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10-06 10:04:37 高中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七篇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法

  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学习过人口、城市之后关于生产活动的第一部分内容,之后是学习工业地域类型,这一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铺垫的作用。另外农业的生产和布局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加上本节课理论性又较强,所以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时间预习课本,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目标导学法、实例导思法、引议释疑法、点拨破难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说教法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图片导入法。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农业的概念,接着说:“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图片法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回顾之前的知识,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也与本节课联系紧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主要包含“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区位的变化”四个知识点。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的含义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后可以知道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我会顺势提问: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农业区位因素

  我会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回答完后,我会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学生易于理解,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探究法】全班学生分为三大活动小组,分别完成课本43页的三个活动题,讨论完成后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补充资料)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并与他们一起总结归纳:

  (1)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2)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是受地形条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区),喷灌(以色列滴灌技术),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使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农业区位的变化属于一个较为综合的知识点,放在巩固提高环节,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学习,也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将课本44页活动题“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作为作业,学生完成后下节课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

  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说教法

  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

  课本资料、多媒体

  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

  2. 活动设计

  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

  ◆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

  五、说板书设计

  无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

  前面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还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启发的意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也有

  助于同学全面思考自行车在交通问题中影响的大小和发展方向。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了解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3.培养学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南

  京交通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南京交通问题解决建议措施。

  二、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时要联系本章内容,分析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1.利用图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分析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并分析自行车应承担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车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南京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进一步和学生共同探讨,南京的交通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环境污染,并和同学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以及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归纳小结:

  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

  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

  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

  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

  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车,可以相对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这组同学在幻灯片中提到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带来大气污染外,还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什么问题?

  这组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那么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除了这组同学提到的三点解决措施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我们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小结:针对我们南京的实际情况,《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的建议稿提出我们南京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私家车的发展进行主动引导,并辅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别化调控,更加关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五、板书设计

  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

  交通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的原因

  三、交通问题的解决建议

  四、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电脑

  一课时

  三.说学法

  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

  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

  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

  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

  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

  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

  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

  4. 反馈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本节课标解读:

  1.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2.说出乳蓄业的分布范围,说明乳蓄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共分为2部分内容“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使用2课时完成教学。

  两部分内容都以案例的形式开展。大牧场放牧业以潘帕斯草原为例,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教学中应注意对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包括交通状况和草场条件的改善)是“催化剂”。乳畜业,以西欧乳畜业为例,重点掌握产品种类和分布特点,这里理解欧洲乳畜业的形成条件是关键。乳畜业的规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当地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多个角度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培养从众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因素中综合分析,并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的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念。

  2.借鉴世界状况,探究中国国情寻找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业服务。

  1.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二.说教法:

  讲述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拓展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

  电脑平台、有关图片和录像。

  2课时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图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学习乳蓄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读“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

  1.导入新课:通过视频“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引出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分布范围;然后通过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图”“气候图”和“牧牛业景观图”,讨论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该种农业的特点;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展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图”“交通图”和“内蒙古牧区图”,分组讨论我国内蒙古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课时,首先通过设问顺利从大牧场放牧业转入乳蓄业,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乳蓄业的概念;然后通过展示世界乳畜业分布图,了解乳蓄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接着,通过西欧乳蓄业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特点。

  3.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念

  2.分布

  3.区位条件

  4.特点

  二、乳蓄业

  1.概念

  2.产品种类

  3.重要分布

  4.区位条件

  5.特点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的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1、知识与技能:①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②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及运输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及线路。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④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表格分析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又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时,具有运动的、发展的眼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学重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教学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二.说教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学习现代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读图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学习。开门见山式导入人类的地域活动联系,并设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讲解。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认识,以便于下面教学内容的进行。

  其次,进入新课讲授。由于学生们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面的讲解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的图来学习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掌握,仅仅知道其优缺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出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并通过实例与学生共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得出要综合考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选择最佳运输方式的结论。

  接着,过渡转折,引出交通运输网,通过“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铁路”,以及从“畜力-船-汽车-飞机-管道”交通工具变化来综合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并结合书上的“南昆铁路”的实例,来具体分析几个因素对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有运价、运量、运速:

  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二、交通运输布局

  2、南昆铁路分析

【高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说课稿06-25

高中地理说课稿最新02-16

高中地理的必修说课稿范文04-06

高中地理说课稿15篇08-04

高中地理说课稿(15篇)12-27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9篇)11-15

高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5篇)02-16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07-27

高中地理说课稿(通用21篇)07-01

高中地理说课稿(合集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