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反思与追问

时间:2023-02-19 20:13: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反思与追问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心理学 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反思与追问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是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三者关系的不断反思与追问,得出:语言以及由诸符号所构成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是探究人类行为机制的新视角。

  一、心理学文化意识的演变

    对人类行为机制的探索一直是人们锲而不舍的一个主题。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意识的,所以要探究人的行为机制,必先探究人的意识。这样,“意识”就成为研究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现实存在,抽象不可捉摸。囿于此,研究者们所进行的研究一直以来未有多大进展。心理学过去百余年间的各学派,像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学派,从内在的认知、经验、人格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人手来寻找人类行为的原因,但或受限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或受限于应用领域,未能有效而全面地解释人类行为之谜。

    随着西方心理学“价值中立”的破产和跨文化心理学寻找普适性理论的失败,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塑造与制约作用。这一转变,使人们把研究人类行为作用机制的目光聚焦到了文化上,出现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同时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又被认为是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这样,文化问题就从传统心理学的边缘地带进人了心理学的中心视域。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再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文化意识在不断演变。在这种不断演变中,人们不断反思与追问心理、意识、文化三者的关系,追问文化与人类行为作用机制的内在关联及这种关联背后的根源性的东西。

    文化,在本文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物质文化,诸如器物、房屋、工具、武器等,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方面;精神文化,它包括种种知识,包括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社会组织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一一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组织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是集团行动的标准规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以上所界定的文化的内容或者说灵魂一般都融汇于诸如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科学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中。

  二、文化心理学: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

    (一)理论观点及相关研究

    早期的心理学把文化作为寻找普遍意义的心理规律要排除的“干扰因素”,主张“去文化”。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l)人的任何内在、深层的心理结构及其变化都不可能独立于文化的背景和内容。心理和文化彼此贯穿、相互映射、相互渗透。(2)“人类内在心灵的统一体”不可能被预先设定,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植根并依赖于符号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中。叹3)文化对心理过程来说是一种“先在的”和“决定胜的”因素。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认为文化从下述三方面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第一,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个体总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模型。第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成分或文化分支系统,常常决定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尽管这种决定很少能被意识所觉知。个体在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一种相应的行为和文化模式。第三,文化模式不仅构造了人的思想,而且构造了人的感知。

    社会文化模型、语言等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人们行为上的差异,这在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一书中已充分论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切实地能感受到。但是,是社会文化模型、语言等这些文化形式本身具有这样的特质与作用呢?还是它们本身代表着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近年来,研究者们还从文化影响人的内在假设方面展开研究,认为这是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的较深层次,也是文化影响的最终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过程、知觉、情感以及行为方式。虽然有这样一种提法,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未具体展开。人的内在假设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的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它能否清晰解读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根源所在呢?

    (二)评价与反思

    文化心理学把“文化”引人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解释,认为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文化模型、语言、文化模式等,单方面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但我们联系着人的实践性本质来看,“语言等所具有的实践功能,即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并不是作为它的物质形式的某种声音或图形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将自己的实践力量赋予它的结果。或者说,不过是因为它以特定的方式外在地表达了人的实践力量,从而才使他具有了形式上的某种功能”再结合着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人所具有的实践力量无非是指人的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实践力量实质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与作用,并且这意识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存在的,它们同时也与人的心理相互构建、相互界定。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对于语言等文化形式、意识、实践活动及人的心理这几个存在的关系方面,缺乏互动性的思考,只强调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难以揭示人类意识与行为的本质。

    纵观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及与文化有关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多是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途径等方面大做文章。至于文化为什么能决定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根本原因方面,却没有较深的思考。我们知道,途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不是也代替不了对问题根源的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问题的根源却只有一个。虽然近年来人们考虑到了文化对人内在假设方面的影响,并且认为它是文化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较深层次。但文化为什么能影响到人的内在假设呢?由于文化心理学单纯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以上问题它没法给出一个答案。

    三、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视心理为文化建构

    上文提到:文化心理学虽然将“文化”这一因素引人了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解释,但它“视心理为文化的投射”这一核心观点,却只强调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人是历史性的、能动性的存在,心理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应该说,人、心理与文化相互界定、相互建构、互为前提。在这一点上,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较文化心理学又前进了一步。而恰是这一点,为以后的诸多研究提供了思路。
   (一)理论观点及相关研究

    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将心理置于社会互动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建构过程的结果加以解释,认为人的内在、外在世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赋予人的心理及社会发展动态性和前进的张力;它以作为知识、理论、心理载体的“话语”为突破口,通过阐释语言的生成、本质及意义,深刻揭示知识、理论、心理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本质。文化建构主义指出,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语言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它不是一种对现实的直接映射,而是一种主观涉人、社会涉入、文化涉人之后的“生成物”,也即语言是人对他所生存的客观自在世界的一种主观建构,而非“自在世界”的直接映射。“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建构主义不仅成功地将研究重心由外在物理世界导向了对外在世界的‘表征’及代表着这种‘表征’的话语,而且将这些‘表征’、话语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凸显了理论、知识作为对现实的‘一种解释’的或然性。

    (二)对意识探究的影响与启示

    人类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并不是现成就存在的。从最根本上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现成地拥有某种普遍的、固定的规定性,它的本质只能根植于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之中。但从现实研究来看,对人类这样一个物种来说,很难回溯到过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来探究意识的发展演化过程;又由于人与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以及人类意识具有的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比较心理学的研究难以揭示人类意识的本来面目。因此,对人类意识的探究,只能从其他方面展开。

    文化心理学把“文化”因素引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解释,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又成功地将研究重心由外在物理世界导向了对外在世界的“表征”及代表着这种“表征”的话语,并将这些“表征”、话语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凸显了理论、知识作为对现实的“一种解释”的或然性。这给意识的探究提供了一种思路,“意识作为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映,不仅包括个体意义上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也包括人类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实际上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既然语言具有解释现实的“或然性”,那么意识所构筑的人的生活世界作为一种现实,是否也能找到解释的载体呢?前文提到语言、文化等与人的意识的历史关联,那么它们能否作为人类意识的载体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四、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充分利用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公共性、多样性、历史性、分析性和可解释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展开对隐匿在各种语言系统之中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等的思想前提批判,从语言所构成的人类诸文化形式的多样统一性中去寻求人的自我理解,这“必将在细节上深化和丰富人们对人类实践活动各内在环节及其历史展开过程的认识,因而才会具有理论必然性地在整体上表现出把人及其意识理解为是一个过程、一种历史性存在的普遍发展趋势”。fbl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走出了古代哲学直接从认识对象出发断言“万物的统一性”而放弃在此之前先去反省人的意识的误区,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促成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而现代哲学考虑更为长远和细密,认为在反省人的意识之前,应该先对构成人的意识的最基本组成部分的语言进行分析或解释,促成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哲学家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语言,部分原因在于:“世界虽在人的意识之外(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人只能在语言中表述世界)·,·…语言中凝聚着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存在与思维、真与善等等的深刻矛盾,积淀着人类思维和全部文化的历史成果(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语言是思想的寓所。”

    可以说,哲学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析从而探究人类意识的研究方式,为我们探究意识提供了一条更直接的思路:从语言及诸文化形式人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人类意识。杜布赞斯基在《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中谈论人类“进化的样式”:“人类生物学和人类文化,乃是同一个系统的两部分,是在生命历史中有它独特胜和前所未有的。人类的进化若不是生物和社会的变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那是不可能了解的。”f8]因此,从进化论的思维方式来看,要研究作为历史性存在的人,研究人类意识,除了考虑到人的生物属性要求心理学开展对人脑与神经系统的研究外(因为它们作为人类意识实现的物质载体,对它们的精细研究,必将有助于人们探究人类意识运行的机理),更应该从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的社会文化方面来展开。

  五、结语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人、人类意识的发展与人的实践活动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符号及其诸构成形式(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难分难解地缠绕在一起。它们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和产物,伴随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产生,虽不是意识本身,“但却在形式方面为意识(在限于‘意识界’范围内的意义上,亦即在‘世界’的‘属人’性质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的意义上)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质料内容……意识的存在和实现,(须臾)不能离开它(们)的支撑作用”。网作为意识的“外壳”和“现实的意识”,它们使人类意识得以表达、固化、传承与超越。可以说它们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发展过程的活化石。通过对语言以及由诸符号形式构成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进行解析,从而对隐匿于它们之中的人类意识及行为机制进行探究,正是本文所认为的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化的理论意蕴之所在。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反思与追问】相关文章: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8-02

谈口译中跨文化意识08-0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06-15

英语中“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08-02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08-02

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08-02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8-02

增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8-02

议在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