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质教育

时间:2020-08-15 14:27:57 基础素质 我要投稿

小学生素质教育

  引导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小学生素质教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素质教育

  一、教师必须先实现‚一转变一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⑷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小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实现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能否提高的前提。现代人必须是智能发展与情意发展相统一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做到:

  1、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

  2、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感。这样在面对各种教育难题和阻力时,才有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勇气。

  3、要热爱学生。学生是人,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和爱,尤其是‚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同时他们也是未成年人,不能要求十全十美,应允许他们淘气、犯错误,保护他们的童心。

  4、不要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教师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5、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偏爱早慧的学生,忽视晚成的学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中,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陶西平同志也说过,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要求教师去做伯乐,专挑千里马,教师应该是园丁。⑸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兴趣,经过精心培养,这些学生中将来也可能会出‚千里马‛,那你实际上不也就起到了伯乐的作用了吗?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前小学教师队伍里仍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所学知识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呆板,缺乏教育者应具有的超前意识与适应性等问题。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因为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板书技巧‛、‚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基本功外,尤其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基本技能训练。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有条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教具、学具的制作和使用。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颜色不同的纸或其它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学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另外,多媒体的运用已成为课堂改革的最优化手段,所以学会制作和使用电脑课件也将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3、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教学法较注重知识的传授,突出‚教‛的作用;现代教学法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引导学生去‚学‛。教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每节课教法应做到灵活多样,避免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是不断前进的,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手段也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更新、改进,才能促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学生学习的内容要多元化、生活化。

  课程是时代发展水平与社会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出现,学生需要掌握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而许多学校为了应试的需要,往往大幅度地增加考试科目的内容总量和难度,增开考试科目课时,削减了其它科的教学(例如今年我区教学工作检查中,就发现有些学校的语文课达到每周12节,数学和英语也比课程标准超出两三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再加上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不得法,还要占用非考科目的时间。如此,既限制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应用、创新能力以及健康情感、科学精神,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小学新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减负,突出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学校应以德育为首,以智育为中心,以美育为润化、体育为基础、劳动为锻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齐、开足思品、社会、自然科学、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劳技、综合活动等课程。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宽,教科书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除了按要求教学各科教材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进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丰富、更广泛,实现多元化、生活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课堂气氛要实现和谐性。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课堂教学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要以人为本。‚教‛是为了‚学‛,所以教师应力求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合作互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来自教师的爱。教师的爱,可以给学生以自信;爱的激励作用,将带来无穷的动力,让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走向成功。老师爱学生,学生才更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互动。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⑺在课堂上,

  教师应时刻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这样才能与学生贴心交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低年级教学中设计‚找朋友‛的游戏,我改变了以往教师站在一旁观看、指挥的做法,制作了精美的头饰,与学生一起做‚找朋友‛,让其他学生来评。这样,学生都感到老师很亲切,都争着和老师做朋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气氛自然就和谐、活跃了。

  再次,课堂教学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必须确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些老师怕课堂‚乱‛起来没法控制,所以不敢‚放‛。如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课堂上添些‚松散‛又何妨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融洽,从而表现出一种浓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励,达到高度默契的课堂情境状态。‛⑻这便实现了课堂气氛的和谐性了。

  四、课外活动要实现丰富性、主动性。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所进行的活动性质、内容与方式及其在活动中的主观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素质发展水平。因此,重视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加强学科教学的活动性,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首先要明确课外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

  自主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健康的心理及特长等,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其次,要拓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课外活动的丰富性。除了常规的校会、班会、少先队会等集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外,学校应派专人负责组织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如科技小制作、体育、棋类、美术、音乐、广播、宣传栏设计等等兴趣小组,还要经常组织班际或校际间的各种友谊联赛以及校外野炊、郊游等活动,使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同时也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不再觉得学校教育是枯燥无味的。这也是使沉迷于网吧、游戏机的学生重回校园,防止学生逃学、退学的重要措施。

  另外,还要实现课外活动的主动性。曾经有个女学生,善于写作、普通话流利、声音又甜美。我想发挥她的特长,于是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把她安排在广播小组。可是开展活动时,她却心不在焉,还经常缺席。经了解才知她对广播不感兴趣,最喜欢的是踢毽球。后来在毽球队里,她刻苦练习,充分发挥了她的技能,成为主力队员,在我区毽球比赛中还为学校争得了第一名。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而不是由老师来决定。这样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特长。

  五、整个教育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走向的两大趋势:一是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使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培养

  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⑼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没有了自己的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损害。

  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争辩、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超乎寻常的或错误的想法、问题,千万不能训斥、嘲笑,这毕竟是他思维积极活动的结果。‚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所以教师要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枚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学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习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用教,这样才能使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六、素质教育要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新理念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优化课堂教学成了改革的重要课题,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不断被运用在教育教学中。但是由于一些老师对教学定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时间放在追求华而不实的花样上和所谓形式的创新上,导致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训练少了,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也丢了。如低年级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应板演书写过程,

  引导学生怎样识记、书写,然而现在很多老师的板书都被预先准备的电脑打印贴纸代替了;又如有些老师认为必须有表演和游戏的课才是气氛活跃的课,等等。

  虽然新课改要求运用多种手段来优化课堂形式,但我们不能追求形式而丢了根本。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为内容服务。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来设计教育教学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以达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七、教育评价要实现全面性。

  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支配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卷定乾坤‛教育评价的结果是‚应试教育‛。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⑽‚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⑾的评价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也指出:‚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过程‛、‚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⑿这些都说明教育评价要有全面性。教师要全面评价每个学生,学校要从各方面全面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绩。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要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好‛,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才会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小学生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素质教育大讨论08-20

素质教育实施纲要08-19

素质教育观念06-12

浅谈青少年素质教育08-21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06-07

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08-19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08-21

素质教育大讨论活动方案08-20

升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