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

时间:2022-04-19 16:19:01 舞蹈知识 我要投稿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

  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中国舞蹈中最传统、最具代表性、最精湛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1

  “古典”为拉丁文cassi—cus的意译即为“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又称“新古典舞”)是从我国的传统戏曲舞蹈、武术、古代艺术资料中的舞蹈形象如敦煌舞中的“反弹琵琶”这一舞姿就是从敦煌112石窟壁画中的“琵琶舞”的舞姿,民间舞蹈如《绸舞》、《剑舞》、《胡旋舞》等,古典、诗画等文学艺术中挖掘筛选、整合创造而来的。因此中国古典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便具有了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格的训练方法。这种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在不失传统艺术的前提下,经过李正一、唐满城两为教授的倾心研磨,提纯出古典舞的身韵动律“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元素和“圆、曲、拧、倾”的动势节律的身法态势。本文旨在从表层到内涵寻找出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龙蛇蜿蜒——线

  博毅《舞赋》有“蜲蛇蚺袅,云转飘曶”、“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卢肇《湖南观双枯舞》云“飘渺兮翔凤,婉转兮蛟龙”;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咏》“矐如弈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以上历史记叙的舞蹈诗歌辞赋中,无论是描写形体的“婉转如转龙”还是描写眼神的“转、斜、送、回、顾、盼、盻、流”等都十分清晰地证明了中国古典舞在形体动态和空间构图上追求一种线型之美。而这种追求是来源于中国古人的抽象意识在造型艺术以线为代表,包括简、空、不似、水墨、笔墨等抽象特征的审美情趣。线的性质在中国造型艺术中有着重要位置,作为同样具备造型艺术的中国舞蹈艺术来说,追求线型的动律美当然是十分自然的。

  另外,由于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它对中国先民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力量,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龙崇拜”、“龙意识”。龙是流传跌宕的线条运动的最佳运动形象的对应,所以中国古典舞的体势运动也正随时表现为游龙般的线的运动。

  中国古典舞十分讲究身段美。其中,腰作为整个身体的轴心,其“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往复回旋必然显示出体态的所谓“体如游龙”、“纤细回翔”,这正是游龙的意象。纵观中国传统舞蹈,其中,巾袖的上下舞动、缭绕变化,充分显示出游曳飞动的形态,呈现着电闪、龙跃、旋回之势,带来了有如彩云追月、行云流水般的特殊形式意味。

  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身段的动律要求也是欲进先退、欲直先迂。运用节奏和姿态的高低、强弱、快慢的不断变换,造成舞蹈动作多样,避免直来直去,单调重复,使观者不断产生出其不意、应接不暇的新鲜感。因此,中国古典舞的线型运动应成为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审美心理构成的关键所在。

  二、转似回波——圆

  圆是中国古典舞运动形态的本质特征。

  中国古典舞的体势总呈现着一种回旋状态,即“圆”——“转”的状态。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舞蹈形象,其动作的基础构成、造型特点以及动力走向暗示,都显示着“划圆”的特征,其中有的呈几个圆的交叉分布,有的呈8字型,有的呈弧型,有的呈S型。总之,无不体现出“起承转合”以及“终点回到起点”的运动原则。所以,明郑恭王朱厚烷世子朱载堉提出了“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理论。

  “众妙之门”原为老子语。《老子》第一章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这里“妙”既体现“道”的虚玄无限的一面,而“玄”则事故“道”的另一种说法。中国古人把宇宙的运动视为一种按照圆形轨道不断往复循环的运动,因此“转”的概念无疑蕴涵着古典哲学关于宇宙循环论的发现观。而“阴阳相对”这一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则是该发现观的主要理论形式之一。古人认为,一切事物无不是具有正反两方面相互作用循环不止,这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例如,我们在观看中国古典舞时会注意到舞者凡是手向前、旁、正、斜、上、下指出时,都要先向相反的方向划出一个圆弧。因此,可以看出古典舞的身韵极强调动作过程中“起承转合”、“终点回归起点”的原则,也就是我们说的十欲,即:

  1、 欲前先后,欲后先前;

  2、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3、 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4、 欲放先收,欲收先放;

  5、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6、 欲直先弯,欲弯先直;

  7、 欲正先斜,欲斜先正;

  8、 欲高先低,欲低先高;

  9、 欲提先沉,欲沉先提;

  10、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十欲中所举例左与右,前与后,提与沉,快与慢等诸多对比和成对矛盾,也就是各成一对阴阳。我们知道“阴”代表一对前后退、下降、静止、柔顺、晦暗、凝固的方面;“阳”代表一切前进、上升、运动、刚健、光明、流动的方面。在身韵动作中,通过一阴一阳的对比,使整个动作强调运动过程中姿态的丰满圆润,以及重心、力度、节奏、角度阴阳变换中的曲折连贯、变化多端。如造型姿态中双臂上举的造型(虎抱拳、双托掌、下垂提襟、按掌、山膀等)都有一种如弓似种的浑圆线条,动作与动作衔接连贯,没有棱角,浑然一体,玉润珠圆。另外如身韵教材中的“燕子穿林”动作,从右抹手到左上穿手,在转体成下穿手,整个动作过程右抹为虚,在加上速度、节奏的快慢处理,是整个动作闪转有序,活灵活现,把“燕子穿林”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另外,身韵里还有许多转身动作存在着所谓“拧”、“倾”的动作方法,一种是身过头留,如“云手”等,一种是头过身留,如“老鹰旋窝”等。这种走上留下,走下留上的运动方法,同样体现了矛盾对立和阴阳转换。在动作过程中,由于上下身的走与留的交错与对立,使身体各部位产生互动,并在借力发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动作,而不能影响动作过程的连贯性,相反却使整个动作过程更为紧凑与协调。由此可见“圆”——“转”不仅成为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而且是中国哲理情感的一种符号,它演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其讲究从对称中求得和蔼的观赏效果,达到既富于变化又相互衬托照应的形式美感,成为中国古典及其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的美学问题。

  综上所述,“线型圆的动律与外部形态”应作为一种运动规律渗透到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每个环节中。它不仅在规格方法上给我们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掌握身韵动作的风格与韵律,更重要的是它从审美上对中国古典舞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中国古典舞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其传统,既区别于古典芭蕾开绷直的审美特征,又不同于现代舞顺其自然的运动法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特征的动作风格和韵律。因此,“线型圆的运动”正是身韵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最终目的。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2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 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脱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而达到“无形之形”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劲”,使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所谓“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做到这四者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最高要求。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三、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身韵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找本源,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的,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会对动作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本身便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但是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任何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舞姿是相融在一起的。因此,在身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初的“提沉”训练中,就应开始结合呼吸训练。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四、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

  身韵的产生并非是简单的由“身段”到“身韵”的字面改变,而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身韵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动作形态、古今适用的时代风格以及舞蹈性与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的特点,在发掘人体的表现力上,充实和发展了形体表演的功能。不拘泥于已往古典舞中已有的人体动作的表现范围,而着重“以腰为轴”的人体中段部位的艺术语言,展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创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身韵中人体后背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水袖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身韵舞蹈语汇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唐满城教授曾经诙谐地说:“身韵训练是一本万利的”。中国舞蹈界对此亦为之刮目相看,他们发现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中国传统舞蹈神韵的延续。吕艺生教授说:“这正是我心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蹈!”

  五、结语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相关文章: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08-08

中国舞的身韵规律09-17

中国古典舞表现手段“身韵”特点09-15

中国舞的身韵特点09-15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四大特点11-15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03-31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10-12

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神”的特点及其训练08-19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