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时间:2022-10-16 11:49:56 创业资料 我要投稿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精选13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精选13篇)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1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梁秋华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

  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2

  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间,2006年的春天,中央颁布1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县里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只备案、不审批的“备案制”,对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进行试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蕴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女友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创办特种养殖场,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巨大。回乡创业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读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把金饭碗扔掉,回来要养鸡养蝇,这不是胡闹吗?”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想要有所成就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而是走入农村;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因知识和本领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转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伴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启程了。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3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4

  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富而思源,勤俭创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磨练,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蜕变为一个有上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家,十多年来,自己发家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回到家乡合水县,积极筹建家乡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筹自建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投资3460万元,占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资2880万元,建成水源区、办公区、生产区配货车和工作用车7辆,新建办公楼450平方米,生产厂房680平方米,引进国内外自动化生产设备30多台(套)。于2013年5月建成运营。二期投资580万元,新建销售网点40处,开发碳酸饮料5种以上,2013年5月启动实施,主要实施市场开拓和碳酸饮料生产。厂区周围环境优美,制水规模大,纯净水、无气碳酸饮料日生产能力可达15000余桶/瓶。公司生产水源来自高原井水,经水质验检,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办公区设行政部、财务部、销售部、会议室等,厂房区购置安装了过滤器、高温电炉、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消毒器、检测仪、无菌自动灌装系统等一流自动生产设备,并按照消毒、分离、生产、包装的流程和生产要求严格进行分段隔离。拥有纯净水、碳酸饮料厂区,五条生产线,核心设备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全封闭无菌电脑自动化灌装生产线,百级空间净化间。在产品最终质量控制上,建有完备的化验室,能够进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多种微生物指标化验,对生产关键环节,完全按照IS09001标准要求进行关键点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质、稳定、可靠。公司以“诚信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目前产品在市场试运营期间反响热烈并迅速跃升为合水县纯净水的龙头产品。“怡硕”成为市内家喻户晓的纯净水品牌。伴随着市场需求、企业的壮大,2014年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并为国家缴纳税款65万元,共吸纳家乡富余劳动力60人。2015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成立了怡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在西华池镇孙寨沟行政村承包土地318亩,大力发展矮化密植苹果产业,带动全村6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击商海,诚信创业。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宏斌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后获得了“庆阳青年返乡创业典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诚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杨宏斌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项计划,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杨宏斌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5

  农家娃当上“鸡司令”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产业融合促进脱贫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6

  曾经她为自己的事业苦恼过、曾经她为自己的事业奔波过、曾经她为自己的事业让别人轻视过,可如今,她是XXX广大妇女就业的榜样,她是拥有固定资产260万元的企业家--XXX四季大酒店经理XXX。

  现年46岁的她,虽然高中文化,但她坚守“诚实守信、信义立业”的经营理念,自主创业,从一个小饭店做起,发展到XXX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四季大酒店。一直以来她始终诚信于员工、顾客和社会,她坚信,让顾客信得过的质量就是对顾客最大的诚信。为此,她不断提高菜肴性价比、严把原材料采购关、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以质取信于顾客,以卓越的敬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闯劲,不断探索酒店业的经营规律,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工作经验,掌握酒店运作的主动权,在管理上不断创新,频出实招赢得了广阔市场,她还将“诚信”主动融入履行社会责任之中,取得辉煌业绩。

  xx年,XXX在镇内比较偏僻的街面地段,办起了一个面积仅40平方米的小饭店,由于资金紧张,厨师、服务员只能是自家人干。最初经营小饭店的商家还不是太多,生意还说得过去,xx年XXX经营餐饮业的数量增加了几倍,面对

  餐饮市场的竞争,面对各大酒店的压力,杨经理坚持诚信经营,自强不息,没有畏惧,不断扩大营业面积,着力规范酒店经营管理,以自有的特色招待四方宾客。她爱岗敬业,经营有方,生意很是红火。 然而,她对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自满,当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济实力后,为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xx年,她毅然买下了XXX四季大酒店,并投资70多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经营面积达1000平方米,员工17人,现在环境更优雅了,档次更高了,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

  四季大酒店营业3年来,杨经理坚持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做文章,大胆创新,诚信至上;坚持健康、文明、卫生的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她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能让客人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她总是在天还没亮就上菜场,亲自挑选鲜嫩的蔬菜,严把质量关,杜绝次品和劣质品进入酒店餐桌。现以发展成当地最具规模的大酒店之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保障。XXX经理为了更好的发展酒店,又开办了四季旅店,做到吃、住一条龙,实行红白喜事免费提供住宿,大大提高了酒店经营效益,现在年收入可达40万元。

  强化职业化培训力度,建立高素质员工队伍。加强员工培训是酒店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杨经理结合酒店实际,摸索出了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员工培训制度,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员工队伍。四季酒店从前勤到后勤,实行跟踪管理,定期抽查,餐后回访,掌握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对待顾客还是员工,XXX始终坚持一条:真心待人,公正经营。身为经理,XXX与员工同桌用餐,与员工沟通交流,共同提升服务质量,以诚信赢得市场。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改进,四季大酒店不仅赢得了本地顾客的好评,还吸引着周边的外地客人,都光临四季大酒店。

  杨经理能歌善舞,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员工载歌载舞,欢乐与共。在工作上,她要求每个员工对顾客要热情接待,要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她常对员工说:“开酒店不能光为赚钱,生财有道,要以真情待顾客,要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生活上,她又像大姐、像母亲一样地关怀备至,哪个员工生病了,哪个员工家里有困难,她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员工生病时,她送去鲜花和营养品;员工过生日时,她为他们点上生日蜡烛,送上小礼品,举行生日游艺会;逢年过节,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员工一道坚守工作岗位,为顾客送上节日的欢乐。这些点点滴滴的真情关怀,感染着酒店的每一位员工,从而增强了酒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今的XXX事业有成,可她始终不忘创业之本。她常说:“我靠党的好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开辟了体现人生价值的领地,能有所作为,不能忘了国家,不能忘了生活困难的群众,不能忘了关心支持的各界朋友。”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当周边的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她都伸出援助之手。她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每次政府号召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她都积极响应。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她主动带着现金找到民政部门捐款,成为XXX带头捐助汶川灾区的个体企业模范。

  作为一名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作为一名在XXX有一定影响力的女强人,XXX一路走来,坚持诚信经营,坚持付出心态,也得到了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到一个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女强人迈向她事业新的辉煌!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7

  三年前,我从奋斗了二十多年的新闻战线退了下来。多年来东奔西跑,紧张忙碌的生活一下子归于平静。

  接下来,安适祥和的背后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和寂寞。每天睁开眼晴首先想到的就是:今天干什么?

  曾有一位做了多年校长的大姐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说过一句话:我们这年令,死去太早,打工太老,打麻将正好。当我在麻将桌上消磨了一段时间后,不屈的性格和要强的个性使我又打起背包上路了。

  这一站我来到了北京,五十岁的女人也加入了北漂的队伍。

  北京的中关村是我早就向往的地方,那里是中国的硅谷啊。这里人才荟萃,科研院所聚集,商业活动频繁—————,当然也是创业的黄金宝地。

  听一位朋友说有十万左右可以开一家电脑和办公设备的维修公司,我就开始动起了脑子。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在中关村的几个电子城之间来回穿梭,物色可以扎根的地方。

  当时科贸电子城正在招商,我找了一间大约有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间,当时房租每月是一万八千元。我又跑到硅谷电脑城,看中了几乎是在门口的一大间房子,并与当时硅谷的负责人非常能干的池阳谈妥了价格,她将年租金从二十四万最后让到了十八万元。还耐心地向我讲述了硅谷电脑城曾经辉煌的历史,热情欢迎我们加盟。基本敲定后我走到外面观察大环境,决定下午就来交定金。

  中午,在一个小饭馆随便要了个盖饭,边吃边听人们在议论生意不好做了等等,说前几年装一台电脑可以赚上千块,而现在赚一百元都不容易了。并说硅谷这几年走下坡路,电子城都集中在海龙那边,大多数人都不到这边来了。并说那边的鼎好电子城已经火起来了,如果能在那里找间门面生意肯定不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还没吃完,我推开饭碗起身就走。

  就这样,我在鼎好电子城四楼找到了一间也是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间。当时的月租金是一万多元,我二话没说,当天就签了合同。

  从西安来北京时身上带了一张信用卡只有五万四千元。好在先交三个月押金,加上办执照已经能够开业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不假,我的<超仁电脑维修中心>开业时,正是这个行业的淡季,加之没有经验,也没有老客户,每天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我是个门外汉,对电脑除了会开关,会打字外其它一无所知。干这一行我是从什么是主板,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学起的。而到现在已经成了专家了,只要客户在电话中告诉我,他的电脑故障现象,我就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记得刚开业的半个月左右,西安一位老朋友来北京出差到我这里看了看,他坐了一上午没见到一位顾客,非常耽心地问我:这样下去能行吗,你有多少钱往里赔呀?

  我确实没有把握,一点经验没有,每天不挣钱但房租,工资及一切费用是必须要出的。头一个月就赔了一万五千元。晚上开始睡不着觉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还能坚持下去吗?再这样下去我的那点家当可要赔干了。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我在自已的手机开机屏上打了六个字:坚持就是成功!最困难的时候,我牢记一句名言:任何事情的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最后一下的努力之中。

  我不是商人,从未经过商,但我有信心成功,那就是努力寻找突破口,不退缩,不迷茫,极积进取,大智若愚。要想取胜,要想取得客户信任,并能有口皆碑,必须有诚信,提高服务质量。我为公司制定了一个宗旨:诚信为本,精艺求精,用心打造维修金牌!

  无论什么人,只要来到我们超仁,都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实事求实决不骗人。

  凡是客人送修的电脑无论修好与否都主动帮助擦干净,对于体弱有病或老年人,就安排人送下楼。长此以往,大多数客户都是朋友同事或邻居介绍来的。

  在渡过最初艰难的三个月后,鼎好<超仁电脑维修中心>在中关村已经小有名气,技术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年多来,我们培养起来的技师没有一个跳槽的。无论是笔记本,电脑主机或显视器,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都能修的得心应手。成功率很高。

  无论什么节日,我都是和我的员工们一起过的,每个月最少在一起聚餐一次,使他们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我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备至,从如何孝敬父母,到将来怎样教育下一代,以及做人的准则都给他们讲述。大家很团结,谁要是休息一天,第二天来上班总是说:不在超仁真没意思。

  超仁的员工,个个都是孝子,我要求他们经常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寄钱。一个小伙子告诉我,春节回去后,他给爷爷奶奶三千元,还买了礼物,奶奶逢人就夸,结果整个小区都知道她奶奶有个好孙子。我就表扬他做的对,他得到的将会更多更多。而且是无法用金钱来恒量的。

  来北京创业三年多了,我的事业基本取得了成功,我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每年春秋两季,我都会抽时间到全国各地去旅游,给年轻人一个独立工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不管挣钱多少,起码我解决了十多个人的就业问题,同大家甘苦与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很知足。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8

  从机会走向能力------宋庆华创业事迹“文化促进发展,战略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山东远利华矿用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庆华女士创业多年的经验结晶,也成为了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

  1977年,宋庆华出生在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大石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在邹城市供销社(现为供销集团总公司)鲁南家电公司参加工作。1999年,由于原工作单位破产改制,她成为了一名下岗职工,生活失去了经济保障。面对人生挫折,她没有气馁,开始了自谋职业的艰难历程。从1999年到2002年,她卖过水果,开过馒头作坊,在巴黎婚纱影楼从普通业务员做到店长,那些艰难地岁月不仅成就了她不畏艰难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也为她以后创业积攒了大量管理和销售方面的知识。

  2002年,她不顾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对,响应政府的号召,自已先行尝试,在邹城市峄山镇承包了60多亩土地,引进国外优质良苗和栽培技术,种植起了高价值水果大樱桃。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水果大樱桃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辛勤的汗水得到了回报。她个人收获了财富,没有忘记农民朋友。她带动村民集体走上小康路,使她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机会。在她的带动和支持下,当地的多家农户积极响应,纷纷种植起了水果大樱桃,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多年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农民朋友们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也强烈感受到了宋庆华这位女能人的人格魅力。2007年,在村民的拥护下,她成立了富民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带领周围农民种植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达到了570亩,成员户30户,年产优质果品750吨,吸纳安置农村闲散人员500多人就业,成为了年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的大型农业合作机构。近年来,宋庆华所经营的樱桃种植园及成立的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相继被评为“山东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邹城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单位”、“邹城市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园”等荣誉称号,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作出了贡献。

  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宋庆华又开始了新的思索。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她断定玻璃钢环保产品是今后工业环保发展的趋势,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她经过精心筹备,于2007年7月成立了山东远利华矿用装备有限公司,由于公司产品畅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公司从注册资金50万元,十几个人发展成为注册资金1000万元,年产值5000万元,拥有一百多名员工,销售业绩名列全国行业第二名。

  宋庆华个人和远利华获得的荣誉证书:

  1) 济宁市“巾帼创业带头人”称号(济宁市工商联);

  2)“诚信中国.创新先锋人物”(国家商务部);

  3)“玄奘之路,戈壁行者”证书(全国商学院玄奘之路组委会);

  4) 国家级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5)全国玻璃钢行业十佳成长品牌(全国品牌委创新委员会);

  6)全国玻璃钢行业重点推荐产品(全国品牌委创新委员会);

  7)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8) “诚信中国.诚信示范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

  9) 中国著名品牌证书(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

  10)中国3.15诚信企业(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

  11)“低碳技术创新”证书(美国夏威夷大学);

  12)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

  在取得成功之后,她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多年创业的得失,面对管理日益壮大的企业,她感到力不从心,她又一次不顾家人的反对,于2010年毅然参加了清华大学企业管理系“EMBA”总裁研修班学习,同年,参加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EMBA”研修班,还先后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及沃顿商学院深造学习,并领取了美国夏威夷大学颁发的荣誉证书,并于2011年,考上了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EMBA硕士。通过从新回到高校深造,她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很多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难题迎刃而解,尝到甜头的她不惜花费巨资将公司骨干送到高校深造,打造出一个高效、团结、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团队。通过深造,她深深感觉到建设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文化和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让更多的个人和集体因远利华的存在而受益”不仅成为她个人的信念,更成为了远利华整个企业的终极目标。“为每一个矿井打造最有效的安全保障”,成为远利华人得质量理念,并将忽视产品质量上升到犯罪的高度,企业的社会责任取代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2008年,她与清华大学同学一起在汶川捐造了一所希望小学,2009年与同学一起在云南昆明捐助抗旱资金20多万元。2010年在市妇联组织下,参与捐助了贫困母亲和儿童的活动,2011年在新疆英吉沙县捐助贫困学生十名,并承诺直到大学毕业。

  为了将企业做强做大,她带领公司高层经过论证、分析,为企业建立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三至五年内领跑行业技术、标准,成为行业销售第一、品牌第一,发展相关行业、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品,实现多元化企业发展战略,十年内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上市公司。并为公司制定了“以人才为根本,以管理为基础”的公司层战略和三层面业务成长的业务层战略。

  远利华建立并坚定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在加强营销管理工作的同时,建设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平,控制产品质量,实现专业化管理。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激励体系,使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成功,与企业共同成长。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决定科研,以营销决定产品的有效生产机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使得远利华获得更大的成功,并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9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家庭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有要改变家庭当前状况的理想。1991年他中学毕业,回家务农,家里主要靠种养殖为生,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重复而枯燥的生活,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没有什么明显改善。他觉得一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永远不能脱贫致富。 家乡的气候条件很好,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山草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黑山羊养殖。黑山羊肌纤维细,硬度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而且养殖黑山羊有几大优点,一是它繁殖性能高,公羊8-10月龄、母羊6-7月龄开始配种繁殖,母羊一般年产1.7胎;二是生长发育快,6个月的成羊就可以销售了;三是市场前景可观,市场供不应求;四是山草资源丰富,养殖饲料不用发愁;五是黑山羊属于无公害草食类肉用性动物,健康、营养、环保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乡上也把黑山羊养殖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中,打造生态养殖基地,创建并提升黑山羊农业品牌。

  他看到了这一点,决定要大力发展黑山羊,虽然以前也有养殖,有18年的养殖经历,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但数量不多,不成规模,形成不了产业链。2011年他打算在现有存栏80多只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但是困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资金问题就让他头疼,后来听说乡团委有鼓励青年创业贷免扶补项目,可以无息贷款,他看到了希望,到村上、乡团委反映了情况,经过乡团委和信用社的考查之后是适合辅助创业发展对象,得到了乡上的支持,同意他贷了5万元钱。他筹到了创业资金后,开始买羊崽,雇工人,风风火火地走上了养殖之路。在养羊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刚开始买回来的小羊崽成活率不高,他多方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后来得知是因为品种的原因,他毅然决定到外面引进好的品种。经过他的努力和认真的探索,现在养殖150余只黑山羊,每年可出栏至少50余只,卖羊的年收入可达到2.5万余元,羊粪的收入也可达到7000余元,为他们家增加了一笔不错的收入。另外他还发展绿色种植产业,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开发了8亩咖啡和6亩烤烟,效益也非常好。

  他作为村上的团支部书记,觉得自己不能光是自己创业致富,也是带动全村青年创业致富。他在开会或者婚宴人多的时候,他就开始宣传政府高度重视黑山羊养殖和市场的前景,和青年们一起探讨养殖技术和养殖经验,积极参加各类种、养殖等科技培训。现在整个村的黑山羊养殖规模也在渐渐扩大,因为市场需求量大,有很好的销路,收入也是在不断增加。

  他就是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家青年,但是他的想法和干劲却不平凡,他靠自己的双手和眼光创业致富,也为其他的创业青年开创了一条致富道路,是乡内青年创业的典型,是青年学习的榜样。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10

  代辉辉,男,汉族,1991年1月出生,河南省潢川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

  一位家境贫寒的农村子弟,自主创业,以其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事业的满腔热情,白手起家带领着家人在农村农业的征程上高歌奋进,搏击风云,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奋斗轨迹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风采,成为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典范。

  一、不甘贫穷 立志创业

  艰苦的童年生活磨砺出他不屈的性格。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的不幸,幼年丧母,家境贫寒的他性格中有着倔强的一面。兄妹三人是靠着父亲辛勤劳动抚养长大的,望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脸,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作为长子,一定要为父亲和自己活出个模样来,毅然将家庭的重担挑了起来!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开始奔向繁花似锦的大中型城市,希望能在城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造成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也正是目前这种现状使得“市场在城市,商机在农村”的情况得以出现,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用他所学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作为农学专业的他,以“为国人健康而奋斗”的宗旨,服务与农业,>投资生态产业,让安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食用健康养生,放心的有机农产品。

  二、努力拼搏 艰辛创业

  一个人要有真本事,就应该闯一闯。曾在学校利用实践基地,组建创业团队,精炼专业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和毕业前在新陆春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习8个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实践中积累了初步经验, 融合自身资源优势,为创业奠定了基础,

  2013年8月,他满怀着创业激情回到了家乡,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摆在面前的问题数不胜数:基地选址没有着落、头期资金无法落实、技术员工没有到位??在众多的困难面前,他没有胆怯,自小养成的不屈性格让他更加坚定地前行。为了节约资金,他和家人自建自修基本设施;为了调查市场,独自游走附近的城镇??最终,摆在眼前的困难一个一个被攻破,温室大棚终于走上了“正轨”,一切都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都早出晚归,从建棚到扣棚,再到育苗,直到最后的种植、>收获。整天蹲在大棚里,跟土地打交道,已然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菜农。但是他并不觉得这样的改变有什么不好,而经常对周围的人说“土地是咱农民的亲人,而农民是我的亲人,我一定要将温室蔬菜做好,并且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三、搏击商海 创新创业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做大做强,才能实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目标。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引导下,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利用土地流转政策,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与父亲商量承包了300亩农田,成立了“潢川县荣华家庭农场”,真正把产、供、销结为一体。

  干事业最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 凭着创业激情和拼搏精神,在团县委和乡政府的帮助下农场逐渐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农产品种植、绿色食品蔬菜、花卉苗木园、生态畜禽等多元发展的产业化之路。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注重安全无公害绿色蔬菜,逐步获得了各大超市消费人群的信任和认可,销售渠道的大门敞开了。成功的背后除了自身的努力,国家的好政策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注重环保理念,走出和谐之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他正在带领农场人迈向新征程,创造新辉煌。农场现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实现了村民的就近就业,这样,村民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此举获得了村民的称赞。同时也为当地的稳定就业及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学习奋进,知识创业

  追求无止境,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这样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为了提升自身知识,他多次参加县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专题>培训班和县团委组织的“青年创业系统知识”培训班学习,并组织团队到山东寿光市国家农业基地参观学习先进农业技术。遇到难题就主动的联系兄弟企业负责人和学院指导老师们一起商讨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创业,他的确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保障农场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使农场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以“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为目的,他主动联系学校,申请参加省本科自考,报考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并踊跃参加各种农业实践活动。

  五、饮水思源 回报社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饮水不忘挖井人。自己虽然摆脱了困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而他心中 “让身边的乡亲们也能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推荐村民就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仅靠自己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极力联系兄弟企业,推荐村民们就业,并为无技术、无经验的村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村民就业难题。用他的话说:“我以我的成功作为示范,把经验和理念传授于人,让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应当的义务”。

  “假如我是大海里最平凡的一滴水,为了折射太阳的光辉,也要激起浪花,来点缀浩瀚的大海”。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希望工程等方面尽己所能给予积极的支持,深受群众好评。除此之外,连续在“两节”期间免费向村的贫困群众发放食用油和面粉,面对那些找上门来寻求帮助的贫困学生总是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要求,却从不将这些事情挂在嘴上,因为他的求学路上也接受过爱心人士的资助,这种反哺印证了一份感恩,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家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谱写了一曲饮水思源、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时代赞歌。

  六、奋斗青春 造福未来

  几易春秋,几许寒暑,艰辛创业,在家乡终于兴旺发展起来。回眸他的创业之路,他庆幸自己是个乐成者,但在庆幸之余,也深深地感激家乡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沃土,为他打造了坚持不松懈的性格。同时,他更感激党和国家政策为他的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他将把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后人生发展的动力,并尽最大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回报家乡。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风风雨雨人生事,平平常常才是真。他的人生是平凡的,但追求和奉献是不平凡的,人格魅力和超越自己的责任意识,实现了“为企业谋发展必须尽职、为员工谋利益必须尽责”的诺言。

  人生就是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可以把它演绎得精彩绝伦,可以为它弹奏出最美妙最动听的音符,心有多大,梦想的舞台就有多大。因为年轻,拥有梦想,他在艰辛的创业路上没有让失败与>挫折把梦想拌倒,好男儿当自强,爱拼才会赢——他在汗水中赢了!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他博的正当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的努力让梦想激情放飞!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11

  男,汉族,198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乡村人。2002年底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经过五年的军营生活,他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思想得到了提高。于2007年12月退伍回乡创业。

  回乡后在村三组办起了一个常年存栏12000只的蛋鸡养殖场。对于养殖来说,他是个门外汉,旁人也对他指指点点,认为一个从来没有饲养过一只牲口的毛头小伙子能把鸡养好。养殖场在大家的非议声中建了起来。面对压力,没有退缩,而是把压力变成动力,他不断查阅专业书籍,到、等地参观取经,学习养殖技术,养殖场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120天后,第一批母鸡成功出栏,看着一个个的鸡蛋从鸡笼里滚出来,他的心里乐开了花,觉得以前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看着一筐一筐的鸡蛋,他的心里又喜又忧,每天10000多板的鸡蛋如何销售成了一个大问题。如果按常规将鸡蛋批发给经销商,价格肯定不会高,但自己一个人卖又卖不完。他想了很久,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批发给零售商。但零售商与经销商联系多年,同等价格零售商明确表示不会要他的,这让非常苦恼。但是他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包退”。由于经销商是四处收蛋,蛋的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坏,有些零售商会抱怨,他就抓住这点,对零售商提出了有质量问题“包退”的优惠条件,免去零售商的后顾之忧,问题迎刃而解。虽然实行了“包退”,但至今一个鸡蛋也没有被退过,因为信誉好,鸡蛋十分畅销,没有了存蛋,也就没有了质量问题。

  鸡粪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却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决定将鸡粪用于种植葡萄,搞种养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解决了鸡粪处理问题,又解决了葡萄的肥料来源。在2009年9月,在村一组租用了20余亩土地搞起了葡萄种植。开始种植之后,才知道种植葡萄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在6、7月的时候,由于白天天气炎热不能施肥,只能下午天气转凉了才能施,所以有时要忙到晚上9、10点才能收工回家吃饭。劳动强度比以前增加,加上自身在部队时腰部受过伤(在退伍时还被评为“九级伤残”),他的旧伤复发了。他想放弃葡萄种植。但回头一想,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学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年,终于到了葡萄收获的季节,看着一串串的葡萄长势喜人,真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喜悦。由于他所种植的葡萄全是新品种,为了使顾客感觉到不同,他除了制作了宣传单和招牌进行定点销售之外,还开展了免费品尝活动。为了确保顾客能吃到口感最佳的葡萄,他每天早晨三点就到葡萄园采摘最新鲜的葡萄。付出终将得到回报,他种植的葡萄得到顾客的一直赞扬,回头客也多了起来。同时,他还想出让顾客自己亲手到葡萄园采摘的点子,让顾客体验田园风情。好吃又好玩,葡萄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为了使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2011年10月,成立了“县咯个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搞农业。正当一切发展越来越好时,2012年6月的一场大雨带给他惨痛一击。当时葡萄快成熟时,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雨倾盆而下,望着长势喜人的葡萄被洪水吞食,而他却无能为力。当洪水退却,一串串葡萄伤痕累累地挂在树上,他的心在滴血。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他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通过自己的努力,2013年葡萄有了一个好收成,葡萄园里硕果累累,来葡萄园采摘葡萄、买葡萄的顾客络绎不绝,上市几天葡萄就全被抢购一空。他相信,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好。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12

  90年代初,经济改革的浪潮把一个渔民出身,从小跟大海打交道的年青人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个年青人凭自己良好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和惊人的胆识,站立南黄海之滨,搏击风云,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他就是如东县大豫镇东港村党支部书记李学仁。

  19xx年,李学仁受上级组织的重托,更是全村党员群众的信任,从船长被推到了村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岗位。20xx年众望所归的他,又被推到了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挑起了发展家乡经济的重任。李学仁凭着他多年积累的海水养殖经验,高瞻远瞩的经济眼光,一幅加快发展渔村经济、富民强村的宏伟蓝图在胸中绘成。

  十三年来,李学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勇于开拓,与全村群众一起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成绩。当他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不由感慨万千。

  东港村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出口基地和文蛤苗种生产基地。李学仁一上任就提出,东港村是以文蛤养殖、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的纯渔业村。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要富民强村,就必须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本村资源,挖出资源潜力。他上任后,以开发滩涂为着落点,扩大文蛤养殖面积,增加总产量。先后新开发滩涂3万多亩,使东港村的文蛤养殖面积从原来的5万多亩增加到现在的8万多亩。不断追加经济投入量,他每年带领村民共同投入资金1200-1500万元,养殖文蛤苗种1500-20xx吨,年产成品文蛤5000多吨,文蛤苗种投入20xx-4000吨,出口3000多吨,创汇150多万美元,年产值6000多万元,年上交税金200多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从12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0xx0多元。

  滩涂文蛤养殖是露天工厂,常常要受台风、海水污染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保证稳产高产。另外,取捕文蛤必须在潮退后才能作业,涨潮后渔民只能在船上闲着。为了充分利用滩涂优势,利用船只和渔民的空余时间,增加渔民收入,李学仁大胆提出了文蛤与紫菜在东港村滩涂上共同养殖的设想。他想,沿海渔民有养殖紫菜的滩涂优势和丰富经验,既不要到外头请人,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船只运输费,与只靠养紫菜的单位相比,我们一年可节省开支40多万元,渔民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他的想法一说出,便得到全村渔民的一致肯定。20xx年,在李学仁带头下全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共同投股450多万元,建立了紫菜育苗场、紫菜加工厂,开发紫菜养殖面积700多亩,同时注册了南通仁和水产品有限公司,从立项到企业能开始运行生产,前后不到六个月,李学仁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人也瘦了十几斤。公司成立后李学仁又经常深入到育苗场和海上船头、紫菜加工厂,了解观察紫菜生长、加工情况,提出指导意见。为了提高紫菜的产量和质量,李学仁多次到紫菜高产单位拜师求教,采取走出去观摩,请进来培训的办法,虚心学习同行的紫菜生产管理技术。通过学习和反复实践,仁和公司紫菜育苗出苗率比邻近同行高15,加工紫菜正品率比邻近同行高10。

  20xx年,仁和公司紫菜产量偏低,李学仁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反复琢磨紫菜低产原因。通过对邻近养殖企业紫菜养殖地形的反复考察,对海水流向与紫菜生长的影响的深入了解,并向相关养殖专家的请教,后来发现海水水质与潮流的缓急对紫菜生长影响较大。20xx年,他带领一班人在金刚套滩涂上咸淡水混合交汇的地方试养紫菜,结果紫菜产量比相同面积的其它地方增加了双倍。

  为了加强紫菜养殖生产管理,李学仁大胆进行体制改革,把责任落实到人头。李学仁把紫菜面积分配给各船头、各渔民,由股民自己去管理生产,增强了渔民养殖责任心。紫菜加工实行定职定员,不浪费人力,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紫菜收获的季节,多数在数九寒天,每次涨潮前都要采摘,不能耽误时间。李学仁坚持到养殖场指导采收紫菜,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从不间断。在李学仁的带领下,渔民个个不怕冷,不怕苦,不怕累,有时候在海水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20xx年当年,仁和公司就生产条斑紫菜3100箱,创造产值230万元,利润100万元,职工光紫菜这一项人均增加收入6000多元。20xx年,仁和公司生产条斑紫菜2200箱,产值1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职工人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20xx年,仁和公司生产紫菜2500箱,创造产值180万元,创造利润80万元,职工人均增加收入5500元。到目前为止,三年已收回公司总投资的45。为了招商引资,增加出口创汇,20xx年李学仁将仁和公司与日本客商合资,引进外资15万美元,出口创汇20万美元。

  1996年的海水污染给文蛤养殖造成毁灭性灾难,给如东沿海的渔民烙上深深的印记。渔民纷纷弃渔务农,东港村当年就有60多个渔民弃渔务农。李学仁心想,万一再遇上96年这种情况,我们如何从灾难中求生存?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在抓好文蛤和紫菜养殖的同时,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沿海可以发展什么样的第三产业?他首先想到的是旅游业。他认为,村里的优势是渔民经济基础比较厚实,有踩文蛤的滩涂面积8万多亩,海上有管理文蛤用的汽艇,可以发展海上迪斯科——踩文蛤,空中交响乐——放风筝等旅游项目。外商到海边来谈业务,东凌没有一家象样的饭店、宾馆,也没有休闲中心,可以办一个二星级以上的宾馆,还可以利用东凌垦区闲置的河泊办一个垂钓中心。现在原东凌乡政府的办公大楼闲置不用,何不买下来办一个餐饮、客房、KTV、游泳、休闲、垂钓、踩文蛤、放风筝于一体的休闲中心呢?他的想法得到了全村渔民的认同。说干就干,李学仁带头投入100万元,其他干部群众也你10万、他8万积极参加投股。到目前为止,400多万元资金已经组织到位,原东凌乡政府办公大楼已经成交,正在装修,其它各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

  东港村在李学仁的领导下,渔村经济稳步发展,渔民收入逐步提高。只有250人的东港村,目前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渔民家家户户超过了小康生活水平。

  今天的东港村被誉为“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先进集体”、全县第一家“江苏省卫生村”、全县第一家“江苏省农村现代化工作试点村”、“南通市文明村”、“如东县村民自治模范村”,江苏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被誉为“江苏省文明星企业”、“南通市明星企业”。李学仁被评为“如东县优秀党支部书记”。

  “荣誉只能证明昨天,更重要的是明天”。这是李学仁对人生价值的最贴切的评价。他面对未来充满信心,决心带领全村人民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东港村而奋力拼搏。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篇13

  她80年代毕业于省粮校,一直在我市粮食部门工作;她曾在广州一家私营企业任财务经理,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她回乡历尽艰辛成功创办蛋鸡养殖场,去年又投资20万元将规模做成全市最大,并为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她就是粮食部门下岗职工xxxx。

  为了生活,不惑之年外出务工

  20xx年,年近40、工龄快20年的xxxx成了一名下岗职工。虽突然间有点难以接受,但xxxx只是淡然一笑:没什么,有一双手就能养活自己。于是,她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无奈。一个中年女人,想找份收入高点的工作难上加难。经人介绍,xxxx来到广州市,在一家私人营销企业当起了出纳,开始月薪不足1000元,还要自己掏钱住宿、吃饭。为了立住脚,她起早摸黑,勤奋工作,总是提前上班,推迟下班。她不但认真干好自己当天的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多做份外事。由于她工作认真肯干、责任心强,三个月后,老板就每月发给她1500元。半年业务熟悉后,她一人干起了两人的活,而且当天的事即使加夜班(没有加班费)也一定完成。xxxx有十多年腰背痛的老毛病,工作时间长了,疼痛难忍,她就靠着门框或“按摩”。寝室的女孩见她太劳累了,常常帮着按揉解除痛苦。由于勤奋敬业,不到一年,她的工资增加到2000元,并从出纳升任主办会计。一年之后,月薪又涨至3000元,并升任财务经理。

  为了创业,历尽艰辛回乡办鸡场

  2006年底,在广州有一份不错工作的xxxx做出了一个令大家不可理解的决定——辞工回家办养鸡场。此言一出,家人和亲友无一人赞成,打定主意的她谁劝也没用。在亲友处筹措了几万元钱,一天鸡也未养过的她,靠啃书本、拜师学艺,在白杨镇檀山村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檀山蛋鸡养殖场。

  一般人只知道养殖业脏、累、苦,苦到什么程度,只有业内人自己知道。刚进鸡苗时,幼小的生命出壳当天就运到鸡场,开始要30多度的室温。装空调是省事,但成本太高划不来,没钱就只有多吃苦了。开始十几天,她吃住在鸡舍,日夜与小鸡相伴,因为烧柴火保温,时刻要添柴。若想偷懒,一下子添多了,火太旺,温度太高不行,只得日夜守护,丝毫不敢怠慢。这样她每天被热浪熏得口干舌燥,半个月下来,鸡是稍微长大了,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但人却瘦了一大圈。为了节省开支,xxxx一个人既要购料进料,又要喂水喂料,挑粪出粪,忙得不可开交。丈夫要上班,所以她总是一个人默默辛劳硬撑着。

  更令人担心的是进鸡场的路太陡了。每逢下雨,拉料出粪的车都不敢来,所以饲料就卸在几百米之外,靠自己一包包地扛到鸡场。饲料不能淋湿,否则发霉则不能用。碰雨天她得抢着扛,有时累得直不起腰,却仍不敢多耽搁一分钟。

  如果说苦和累还可以顶过去的话,那么意外风险就令人难以承受了。20xx年,由于鸡苗紧张,原来一家种鸡场老板的鸡苗供不应求,他就从山东进了一批鸡苗给xxxx。谁知这批鸡苗品种不行,刚到产蛋高峰期,产量就急剧下降,越养越亏本。无奈之下,她只好把鸡卖掉,一次足足亏了4万多元。家人劝其就此打住,她却坚决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为了梦想,扩大规模发展事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xxxx的梦想就是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为家庭也为社会做点事情。虽然养鸡场办起来了,并初尝成功,但她并不满足。20xx年,xxxx又努力扩大养殖量,继续她的“辛苦之旅”。这既是因为她的事业梦想,也是形势所迫。如今办养殖业,苦、脏、累不说,由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唯有做大做强才能生存下去。三年的摸索实践,她经历了风险,也积累了经验,在家人积极支持的同时,xxxx为自己的养鸡场规划了一个万羽规模蓝图。在市畜牧水产局和白杨镇的支持帮助下,她说干就干,一个月就东拉西借凑了20万元资金,并将原来的鸡舍全部推倒重建。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操劳,一个万羽新型规模化养鸡场已经建好,并成为我市蛋鸡养殖业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目前,养殖场还安置了多名返乡残疾农民工就业。

  回首过去,xxxx十分感慨。展望未来,她更加信心满怀。下一步,她将用心把养殖场办好,为事业做大做强、为瑞昌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相关文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材料02-28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精选7篇)09-25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精选5篇)09-25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通用7篇)09-24

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通用5篇)09-24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10-18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08-16

返乡农民工如何创业10-19

农民工返乡创业故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