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的成语解释

时间:2020-10-23 09:11:22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1

  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虎变龙蒸:

  谓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虎步龙行:

  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凡,如龙虎之姿

  虎超龙骧:

  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党狐侪:

  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虎斗龙争: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虎踞鲸吞:

  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虎踞龙盘:

  亦作“虎据龙蟠”。亦作“虎踞龙蟠”。形容地势极峻峭险要

  虎口扳须:

  比喻冒极大的危险

  虎口馀生:

  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虎窟龙潭:

  比喻极艰险的境地

  虎略龙韬:

  兵书的代称。亦指用兵的谋略

  虎目豕喙:

  古人谓贪婪无厌之相

  虎皮羊质:

  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比喻外强中干

  虎视眈眈:

  形容像猛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

  虎视鹰瞵:

  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虎视鹰扬:

  谓雄视高翔,甚有威仪

  虎体原斑:

  比喻出身高门贵族,富贵本自有,不待外求

  虎头蛇尾:

  比喻做事起初声势浩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虎头燕颔:

  形容相貌威武。古之相者说是万里封侯之相

  虎尾春冰:

  比喻极其危险的境地

  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强超逸。语出南朝梁袁昂《评书》:“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虎啸风驰:

  谓事物之相互感应

  虎啸风生:

  比喻英雄乘时奋起

  虎啸狼号:

  比喻强者欲有所掠夺时的叫嚣

  虎啸龙吟:

  形容歌声雄壮而嘹亮

  虎穴得子: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且深得其要旨

  虎咽狼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2

  【成语】坐山观虎斗

  【拼音】zu shān guān hǔ du?

  【注释】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出处】出自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成语故事】

  有一年韩国与魏国打仗,很长时间,不分胜负。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陈轸说:“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他说:‘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老虎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由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吗?’”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说,先让韩国和魏国打一阵子,等着一个大败,另一个受损时,我再出兵讨伐,就可以一次打败 他们两个国家,就与那卞庄子刺虎一样,是吧?” 陈轸点点头,说:“正是这样!” 秦惠王采纳陈轸的意见,真的获得了胜利。

  【近义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3

  养虎为患

  汉语拼音yǎng hǔ wéi huàn

  成语释义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

  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故事

  远古的时候,地广人稀。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每当北风吹来,大雪飘飘之际,人们便进山打猎。这次进山他们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憨态可掬,分外喜爱。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荫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使用例句这个人很不可靠,你却给与高位,怕会养虎为患哩。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4

  【汉语文字】虎视眈眈

  【汉语拼音】hǔ shì dān dān

  【英文翻译】to glare like a tiger eyeing its prey; to eye with hostility.

  【词语解释】虎视眈眈: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近义词】 凶相毕露 。

  【反义词】含情脉脉。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1]。

  【例句】一条凶恶的狼狗,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我

  成语出处

  1、《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2、 清·曹雪芹《红楼梦》:“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1]

  成语辨析

  1、【辨形】眈;不能写作“耽”。

  2、【辩音】眈;不能读作“chén”。[1]

  成语示例

  1、《周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2、 清·曹雪芹《红楼梦》:“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3、几个超级大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苏伊士运河。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5

  稀里马虎:不认真,马马虎虎

  猛虎扑食:老虎扑向食物。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笑面老虎: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迷离马虎:糊里糊涂

  狮虎当道:危险的阻障,指作为不采取行动的借口而捏造的或夸大了的危险

  狮威胜虎:胜:胜过,超过。狮子的威力超过老虎。比喻妇人十分悍妒

  畏之如虎:畏:害怕。像怕老虎那样害怕。形容人很威严或凶狠

  虎豹豺狼: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虎父无犬子:勇猛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虎虎有生气:虎虎:勇猛威武的样子。形容气势威猛,有旺盛的生命力

  虎口夺食: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虎狼之威:威:威力,威风。形容威严的气派和声威

  虎狼之心:比喻凶残的野心

  虎视鹰瞵:瞵:注视。像老虎和老鹰扑食那样贪婪、凶残地盯着

  虎瘦雄心在:比喻人穷志不穷

  伴君如伴虎: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指大人物喜怒无常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纸老虎: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老虎屁股:形容十分棘手的事情或危险的处境

  老虎屁股摸不得: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听不得批评意见,一触即跳

  老虎头上打苍蝇: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

  羊入虎口: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母老虎:雌虎。借指泼妇或刁妇

  一山不藏二虎: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饿虎见羊: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人中龙虎:比喻人中豪杰。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初生之犊不畏虎: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养虎伤身:饲养老虎,自伤其身。比喻纵敌留患。

  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敲山震虎:见“敲山振虎”。

  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老虎头上搔痒:比喻不自量力。

  虎狼之国: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虎窟龙潭: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步龙行: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甘冒虎口: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豺狼虎豹: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杯弓市虎: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参见“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两虎相争: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纵:放;释放。

  坐山观虎斗: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为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取利。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与虎谋皮: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绝对办不到。后多指要恶人放...

  引虎自卫: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云龙风虎: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有关虎的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表示颜色的成语及解释12-17

成语三人成虎的故事12-13

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09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09

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01-08

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13

不伦不类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09

多则成语故事及解释01-16

不贪为宝成语故事及其解释12-14

描写夏天的成语及解释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