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如何稳健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

时间:2021-03-02 09:45:23 创业融资 我要投稿

票据融资如何稳健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

  近年来票据业务经营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大家了解对票据业务如何以稳健发展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信息?

  

  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发展情况

  1. 票据承兑业务

  截至2014年末,16家上市银行贷款余额53.48万亿元,同比增加5.62万亿元,增长11.74%;票据承兑余额6.34万亿元,同比增加2936亿元,增长4.86%,较贷款余额增速低6.88个百分点;票据承兑余额占贷款余额比重由上年的12.62%回落至11.85%,为连续两年呈下降态势(见表1)。

  其中,国有银行承兑余额21787亿元,同比增加80亿元,增长0.37%;股份制银行承兑余额39155亿元,同比增加2705亿元,增长7.42%;城市商业银行承兑余额2421亿元,同比增加152亿元,增长6.69%。

  2. 票据贴现业务

  截至2014年末,16家上市银行票据贴现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加4758亿元,增长58.84%(见表2)。

  其中,国有银行贴现余额9766亿元,同比增加4296亿元,增长78.55%;股份制银行贴现余额2830亿元,同比增加345亿元,增长13.88%;城市商业银行贴现余额248亿元,同比增加116亿元,增长88.55%。

  同期,从披露贴现平均余额的10家银行来看,10家银行贴现平均余额合计9487亿元,同比增加8.5亿元,同比微增0.09%。从贴现平均余额与期末余额比较来看,10家银行中有4家大型银行在期末通过吸收票据资产来补充信贷规模,而中小银行则倾向于期末压缩票据资产规模,在期中充分发挥票据资产的资金化运作属性。

  3. 票据回购业务

  2014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合计2.47万亿元,同比增加2057亿元,增长9.09%(见表3)。

  其中,国有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7540亿元,同比增加2290亿元,增长43.63%;股份制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16518亿元,同比增加978亿元,增长6.29%;城市商业银行买入返售余额637亿元,同比减少1212亿元,减少65.54%。

  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1011亿元,同比增加177亿元,增长21.16%(见表4)。

  其中,国有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115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增长29.53%;股份制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882亿元,同比增加232亿元,增长35.69%;城市商业银行卖出回购票据余额14亿元,同比减少82亿元,减少85.54%。

  4. 票据收益情况

  2014年,根据披露票据贴现平均收益率的10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贴现平均收益率为5.52%,同比下降了5个bp(见表5)。

  其中,国有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为5.54%,同比上升18个bp;股份制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为5.50%,同比下降28个bp。

  贴现平均收益率与贷款平均收益率相比,贴现平均收益率低于贷款平均收益率95个bp(见表6)。

  其中,国有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低于贷款平均收益率49个bp,股份制银行贴现平均收益率低于贷款平均收益率110个bp。

  2014年年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票据业务利息收入合计为695亿元,同比增加42亿元,增幅6.45%(见表7)。

  其中,国有银行票据贴现利息收入385亿元,同比增加16亿元,增长4.32%;股份制银行票据业务利息收入(包括涵盖部分上市银行的票据转卖价差收益)286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增长9.88%;城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利息收入23亿元,同比增加0.39亿元,增长1.69%。

  上市银行票据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票据承兑业务规模和结构有待完善

  2014年,上市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票据承兑业务活跃程度整体弱于非上市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和农信社等小型金融机构。

  从2012年至2014年,16家上市银行承兑余额占比从68.23%下降到64.00%。同时,2014年,5家国有银行承兑贷款比为5.53%,8家股份制银行承兑贷款比为29.95%,3家城市商业银行承兑贷款比为23.53%。大型银行作为承兑银行,对出票企业的信用增级较为显著,在通过银行信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需要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承兑业务发展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此外,2014年,已披露承兑保证金的10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承兑保证金占承兑比重为39.28%,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其中,2家国有银行承兑保证金占承兑比重为32.57%,同比上升3.92个百分点;6家股份制银行承兑保证金占承兑比重为41.04%,同比下降3.13个百分点;2家城市商业银行承兑保证金占承兑比重为39.60%,同比上升7.58个百分点。面对票据市场的风险形势,部分商业银行承兑保证金占承兑比重有所降低,承兑业务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

  2. 票据贴现业务规模和结构有待优化

  2014年年末,16家上市银行整体贴现贷款比为2.40%,同比上升了0.71个百分点。其中,5家国有银行贴现贷款比为2.48%,8家股份制银行贴现贷款比为2.16%,3家城市商业银行贴现贷款比为2.41%。

  上市银行披露的贴现余额数据包括贴现(直贴)和转贴现数据,其合计规模在贷款规模中的占比仅有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单纯的票据贴现(直贴)规模在商业银行整体资产配置中的占比非常之小。反映出尽管票据业务在业务经营和资产配置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受到规模管制及传统观念等影响,票据业务充当信贷规模调节剂的客观现实依然存在。同时,部分机构在票据业务经营中除利用回购业务进行规避规模管制外,还通过寻找通道方、利用代持等进行绕规模。

  与此同时,2014年,5家国有银行贴现承兑比为44.82%,8家股份制银行贴现承兑比为7.23%,3家城市商业银行贴现承兑比为10.24%。大型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链条中始终处于资金融出方,业务地位较为被动。

  从票据转贴现业务来看,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票据利差水平的缩窄,部分机构在对市场研判不充分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以短期资金对接长期票据资产。在市场运行较为稳定时,部分机构忽视条件限制而快速做大业务量;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剧烈变化,这一操作方式即面临着收益的减少甚至亏损,而且由于规模较大且集中,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剧烈冲击。

  3. 票据资金业务发展方式有待规范

  票据业务兼具资金与信贷双重属性,在资金属性上,票据业务表现为通过运用短期资金灵活摆布票据资产及运作票据业务来增强资金流动性和获取收益,集中体现在票据回购业务量和转贴现业务量的快速增加。商业银行充分运用票据资产来增加收益本无可厚非,但部分机构资金业务发展方式的不尽合理,导致了票据业务风险的集聚和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从票据回购业务来看,2014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余额合计2.47万亿元,卖出回购票据余额合计1011亿元,买入返售票据净额约为2.37万亿元。2011年,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净额约为1万亿元,2012年和2013年,这一数据飙升至约2.2万亿元,2014年,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差额进一步扩大。同时,从买入返售票据占买入返售资产比重来看,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占比为58%,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占比分别为52%、62%和39%,票据成为同业资产运作中的主要标的。

  2014年,尽管“一行三会”对于同业业务进行了规范性约束,对入返售业务进行了限定,但是上市银行买入返售票据的数据说明在规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利用监管套利规避规模管制的情况仍值得市场和监管部门关注。同时,在票据回购业务过程中,存在交易双方以授信或者承诺替代规范操作、以票据代保管替代票据交接与审验、先清单交易后交接票据、多重回购交易等现象,为追求业务速率而忽视业务流程。

  4. 票据业务盈利模式有待丰富

  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票据贴现利息收入(包括涵盖部分上市银行的票据转卖价差收益)695亿元,同期实现贷款利息收入3.14万亿元,整体贴现利息收入与贷款利息收入比率为2.21%,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

  其中,5家国有银行贴现利息收入与贷款利息收入比率为1.71%,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8家股份制银行贴现利息收入与贷款利息收入比率为3.50%,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3家城市商业银行贴现利息收入与贷款利息收入比率为3.60%,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

  票据业务作为短期的货币市场业务,其收益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货币市场业务品种。同时,在资产配置和经营管理方向和策略正确的情况下,票据业务的收益也能够高于贷款等业务品种。同时,票据业务通过承兑保证金及其利差、承兑手续费、回购及再贴现业务等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诸多除利息收入和买卖利差收入之外的显性和隐性收益。

  但是,我们也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票据业务的盈利模式基本保持固定。收益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规模、资金情况以及内部的周转等,票据市场上的各类腾挪也基本上在围绕规模和资金做文章,而且在规避限制的过程中实际对收益也产生了损耗。整体而言,票据业务收益途径较为局限,拓展票据业务盈利水平的手段也较为简单。

  在当前商业银行亟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情况下,票据市场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属性,以及不断增加的参与主体,多层次变化的客户需求,灵活的配置方式,在与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等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后,为商业银行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提升盈利水平打造了良好的契合点。

  5. 票据业务风险防控有待强化

  2014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着资源规模制约、经营发展转型、盈利考核加压、外部监管趋严等多方面考验。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形势在过去几年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严峻程度也随之增加。

  一是票据业务依然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2014年,票据市场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较往年明显增加,房地产、钢铁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企业成为信用风险的高发地带。与此同时,尽管票据市场利率波动平均幅度小于往年,但是票据利率波动频率有所增加,票据市场受到的外部因素不断增多,跨领域、跨市场的传导影响持续增强,在票据业务量显著增加以及操作方式和经营策略较为激进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受到的市场风险有增无减,而且市场波动所造成的后果及影响明显加大。

  二是票据业务所面临的合规风险日渐增加。2014年,针对金融机构资金“脱实向虚”、同业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监管机构就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同业业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对于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等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检查,对于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加。

  三是互联网金融及跨市场创新使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状况更加复杂。2014年,以P2P、票据理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和大资管市场的深度发展使得票据市场的参与门槛更加降低、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参与方式更加多样、运作模式更加复杂。票据业务面临着对以往传统经营模式的颠覆式创新,在业务经营、运作、操作、创新和管理等各个层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金融市场的加速融合也使得风险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风险事件的影响传导也更加迅猛。

  票据融资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票据业务以其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特性,为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途径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票据业务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业务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针对业务实际和兼顾风险与收益,以全面和综合的业务体系,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的基础上保障业务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1.承兑业务把控总量优化结构,切合经济发展实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部分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考核目标下存在过度发展承兑业务的可能,利用承兑保证金满足存款和贷款等的考核要求,造成信用规模的虚增。因此,承兑业务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总量进行把控,并调整行业和区域结构。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以及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进一步扩大后,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收官阶段,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提升的背景下,要防止部分银行过度承兑或承兑业务不规范而造成的规模统计失真和资产质量受到影响。

  首先,上市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应当与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和程度相吻合,在真实贸易背景下进一步拓展票据承兑业务发展空间;而非上市银行尤其是小型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发展程度和服务对象,优化承兑业务比重,以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服务特定经营群体。其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宏观政策导向对高端制造业、三农及中小微企业加大承兑业务扶持力度,强化对实体经济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支持。再次,商业银行应当完善承兑保证金和承兑费用的收取机制,使得承兑保证金及承兑费用能够覆盖相应风险。最后,商业银行开展承兑业务的业务量和承兑业务增速应当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实现承兑业务的稳步发展。

  2. 贴现业务规模管制逐渐放松,鼓励额度循环使用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和转贴现业务以其快速流转的资金化趋势,对于通过“活化存量、优化增量”来服务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商业银行贴现和转贴现规模纳入信贷规模进行管制的做法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现实,票据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无论在经营方式还是在作用发挥上都不尽一致。

  因此,伴随着存贷比监管指标的调整和变化,一方面,建议逐渐放松对于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规模管制,将票据贴现业务与其他资金业务同等对待,充分运用其贴近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以及运作灵活的特点,通过加快票据周转来活化资金流转,同时加大贴现业务力度和业务规模来增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实现自我循环,即鼓励其贴现本行承兑的票据。通过增大本行承兑票据的贴现量,不仅能够将承兑与贴现业务联动发展,将票据环节中收益较为丰厚的前端环节稳固在银行内部,而且能够降低票据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提升票据业务整体收益。同时,商业银行贴现本行承兑的票据,能够有效防控由承兑行等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能够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客户的资金需求和业务发展。

  3. 资金业务不断规范运作方式,强化同业沟通协作

  目前票据业务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市场,票据业务在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民间票据中介、票据掮客等利用区域和机构间信息不对称而介入票据业务链条,以及各机构间利用各类通道等进行票据资产腾挪的现象,不仅分散了票据业务收益,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而且增大了票据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业务的风险防控难度。

  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及其他票据经营机构应当加强票据业务合作,针对承兑行、交易对手等的类型、资质、经营策略和方式等分不同层面就票据业务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提升票据业务流转效率,防范票据业务信用及交易风险。

  另一方面,通过提升纸质票据电子化比例和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比例,建立商业银行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票据信息的共享平台,使得机构能够准确掌握票据的签发、流转等一系列信息,能够准确了解票据的实际流向,减少票据在民间中介或不规范途经的流转,减少实体经济通过贴现融资的中间环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保障票据业务的安全、规范发展。

  4.再贴现业务持续加强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传导机制

  2014年,央行再贴现余额为1372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同时,央行采取定向操作思路,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票据进行定向支持。但是,我们也看到,2014年9.9万亿的承兑余额和22.1万亿的签发量中由中小企业签发的票据约占三分之二,而1372亿元的再贴现余额和235亿元的增量与之相比仍然不足。

  作为衔接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业务产品,票据业务对于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反应尤为敏感,票据业务对于金融体系传导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且能够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趋势性指标。

  因此,一方面,央行应当进一步增加票据再贴现业务额度,并通过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类型的定向支持落实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效打通票据业务贴现入银行体系之后的流转渠道,发挥再贴现政策对于目前三农、小微企业和大众创业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数量型与价格型再贴现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以再贴现额度配合再贴现利率政策,针对不同类型机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的票据类型,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通过票据业务充分传导各项政策目标和措施。

  5.业务创新拓宽思路丰富形式,提升票据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专业的票据业务经营机构,应当积极介入或创新票据业务发展形式,监管部门也应当鼓励和支持具有良好资质的机构进行票据业务创新试点,进一步盘活存量票据资产,拓宽票据业务流通渠道,将不规范的票据业务经营和票据流转方式纳入到阳光、规范的市场中,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业务风险。

  因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拓宽发展视野,充分了解和认识经营定位和业务优势,从丰富票据业务流通渠道和强化票据业务增值服务入手,借助信息化时代对于传统业务模式的革新,通过互联网、银行和企业的连接,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和广泛性优势,商业银行的集中、专业和风险管理优势,以信息类(咨询顾问、定制服务等智能型产品)、交易类(交易撮合、票据经纪等便利型产品)、操作类(业务代理、系统支持等基础型产品)等服务模式为基础,提供专业化或综合化的票据增值服务,拓展票据业务的盈利空间;同时,将票据理财和票据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作为未来跨市场投资运作的主要模式,同时形成票据资产托管业务、电子票据业务、票据衍生产品和企业或银行票据池等服务型业务多点开花的发展局面,以票据集中、电子化管理带动票据资产管理向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票据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单纯靠规模和资金进行竞争的局面已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经营中,应当注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入了解企业和机构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要求,提供针对性强的产品支持、业务支持、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持,注重票据业务经营重点的差异化,注重票据经营的品牌价值和口碑塑造,通过富有延续性的高质量的服务,提高票据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6. 风险防控注重把握内在实质,推动市场有序发展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及票据业务经营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单纯追求利润和绩效考核,风险意识有所淡化,出现资源配置不经济和被个别中小银行非常规套利的现象,为少数民间票据中介违反规定包装票据提供了空间。因此,在票据业务风险防控中,应当明确和把握各项业务的风险实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与化解,而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适应票据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推动票据监管和规范不断完善,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一方面,风险防控应当注重从票据资金供应源头上把握和关注相关风险,并从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进行整体把握,在信用风险中注重行业、企业和交易对手的尽职调查和准入管理;在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注重研判,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同业业务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在操作风险中注重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利用信息化与大数据提升风险监测分析水平;在合规风险中注重加大对票据业务创新整体性、全局性的把握,把握业务的流程、特点、风险要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度的监测模型与业务收费机制。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建立一整套覆盖票据一二级市场的全国规范、标准、统一的规章制度、办法和风险监测指标,并能够随着市场和业务的变化对相关的制度和办法进行与时俱进地调整。此外,通过完善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机制,降低博弈成本,推动市场有序发展。

【票据融资如何稳健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文章:

商业票据融资08-02

票据融资:十大票据“盖章”相关问答08-02

票据融资套利三种模式08-02

短期融资券与中期票据07-30

如何融资贷款08-05

如何找到融资渠道02-07

如何理解典当融资11-10

个人创业如何有效地找到点子11-23

关于自己创业如何融资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