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支农论文

时间:2020-06-30 13:31:42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综合支农论文

  【摘要】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农村问题。国家在解决农村问题时,主要是采取“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这两大条途径,文章将其形象的称为“综合”支农。中国农民占人口很大比重,只有把财政、金融支农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使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因此,我们不但要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而且还需要把“金融”这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结合到农村建设当中去。

浅谈综合支农论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政支农;金融支农

  一、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起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在中部“奋力崛起”中有诸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安徽沿江通海,位于华东腹地,对于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安徽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呈厚积薄发之势,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非常大。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大省正向农业强省迈进。2005年以来,安徽省农村经济呈现出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政策的新风带来了农业的“春天”。各级财政部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采取多项支农措施,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1)继续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省财政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农业税税率2.2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农业税税率由8.4%降至4.8%,降幅达42.9%。全省直接减轻农民农业税负担14.2亿元。(2)实施涉农专项财政直补。拨付粮食直补资金6.91亿元,净增6400万元;拨付水稻、小麦和油菜良种直补资金4.92亿元;拨付农民购置农机具直补资金1460万元。

  安徽省金融部门也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5年贷款增加241.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年度贷款增加额的4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认真落实政府惠农政策,强化支持粮棉流通,全年累计发放商品粮油流转贷款85.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12亿斤,比上年多收68亿斤。全省农信社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2004年以来,全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342.37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66.7%;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08.79亿元,比上年增加37.11亿元。通过上述对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描述,我们看到财政支农和金融部门信贷支农较好地促进了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但还发现在支农政策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农的效力。以下将分别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两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最后将就财政、金融“综合”支农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农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不明显

  一方面由于投入少,对农业发展进程的支持力度不足,示范项目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示范项目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科学规划,重点不够突出,主导产业不够明确,且示范项目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主要依靠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推动,农民响应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这样一来对农业经济乃至对地方财政收入均未产生相应的拉动作用。

  (二)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降低

  据统计,“一五”至“五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总体保持在10%左右。“六五”至“九五”期间支出比重大致接近9%。实施分税制以后,财政支农支出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安徽省阜阳市颖泉区入农户调查时了解到,直接划拨给农户的财政补贴是按照土地的亩数计算的。而现今农村农民人均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只有很少的几亩,这部分财政补贴形同虚设,很多农户缺乏去指定的邮政部门领取微薄的“补贴”的激励,这项补贴的实施已经完全丧失了实际意义。

  (三)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报批的项目落实难

  根据农业立项报批原则,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共同负担。但是,很多农业项目上报后,财政专款已解决。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致使项目建设规模大量缩水。有的甚至半途而废,或者被上级财政挪作他用,出现财政支农专款没有专用的现象。

  (四)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

  财政支农资金同时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等各部门间及各部门内部机构间分配管理,使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

  三、金融支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支农生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支农“底气”不足,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自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支农领域后,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且在绝大多数地区作为唯一的主体,却没有完全具备雄厚的支农实力。规模小、资产流动性差,支农资金得不到满足。我们在安徽阜阳颖泉区农信联社社会实践时了解到,该辖区内的一个县2005年共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级31677户,授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0135万元,实际只发放贷款7713万元,尚有2422万元因资金问题而无法兑现。一些农信社在支农资金上还有赖于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

  (二)农村金融信贷的限额控制,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随着农产品产、贮、运、销、加工一条龙作业,以及不断出现的农产品“公司化”、“集团化”生产,对资金的需求量正在成倍增长。农村信用社以小额农贷为主的信贷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支农信贷投向结构不平衡,投放产业较为单一

  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仍然是种养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受该客观情况影响,金融机构支农贷款也绝大部分投向种养业,此项在安徽的贷款比例高达89%以上。由于种养业易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且种养业贷款基本上是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因此支农贷款过于单一,既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也不利于防范信贷风险。

  (四)受农信社合作性质影响存在逐利思想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方向上存在较严重的逐利思想,国家对“三农”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在利率政策的执行上,央行规定的农信社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对支农贷款原则上可不浮或少浮。但一些农信社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利益驱动,对农户贷款不分是何种用途一律上浮到最大限度,农民并未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

  四、“综合”支农,打造支农合力

  将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联系起来看,所达到的支农效力也并不令人乐观。金融部门信贷支农与财政支农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由于金融信贷和财政支农的执行主体不同,投资原则和投资方式存在差异,加上部门之间协作意识不强,政策沟通不够,以及农村现实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农村财政和金融支农在支农中“各吹各的号”,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财政部门在安排支农支出时,很少寻求与信贷资金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最终导致大项目上不了、小项目用不了,在支农力度上显得势单力薄;而金融部门在制订信贷政策以及落实信贷投放时,也很少考虑到财政支农方面的政策,不利于农村信贷资金更优的发挥作用。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如同两把利刃,若能将两者的力量合二为一,合力打造成一把“双刃剑”,我国农村经济有序有效的发展将指日可待。综合考虑我国现今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正在实施的各项支农政策安排,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综合”支农:

  (一)加强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两者应寻求在投向、用途和效益上的共同点,对相关项目在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金融部门要相应配合适当扩大配套信贷资金。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应给予农信社相应的政策支持。鉴于信用社承担了大量

  的支农任务以及当前信用社的实际困难,建议免收信用社存款利息税,由财政进行补贴,可用这部分资金冲减农信社不良贷款。对农业贷款利息收入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减轻农信社的负担。

  (二)以农信社竞争意识的提升为突破口,构建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生力军,按照建立该金融机构的本意——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或按照其设立与管理的模式——社员自治,都应该成为促进社员利益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过多行政干预,致使农信社的`经营行为不能很好的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需要还信用社经营权于民,促使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一个有力的竞争性主体,进而促使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的能力

  金融创新是一项必要而迫切的工作。但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的人员及制度下,不仅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实现,即便通过创新实现了业务创新,但是创新产品的风险也不能在现有的风险约束机制下得到有效控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会计制度、风险监督与稽核制度的完善与加强是金融支农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还应注重引入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风险控制方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这种贷款保险制度还需建立一个公正的损失评价与确认的监督体系,以防部分贷款机构道德风险的滋生。

  (四)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提高支农项目的有效性

  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市场行情的调查了解和预测,切实做好支农项目的评估。同时,要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防止盲目生产。

  参考文献

  [1]张艳,孟令雷.我国财政支农投资政策的演变与创新[J].乡镇经济,2005,(12).

  [2]人民银行柳州市中心支行国库课题组.金融和地方财政在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3,(8).

  [3]陈晋忠.浅析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5,(6).

  [4]张立承.公共财政与优化支农目标[J].农业经济问题,2000,(1).

  [5]安徽年鉴[Z].合肥:安徽年鉴社,2005.

  [6]中国财政年鉴.2005(总第14卷)[Z].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

  [7]中国金融年鉴.2005(总第20卷)[Z].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5.

  [8]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9]临泉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10]临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3~2005年业绩表.

  [11]临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06年任务完成情况表.

【浅谈综合支农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IDC机房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论文

2.浅谈思想政治课综合复习论文

3.浅谈网络保险发展论文

4.浅谈修改论文格式

5.关于浅谈写作教学论文

6.浅谈SCI论文写作攻略

7.浅谈医院财务分析论文

8.浅谈电力经济调度论文

9.浅谈基础会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