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3-07-19 09:22:08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三国演义有感1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出自元末明初罗贯中之手,这部书从上到下处处是精华,文中对每个人物的细节、性格特点都描写得鲜明显著。

  此书主要讲述了自皇帝病重后,先有了黄巾军反叛,而后又出了袁绍、曹操、董卓三位领袖人物。至官渡大战,群雄杀董卓,魏国杀出重围,成为了强国。反看汉国残部,早已被弄得一团糟。于是天下分成三个大国,魏、蜀、吴。然后刘备得孔明相助,发动赤壁大战,魏国遭到重创。后来吴国将关羽斩杀,张飞气急败坏鞭打士兵,遭刺杀。刘备去围剿东吴却遭到算计,伤亡惨重,之后便在白帝城死去。而后主刘禅不管理事务,反而投降于魏国,而吴后主见这样,也投降于魏国,而魏国后主却遭谋反,被篡了皇位。至此,天下归晋。

  文中关羽那忠于主公,骁勇善战的性格特点,一过目就令人难忘。在那次被曹操擒获后,应了曹操的要求。可当他得知他的大哥就在几千里外时,不惜费尽力气将两位嫂子带上,一路飞驰,过五关斩六将,负了伤,狂奔五天五夜,终于与刘备会合。同时他的勇敢,意志力坚强也值得我们学习。记得那次他在战斗中中了毒箭,华佗来为他刮骨疗伤,本以为他会疼痛难忍,谁想关羽一边下棋,一边让华佗做手术,术中他更是一声不吭,做完后华佗直说了不起,由此可见关羽真英雄也!

  文中刘备、曹操、孙权难道均为伪君子也?不,相反,他们都因一句话而败落,此话便为“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可防人之心切莫无啊!”在我看来:

  文中人物难道不是英雄也?刘备有着一颗报国赤子心。曹操有着一颗聪明谨慎的头脑,那么为何他们皆无好下场?也还是上面那句话。关羽华容道放了曹操,本讲的是义气,谁曾想换来的却是恩将仇报,文中的蒋干本去害周瑜,可曾想过被周瑜害?赤壁大战中,曹操可曾想过自己被一脸憨相的黄盖给策反损失了兵马千万?想过凤雏给自己出的不是妙计,而是来自敌人最可怕的.阴谋,可曾想到……所以不是一切事物都是善良的,再看后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实在是可惜,哪怕是三国归魏我也开心,只可惜他们的后主要不是不务正业,就是游手好闲,更有甚者贪图美色,可惜!可惜!怪就怪造化弄人吧!

  三国一部让人不舍的书,文中的人个个是精英,可是却均无佳果,无论是善还是恶,是有着一颗报国心的刘备,还是为人和善的东吴之主孙权,还是预想得到天下的奸雄曹操,或许有着一颗忠心的关羽,三国至此又有何评呢?这便为三国!

  如今虽然自甘寂寞,远避山上,但却依然时常会有些身不由己的悲哀。可是最近我已经懂了,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2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全国这段历史。在这一时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说到《三国演义》,我感触最深的人物,便是关羽了。初见关羽,是在“桃园三结义”中,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一直流落江湖。他身高九尺,须长二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犹如天神下凡。他们刘关张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其中,关羽是有勇有谋的义士。

  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一路追随刘备的他,在“千里走单骑”中,和刘备、张飞二人走散后投奔于曹操门下。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然不忘旧情。后因收到刘备的书信,决定千里寻兄,挂印封金。曹操挽留不住,为之感动,率众为关羽送行。后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也重情重义,不乘人之危,放走曹操,甘愿领死。他忠、义、勇、智的故事,让世人传诵。

  关羽不仅忠义,还是一个勇敢的豪杰壮士。在“温酒斩华雄”中,他只是一个马弓手,只有曹操看好他。关羽还没有喝温酒,“提刀便出”,不久提着华雄人头,“其酒尚温”。不仅说明了自己的实力,还使别人刮目相看。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路上遭遇层层阻拦,凭一己之力,斩获六员大将,有勇有谋,英勇无畏。

  关羽个性鲜明,他忠贞不二,矢志不移,有仁有义,胆量过人,可惜结局不圆满。他的弱点就是过于自负,他因“虎女焉嫁犬子”拒绝了东吴的求婚,结果被吕蒙偷袭荆州,败走麦城,兵败身亡,蜀国因缺失一员大将,渐渐走向衰败。

  “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这是对关羽一生高度概括的一副对联。关羽对后代人的影响还不止这些,现在各地还建有关帝庙,表示后人对关帝的缅怀之情。

  关羽这种侠肝义胆、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令我钦佩。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现代人也要对他们的事迹有所了解,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三国演义》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有哪些呢?除了那一位位名将之间设计的计谋、谋士之间看穿的人心,还有那一场场惊心动魄、以血洗礼的屠杀与战争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深居在男儿之后的女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当时军刀霍霍之时,花还未落,人却已亡。自古红颜是否真的多祸水?那些女儿身的背后,又是怎样流着辛酸难言的泪?

  在董卓任意于长安杀戮之时,貂蝉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汉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恰被王允发现便收其为义女,用歌姬貂蝉这枚棋子定下连环计,周旋于父子之间,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请求之托时,她是毅然决然地答应的。

  “若与国家有益,贱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筹划。”

  “愿听遵命,虽死不辞!”

  貂蝉扭转了董卓政权的局势,却也无法改变自己任人摆布的命运。在这样的战乱年代,自己本就无所依傍,但却为了家国抛弃自由和贞操,在政权和欺骗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负着“祸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劳确比任何一个在沙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都要荡气回肠,至于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恐怕只在凤仪亭的烟波中渺渺远去了……。

  祸兮福所矣,福兮祸所伏。

  “我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呵,李儒这一句叹息,人们大都为董卓深感到将亡之音,丝毫却不知这些“女人”的身体和灵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们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儿悲,安宁何时归?女儿卑,自由何时回?

  董卓曾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当郭论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时,不提死者之多,纵军士淫人妻女,哀啼之声,震动天地。自古红颜,本就挣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就是这样悲戚,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她们,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样的卑微。论巾帼英雄,鲜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稳定,也难有杨门女将沙场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谓的有国才有家,那些心怀国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与无所依靠的孤独,待到历史尘埃落定之时,女儿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现在史书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几笔中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人的一生中会阅读许许多多的书籍,有些人喜欢《红楼梦》,有些人喜欢《水浒传》,而我却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时期的罗贯中,这本书是中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主要讲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互争互战的历史过程,刻画出了几百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描绘出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精彩画面,表现出了在战乱年代的百姓呼唤良臣名将,安定战乱的欲望。

  《三国演义》不仅是诉说英雄的诗篇,还是一本智谋的宝典。其中的谋略层出不穷,无论是哪一招都为后世的君王将相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书中的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他通晓天文地理,足智多谋,知敌人心理,是刘备手下一名得力的大将。

  我最喜欢《关羽约三事,曹操解重围》这一篇,它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关羽义薄云天的气概和胸怀。这一篇章讲到战败的他不完全投降曹操,而是选择暂时投降,以确保自己的嫂嫂安然无恙。无论曹操以多优厚的待遇相邀他仍然坚定的说道:“如果我一打听到主公的下落,无论远近我都要去投奔。”这份忠诚让曹操又爱又恨,也成了后世之人心中的榜样。面对权势绝不低头,有一份自己心中的准则是多么难得啊!现实生活中,人性往往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展现出来了,在危机面前人们第一选择可能不是救自己的同伴,而是会选择自己保命,因为人性是残忍的。所以在这样看来,关羽的那份胆量与担当更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学习的。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保护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乃至每个人,有时就算是拼上性命也是值得的。就像那些去支援武汉和治疗患者的医生,还有那些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们不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我们这个世界吗?所以我们要学习关羽,做一个忠心、有担当和守护他人的人。

  当然,《三国演义》不只有这一个人物,不只有这一个故事,也不只有这一个精神,还有更多的精彩值得我们去探究。就像别人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

读三国演义有感5

  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早已读过的《三国演义》,奇怪,平日里觉得无聊的《三国演义》竟觉得如此有趣,于是,我便将《三国演义》重新读一遍。

  几天过去了,我终于将这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看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近百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智谋无双的诸葛亮,武艺超群的关羽,多疑奸诈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因为他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对兄弟肝胆相照,重情重义。

  在关羽和刘备走散时,即使曹操对自己很好,他也丝毫没有忘记去寻找刘备的消息,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面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才有了后来人们所说的武帝,成为了人们口中忠义的化身。关羽就如同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爱国将军,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背叛国家,背叛兄弟。这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一个底线。

  由此我想到了我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小小的我不小心弄坏了我同桌的铅笔盒,我又害怕我的同桌责备我,所以,在他问我是谁弄坏他的铅笔盒时,我撒了谎,说:“我不知道。”后来,我越想越不安,又想到爸爸跟我说过的关羽的故事。于是,第二天,我鼓起勇气实话告诉了他。但是没有想到,他竟然没有责备我,而是对我说:“其实我并不在意这个铅笔盒,只是想知道是谁弄坏的而已,既然你承认了,那就没事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别人撒谎了。

  只不过,武艺高强如关羽,也难逃被敌将杀死的命运。当年,关羽驻守荆州时,孙权久攻不下,他的.谋士陆逊出了个计谋,就是以归顺之名。给关羽送酒送菜,麻痹关羽,而关羽毫未察觉他们的计谋,十分骄傲。这才有了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小将杀死的故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记得我在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骄傲和大意,导致语文阅读题的答案偏离题目要求,还有做漏了两道题,最后只得了83分,实在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啊!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了当中的道理。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人生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国世界里面,我们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三国历史上的英雄对话。

读三国演义有感6

  生活中有许多书令人受益,或令人如痴如醉,或令人大饱口福,或令人浮想联翩。但令我最难忘的好伙伴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故事中我感受最难忘的是“火烧赤壁”,在看到“火烧赤壁”这一章时,就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就像曹操一样,中了“连环计”,记得那一次,我去买菜,本想挑便宜买个大西瓜,结果回家后才发现西瓜虽大又便宜,但是不甜。我当时就后悔了,后悔中了老板的“连环计”啊!

  “三顾茅庐”这一章,我能感受到刘备十分诚恳,有诚意,请了好几次都不放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人要诚恳,这样别人才会乐于帮助你,相信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的好朋友就会向我伸出援手,同学有困难找我帮忙时,我也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不是诚信友善的最好体现吗?

  当我又看到“草船借箭”,文中讲述了他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事。我觉得我们生活中,要放聪明点,虽说到不了诸葛亮的'聪明程度,但也要机智变通。生活也是这样,当时我在算一道数学题,用一种方法不行,就变换另一种方法,换一种思路想问题。果然,我很快地算出了答案。看到文中第十八回,周瑜气的不行,既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我突然有些感悟:这一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轻易地下决定,要考虑周全后才能做行动。

  《三国演义》的故事令我浮想联翩,使我更加快乐。我不但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而且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爱我的好伙伴——《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7

  寒假时,儿子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在儿子的督促下,我又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读三国演义有感8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刘备啊,吕布啊,赵云啊等等英雄好汉,我最为欣赏的是五虎将之首——关羽。

  关羽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兄弟,排老二。大家应该知道,关羽因战败,为了保护嫂嫂而降于曹操。但降于曹操后,他一直想着有一天回到故主——大哥刘备的身边。正因如此,古人常云:“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关羽。

  在曹营的.时间里,关羽的一个微小举动或一句言语都让我称赞不已。曹操见关羽的战袍旧了,便将一新战袍赠给关羽。关羽把新袍穿在里边,外边仍旧穿上旧袍。曹操问:“云长为何如此俭朴?”关羽答道:“我没俭也;旧袍是大哥所赐,我穿上就像和大哥见面,不敢以丞相的新袍而忘兄长的旧袍,所以穿在外面。”关羽的举动让我想起了现在某些人的性格:见利忘义。见到利益就两眼发光,忘记之前的朋友。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还不少,如李斯等。正是他们,给中国历史添加了不可逆转的错误,中国的发展增加了不少坎坷。

  又说回关羽,关羽的忠义例子,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个:关羽义释曹操时,曹操赤壁战败,逃向华容道。孔明在华容道里安排了几名大将阻击曹操,但又恐关羽会念旧情放走曹操,便让他立下军令状:如果放走曹操,就被斩杀。但关羽乃一个完完全全的忠义之人,在面对曹操时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与之前五关斩将之事,又看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让曹操走了。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忠义之人,知恩图报,不会见利忘义。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养成这种性格,并朝着梦想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9

  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华文化于一体,他有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宏伟场面,他有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也有侠骨柔情的感人事迹。他就是鸿篇巨制---《三国演义》,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篇名著,我百感交集。

  在这篇巨制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吕布了,他是一个英勇无比的好榜样,困难中,他无畏的向前;为了国家,他大义灭亲杀了父亲董卓;抉择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威武对自己信任的那份决心,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敌人濒临城下时,他勇敢向前,带领着自己的部下,骑着自己的赤兔马,手中拿着自己的武器----方天画戟,走向战场,他最令我敬佩的是三英战吕布中其以一敌三,后成功归来,还有他刺杀董卓,也留名青史,他还打破袁术,帮助过刘备辕门射戟,那时,袁术派纪灵上前,之后刘备困难,向袁绍求救,曹操也不愿,吕布向前援助,立戟射枝,枝中双方停战,他的英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三桂演义》中赵云可以说是忠肝义胆,一心为君的典型。赵云,字子龙,他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他忠君爱民,他虽是武将,但其智慧可以说是五虎将之首。我最喜欢是赵子龙单起骑救主,因为赵以一人之力抵抗曹操十万大军救出了刘备的儿子,他忠心护主的那种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他性格刚强坚毅,做战时沉着冷静,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百战百胜的缘故,他是来自常山的英雄,也是三国蜀王刘备的一双得力臂膀,他在单骑救主时的'百般英勇,虽被曹军围困但不惊慌失措,凭借着一身好枪法,名扬四海,他的名字使当时的曹军闻风丧胆,他的英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手提着青龙偃月刀,一身绿战袍,对大哥忠诚不二。但最后因为自己的自傲而败走麦城,折戟沉沙。曾经被俘虏于曹营,曹操答应他帮自己办几件实事就放了他,命其战场御敌,成功归来封他为侯,也就是这样被曹操拉上了贼船,使自己背上了恶名,关于在忍无可忍之时,三次辞官,但曹操用自己生病的幌子拒绝了他的召见为的就是不让关羽离开,关羽不等他的回复,便把官印和钱财挂在曹府门上,自己带着人走了,一路过关斩将,离开了曹营的束缚,但关羽也感谢曹操没有过多的阻拦,为了显示侠骨柔情的铁血男儿,出现了后来的放曹操之事,他忠肝义胆,侠骨柔情的精神,和魁梧的英雄形象将铭记在我的心中。

  读《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只有忠肝义胆的朋友才会陪伴我们的一生,滋润我们的心田,也只有侠骨柔情的知己才能像钥匙一样为我们打开前行的道路,即使身在曹营,也会由衷的走向我们,给我们力量和智慧,让我们一起回味《三国演义》的豪情壮举和赤胆忠心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

  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之,我以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非常有名,在今年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这部佳作。

  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着重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为背景,展示出当时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出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痛苦和灾难,以及他们反对战争,追求统一和平的愿望。本书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义重如山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仁民爱物的刘备,其中我最喜爱诸葛亮和关羽。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而打动,才出山的,诸葛亮除了空城计,最为出名的就是草船借箭了。那时周瑜见识了诸葛亮的才能,心怀妒忌,想要找理由杀他,让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用二十只船趁大雾到曹营骗箭,等到雾散去,就成功收获了十万支箭。诸葛亮有如此才智,令人叹服。

  再说关羽,关羽一向忠义,一次,曹操发二十万兵征讨刘备,刘备和张飞中计逃退,只剩关羽坚守,但曹操惜才,派人去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且着重强调了一有刘备消息,立刻前去投奔。曹操答应了,却依旧想留住关羽,给他高官厚禄,送他金银财宝。关羽不为所动,但为了回报他,斩了敌方大将颜良和文丑,得知刘备消息后,把所有金银财宝留下,去投奔了。不为高官厚禄所诱,一心为主,关羽真是忠义。

  《三国演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和追求和平的愿望,记录了历史的风云,无愧是一部佳作。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它之后,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号称“武圣”的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三国中一位比较出名的武将,五虎上将之首,曾在沙场上建立过无数的功绩: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绩。可是,最令人敬佩的却是他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忙过他,他必须会回报。记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大败而归,被吴国的军队逼进了华容道,眼看就要被擒,这时候,正把守华容道的关羽因为念在曹操旧日曾有恩于自我,所以放了他走,结果差点被斩首。

  由此可看出关羽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读到那里,我不禁想到了自我。是啊,长这么大,帮忙过我的人数也数不清,可我记住了吗?回报了吗?

  我敬佩关羽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渴贤求才为君之道。刘备,不能说是一个枭雄,只能说是一个明主,他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份子是因为他有一颗爱贤的心,要是他没有这一份心,恐怕就不会得到诸葛亮这个大贤人的.帮忙了,也不可能当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织织帽罢了。能够说,刘备的天下几乎全都是诸葛亮打来的,而诸葛亮为什么甘心境愿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感激。让我爱不释手。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三国演义》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说,它丑化了曹操、美化了刘备、神化了诸葛亮、提高了赵云,贬低了周瑜……尽管如此,这仍然是我最爱的.小说,常言道:“不读三国非男儿。”我想三国演义中展现的忠、义、智慧以及勇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通读全书,最让我佩服的是,这部书虽然涵盖了大小战事四百多次,但每次不一样,即使同是水或火;好有不同;其次桃园三结义,永世不相忘,这种情谊值得推广。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再一次翻开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的卷首语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回荡。《三国演义》是由一个个扣人心弦又拍手叫绝的故事串联起来的,讲述了蜀、魏、吴三国发生的一系列斗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马谡大意失街亭”了。

  “马谡大意失街亭”讲了魏军率兵20万攻打祁山,当时街亭是汉中的咽喉,关系重大。马谡主动要求前去把守街亭,诸葛亮不放心,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这才同意,并让王平协助。诸葛亮相信马谡熟读军书,可以守好街亭。可没有想到,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死板地按照兵书上的做,不听王平的劝告,在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军断了水道用火攻,全军覆没。诸葛亮得到消息后,非常难过,怪自己用人不当。诸葛亮和马谡情同手足,可不依军法处置,又不能让将士心服口服,只好迫不得已斩了马谡。

  这个故事我百看不厌,明白了许多道理:一.马谡一味地按照兵书上去做,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考虑敌军是否会切断水源,使自己军队不战自乱。我们学习也不能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真正能学好的人是能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这才是真正学到本事。二.马谡失街亭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听他人的劝告。马谡刚愎自用,认为自己熟读兵书看不起他人。王平已经说出了在山上扎营的弊病与在路口扎营的优势,可马谡却自以为是,依然上山扎营。我们在生活中一样,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才能进步。我在生活中也总是听不进妈妈的建议,认为她啰嗦,可实践证明吃亏的总是我自己。看了这个故事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一个连别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三.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也有用错人的时候。我觉得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事情可以让姜维和赵云担当。这样既可以守住街亭,又可以锻炼姜维尽快了解蜀军的情况。

  《三国演义》这部长达66万字的名著倾注了作者罗贯中无限的心血,这里的一个个故事倾诉着一个个哲学道理,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喜欢这部名著,将会一遍遍重读它,它将伴我一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这个暑假我读了几本书,其中《三国演义》我读了两遍,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不仅仅因为它是四大名著,更重要的是我从书里知道到了很多历史故事,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关羽关云长了。关羽是刘备的五虎大将之一,武功高强那是自然了,但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忠义之心。在曹操的营长下,他时时刻刻想念的他的大哥刘备和兄弟张飞,尽管曹操对他千般好万般好,他不为其心动。有机会离开曹营,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摆脱曹操投奔大哥刘备,他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克服了难以想想的困难,他英勇、他的忠义正式盖世无双啊!

  读了《三国演义》,因为对故事里人物的好奇,让我对那段真实的历史多了几分兴趣,我便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去了解真实的.“三国”,原来很多故事并不都是事实,但也有很多事实比故事更精彩。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吧,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自己,三次光临才见到诸葛亮,并请除了诸葛亮,但很多资料上记载,实际上刘备不止去了三次,他可能去了更多次才请到了诸葛亮。

  还有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只用了短短几个字就写完的事情,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整整写了一个大章节。

  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激起了我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作者精彩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英雄人物,不仅故事可读性强,还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在的新时代,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要努力学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学习英勇人物的勇敢坚强,忠诚和有情有义,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好队员,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在知识和实践上都要更上一层楼。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有感07-29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2

读《三国演义》有感06-13

三国演义读有感11-04

读三国演义的有感11-11

读《三国演义》有感11-23

读《三国演义》有感06-08

读三国演义有感05-26

读《三国演义》有感通用04-13

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