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09 16:39:53 教育学 我要投稿

关于教育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论文15篇

关于教育论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民生活中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民族音乐是我国建设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明需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在民族声乐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体制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相应的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也大大提高,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声乐专业院校之外,一些综合性的艺术高校,以及相关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系中也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入民族声乐专业,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也有利于声乐教育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对于民族声乐演唱音响制品,以及教学教材的管理日渐规范化,这也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音乐专业院校中正式有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始于二十世纪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系统越来越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也取得了值得为之骄傲的成果。经济全球化之下的文化交融碰撞,使得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民族声乐影响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问题,西洋唱法和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如何进行取舍和交融,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争论不断。要在继续和传扬民族唱法的基础之上,借鉴其它音乐文化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体系进行完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国外音乐的了解要多于民族声乐,长此以往将造成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此外,我国民族众多,让学生学习民族声乐也有利于完善传统声乐教学基础,提高对声乐唱法的辨别能力,促进学生声乐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传统声乐教学忽视民族声乐本土性特点的情况,必须要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首先需要相关教学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根据实际需要来转变教育理念,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族声乐教育价值观,对过去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的错误观念要积极改正。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相关教育理念的转变。

  (1)在民族声乐教育中,要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念相结合我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至今,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与社会氛围中深深的扎根,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中,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近现代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国音乐领域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族声乐唱法“洋土之争”,在这一情况下,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相关理念与理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逐渐被忽视。但是实践证明,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想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想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就需要立足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要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从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历史数代人不断探索而成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吸取营养。这是保证我国现代化民族声乐教学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重要保证。

  (2)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的理念随着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紧密,在精神文明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民族声乐方面也同样如此。立足于多元化的理念,坚持各文化民族声乐的平等是在新时期下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途径,通过吸取其它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与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情况中,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多元化的理念,不断引进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坚持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化的原则,积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长处。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中,还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保证教学内容结构组成的科学性,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中,首先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与其他理论性课程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它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在声乐唱法、技巧方面很好的表现储量。因此,就需要在民族声乐教育中注重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来促进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其次,在课程设计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原则。就是指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对学生的相关乐理知识、舞台表演技巧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最后,在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中还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原则,民族声乐的相关知识方面涵盖着比较多的内容,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就需要保证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连贯。(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在完善的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当从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与民族声乐的表演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安排。从理论教学方面,需要对民族声乐发展历程、民族声乐表演理论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课程理论的教授,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教学方面,不仅仅需要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进行教学,还需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进行扩展,通过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与其他民族传统声乐理论知识的结合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为学生完整的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建立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课程方面,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正确认识到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实践演唱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基础设施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对实践表演课程的重视。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中,要保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声乐知识之外,也要注重学生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注重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建立,提高声乐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对于传统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机遇,在此背景之下我国需要加快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进程,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声乐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民族声乐知识体系,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民族声乐与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没有人文知识的铺垫,民族声乐只是个空壳,学生也无法理解民族声乐表达的情感以及体现出来的历史沧桑感,因此,相关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断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文化视野进行拓宽,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学习中,可以了解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促进其声乐创造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三总结

  民族音乐是我国精神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民族声乐教育对于国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做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扬,通过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完善相关民族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民族声乐理念,来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民族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普及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艳.探索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民族声乐教学今日的改革与创新[J].音乐生活,20xx(1):82-83.

  [2]李抒丹.新时期文化视域下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元化[J].艺术研究,20xx(1):144-147.

关于教育论文2

  近五年来,天水市育生中学积极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以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善和强化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促进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使学校各方面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由700多人增至1350多人。

  20xx年9月,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一致认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打造平安校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此,该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依法治教,提高师德水平。校领导坚持在行政会上安排法律法规的学习,使班子每个成员知法、懂法,依法办教育、依法管理。学习中要求每个人写心得、谈体会,对照自身找差距。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全体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德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针对学校周边环境常有社会小青年打学生、抢钱、骚扰学生等现象,制定了校领导值周检查制度与校行政人员校园周边环境巡查制度。制度规定,值周领导负责检查中午放学、下午放学校门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全校学生走完。学校班子全体成员每周两次分三组在各个方向巡查放学路上的情况,对一些社会小青年及时驱逐,发现打架、斗殴、抢钱事件及时与派出所联系。特别在毕业生毕业时,学校更是加大巡查密度,坚决排除一些不安全事件。由于检查巡查到位,学校周边环境大大改善,学生上学、放学感觉安明显增强。同时,由于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多次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育生中学在提高教师法律意识,创建平安校园周边环境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每学期学校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给全校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学校政教处要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会;每班每学期要办一期法制宣传的黑板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全校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校风。

  另外,学校还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学生校园内不许骑自行车,马路上骑车不许带人,不许比赛,过十字路口不许闯红灯,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放假时,要求学生外出要告诉父母,不许夜不归宿;出门注意锁门,防水;到有森林的地方不能携带火种,以防引起森林火灾;游泳时要有大人陪同等。

  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健康,学校慎重选择饮食摊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所售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坚决禁止三无食品出售,学校后勤处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抽查所有摊点的食品,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辞退。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干净安全的纯净水。夏天时,学校要求学生不吃不卫生的食品,而且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干净、通风。校医经常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后勤工作人员隔段时间给厕所喷洒消毒药剂,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夏季流行病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学校在打造平安校园的工作中有制度、有措施,着力抓落实,所以,学校校园内外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全校师生法律意识强,“安全”二字常记在心,学校成了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放心学校,安全学校。

关于教育论文3

  摘要:高校在远程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开展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名师名校的精品课程。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渗透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适应远程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突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束缚,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远程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是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主学习模式的重要性,走出传统角色,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对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1激发英语学习动机

  接受大学英语远程教育的学生最初的想法是为了获得新的技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远程教育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督促和引导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各项作业,让学生逐步走出单纯为了获取文凭而被迫学习的误区,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学习水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动机和获得的结果是有直接联系的,只有当学生具备极强的学习动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他们开展英语学习,为他们的持续性学习提供持久动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文化知识学习和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如开展英语经典篇章阅读赏析活动,听英文歌曲学英语或者看英语电影练英语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2加强学习策略训练

  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推进自主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突破出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他们更有效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第一,元认知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计划管理,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元认知学习策略是直接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挂钩的,因此当学生在参与远程教育英语学习时,必须善于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来提高自主学习水平。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并为目标实现制定科学的计划。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适时调节。自我监控是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就需要学生提高自主性和自觉性,通过自我监控调节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使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更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第二,认知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指向的是学生具体的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具体讲解相关的学习策略。例如在讲解词汇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构词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提高词汇记忆水平;在学习英语阅读知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当学生在借助各种工具书或者互联网学习知识时,训练学生分辨能力,从而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遗忘归律,提示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时间。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在远程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为了确保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发展,教师要积极研究与远程教育相符合和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掌控,积极落实教育水平提升的各项标准和制度,同时也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为了不断完善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考核和评价机制,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建立教学和学习质量监控系统,督促学生保质班报量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反馈,确保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水平的增长。另外还可以有效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档案,有效记录学生上网学习频率、作业完成状况、参与讨论成效、为教学提供的反馈情况等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约束,从而确保自主学习的质量。远程教育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学生在远程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指导工作,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作者:黄玮娇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丽.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xx,(5):54-56.

  [2]王庆莲.浅谈远程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xx,(8):17-19.

  [3]黄俊霞.远程教育视野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现在教育科学,20xx,22(13):77-79.

关于教育论文4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足球项目明显比较薄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于我国未来足球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故要想促使我国的足球水平能够有所提高,那么相关体育部门应该注重青少年的足球训练。然而,我国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急需相关人员加以解决。文章将详尽阐述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探析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训练;问题;策略

  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足球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较高要求,而要想做到这点,那么就需要开展科学的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于我国未来足球事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故在针对青少年进行训练中,应采取措施来确保训练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我国在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致使训练的综合效果偏差,故急需采取措施来加以处理,以此来促进训练的质量不断提高。

  一、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练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教练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当前情况下,一些教练的综合能力明显达不到相关要求,通常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态度不端正。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部分教练自身的素质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在训练过程中他们依然沿用以往的方法,这明显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冲突。②价值观仍需改正。当前,教练在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依然仅仅只看重运动员的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③训练方法不适宜。许多教练依然通过超负荷方式来达成培训的目标,这种培训方式明显不合理,长时间过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热情必然会降低。

  (二)青少年训练与联赛相脱离

  在进行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青少年基本很难参与到联赛活动中来,此外,在训练过程中,训练与联赛脱节的情况极为常见。足球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只看重联赛活动的开展,但是未能认真完成青少年的足球训练,从而使得两者无法有效结合起来,这样不利于足球人才的培养。再者,相较于职业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的足球水平明显偏低,由于青少年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从而使得不同年龄段足球运动员的足球水平参差不齐。

  (三)足球大众化程度仍需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看,足球是影响最大、开展最广的体育项目之一。[1]可以这样说,国家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大众足球的撑持。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不难发现足球大众化的程度并不高,全民足球意识仍需强化。大众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原因:①足球主管部门的轻视;②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起。

  二、提升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效果的有效举措

  (一)落实合理的训练理念

  现代社会是综合科学与信息的社会。在青少年的足球训练过程中,教练应该选用符合青少年实际情况的训练方式。青少年的心理常常会出现波动,并不稳定,这样自然而然会降低训练效果,故在具体的足球训练过程中,教练需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足球训练项目。除此之外,在训练之前,教练还可以组织一些基础活动,以此来激起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足球训练中来。在足球训练过程中,除了青少年这一主体,另一重要的主体便是教练。[2]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练首先需要落实科学化的训练理念,并针对不同足球水平的青少年进行分组,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足球训练,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训练成效。

  (二)促进教练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在足球训练过程中,足球教练员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与足球训练效果紧密相关。要想确保足球训练更具成效,那么教练员就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应该对教练员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找寻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教练员队伍变得愈加稳定,而且可以促进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进而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足球教练人员。足球教练需要不断学习各种足球方面的知识,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聘请专人来授课,带动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三)做好青少年文化素养培养工作

  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明显偏低,这对于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即训练过程中教练的轻视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松懈。一般来说,青少年均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足球运动员也一样。

关于教育论文5

  摘 要: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内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是每个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义务,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钱上,权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人们是生活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与尊重。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绩。

  (3)关心产生动力。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与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利用好人际关系,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也是我们的软资本,人际关系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就要看你的心诚不诚了,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实意的关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主动性和创新性。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句赞美胜过百句责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统一,具体规划教职员工的人生目标,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之间的亲近感,有助于产生心理认同。只有教职员工建立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尽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敬业性和创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享有以上民主权利。广大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民主权力,制定相关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拥有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的权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意义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观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管理的人性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行,构建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的党政关系、和谐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式教学空间。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校来开展。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上什么课程、学什么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等问题。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是现代教育管理就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动,实行人性观教育管理。学校要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转变观念。若想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性观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建立系统化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一定要构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观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实施都以人性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人性观的优势,体现教育管理的文化属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新观念,将以往的旧思想抛开,让观念彻底发生改变。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观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关于教育论文6

  论文摘要:学校教育丢失了什么

  论文关键词:学校,教育,丢失,什么

  最近又有文章《中国该如何应对“人才外流”》,其中说中国“是精英人才第一大流失国”,“中国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没回归”,“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这似乎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既丢芝麻、更丢了西瓜。

  何谓芝麻,何谓西瓜?

  中国的教育是宝塔形,基础很大,越往上越小。特别是在没有扩大大学招生数量的那些年,能上大学的学生,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的少数人了。就是扩大大学招生数量后,能上大学的学生,也还是少数。能上大学的和不能上大学的,其数量关系就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而学生的素质基础又主要是在中小学这十几年打下的。

  那么,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是在怎样办学呢?那就是,家庭的、学校的一切人力、物力都在为学生考大学备战。从学生到老师,从小学一年级(有的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三,都在为学习考大学要考的科目日夜忙碌。因此,一切与这神圣使命无关的事情及时间,通通靠边让路。所以,学校的一切,就为那少数可能升学的学生大开绿灯。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寝室,为他们办尖子班,为他们配备最好的教师,在可能的情况时,甚至为他们包庇缺点或错误……如此这般之后,剩下的才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事。这就是“芝麻们”和“西瓜们”在学校接受的差别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在为那些少数学生服务,把“西瓜”丢在次要的位置了。

  学校如此操作当然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以升学人数,或入名校的名额来衡量学校的(也是间接的以分数评价学校)。所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为了抢到好生源,学校每年也不得不把升学的宣传文章,想方设法做到极致,校内外张贴的海报,大街小巷悬挂的横幅,电视屏幕里的广告,网络里的消息,甚至还有宣传车的高音喇叭的吼叫,只要想得到的,只要能放大宣传效应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要用上。唯恐那家的小猫小狗还不知道!所以,每年都要习惯性地热闹和折腾一阵子。

  人们常说,怎么拿来怎么卖,既然主管部门和社会要求是这样,所以学校长也就如法炮制,以此评价教师,教师只好依样画葫芦来评价学生。教师的奖金、晋级、评职、评优、评先等全凭学生成绩。一肥遮百丑,只要学生分数考好了,校长有名了,教师有利了,家长有脸了,学生有光了。学科教学可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傻瓜才有那份闲心去认真抓学生思想教育。

  为了适应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要求,学校就不得不把工作基调和重心放在教好升学要考的科目上。所以,就常造成升学不考的科目的教学时间被挤占,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学校的其他工作走了些过场。最最严重的还是,放松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丢掉了思想教育这个大西瓜!

  为什么说思想教育是个大西瓜?

  因为,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而思想素质是其核心。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早就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了。

  在古代,尚无科学知识。从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怎么种地和种菜时,遭到孔子的拒答这点来看,孔子主要是传授他的思想,换种说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主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还可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看,也是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仍然还是把思想教育摆在第一位。就是其他行业的师傅教徒弟,也十分注重弟子人品的培养。在最时新,最热门的武林文化中,更突出了这一重点。

  然而,作为几千年传承的文化教育的专门行道的学校教育,近几十年来,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不是!。

  有人说,日本人一手抱论语,一手拿算盘治理国家,韩国人也把儒家学说视为珍宝。

  而且20xx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中华儒家思想远播世界各地。

  纵观中国教育史,横看其他国家的教育,都没有不重视思想教育的。恰恰就是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也就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行业率先彻底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制度。意识形态的那套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大会喊,小会讲,饭后茶余,街谈巷议,都是学生的分、分,真是分分分,命筋筋,系着多少人的命,拴着多几代人的心。

  于是,各级各地,各类学校都把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简单化,都习惯地以分评价学校,以分考核老师,以分衡量学生,以分判断风水,以分标榜家族,以分光耀门庭。于是乎,人们当然会像变戏法似地变着花样去追求分数,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不良恶果。致使教育从一个极端(从政治思想挂帅)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科考试分数代替一切),后一个极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待问题严重了,人们才开始醒悟,才去反思所走过的路。有人说,中国人,瞎折腾。好多事,折腾来,折腾去。

  中国教育走的后一个极端的全程,我是在基础教育一路走来的,教师们都在跟着上面的指挥棒在转,上面怎么指,我们就怎么干。因为,钱是国家出的,上级部门是代表国家的,当然得听上面的,这无容质疑。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形势所迫,校长也只好如此这般的了,老师也只好为了那“五斗米”而折腰了。

  由此可知,这都是因为以考分衡量一切造成的,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而忽视思想教育,就是教育忘记“做人造士”的根本。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天之骄子的“芝麻们”在大学前的时间里,学校都一味地在向学生的大脑里灌学科知识,少有,甚至没有真正塑造学生的灵魂(或者说,思想教育的方法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学生的学科知识多了,而中华民族的灵魂少了,甚至是没了。他们既缺少了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第一代科学家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更缺少他们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缺少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由于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西方的那些东西接受多了,他们就自然会向往西方的那些生活,就自然而然去多少回,肉包子打狗有去不回。大约是在十年以前了,也有篇文章报道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的留学情况,有的学科是整班学生都出国了。而学业完成后,绝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星移斗转,弹指挥间。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居然得到了87%。

  这些“芝麻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享受着同龄人中最优的教育待遇,吸收着最丰富的营养,才使自己不断壮大。此时他们却嫌起了“母丑”来,其中很大的成分都是学校没重视思想教育,造成他们有去不回,使其高智商的人才丢失。

  而那些“西瓜们”从来都没享受过“芝麻们”的优厚待遇,却留下来建设自己的祖国。他们是双丢失,丢失的是文化知识和一些思想素质,我们的教育岂不是在犯罪么?

  终上所述,无论是学校把绝大多数学生放在次要的位置,还是没真正重视思想教育,都是在丢大西瓜,去拣升学率这小芝麻,结果是饱满亮色的好芝麻都被外国的“收割器”收去了。这岂不是中国教育,芝麻、西瓜两丢失。

  怎样才能避免不重蹈覆辙?那就是,首先要改变以单独的学科考分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思想教育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学生们都应享受教育的均衡待遇,让其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不急功近利,不刻意追求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如此可使“西瓜”不丢失,“芝麻”也只能说是少丢失。

关于教育论文7

  摘要: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产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产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产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产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产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产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产业向机器大产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产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后,在大产业的时代背景下,产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产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产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产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产业革命的爆发至使产业体制与产业社会的产生,产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产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产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产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产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产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产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产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产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产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产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产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产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产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产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产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产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产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产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产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产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产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产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产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产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产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产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产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产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产业生产形式,将产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产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产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关于教育论文8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比较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比较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身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儿子一脸无奈。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

  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边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第三次,已过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

  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的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觉自身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关于教育论文9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选题要着眼于社会效能和价值,要研究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作者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科研人员应重点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对于教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来说,一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侧重研究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题目。

  对研究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产生热情,使人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去研究。

  3、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题目。

  研究者应从个人的条件、能力出发来选择和确立论题。有些题目值得写,但自己能否写好却是另一回事。在选题时,自己要考虑一下,你对本专业领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选择哪个论题。

  4、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的题目。

  从外因方面来说,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要充分掌握在题目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尽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鲜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选择自己已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论题,会使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

  5、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目前,教育科研的内容非常丰富,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很唷6杂诟崭掌鸩降难芯空呃此担?詈檬遣灰??硕嗟牡胤郊罚??茄≡衲切┥形从腥搜芯炕蛩淙灰丫?腥俗攀盅芯康?杏行矶辔侍饣姑挥械玫浇饩龅穆厶狻T谡飧龇段?谌パ√猓?倘挥幸欢ǖ哪讯龋??灰?鹿し颍?鸵欢ɑ嵊惺栈瘛?/p>

  (三)选择课题的失当

  选择课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来稿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论文由于选题的失当而无法发表。选题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题过大。

  题目过大,是普通作者在选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题目“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作者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

  2、选题过难。

  选题太难,矢完成题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题目含混不清、多重化等。例如:“数学教学与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论题使人无从下手,最后演变成,有多少资料就用多少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能,研究到哪里是那里。

  3、选题陈旧。

  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没有创见,没有新意,论文写的再多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些题目,别人写了多次,如自己又提不出新观点、新见解,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3、本论--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部分,论证即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的产生及其正确性。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充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有理有据。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结构的层次性、论证的逻辑性和论据的丰富性。

  一般结构复杂的论文,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在不同的方面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并列式,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彼此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论证求得综合。

  例如,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并列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涵义;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成因;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

  另一种是递进式,将总论点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论点,逐步深入地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论文“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的递进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语言参与,表现概括,引发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相辅相成。

  4、结论--概括结论。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作为文章的总概括,得出或重申自己的见解。

  写结论的目的是加强读者对全篇文章的印象,所以要简明扼要,精确有力。结论的位置一般写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但也有的文章因每层各段的意见已交代清楚,不需另作结论。

  5、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词语、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曾经借鉴、引用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论文写好之后,要将这些文章或著作编目,附在论文后面。

  任何人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论文中常常引用他人著作或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方法作为自己论述的根据,对于这些被引用的内容,在论文中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标记。这样可以反映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自己论证的根据,同时也为读者继续研究提供查阅文献的方便。

  (三)论文的写作

  1、拟订写作提纲。

  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提纲是论文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在提纲的拟订的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安排分论点的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情况,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3)材料对号入座。

  把将要写到文章里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一组。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到撰写时,写到哪个分论点,就自然用到哪个材料。

关于教育论文10

  1、临床药学教育的特点

  临床药学是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客观需要,是在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中产生的。传统药学主要对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加工、药理作用、使用、分析鉴定以及应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以“药物”为中心的学科。而临床药学对药学学科进行了新的阐释,首先,重点关注药物临床应用,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出关爱患者、提高患者药物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理念。其次,伴随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药学等新学科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拓展了药学学科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果对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完善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对药物临床应用结果的关注,产生了药学研究的新课题和新方法,促进了药学学科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药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社会性3个特征:

  ①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学科,是沟通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发展也取决于药学与医学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②临床实践内容构成临床药学的核心部分,提高临床药物应用质量,唯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检验。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药学和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也是临床药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掌握丰富临床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剂师,活跃在药物治疗一线,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学科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性。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更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关注心理、环境及社会等因素对用药结果的影响。临床药剂师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建立与患者、医师、护士及医疗管理人员间的良好关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和交流沟通技能是成为优秀临床药学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也就成为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临床药学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相比,起步较晚。受传统药学重生产、重科研,轻临床应用的影响,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医院药学都停留在药品调剂的范畴,进入90年代后,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使用咨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与报告等内容才逐渐被纳入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并引起重视。20xx年以来,临床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在就业前景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困扰下,临床药学的学科设立长期受阻,更遑论建立合理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

  2.1就业问题虽然我国医院药学在逐渐转型,然而进程迟缓。尤其国内医院“重医轻药”的观念由来已久,短期内临床药学并不能在医院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部分医院对投资较高但经济回报较小的临床药学服务望而却步;同时,医院药学从业人员所受过的教育多为传统药学教育,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主要从事调剂等工作,很难带动医院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全国医院临床药学重点专科仅有北医三院、哈医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郑州大学附属一院5家医院,数量较少,相关人才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情况无疑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临床药学教育发展的阻力因素。

  2.2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临床药学教育经过数年发展,由于各院校的培养目标,学历学位,学制,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实践安排,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不尽相同,所以培养的临床药学人才良莠不齐,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国外临床药学教育学制多为6~7年,时间比较充裕,可安排1~2年甚至更长的临床实践,有些国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参与实践,了解适应临床环境。而国内学制通常为4~5年,相对较短,因此临床实践往往被压缩在最后一年以内,有些学校的临床实践甚至不足半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国内临床药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沟通等临床工作技巧的培养。在美国,临床药剂师沟通于数十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充分的重视,进入20xx年以后,美国75%的药学院都专门开设了临床药剂师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内医药院校,而国内院校即便开设沟通技巧课程往往也是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等,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2.3师资力量薄弱临床药学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批懂医精药,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深谙临床实践的校内教师和临床药剂师。所以,梯队建设较慢、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国家研究基金中尚没有临床药学专项。这种现状需要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来逐渐改变。

  3、对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统一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临床药学的专业学位,培养以服务患者用药为目标的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

  3.2加快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与药物应用密切相关的药学研究工作,重视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生物药剂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动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建设,积极开设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药学及医药伦理学等新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卫生资源、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体现人、疾病、药物、健康的统一。教学内容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临床药学知识体系。临床药学专业教材编制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3.3重视实践安排,制定临床实践考核制度临床药剂师肩负着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重任,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美国6年制的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实践渗透于PY(PharmacyYear即PharmD教育第3~6年)各学年间,采用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制度。建议借鉴其渗透式的早期见习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最后一年集中临床实践或与考研、找工作时间相冲突而导致实践质量下降的情况,也能够在相关理论教育后进行实践巩固,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灵活。由于国内临床药剂师制度不健全,学生实习常常按照住院医师的标准进行培训。建议聘请行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在师资中引进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意识,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使医药兼备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建设中,共同制定适合临床药剂师的实践考核制度。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反对灌输型和封闭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再以演讲的方式汇报结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向学生普及关怀患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4、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家通过临床药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并着力培养领军型临床药学人才;通过制定临床药剂师岗位职责、临床药剂师准入标准,不断提高临床药剂师的社会认可度,改善临床药学人才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成为未来的后备人才。

关于教育论文11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美术观念落后、片面

  我国很多幼儿园的美术观念落后并且片面,并且大多集中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肤浅的,把美术与画画混为一谈。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某些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些人认为美术是不实用的,认为画作是浪费时间才完成的有技巧的废纸,除了美术特长生,考大学也不看画画怎么样。这样的家长,没有注意到在幼儿时期美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即使让孩子去学习绘画,也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美术的教育价值,也不能转变其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观念。美术教育不仅是幼儿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和家长自身的责任。

  (二)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我发现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式都过于死板,缺少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模式化地进行教学:教师先把范画展示给幼儿,接着幼儿照着画,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这种千篇一律的美术教学方式,更加倾向于专业绘画的基础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幼儿美术教育的范畴。过于机械和死板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虽然教授了一些美术知识与技巧,但从本质上限制了幼儿思维的扩展,抹杀了幼儿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对艺术的感悟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消失殆尽。

  (三)师资力量不足、匮乏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幼儿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启蒙者,但很多幼儿园的美术教师都不是美术学院毕业,甚至都不是美术专业,因此很多教师缺乏相对专业的美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非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不能从整体上启发幼儿的思想,不能引领幼儿理解艺术领悟的真谛,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艺术天赋等。缺乏美术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其教育方式和理念往往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会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幼儿,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美术思维的锻炼与提高,甚至会使幼儿失去对美术的兴趣,阻碍其发展。

  (四)课程方式内容单一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对选择的内容与方法都相对单一。尤其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一般采用现场的即时评价,让幼儿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而且评价内容集中在所学的课程内容上,注重幼儿的知识和技巧等,而对于幼儿的情感、创造力、价值观等都不是很重视,在课程设计时,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没有研究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相脱离,致使课程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幼儿美术的陈旧观念

  家长和教师的角度,都应从思想上转变对美术教育的观念,应把美术教育从“世俗态”逐步转变为“启蒙态”。转变某些家长的不全面的认识,在社会上加大对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宣传,通过媒体等宣传,使家长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及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更新了家长和教师对美术教育的陈旧观念,支持幼儿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并且把图画与精神相结合,才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启蒙幼儿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

  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其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所开展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多元化。教师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掌握班级每一个幼儿的特点与习惯,从幼儿的角度思辨,因材施教,摆脱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与技巧,但从长远上看会抑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把理念与实际相结合,要懂得变通。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最好从美术欣赏入手,逐步把游戏、故事、识字、数学都融进其教学中,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更能增强幼儿通过美术对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艺术鉴赏能力等,更应懂得如何将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幼儿,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美术幼儿教师的师资力量,除了要加大对美术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外,还要对现有的教师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养策略,每学期派教师到美术学院进修,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美术教师进园进行讲座。此外,教师在平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补充美术知识与技能。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课程中,任何一种教学课程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课程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课程时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应把激励性与游戏性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首先,课程设计体现激励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以鼓励幼儿为主,多留意其优点,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当幼儿得到正面评价时更能发自内心地去进行美术创作。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要有趣味性与游戏性。比如,大班幼儿在秋天的落叶时,教师可以借助大雁的教具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大雁往南飞了,是什么季节来了?”由此导入到课程当中,并把幼儿分成几组,分别完成画作后,一起来学大雁飞行的动作与样子,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大雁的游戏自然融入到课程中,让幼儿感到趣味无穷,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育论文12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必须寻求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基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提炼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现实依据,深入挖掘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瓶颈,探索以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论文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需求决定论指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顾客需求,进而生产相应品,体现“市场调查”架构的“顾客—产品”的双向需求思维。根据需求决定论,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功能、体制、评价和测量等。2.利益相关者理论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据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校企合作之中的影响力及定位需求,明晰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据

  1.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劳动法(20xx)》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法》中强调了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2.国家政策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xx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xx年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107号文),20xx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xx-2012年)》等,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度和创新性提供了理论支持。3.其他政策《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xx年)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目标方向。

  (三)现实依据

  1.创新校企合作击碎校企合作三分化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课程实习、教学补充、基地建设等比较浅层的初级合作阶段,存在“逐利化”,学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延时性、艰巨性与企业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存在价值上的差异,造成校企合作“难产化”现象。2.创新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养的发展性校企合作必须确立以育人为目的的指导原则,架构师生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循环促进体系中的桥梁,促进师生在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的磨合与碰撞,便于形成师生良性循环教育氛围。3.创新校企合作定位社会发展的需求性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以融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创新及市场分离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瓶颈

  (一)学校层面

  1.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觉悟不深部分学校缺乏寻求合作机会的主动性,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认识误区,难以准确把握学校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加不能提出规避校企合作带来的风险预警机制,激活不了双方的合作动力。2.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治理能力不强-54-探索与实践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式落后、办学思维较为固化。一是学校对内的治理能力。学校复杂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无法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学校对外的治理能力。学校对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定位、市场的需求方面缺乏敏锐的利益思维,不能赢得企业真正的信任。3.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学校对企业运作的模式和实习实训流程不甚了解,找不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和学生监管的方向,导致对进入企业或者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学生的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方面存在漏洞。

  (二)企业层面

  1.企业“逐利化”现象导致参与热情不高企业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实体,亟待看到利益成果。同时,存在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强、技术能力不够、劳动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资源和物质浪费,甚至会出现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企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2.企业“战略性”眼光的缺乏阻碍合作发展许多企业存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准确认识到自身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时,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3.企业“教育化”意识的不强导致合作的不深入许多企业缺乏利用教育革新企业、行业发展的前瞻思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武装企业发展的意识。企业未能清晰的认识到将盘活人力资源市场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教育挂钩,认识不到教育可以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三)师生层面

  1.师资队伍建设的不“鲜活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部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的捕捉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认识。成人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理念受到高等院校学术性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特色性。2.学生队伍的不“踏实性”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缺乏争取成才的决心和毅力,存在想要坚持到底却又中途放弃的想法,进而造成责任心不强、半途而废,甚至好大喜功的表现,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3.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化”导致校企合作的浅层性学校倾向学校本位,遵循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倾向市场发展,坚持人才培养需要符合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教师存在将学生送去企业就撒手不管的错误思想,企业存在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深度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建设

  (一)协同联盟:发展双型人才

  1.树立协同发展意识,发展研究型人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科研技术合作需求的基础之上,双方在共同研究、资源互补、科学技术共享的情况下取得合作成果。如美国的科技园模式、英国的沃里克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模式等,借鉴这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和考评机制,结合成教学生的特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帮助成教学生树立自信,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的桥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区的合作通道,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研发能力。其次,帮助成教学生培养从“探索自身--探索专业—探索行业—探索企业—探索市场—探索自身”的动态创新意识。最后,引导成教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的过程,从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优化自我管理能力。2.树立联合培养意识,发展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技能的培训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如美国的辛辛提那大学的培养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首先,提倡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执行,行业协会全程参与,将实践技能所需知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发展、市场创新的应用人才。其次,破解成教学生“闭门造车”心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将理论外化于实操,将实践内化为理论;禁止专任教师“固步自封”,加强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发专任教师的前沿思维和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市场的资源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二)供需搭建:完善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是在需求关系、利益关系推动之下形成的育人机制,政府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科技资源、市场的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动力支撑。但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发展,最关键的是加强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设置。1.设置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设置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企业专家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防止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性、系统性,阻碍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实行校企联合制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教务处、成教研究所、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计划,行业协会、学生代表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技能为重点,选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方案。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的知识技能体系;促使他们了解本专业、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培养他们的行业思维、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在对比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值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真正让课程设置“满意”人才培养目标。2.设置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接轨。加强课程体系建立的实际教学性,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施教,突出重点。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是人才培养在专业上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学校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科建设体系、学生发展规律等为核心来设计,企业参与制定,确保理论课程在其自身学科系统性前提下,保持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设置则主要以企业设计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形式,企业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企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诉求为核心,强化教学实践性,通过实习实训模拟教学,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挖掘可参与课程设置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行业协会专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重要人力资源,与时俱进的优化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三)畅通体验:强化评价监控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导致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必须畅通情感沟通与协调机制。1.加强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过程监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首先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次,评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评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健全学生自我评价、单位用人评价、社会需求反馈的机制,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将家长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意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中,注重多方位的评价结果。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与回报为基准,确立以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为主体的分析结构,综合评价各利益主体的实施与结果。实施是指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是怎样就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际合作的。结果是指针对四个主体而言分别帮助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比如,就学校而言,是否培养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是否给学生创造了适应其全面发展的学习条件,是否为社会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企业而言,有没有解决企业在员工培养、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实现了企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是否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与技术保障。就政府而言,在落实政策制度、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就业率以及协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是否做到尽职态度。而就学生本身而言有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为学校、企业、社会创造价值,都是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主线,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行业市场的需求与定位,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突破学校教育的“围墙”、以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联合各界力量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逸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xx(1).

  [3]吕荣杰,祁乐乐,高记,杨占昌.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xx(2).

  [4]吴启迪.吴启迪:开创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xx(Z2).

  [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关于教育论文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3)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以护理学位教育为未来目标。通过以上努力,以保障患者临床麻醉护理安全,推动麻醉护理学科发展。

关于教育论文14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xx.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计,20xx.10.

  [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中国统计,20xx.1.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于教育论文15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多媒体信息化时代。根据时代的变化特点,教育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旨在教育出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青年。幼儿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其中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儿童将来的发展。近年来,家长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同样深刻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幼儿园中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以便维护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模式;儿童;身心健康

  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儿童学习和智力的启蒙阶段,教育尺度的拿捏非常关键。教育尺度如果过于紧张,将放大儿童的负面心理;如果过于松散,则不易激发儿童的智力成长。所以,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模式,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做到松弛有度,注意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以确保儿童能够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进行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待改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接下来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树立科学教育观、维护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策略。

  一、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幼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充当着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及时掌握儿童真实的学习状况,不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开发儿童的学习思维,也无法监管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模式,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儿童自身为本。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教学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教人为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及时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可对儿童普遍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在儿童精神疲劳时讲授一些有意思的非重点内容,针对大多数儿童喜欢的课题进行探讨等。教师通过改善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儿童自身为本,就可以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足,或为儿童及时进行解惑,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适当采取游戏教学法,锻炼儿童的身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若想从身心两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培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必须保证每种方法的科学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对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欠缺。幼儿园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而且对儿童将来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要保证儿童在接受文化教育和身体锻炼两个方面不能失衡。为了保证儿童能够从身心两个角度全面发展,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可以多开展“游戏教学法”。例如,幼儿园教师在讲授某篇课文时,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节组织开展活动,让儿童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动手、运动、劳动等,锻炼儿童的身体机能协调能力,教给他们一些运动技巧或劳动技能,有效锻炼儿童身体的同时,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接受文化教育。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儿童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师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听课质量。在当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儿童大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手机等。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另外,在学习比较复杂的章节时,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化难为简”,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或视频,从而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同样,多媒体技术在降低儿童学习难度的同时,会有效激发儿童的思维,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四、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对儿童的教育只依靠学校是明显不够的,应该充分拓展家庭教育的比重。因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也是伴之一生的教育。家庭中成员的行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决定儿童的行为思想。所以,家庭教育是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源泉。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微信、博客等)交流平台、定期组织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等,引导家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保证儿童能够时刻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确保他们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总之,幼儿园学前教育是莘莘学子学业生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幼儿园校方和教师都应该以儿童将来的发展为出发点,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既要注重儿童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也要注重儿童身体上的健康成长。为了达成此目的,幼儿园校方或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更好的维护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惠;边防.幼儿科学教育下实施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xx—09—10

  [2]袁慧。浅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新课程(上)20xx—01—08

  作者:孙宇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欣欣幼儿园

【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09-29

教育教学开放教育论文10-09

教育实践创业教育论文12-08

教育故事论文07-30

教育叙事论文07-15

感恩教育的论文11-09

师德教育论文11-16

教育论文写作08-01

教育论文的写作09-03

与教育有关的论文11-07