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时间:2022-06-14 11:24:2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精选9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精选9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1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培养,同时应用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很小的年龄便开始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体会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仿照课本上的图,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了一个真实环境,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在课台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她的课桌上有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这个数是几呢?

  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动作的环境中,通过概括一些集合的共同性质,而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老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应产生了疑问,将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这样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教师要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学生学会思维,而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思维。“能够思维”就是应当有问题的情境,适时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动手操作,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教师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达为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知识建立在直观领悟的基础上。 如: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涉及“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和进率复杂的计时单位制,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教学时可与下面同步:

  1.先让学生动手制作钟面,初步了解将圆周等分为60份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依照时钟,每5格标一个数字。

  2.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钟表,熟悉其中的秒针、分针和时针,了解它们每转一格或一圈所表示的时间。

  3.观察秒针和分针、分针和时针的转动情况,注意前者转一圈时后者转几格,从而弄清楚时、分、秒的进率。

  4.最后达到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学会将针拨到规定的时间。

  学生运用学具直观操作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出现口手不一,随意性大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操作目的,教师要精心安排操作程序,设计操作方法,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的展开,从而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

  三、运用语言,促进创造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启动学生的表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如:教学7+5,通过让学生自己摆图,先摆7个黄圆,要摆5个绿圆,指导学生说出:先把5分成3和2,3个绿圆和7个黄圆凑成10个圆,再加上2个绿圆,就是12个圆,所以7+5=12。

  通过图示和算式的对照,引导学生叙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口述计算方法,学生确切地理解了图意,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看大数、分小数、大数凑10,加余数。

  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教学中要我问学生的思路:“你是怎能么提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等等。教学时,要想方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究过程,让学生有语言表达机会,并注意语言的正确、简洁、符合逻辑。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手、眼、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活动,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2

  一、创设假设情境,启发学生

  有时教学课堂很难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教师需要借助外在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假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和吃透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感触、去体会,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课“认识物体和图形”中,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准备很多积木,各种形状的积木都准备20个,上课前放到讲台那里,然后让学生一一辨认都是什么图形,最后用这些积木巧妙地搭出一个房屋造型,再让学生猜出这个是什么物体,在边玩边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数学课堂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出更多的物体形状,让别的同学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一题多变,诱发思维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多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经常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散思维,不会形成片面狭隘的思想,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分数的除法”中,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23=?,很多学生肯定认为这道题是除不尽的,找不出答案,因为之前都是学的整数,没有接触这个,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打个哑谜,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

  ①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还剩几分之几;

  ②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发出去几分之几;

  ③班级买了124套课本,发给学生90套,买来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等等。

  让学生一一去解答,这样对分数有了深刻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一开始的问题,渐渐地就掌握了分数的使用,告诉学生,原来除不尽的都可以采用分数来表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重视理论训练,完善思维

  学生在做题时,最害怕的就是应用题,没有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这方面能力很薄弱,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训练,正确审题,理顺思路,从而求出正确答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和除法”中,教师可以出这道题来检测学生:一施工队,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那么计算4人16天可以建多么长?根据这道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

  ①采用倒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长为32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可以建多少米,然后用题目要求来计算出4人16天建多少米,答案为320÷2÷8×4×16=1280。

  ②采用顺推方式进行解答:题目给出2天8人可以建320米,可以求出每人每天建多少米,那么4人16天可以建320÷2÷8×(4×16)=1280。

  ③采用推理、假设方式来解答,已知2天8人可以建320米,那么4人16天刚好是2天8人的2倍,则4人16天的结果也应该是320的2×2倍,则答案为320×2×2=1280。

  通过以上3种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清晰地学到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在进行解题时,只有保证思路清晰,审题正确,才能进行多渠道的解答,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更是教学大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关键,学生的主动性更不容忽视,只有二者同时达到,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完成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自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学生。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3

  发散思维,亦称为多触角思维。它是指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各种解答。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益都大有裨益。

  一、以旧引新,诱导发散思维

  首先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好知识铺垫,从新旧知识联系的发展中,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因素。如: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余多少吨?这是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类同,只是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部分的分率。解答这类应用题,除了课本已介绍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应用分数的意义知识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也可以应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在教学新课之前设计如下两类应用题,让学生口答并说理。

  1.一根木料,锯下3/4,还剩几分之几?

  2.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第1题重点复习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分率。第2题重点复习解题思路。其思路:

  (1)根据分数乘法意义解,列式为2500×35。想法: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2500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根据分数的意义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解,列式为2500÷5×3。想法:先求1份是多少吨,再求用去这样的3份是多少吨。

  由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简单应用题,指导用两种方法解答,这就潜移默化地拓宽例题的多种解法的解题思路,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二、先练后议,激励发散思维

  转入新课之时,把上述第2题的问题“用去多少吨”改为“还剩下多少吨”指导学生审题并作图,接着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出现如下几种不同解法:

  1.先求用去多少吨,再求剩下多少吨。

  2500-2500×3/5

  2.把总数看作单位“1”,剩下的占总吨数的1-3/5,求剩下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1-3/5)。

  3.根据3/5的意义,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先求每份是多少吨,再求剩下2份是多少吨。2500÷5×(5-3)

  4.根据3/5的意义,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先求用去3份有多少吨,再求剩多少吨。2500-2500÷5×3 5.解方程。解:设剩下x吨。2500×3/5+x=2500板书以上各种解法后,接着要求学生议一议,然后请板演同学讲一讲思路,通过交流,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时老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及时矫正各种解题思路。

  三、精选材料,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机会,精选材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保证。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等知识之后,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动脑思考,动手画画。许多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把长方形的每个角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大体积是30×10×5=1500(立方厘米)。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长方形的宽边的两个角上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把这两个小正方形接在另一条宽边上,它的体积是35×10×5=1750(立方厘米)。”这样剪拼,既使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又使它的容积尽可能大,显然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我表扬了剪法二同学的同时,指出这种方法还不是最佳的剪法,还不够理想。如何剪拼才能使它的容积最大呢?大家想一想,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这样一点拨,同学们兴致又来了,有一学生想出了更好的剪法,先把长方形分成2个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最后把长方形接在另一个正方形的边上。它的容积是20×20×5=2000(立方厘米)。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4

  摘要:

  本文从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来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与研究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较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即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正处于奠定数学知识的关键性时期,促进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是在进行教学知识的持续性学习与练习当中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数学思维能力及其重要性

  数学思维即为应用数学思想来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应用自身的数学思想与逻辑能力来解决数学问题,充分的展开合理想象,即可依据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对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办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可获得一系列发现与解决数学问题的“通用公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考能力有限,其生活阅历与经验不足、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性还具有较大提升的空间,而学生之间会在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要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来适时的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就会使教学质量只能缓慢提升,教学的整体进度也会落后于其它班级。可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充分理解与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有效地推进与实施教学方案。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原则

  2.1依据新课标的原则:小学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来制定《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教师应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使所制定的培养方案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在深入理解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客观全面的制定培养方案,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够较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2.2逐步推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当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应知道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具有一蹴而就的速成意识,而应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来进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经过较长的学习时期进行持续的累积,并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数学思维能力是存在于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当中,因此学生必须学习不同的数学分类知识,以此来持续的学习、思考、应用数学知识,并应用逐步推进的原则来促进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3.1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培养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思维,就必须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达成此点,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应最大化的将以往的旧知识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有机的联系新、旧两种知识,学会应用发散性思维来拓展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就可将之前所学的加法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加法思维的同时,也能够较好的理解减法的思维。例如,在学习88-52=36的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52+36=88,让加减法两种运算方式进行联系,再进一步联系88-36=?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法的运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当中对事物本质进行联系的方法。

  3.2借助于数形结合来进一步深化记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较好的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来学习与研究知识的本质,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部分直观形象的图形,来将其转化为数量的方式,再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不应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学公式,可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依据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来解决此问题。

  3.3促进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数学时,既需要教师教授给学生如何来有效地运用正向思维来思考与解决数学知识,也需要应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切入。借助于持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来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应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并通过这样长期的持续性训练来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具有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时,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思维训练。例如可创设小熊分玉米的趣味性事例来进行教学,两只小熊在山中有一堆玉米棒的共有食物,两只小熊直率而可爱。第一只小熊独自将共有食物玉米棒平均分配成两份后,先取走了其中的一份作为自己私有的食物,这件事情它并没有告知熊伙伴。而另外一只小熊回到山中,不清楚这件事情的经过,它又将剩下的玉米棒再平均分配两份后,看到多出了一个玉米棒,就将这个玉米棒丢下了山崖,并取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玉米棒。假设此堆玉米棒数量多于100个,那么第一只小熊所获取的玉米棒数量多少个?如果采取正向思维去进行思考,必定会让学生感到难以进行解答,使学生无法突破此难题,要较好的解决此问题。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将原有的正向思维方式转换为逆向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并用X来表示第二只小熊所获取的玉米棒数量,那么在第二只小熊获取玉米棒之前的苹果数量应是2X+1,教师提问为何会出现2X+1?教师等学生回答之后再做推论。整堆玉米棒则应该为(2X+1)+(2X+1)+1,即4X+3。而根据推测玉米棒的总数量应不少于100个,所以此X应大于25,即第一只小熊能获得的玉米棒数量应不少于51个。

  4、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侧重点地制定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102-103.

  [2]樊淑红.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212.

  [3]王智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6,08:151.

  [4]刘海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21.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常说,知识的探究和获取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数字知识的获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学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知识虽然没有多么的复杂,没有涉及到多么高深的推理论证,但是涉及到了一些判断推理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为小学生今后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这段日子里,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由形象具体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也就是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数学学科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学生的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并不影响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始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们的形象思维不再发展了,或者消失了。而我们的数学学科尤其是概念方面的教学,本身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占的比重较多,而学生的年龄又比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比较吃力一些。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飞跃。

  也就是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数学抽象思维的基本途径和主要信息来源就是直观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人们一直对数学教学存在着偏见,都认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实则不然。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各种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各种技能,还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实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各种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时候要不断运用到逻辑思维,比如,分析、判断、抽象、综合、概括、推理等。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时,又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据。所以说,数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以后,就要勤加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解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让他们通过解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是否能够设计好的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对数量的练习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基础水平,教材中的练习题很难做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练习题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练习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为了能够贯穿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通过有效的锻炼,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中锻炼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良好数学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6

  1、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5、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老师要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7

  摘 要:

  数学教学中,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8

  【摘要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和运用数学、图形、方程式等,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和应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核心应该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更加具有目的性,提高应用思考能力。为此,结合教学经历,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讲解,做不到学以致用,不能顺利掌握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学生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第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得到多种解决策略;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判断能力,可以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加强练习

  利用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与速算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教师每天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设计速算练习,鼓励学生在速算中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速度与反应速度。如在学习“凑十法”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珠算指导学生学习“互补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互补的数。第二,加强速算练习,不但要保证学生速算的正确性,而且还需不断加快计算速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组织速算比赛、口算比赛等,利用反复的、多次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赖于教师的着力培养。而思维活动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应用,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条理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形象直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研究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语言上的逻辑来训练,要加强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在学习“整万数的读法”时,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展示,带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呈现整万数的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说出计数器表示的意义,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至理性认识,要求学生说出如果0处于不同位置时,应该如何认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万数的意义,而且也可以学会整万数的读法,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规律

  思维能力是人大脑的一种反映,一种能力,小学生年龄还小,本身还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关于数字的认识,大多学生对此掌握的还不牢固,只能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来说出数量,还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还需依赖教师将学生思维引入较深的层次,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首先要讲解乘法口诀是如何出现的,每一名乘法口诀是如何形成的,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将乘法口诀以动态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认识。如推理2到4的乘法口诀时,学生会一边计算一边推理,从而明确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全部乘法口诀的推理,学生会感受到利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而不会在学习中固步自封。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特点,制订合理的计划,将学生思维引入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贡婵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7,(22).

  [2]蒋维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7,(10).

  [3]张延兰.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S1)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篇9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答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并且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朝着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利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本领。

  1、数学思维的概述

  在数学范围内,用一些特有的方式去解答相关问题,数学理解方法是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只有用数学思维理解问题才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得到的才是科学的数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思维具有它特有的品质,不同的学生具备的品质不同,其思维水平也存在区别,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思维品质才会使其具备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一,要有深刻性。知识的探究必须要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对数学知识概念深刻理解,不要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必须要找出题目中各个条件的本质联系,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二,要有灵活性。这个品质是体现小学数学学习不要过于死板,学生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答数学问题,以求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正确的答案。第三,要有广阔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打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要考虑全面,不要错过有用的条件和要素,力求解答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用数学思维去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渐渐地让学生也用这种思维去解答问题,形成他们自身的一种能力。

  2.1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具备综合的数学思维能力,像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劲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很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增加锻炼的时间,就要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存在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热情。试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总是一脸严肃,态度过于严苛,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住不放,动辄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不懂得尊重学生,这种学生又怎么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将课堂气氛弄得活跃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手段设置一些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中,收获一定的学习成果时,就会让他们感到开心和喜悦,这样就会对小学数学产生好感,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2.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品质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朋友的身份,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要以开放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发展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过于单一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机械化,不能灵活的运用,形成可怕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数学定义、公式的时候,可能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公式就可以找出答案。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它也阻挡了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形成,不能灵活用脑,只是在机械化地背书,而不是学习知识,到最后学生们只是练就了好用的记忆力,而没有形成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在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其实是有多种解答方法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拓展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加深他们的理解力。

  2.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讲授给学生,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比较法,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简单,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首先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比较法很简单,就是找两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悟出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使得学生将数学问题在推理中消化解决。与其它学科不同,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图形演示法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图形探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找出数学中存在的关系定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促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整合自己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差的学生,相互讨论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并让他们对各自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在这样的合作讨论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促进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数学能力是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基础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教授课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59~61.

  [2]安振玺.趣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22.

  [3]黄友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01):14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0-29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04-17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01-08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0-1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08-21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08-29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5-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试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04-03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