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

时间:2023-01-14 10:41:08 泽森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

  拉祜民族的舞蹈含有丰富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

  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1

  舞蹈形成

  芦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多在春节和中秋之时跳,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上放有稻谷、玉米、甘蔗、果品、茶叶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然后全寨人在吹芦笙者的带领下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曲子边唱边跳,歌舞达旦。

  舞蹈来历

  关于芦笙舞的来历,传说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一则说,厄莎创造天地万物,又教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技能,拉祜人为感激他,在庄稼瓜果成熟时派兄弟五人去请厄莎来尝新。五兄弟历尽艰辛来到厄莎的住处,却无法叫醒厄莎,于是便吹响手中的竹棍,竹棍发出优美的声音把厄莎唤醒了,厄莎来到拉祜族中欢度尝新节。后来,拉祜族根据祖先源于葫芦的传说,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每年尝新节和春节跳起芦笙舞,表达对厄莎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根据这则传说及现在仍保留在舞蹈中的敬神仪式看,芦笙舞是由最初的娱神祈福仪式演化而来的。

  舞蹈形式

  摆舞是拉祜族妇女喜爱的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情趣,据统计有81个舞蹈套路。摆舞分为步法型和摆手型两类。前者以下肢动作为主,后者以手臂和肩部动作为主。可用象脚鼓、锣等伴奏,也可单用口琴伴奏。

  拉祜族打歌是与芦笙舞联系密切而又自成体系的古老舞种,舞者在场院或平地上围成一圈,和着乐器的节奏踏地跺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唱词异常丰富,有即兴即景而唱的;有调情逗趣的;有猜调射迷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也有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拉祜族打歌的由来

  拉祜族人喜欢打歌,把拉祜族打歌看作是和天地神灵的对话。现在,拉祜族还流传着和打歌有关的.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天地间有了各个民族,大家就到天神那里去接受建设天地的任务。拉祜族的祖先做好了苦荞粑粑带着去,一来可以用作记录任务的纸,又可以用来遮风挡雨,肚子饿了,还可以用来充饥。在天神那里领到了建设天地的任务之后,拉祜族的祖先往回走,在回来的路上,拉祜族的祖先在山上遇到了老虎、马鹿和麂子,拉祜族本来就是喜欢狩猎的民族,看到了猎物马上就去追,他打死了老虎,把马鹿和麂子也活捉了。因为去追猎物,拉祜族的祖先肚子饿了,就把苦荞粑粑吃了。回到家之后,因为记录任务的苦荞粑粑被吃了,拉祜族的祖先就一边回忆天神的话,一边用手和脚比划,就这样拉祜族原始的打歌就形成了。

  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2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州的二十余个县境内,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聚居人口最多。

  拉祜族先民属氐羌族系。作为单一的族体以“锅挫蛮”之称始见于《新唐书》,清代史籍中称之为“古宋“苦聪”、“喇乌”等。1953年4月宣布统一称为拉祜族。拉祜语“拉”为虎,“祜”有火烤之义,故有“猎虎的民族”之美称。

  拉祜族有拉祜纳和拉祜西两个支系。大体按迁徒时分成的两路:沿哀牢山脉南下的部分为拉祜西,沿澜沧江以西南下的部分为拉祜纳。语言屑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各支系间可相互通话。多居山地,村落靠近水源。村寨中一般辟有广场,广场周围建有宗教信仰设施,是人们聚会歌舞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拉祜人民喜歌爱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形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拉枯族舞蹈通常在当年秋后到下一年春播前这段时间内进行,与民间的宗教及节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历史上拉祜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近代有部分人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但原始信仰仍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影响最为广泛。拉祜族的原始信仰不分神鬼,认为宇宙万物均附有“尼”(神灵),缔造万物又主宰一切的最高神灵是“厄莎”(元江、新平等地称为“内“卡腊”等)。不少村落在广场盖有供奉厄莎的小神屋,还立着各种形式的'神桩,有的村落规定村后的一片树林或栽种一片野芭蕉林,作为献祭的场所。明清以后,拉祜族逐渐采用汉姓,产生了祖先祟拜,近代拉祜族家庭中均设有祭把家神的神位,但多数地区既祭祖先又祭厄莎。在各项祭把中,都少不了歌舞。

  歌舞的另一重要活动场合就是各种传统节日集会。拉祜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新米节和中秋节,除端午和清明外均有不同规模的舞蹈活动。其中,春节、火把节和中秋节的歌舞活动较为隆重。特别是春节,更是所有民间舞蹈集中展示的盛会。从初一开始,全寨人就盛装歌舞,通宵达旦,直到初五。初九到十五,又一次掀起高潮,常有全寨或数寨人同场欢舞的场面,数十数百支芦笙同时吹奏,气势宏大,十分壮观。十五以后,便“歇脚收舞”,开始新的一年耕作劳动。

  此外,在婚嫁、新房落成等喜庆活动以至丧事中,在天高月明的夜晚,能歌善舞的拉祜族人民也常常很自然地群聚歌舞,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场合的舞蹈一般比较随意,有较强的自娱性和即兴性。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普遍流传的有“芦笙舞“跳歌“摆舞”三大舞种,每个舞种又各有数十至上百个套路(节目)。局部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祀乐舞“嘎内嘎”“木筒鼓舞”、“欢庆舞”等,原始古朴,具有较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古老的芦笙舞,保留着舞蹈早期“围圈“携手“顿足”等特色。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第一代人类扎迪和娜迪。扎迪和娜迪长大后,史诗中叙述的第一件事便是扎迪“拿来金竹做响篾,响篾送给娜迪弹。”又“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找到了蜂蜡和槽树,做出了第一只芦笙。”可见在拉祜人的概念中,芦笙是人类最早创造出来的一种乐器。吹笙聚舞,在史书中出现也较早。直接记述拉祜先民芦笙舞的,清代地方史志中已频频出现,如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会饮,吹笙为乐。”《威远厅志》:“保黑性埂直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

  据八十年代普查,拉祜民间现共有芦笙舞组合套路一百三十六套。主要分布在澜沧、西盟、勐连、勐海、双江、临沧、沧源等县。

  从芦笙舞一百多个套路中,可以看出不同社会形态对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影响。一些模拟鸡、鸭、猴、鸟和简单劳动动作的套路,表现出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时期的古朴生活和思想感情。原始宗教意识形成之后,芦笙舞的套路在与祭祀活动的结合中带上了宗教色彩,并产生出一些如“嘎祭“扫出“扫进“讨福种”等直接表现宗教内容的套路。拉祜族崇敬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没有成熟的葫芦,就没有拉祜的望歌”(民间歌谣);芦笙吹出的声音能与天神通话,能使四散的拉祜人闻声相聚;人们跳起芦笙舞,可以超越时空,与神同乐,得到神的庇佑;这些观念,当是原始信仰的遗留。原始宗教及其歌舞事神活动,客观上把一些自然形态的舞蹈逐渐整理规范为相对稳定的组合套路,起了促进芦笙舞发展的作用。

【拉祜族舞蹈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04-01

印度民间舞蹈基本介绍11-16

华尔兹的舞蹈基本步05-30

舞蹈艺考舞蹈的基本功07-25

少儿舞蹈基本舞步汇总09-06

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训练05-23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08-09

舞蹈形体训练基本方法11-24

少儿舞蹈基本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