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工作研究

时间:2023-03-08 11:22:48 初级经济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工作研究

  第五节 工作研究

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工作研究

  工作研究概述:

  工作研究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工作中不合理和不经济的因素排除,寻求更经济和更容易操作的工作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工作研究的基本目标就是避免在时间、人力、物料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浪费。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项技术。

  一项完整的工作研究包括如下八个步骤:

  (1)确定所要研究的工作;

  (2)利用最适当的记录方法,记录直接观察到的那一件事,以便使数据成为便于分析的形式;

  (3)严格检查记录的事实,并对完成的每一件事逐项进行考虑。包括:这项活动的目的、发生的地点、完成的顺序、当事人以及采用的方法;

  (4)制定最经济的方法:

  (5)衡量所选择的方法,并计算从事这一工作的标准作业时间;

  (6)确定新的工作方法及其有关的作业时间;

  (7)将新的方法规定为标准做法;

  (8)通过适当的控制程序,维持这种新标准做法。

  (一)方法研究

  所谓方法研究,就是一种对现行作业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寻找最经济和最合理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的管理技术。方法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过程分析 2.作业分析 3.动作分析。

  (二)时间研究

  时间研究是一种工作衡量技术,用以记录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某种作业的要素的工作效率和时间,并分析其数据,从而得到按照规定标准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作业能力:

  (一)作业能力的概念

  作业能力,即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这些生理、心理特征,可以从作业者单位作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质量间接地体现出来。

  (二)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生理因素。体力劳动的作业能力,随作业者的身材、年龄、性别、健康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异。

  (2)环境因素。通常是指工作场所范围内的空气状况、噪声状况和微气候等(温度、湿度、风速等)。

  (3)工作条件和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产设备与工具、劳动强度、劳动企业、锻炼与熟练效应。

  作业疲劳:

  作业疲劳是指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由于连续工作致使身心劳累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二种现象。疲劳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疲劳;一种是心理性疲劳。生理疲劳是指由于人的生理机制局限性而引起的疲劳,心理疲劳是指由于心理机能的变化而引起的疲劳。

  (一)作业疲劳的外在表现及产生原因

  当人们产生生理疲劳时,其外在表现为体力不足、肌肉酸痛、工作效率下降等;当人们产生心理疲劳时,不仅表现为体力上的不足,还伴随多种感受体验,如无力感、注意力的失调、意志衰退等。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心理疲劳中,有两种现象容易被人忽视,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1)心理阻滞。即劳动者在从事需要保持一定警觉水平和稳定注意的作业时,自发地产生极其短暂的停顿现象。这种阻滞往往与发生错误相联系,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2)心理饱和。即劳动者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的生产活动时,心理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最后感到精疲力竭,以致无法继续作业的现象。

  作业疲劳的产生原因如下:

  (1)工作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引起疲劳的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速度、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持续的时间等,它们是引发疲劳最客观、最直接的原因。

  (2)生理因素。疲劳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即使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们对疲劳的感觉性也不一样,性别、年龄都是能够导致对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感受不同的因素。

  (3)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都会对疲劳发生作用和影响。

  (二)疲劳测定的方法

  监测疲劳的基本方法分三类:生化法、生理心理测试法、他觉观察和主诉症状法。

  劳动强度:

  (一)劳动强度的概念

  劳动强度表明生产过程中的繁重和紧张程度,也可以说是劳动力消耗的密集程度。它是用来计算单位时间劳动力消耗的一个指标。

  (二)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

  (1)根据劳动时的氧气消耗划分。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取决于劳动强度,且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按氧需量占最大供氧量的比重来划分劳动强度;

  (2)根据能量消耗划分。人体的能源来自食物,我们应当科学地确定一个健康的、一般体格的人一天的劳动能耗指标,而这一指标应该和劳动者一天摄入的能量大体平衡;

  (3)根据劳动时一些生理指标变动情况划分;

  (4)根据我国人民的饮食营养以及各种活动的能量代谢需要划分;

  (5) 根据劳动强度指数划分。我国根据262个工种工人劳动工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的调查分析,1983年提出了按劳动强度指数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 3869-1983 ),并于1997年做了修订(GB 3869-1997 )。它能较全面地反映作业时人体生理负荷的大小。

  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劳动疲劳的措施:

  作业能力和作业效率受作业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水平、作业条件的影响。通过改革机器、工具、改进操作方法,改善生产条件、劳动制度、劳动企业和作业环境,可以显著地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一)改进操作方法

  1.正确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

  作业时应尽可能采取平衡姿势。作业姿势不同,能量代谢率也不同,不适感的心理量也不同。当采用不平衡的作业姿势时,作业范围和最大负荷均会受到限制。

  2.合理设计作业中的用力方法

  (1)合理安排负荷,并非单纯追求低负荷;

  (2)按生物力学原理,把力用到完成某一操作动作的做功上去,避免浪费体力;

  (3)利用人体活动特点获得力量和准确性;

  (4)利用人体的动作经济原则,即保持动作自然、对称、有节奏;

  (5)降低动作能级:

  (6)充分考虑不同体位的用力特点。

  〔二)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三)改善工作内容

  现代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短暂而又高度重复的作业,这种作业称为单调作业。单调作业所产生的不愉快心理状态,表现为单调和枯燥感。

  (四)合理调节作业速率

  作业速率指工作的速度或节奏。

【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工作研究】相关文章:

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知识:通用的工作分析方法08-26

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人员招聘的工作流程08-26

2017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习题及答案「初级」06-18

2017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试题及答案06-22

2017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习题及答案06-20

初级人力资源经济师考试题及答案06-21

2017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巩固题及答案06-19

2017初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模拟试题及答案08-11

2017经济师考试《初级人力资源》精选习题(附答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