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理发的民俗由来

时间:2024-02-26 09:11:21 炜玲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月不理发的民俗由来

  在传统文化中,许多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习俗,其中就有正月不理发。正月是一个尊重祖先、祭祀神灵的重要月份,许多习俗都和祭祀有关。在这个月份里,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同时也有许多禁忌和规矩需要遵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正月不理发的民俗由来,欢迎阅读与收藏。

  正月不理发的民俗由来

  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在春节假期后,有一个行业是比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长很多的,那就是美发行业。很多理发店,过了正月初十,甚至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晓民间风俗的朋友或许早就猜出这跟我国的一项风俗有关。没错,那就是“正月里不宜理发”。

  在民间,至今流传一句禁忌歌谣:“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现在上了岁数的人还对此身怀忌讳。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说在长春,因为舅舅发现自己的外甥理发,而闹得很不愉快。在这位舅舅看来,这个外甥“太任性”,没礼貌,正月里理发,无疑是对他的“诅咒”。最后在亲戚的调节下才算作罢。

  正月里不理发,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传,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讲究的家长则会对其格外叮嘱,生怕孩子在正月里理发会对孩子的舅不利。当然,这也似乎有些小题大作,牵强附会,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里为何不宜理发?“正月里不剃头”与“死舅”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而“正月里不剃头”,还与古代汉人对头发的重视有关。《孝经》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古代汉人认为“头发”是父母给的,因此自己无权“处置”自己的头发,而头发也被认为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发为髻。除非一个人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僧为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恋尘世的决心。而古代人不理发,也有缅怀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认为头发的重要性几乎和头颅相等的,因此“剃发”就是“剃头”,而今人管“剃头”“剃发”叫成“理发”,仅是整理头发而已,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理发”这件事的观念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如此看来,“正月里不宜理发”深究起来,一半是传统的观念,一般是迷信的牵强附会。时至今日,已没有必要对“正月理发”与“死舅”的关联性做太多的考究。而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月里不理发是有其合理性的。《黄帝内经·素问》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萌发、推陈出新的时节,而不应该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长。对应到头发上,就是要让头发披散开来,任其自由生长,而不应该剪断,违逆春生之气。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剃龙头”的习俗。如果对“正月剃头死舅舅”还身怀忌讳的人,不妨赶在这一天“剃龙头”,为新的一年博个“好彩头”。

  关于正月不理发的传说

  传说一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传说二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金钱鼠尾”了。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实际上,“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误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了解,在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发的规矩已逐渐淡化,但在我国更广的范围内,这一旧时“年俗”还存在,需要人们更新观念。

  起源

  古代中国人民对头发十分重视,民间早有在特定时间剪头发的习惯,如《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说明起码早在汉代,我国民间便已对剃发时间有了一定的要求。

  清代潘荣陛所书《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多不剃发,恐妨舅氏”这又说明了在清代实是将“五月剃发”与“妨舅”相联系

  在我国民间诸如此类“禁忌”数不胜数,如《遵生八笺》甚至规定了夫妻何时不能同房甚至不能“问疾”,可见“剪头发妨舅”实是古代一种普通的迷信说法

  正月不理发的原因

  一、祭祀祖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信仰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正月初一、初二这两天,很多人会按照习俗向祖宗们进行祭祀。而在进行祭祀的时候,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规定,比如不能剃头、不能理发等等。这些规定主要是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很多人认为,祖先是家族的灵魂,如果随意剃头理发,就是在削弱家族的灵魂。

  二、尊重神明

  在中国传统神话中,正月初一被称为“天地初开”,这一天被认为是天地开始“搬家”的日子,各路神明从天界下降到人间,给人类带来祝福和祥瑞。在这一天,很多人会向神明祈求健康、平安等等,同时也需要遵守一些规矩。比如不能洗头洗澡、不能理发剃头等等,这些规定也是为了不让自己遭受不幸。因为如果犯了这些规定,就会被视为不敬神明,可能会遭受神的惩罚。

  三、节约资源

  正月是一个年度的开端,也是农历的新年。在封建时期,很多家庭都是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方式,物质条件相对较为匮乏。在冬季时,很多家庭都需要为了保暖而靠理发取暖,因此,新年期间,很多人不理发的原因就是要节约家庭资源。同时,冬季气温较低,容易感冒,良好的头发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因此不理发也是为了养护头发,保持良好的发质。

  正月不剃头的民俗溯源

  关于过年的民俗很多,其中有一条民俗禁忌在正月里常常被人提起,那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

  这句民俗禁忌甚为奇怪,为什么剃头会导致人的死亡?又为什么外甥剃头会让舅舅遭遇不测呢?让我们寻根溯源,从这句话的起源开始说起。

  关于这一民俗禁忌的由来,有很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与清初的“剃发令”有关。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政府发布《薙发诏书》:“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强迫汉人十天内与满人一样剃去外周的头发,留起“金钱鼠尾”发型。

  而汉人传统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剃发令激起了民间强烈反抗,尤以江南地区流血抗争最为惨烈,虽最终失败,但百姓心中仍有怨愤。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正月里不剃头,以表示内心的不满和对“旧朝”的思念,故曰: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思旧”被讹传为“死舅”。

  这一民俗禁忌之所以被政府默许,传说与吴三桂有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被封平西王,为笼络吴三桂,将皇太极第十四女阿吉格(和硕建宁公主)嫁给其子吴应熊,因此吴应熊的子女按照汉族的习俗应叫顺治皇帝舅舅。

  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句话被顺治皇帝知道后,问汉人官员是否确有其事,因为摸不着源头又不敢不回,只好说“民谣通天,或有应验”。有此顾忌,只好听之任之,这一民俗禁忌才流传到现代。

  关于这一民俗禁忌,还有一个更温馨的来源传说。

  相传有一个理发匠因家境贫苦无钱给舅舅送礼,为了孝敬舅舅便在正月拜年串门时给舅舅剃头,经过巧手的修剪,舅舅十分满意,因此约定,每年正月叫外甥给他剃头。多年后舅舅去世,理发匠思念舅舅每到正月都为再也不能给舅舅尽孝而痛哭流涕。因此有了“正月剃头思舅舅”的传说,后来以讹传讹为“正月剃头死舅舅”。

  关于正月不剃头,还有中医养生方面的依据。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记载:“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大意是说: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包括头发)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如果剪断头发,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民俗禁忌这种文化,因为时间的关系,再加上历朝历代的曲解和以讹传讹,已经很难再探究本意了。深究各种传说来源都有很多不合逻辑之处,流传至今,除了给理发师放一个月的假之外,别无他用。很多理发师正月里也已开门营业,从卫生和美观角度考虑,大家该理发就理发,不用因此为舅舅的健康担心

【正月不理发的民俗由来】相关文章:

有关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由来06-20

中秋的由来07-05

冬至的由来12-23

清明的由来11-28

六一的由来05-29

白露的由来09-02

婚纱的由来09-19

汉族的由来10-20

风筝的由来01-03

正月里正月正绕口令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