学不断增长的意识,无论什么理由,这个领域开始出现萌芽。特别是1960年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最近,心理学家通过Psychinfo进行搜索发现:幸福感与心理疾病,在过去的5年里。各有28,612个12,009引用,当包括健康,快乐,生活质量和其他有关主题词进行更广泛的搜索,数量就更多(6((P141-161)。在积极性心理学模式与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对抗与较量中,天平逐渐向积极心理学倾斜,此消彼长,积极心理学的萌芽不断壮大,逐渐成长。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汇集成汹涌喷湃的时代潮流,在千禧年新世纪伊始,终于爆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 (2000)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思想、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引起了巨大反响。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积极心理学终于凌空出世,高举旗帜,统一了早期分散在心理学各领域中有关的积极心理研究力量,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并促进该领域研究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向发展。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二、积极心理学:基本框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极心理学虽然直到今天才异军突起,众望所归,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富有活力的研究方向,但其萌芽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众多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进行着艰苦的开拓性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终于水到渠成,崭露头角,构成现代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基础和框架。

  积极心理学体系首当其冲的时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人们积极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其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评估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Kammann(1984)等指出(7((P15):“幸福感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强劲的首要的维度,幸福感研究生机勃勃。”在1967年,Wanner Wilson[8](P294)写第一篇幸福感研究领域的评论《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时,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仅有20余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主观幸福感的文献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硕果累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温度骤升,在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成为现代心理学引人注目的重要分支,发展极为迅猛(9((P25-27)。实际上,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积极心理学的种子,与健康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积极心理学】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书籍推荐08-05

10本积极心理学书籍05-06

积极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09-07

积极心理学书籍:《共情力》09-10

积极心理学书籍:《自控力》09-10

积极恋爱心理学怎么样10-12

积极心理学书籍《真实的幸福》简介04-27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01-19

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培训心得08-09

心理学书籍之《积极组织行为学》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