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1-14 14:10:38 环境设计 我要投稿

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但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建设一味贪大求快,不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文化遗产损毁,“城市病”丛生,居住环境恶化的局面。对此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深层思考。下面一起跟小编看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前半段,估计到2020年前后将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这表明,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加速期。而实际情况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分析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表现。

  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不能正确地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功能、城市效率及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殊作用。其结果,是不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建设超过现实需求,一味贪大求快,甚至仿洋,规划失控。不仅大量占用土地,造成生态破坏,而且由于大范围拆迁进行粗放型城市建设,造成损害百姓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反而使城市发展失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缺乏对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城市发展规模与速度的科学选择。一座城市的兴起、发展、繁荣需要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城市发展本身具有高辐射性,高生态平衡性,高社会服务性,高度产业聚集性以及高承载功能的要求。如果不从这些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和长远规划,而只是凭一时热情和冲动,甚至靠照抄照搬来进行城市规划,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我国不少城市已经显现出来。

  缺乏对城市资源的保护、节约、合理利用,造成令人痛心的浪费和破坏。城市资源是丰富而宝贵的,其中最重要的宝贵资源是土地。但目前城市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

  缺乏对城市历史发展深刻全面的了解认识,尤其缺乏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古建筑的重视、珍爱、保护,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巨大遗憾。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许多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出现了生存危机。有的具有珍贵文化的价值,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旧城、老街,被当作旧城“改造”对象而被拆除。

  缺乏对城市载体的结构、功能的科学构建,综合配置以及城市宜居环境的有效打造,导致城市居民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城市化说到底是人的市民化,既不是土地的城市化,更不是城市的高楼化。然而目前,我国6亿城市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市民的权利。且不说就业、就医、就读和社会保障这些基本民生权利的落实,现在城市的交通状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相当严重。这种城市发展的粗放实在令人担忧。

  缺乏对城市文化建设、文明积淀与升华的深刻认识,不理性地追求建大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城市究竟建多大为宜,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国际性的城市,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对这些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必须要理性把握城市的发展规律,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前提。

  推进城市科学发展

  要谋求城市科学发展,同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创新,着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加速推进工业化;坚持统筹兼顾,解决好城市发展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走切合国情的城市发展途径。“十一五”期间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告诉我们,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功能协调,环境优化,文化提升等诸多因素的直接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以及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加速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提升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因此,我国城市发展途径的选择,必须从国情、省情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社会发展为基础,先进文化为引领,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特大城市(世界性城市)为示范,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进而促进带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其次,城市发展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城市化实践证明,城市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笔者认为,在城市发展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突出抓住一条主线和一个新格局两个重点。抓经济发展主线,关键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城市发展有现化产业体系支撑,从而形成坚实的城市发展经济社会基础。抓一个新格局,就是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样就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城乡发展长远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城市群发展新格局创造了先决条件。并可有效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城市和城镇化的集约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和城市良性化的持续发展。

  第三,城市发展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从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社会风尚,人文环境都要始终坚持凝聚市民的愿望期待,依靠市民的创造,为了市民生活更美好来规划建设管理。二是注重“两型”建设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不能有任何的偏废和动摇。三是保护与有机更新的原则。一般来说,历史性城市的旧城往往都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而恰恰这些地区又是城市记忆保存最完整、最丰富、最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地区,如何保护和有机更新,避免在这样的“点睛”之处、令人向往和留连的地方兴建高层建筑和仿洋建筑。对此要有正确的取舍观和责任感。四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未来10-25年是中国城市社会面临的社会变迁期,将有6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在这个历史性的变迁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把握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节奏,守住城市发展的结构底线,坚决防止和遏制人为地造大城、洋城的倾向,真正依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第四,城市发展要凸显个性特色和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弘扬升华。城市如人,要有灵魂思想,要有风采气质,要有色彩形象,要有律动和声音。提起维也纳,我们身边会响起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声;想起威尼斯,眼前会出现水城的风帆和水巷的澄澈影韵。这就是城市的个性特色和美感,而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因子,就是城市文化生发的魅力。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民族风格,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承传、升华和创新。切忌简单模仿、生造、不理性地遗弃和破坏,一定要牢牢抓住文化这个根本,极具智慧和匠心地搞好古城(也包括百余年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内要素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正视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对策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缺乏,能源紧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紧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2006年底全国总耕地面积18.27亿亩,按中央提出的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仅有2700万亩土地可用于建设。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以来我国原油年均消费增速都超过8%,2006年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而我国资源利用低效和粗放有目共睹,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适宜的人居环境。2006 年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仅占4.3%。流经城市的河道90%受到污染,环境污染不仅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加剧了自然资源的人为短缺。

  (二)经济结构失衡,增长方式粗放,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贡献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6年的51%,居民消费率从1991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38%。经济增长依赖资源高投入来实现,增长方式粗放特征突出。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城市缺乏强势产业和特色,热衷人为造市。不少城市政府不是考虑用产业带动城市发展,而是改变行政区划来聚集城市人口。在城市的定位上,不顾自身资源和区位特点,盲目模仿其它城市产业发展,使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分工,产业成长空间小,难以做大做强。

  (三)城市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老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从业者的人力资本状况难以支撑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求。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城市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0年。全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比为60%,高级工仅为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其产业工人40%的比例相差甚远。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每年需要安排2400万人就业,经济增长每年提供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年度供求缺口为1200万人。养老问题也是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预计到2014年老年人口将达2亿,2026年将达3亿,2040年超过4亿。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滞后的情况下,如何养老我们还没准备好。

  (四)科技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不足

  我国城市发展中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都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处于“资源依赖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有万分之三,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出口商品的90%是贴牌产品。科技力量不足成为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同时城市规划缺乏技术含量。规划缺乏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质量不高,长官意志明显,对城市和子孙缺乏责任,把城市规划当成彰显政绩的手段,使规划对城市建设失去指导作用。

  (五)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差距突出,社会保障缺乏,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城市居民中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仅为收入最高的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而城乡收入差距也呈持续扩大之势,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3.22:1和3.28:1。贫富差距的背后隐藏的问题是社会保障的薄弱、改革的不到位和法制的滞后,而这都与政府职能有关。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体制改革滞后带来行业垄断、城市剥夺农村、政府部门掌握巨大的行政权力和经济资源,是造成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政府注重城市道路工程建设,而对政府服务、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关系城市质量和功能的重要问题重视不足,使城市在交通、治安、贫困、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城市规划,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法制性和公平性

  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改变我国近年城市规划脱离国情的状况。1.规划要首先考虑城市资源状况,强调节约和合理利用城市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土地是科学制定城市规划的根本要求。基于国情,城市应当合理紧凑布局,保护每一寸耕地,在城市规划上必须严格把关。城市产业的确定和选择要考虑城市的自然资源供给力和支撑力。2.规划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业项目的布局要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污染项目要远离水源,严厉禁止在上项目时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短视行为。3.规划要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应从城市规划上就开始注重城市的社会和谐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公平。城市住宅区、绿地、道路、学校等其它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要兼顾不同群体的需要,增加透明度,让公众参与,考虑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防止城市资源仅为强权阶层服务。城市管理者要以科学和负责的态度制定城市综合规划,增加城市的宜居性。规划一经批准,城市建设要服从规划,不得随意变更。

  (二)重视科技的引进和创新,增强科技支撑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

  不管是突破资源制约、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还是提升城市功能,都离不开科技支持。1.发展以新技术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依靠科技,把城市的优势产业做强。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城市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只有城市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就业,提高收入、增强城市活力。城市需要根据资源条件,依托区域经济,确定主导产业,并依靠科技增强城市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需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来托起产业,为此需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2.把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放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位置,要在能源开发、建筑节能、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以科技实现节能节材。3.依靠科技支撑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提高交通、公共安全、城乡规划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系统功能运行和综合管理能力。

  (三)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科学清晰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1.在城市发展中亟需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规则建设、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方面应承担更大的供给责任,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和谐。2.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经营活动,把权力还给市场、企业或中介机构,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直接干预,避免价格信号失真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3.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应尊重经济规律。政府实现公平、稳定的社会目标要更多依靠政府的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职能和社会保障手段,避免用行政权利直接管制市场、忽视经济规律的短视行为。4.深化政府部门改革,提高效率,加强服务意识,公开办事程序,建设为公众服务的廉洁节约政府。

  (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建设

  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制度的配合和保证。1.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逐步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让农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这既有利于改变政府主导的城市外延扩张现状,又能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不仅要以居住地登记户口,重要的是消除城乡不同户籍在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权利差异。人口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居民有平等的发展权。3.改革资源管理制度。改变资源低价、政府定价现状,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发挥价格的激励和调节作用。4.完善干部考核制度。考核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情况,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更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不能片面地用GDP考核政绩。5.完善法制,重视规则的建设和执行。填补各项立法空白,使法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法律条款要增强可操作性。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执法,改变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状况。

  (五)鼓励创业

  创业才能增加就业,才能通过市场这种自生途径增加收入和消费,这是解决就业和贫困的治本之策。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人中拥有50个企业,我国则只有7个。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创业意愿低除缺乏资本外,还与我国的法律和行政体制有关。鼓励创业需要政府完善执法、遏制乱收费和加强政府部门的服务。需要简化中小企业的审批登记手续,放宽创业准入和放低创业门槛。需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改变地方政府重视大企业、忽视小企业的观念和行为。还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和推进诚信建设。

【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相关文章: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08-13

生态城市发展中的误区与问题剖析08-13

2017最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08-18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1-11

播音常见的问题及对策11-04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04-28

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3-11

中国动漫产业的问题与对策11-07

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