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

时间:2022-09-25 08:11:24 创业资料 我要投稿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精选5篇)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1

  42岁的冯松雷是河南省宜阳县白杨镇瑶凹村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吃苦、脑子活,外出打工10余年,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头,硬是从小工干到了电子产品企业的工程师,拿着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他成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羡慕的对象。

  但是爱折腾的冯松雷心里总是“不得劲儿”。“我再打工又能怎样?”便外出闯荡的冯松雷经历过“进厂难”,也遇到过“用工荒”,就连自己长期工作的企业也由100余人扩大到3000余人,他说:“出去打工这些年,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阔了眼界,所以总谋划着自己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眼瞅着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自立门户,底子薄的冯松雷既羡慕又无奈。“不能创大业,那就创小业。”,冯松雷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刚回乡找机会,也有碰壁的时候,开过电脑店,做过物流,搞过养殖,效益都不好。”,宜阳县鼓励当地农民发展艾草产业,头脑灵活的冯松雷从中嗅到了创业的契机。“从小就在山坡上割艾草、卖艾草,却不知道艾草加工是个大产业,尤其现在讲究养生,艾草产品销路很好。”找准创业方向的冯松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资金,宜阳县人社局帮他累计协调贷款100多万元,冯松雷的艾草事业由此起步。

  经过两年发展,冯松雷的艾草加工厂销售额已达110余万元,带动约1500户农户种植艾草增收。今年年初,原在外干建筑工的冯罗红和妻子都到艾草加工厂上班,夫妻两人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冯罗红说:“我年纪大了,建筑工快干不动了,人家在村里创了业,我们就近务工,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如今,冯松雷生产的艾枕、足浴包、艾条等产品已远销广东、重庆等地。“现在我们已经和省内外30余家店铺合作,进行艾灸培训,提供技术和产品,希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冯松雷对未来的发展已有明晰的规划。

  实际上,在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宜阳,像冯松雷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近年来越来越多。宜阳县人社局局长陈世俊说,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技能,攒下了资金,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更好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碰到合适的机会,外出务工人员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回乡创业。

  通过提供创业引导服务,并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持,仅今年前9个月,宜阳县就有2800余人返乡创业。至今,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宜阳县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000余家,带动约两万人就业。陈世俊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自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2

  从独自打拼的异乡工人,到带动家乡百姓创业增收的种植养殖行家,因为优秀,他收获了荣誉。2021年1月6日,六枝特区落别乡抵耳村岩蜂养殖基地负责人张顺勇,身披“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绶带,在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荒芜青山孕育致富生机。2015年,外出务工返乡的张顺勇在家乡的大山之间迎来了“新生”。依托山中丰富的野生资源,张顺勇开始谋划,一边学习技术,一边着手做起了本土蜜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

  张顺勇说,在有返乡创业的想法之前,他在深圳和东莞打工。但他认为,打工不能干一辈子,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希望回到家乡,为家乡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于是在2014年底,他就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近年来,六枝特区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双效双赢”目标,主动作为,积极为农户、企业送政策上门,解决“后顾之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张顺勇就得到了当地就业局、旅游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张顺勇说:“现在在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办证等各方面都很方便。加上当地对山林的保护,现在六枝一眼看过去是绿水青山。环境好了,很多产业就好发展,所以我就决定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2019年5月,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张顺勇得到了10万元无息贷款,正式成立了贵州张氏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高山之上乘势走上了事业正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拥护,加入的农户一下子就有20户,超过100多人。

  张顺勇说:“目前我这里养殖六枝岩峰有1000多箱,中药材种植有100多亩,落别樱桃几十亩。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当地的农户在我这里务工,还有的受我影响加入了自主创业。今年我计划在六枝落别乡、木岗镇、大用镇、郎岱镇、岩脚镇、龙河镇等地,增加十个左右蜂场。在增加蜂场的过程中,带动当地的农户,教会他们种植养殖技术,让他们以后在当地能够自主创业。”

  2021年,广东省中山市与六盘水市确立东西部协作关系,结对帮扶六盘水以来,六枝特区的农特产品就开始陆续销往中山市。仅在2021年9月8日这天,就有6辆装有蜂蜜、中草药、茶叶等10多种当地农特产品的车辆从六枝发车,运送60吨农特产品到中山市。

  张顺勇说:“在政策的帮助下,我们的农产品打入了广东市场。现在市场不断扩大,我现在在建一个厂房以及冷链物流,以便更好地保存蜂蜜。”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3

  张良忠,男,汉族,出生于1974年5月,现年46岁,初中文化程度,蒿坪镇双胜村人。常年在外务工的他深深的感到农民挣钱的不易,便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为村民致富,经考察和摸索,2013开始在双胜村流转土地8亩,搭起了食用菌种植大棚。经过几年的打拼,今天的他终于走上了致富之路,村民们在他的带动下,也渐渐富了起来。

  执着梦想,诚信创业。

  2012年在外务工返乡后,他得到了村干部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在双胜村实地考察了富硒茶叶、富硒食用菌种植资源优势和加工技术。为了发掘当地的富硒资源,他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通过自主创业先使自己富裕起来再带动周围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2013年初,张良忠尝试着在自家田里实验种植富硒食用菌。并联系了之前学习技术的陕县松下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并与其签订了合作种植协议,注册成立了紫阳县滴水岩富硒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年的.打拼,张良忠在富硒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建起12个塑料大棚和1个温室。共计流转土地8亩。年产10万余袋。在富硒食用菌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和产业壮大的同时,他并没有藏私,而是将所有的技术全部教给了在他的大棚里面工作的村民,并对所有的村民承诺:今后不管是谁要搞富硒食用菌种植,技术他免费教,不收任何的费用。并且帮忙联系销售渠道。

  带动致富,奉献社会。

  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张良忠虽然工作繁忙,学历不高,但是不忘学习,积极参加镇政府农业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并且自学有关种植、养殖类知识,不断充实自身素质。从2013年搭建第一个大棚开始,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他便学会了食用菌所有的种植技术。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从一个门外汉尽快转变成一位致富能手,他多处走访,四方取经,空闲时间也马不停蹄奔走大棚之间,悉心指导村民进行富硒食用菌的种植管理,并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几年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外村群众。

  随着双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张良忠也加入到了双胜村猕猴挑经济的发展之中来。张良忠买来枇杷苗,种植在茶园里,茶叶仍可以采摘。以前在自己的茶园劳动时没有报酬,只有茶叶收入,现在不但原来的茶叶收入不变,还可以增加务工收入和土地分红收入,相当于多找了两条挣钱的门路。作为先进青年,他认为自己挣到钱不是目的,而是让大家致富才是目的。通过几年的种植,凭着自己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在种植这条路上他始终还想一直坚持走下去,带动群众发展种植业,让种植产业成为老百姓创业增收的渠道,使种植规模化、规范化,逐渐走向市场化。勤劳使人致富,在我们的身边像张良忠这样的优秀青年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与点赞。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4

  邱兴堂,男,中共党员,通川区碑庙镇人,深圳市第五届、第六届党代表,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

  邱兴堂曾经是碑庙镇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2000年9月,邱兴堂辞去了镇卫生院的工作,怀揣着梦想和从父亲手中接过的600元钱,南下广东务工。

  打过墙、搬过砖、背过砂、睡过桥洞和楼梯间……在深圳闯荡的头几年,他没少吃苦,后来向老乡借来几百元钱,又买了一些日常药品,白天打工,晚上为住在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及罗芳村的老乡看一些头痛发烧的简单病症……渐渐地,邱兴堂在老乡中越来越有威望,周围聚集了20多名达州籍党员和上千名达州籍务工人员。

  2007年,经罗湖区委组织部和达州市委组织部共同努力,罗湖区黄贝街道四川达州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邱兴堂任党支部书记。随着党支部影响力不断扩大,2010年7月,邱兴堂被推选为深圳市第五届党代会代表,这是当时深圳市唯一一位农民工党代表。

  近来,邱兴堂召集支部积极响应达州市、通川区返乡创业号召,广泛宣传家乡投资环境、政策支持、资源优势等,组织农民工回乡考察洽谈,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回家。

  目前,邱兴堂在通川区金石镇金山村投资500多万,流转土地580亩建立达州车厘子种植园和蓝莓种植基地。种植园区里的各种果树目前长势良好,当地还有200多农户就近进入种植园区务工增收,并帮扶了当地贫困户5人脱贫“摘帽”,种植园区今年可实现产值30万元。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5

  2012年10月,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在路阳镇文武村正式挂牌成立。老板付小军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小伙,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年初回到家乡创业,他希望通过创业开启致富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带动父老乡亲致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贡献。

  目前,巨丰种猪专业合作社投资额已达600余万,占地6700平方米,先后招纳30余人到合作社工作,主要对象是返乡农民工。养殖场主要引进沃尔多原种猪,年出栏种猪3000头。在经营过程中,付小军面临许多问题,他讲道在场地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除了常规圈舍,在绿化方面,由于树种、草源的缺乏导致绿化覆盖面还不够;在管理上还缺乏经验,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到自己办企业,身份的转换可能在一时间还适应不了,在经营理念上还有待学习;由于养殖厂规模大,引进的原种猪价格贵,到目前,付小军已经投入600余万元资金,资金周转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付小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在自身努力和路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帮助下,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

  付小军曾经也是一名打工者,知道打工者最看重什么,所以养殖场在劳动用工方面特别注重。养猪场从四方面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劳资双方的权利;二是劳动强度与工资成正比,保障员工应有的工资待遇;三是经常开展业余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快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四是开展知识讲座,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何昌元是文武村1组的村民,也是养殖场的一名员工。47岁的何昌元有一位82岁高龄的父亲,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在读的孩子。他家在当地属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也被纳入农村低保户中,但是补助金对于这个家庭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现状。付小军在了解何昌元家庭后,主动安排了何昌元和他的妻子朱文银在养殖场工作,考虑到朱文银的身体状况,特别给她安排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何昌元和妻子都在家乡工作,不仅照顾到了年迈的父亲,也挣到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虽然何昌元一家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通过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的帮助,他们一家不再像从前那样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何昌元一家都十分感谢路阳镇党委政府和付小军,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积极,脏活苦活都是第一个抢着去做。养殖场的员工和乡亲们都十分喜爱这位老板,在付小军帮助何昌元一家这件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年轻小伙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也看到了未来企业家的影子。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相关文章: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通用7篇)09-24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材料02-28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简介(通用5篇)09-24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材料范文(精选6篇)09-24

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通用5篇)09-24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10-18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08-16

返乡农民工如何创业10-19

农民工返乡创业故事11-03

【实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