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招聘选拔 > 招聘过程中企业品牌的破坏

招聘过程中企业品牌的破坏

发布时间:2017-10-23编辑:ZMR

  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招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科学的甄选手段及合理的流程设计提高招聘活动的有效性得到高度重视,但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即招聘过程中的企业品牌破坏的问题。本文即从招聘过程中造成品牌破坏的典型状况入手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改善建议。

  一、招聘过程中企业形象的破坏

  经常情况是,应聘者感到自己在招聘中受到了不公正的、非人性化的待遇,如果恰好该应聘者没有被录用,这种感觉则会更加强烈,最直接的反应是向周围的人倾诉他的“遭遇”,由此即构成该企业品牌的破坏。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写个帖子、博客上传到网络也很经常,相信大家都见过类似的帖子。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传播形式构成的企业品牌破坏更普遍,因为大学生基本上都可算作“网民”,同时各种社区网站、求职论坛提供了传播渠道。下表所列是作者在网络搜索中发现的几个帖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下。

  标题 链接地址

  在深圳应聘遭遇的"贱"招 https://bgl.sz.net.cn/bgl/2008-03/25/content_1140707.htm

  应聘遭遇“乙肝歧视”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04-02/23/content_1149392.htm

  应聘遭遇“姓”歧视 https://gd.sohu.com/2004/01/06/33/article218023379.shtml

  大学生就业:一个漂亮女生应聘华为的真实遭遇 https://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7-07/15/content_6377546.htm

  在AC尼尔森面试的经历 https://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20/1/153599.shtml

  不要小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情况对企业形象的破坏。当事人在描述其“遭遇”的时候往往带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样就不免偏颇、片面,而这类情绪化内容却因为其现场感、出位的特点而更容易获得在网络上的快速、大范围地传播,尤其当这些“遭遇”涉及到一些知名企业时,则更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这就是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

  二、招聘过程中企业品牌破坏的几类典型状况

  (一)招聘安排不合理导致应聘者不满。比如,有企业通知全部应聘者在同一时间到公司面试,结果造成应聘者长时间等待,待到面试时用很短的时间(几分钟)即结束面试,甚至有应聘者等待不及而离开;再如,有企业在初试情况下即通知外地应聘者面试,结果问的都是一些初步了解性的问题,造成应聘者十分不满。再如,极少有企业会及时通知落选者结果,只有当其电话打到门上才会不耐烦的应付一下。诸如此类,实际上都表明,无论企业、还是应聘者,都为可能达成的劳动关系付出了相当的成本,而强势一方的企业显然并没有对作为弱势一方的应聘者的成本付出做全面考量。

  (二)招聘人员的个体行为方式导致应聘者不满。招聘人员在招聘过程中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应聘者是否符合空缺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而有些招聘人员则过多的表达了对于应聘者的个人好恶。比如某企业招聘专员在面试某留学生时,更多的关注其是否自费留学、是否家境富裕等个人问题,并表现出对于那些家境优裕而在国内无法通过高考读大学而转而留学的年轻人的轻视态度。

  招聘人员在很多时候必须隐藏个人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以及对应聘者表现的直接反应,无论最终录用决策如何,招聘人员不必反应过度,因为是你在面试,不要被应聘者“面试”了招聘专员。

  (三)招聘政策导致应聘者不满。有些企业制定了某些些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公平就业原则的企业规定,比如有企业规定不予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该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舆论支持,“在乙肝公益论坛‘肝胆相照’上,一名网友详细开列出该企业出产的所有产品名录,联合网民*这些产品的帖子点击率已达数万之多”;性别歧视自然是见怪不怪了,但“姓氏”歧视又来了,比如售后服务岗位拒绝“贾”姓应聘者,而财务则拒绝“裴”姓;还有血型歧视,比如应聘营销经理职位,血型必须是O型或B型,因为“O型或B型者遇事沉着冷静,忠诚度高,心理素质好,善于驾驭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些要求基本与是否胜任岗位无关。某些企业虽然并不会公开这些招聘政策,转而采取内部掌握的手段执行,但随着我国就业问题成为政府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公平就业这一“重灾区”必将受到重视。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